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深部巷道交岔点牛鼻子施工控制技术实践

深部巷道交岔点牛鼻子施工控制技术实践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993.92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8 16:03:42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深部巷道交岔点牛鼻子施工控制技术实践 转源南环境 187270
能源开发
深部巷道交岔点牛鼻子施工控制技术实践
于文敬
(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
江苏徐州221616)
摘要矿并进入深部开采,巷道交密点牛算子国应力集中,失修严重,通过选择稳定图岩、优化设计及施工顺序、控制爆破、对穿错杆及锚索加强支护、规范操作等环节超前控制,取得明显施工效果,有效缓解交含点支护状况差的局面,具有较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关键调选址
优化
对穿错杆
悬吊锚索
控制爆破
中图分类号:TD263
文献标识码:B
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开采深度已达到-1000m水平,伴随着地质条件复杂、高地应力以及动压的影响,巷道交岔点部位由于巷道或硼室交叉连接,断面大空间效应显著,应力集中程度高,特别是交岔点受力集中点也是支护较薄弱部位一牛鼻子,因受力大、承力断面小、支护强度低,很容易受压变形,查到破坏。该矿交岔点支护均采用锚网梁错索喷浆联合支护,通过观察,交岔点变形失修,大多均从牛鼻子开裂变形开始,经分析,交盘点变形失修除受深部应力影响外,还与设计选址、施工顺序、爆破、出研、支护等环节施工不当有关,为此如何从源头抓起,加强在揭进期间对施工工艺的控制,强化工程治理、注重施工规范,以提高初始强度,主动预
控,显得尤为重要。 1选址围岩稳定
在交密点设计选址时,首先加强对所处地质条件的研究,交岔点应尽量避开地质构造,避开构造应力及地质构造残余应力对交岔点的作用,实在不能避开地应力影响时,应考虑围岩与交密点之间应力传递的缓解与均化,以保证支护的完整与稳定。同时应加强对图若的分析,尽量布置在赋存稳定的围岩中。
优化设计减少跨度 2
减少交岔点最大断面的跨度与高度对整个交岔点的稳
文章编号:1672-9064(2013)05-072-02
快掘进速度。
合理组织施工顺序 3
交叉道采用不同的开挖顺序所产生的顶板、底板变形和塑性区分布特征是不同的,交岔点施工应先开挖主巷(直巷),后施工支巷。将交岔点扩大部分划分为12个断面(见图 1),掘至第10断面时,项部周边眼打出后暂不装药放炮,先分别掘进主巷和副巷2个循环,但靠牛鼻子侧周边眼预留不放,待出研后再同时起爆,根据设计尺寸将牛鼻子刷出并锚喷好,然后将预留的第10断面周边眼装药放炮,再自主副巷门口向上将迎脸剧出,最后进行最大跨度处拱顶的支护。
4
强化爆破控制
采用预留光面层法爆破,在掘进至第10断面向主卷及
支巷方向施工时,掏槽眼要偏向非牛鼻子一侧,施工中要求减小"牛鼻子~两侧的炮眼间距至200~300mm,留中空眼,隔眼装药,控制每眼装药量,做到多打眼少装药,从底板向上都要留光爆层。两侧巷道炮眼同时起爆,尽量减少对“牛鼻子” 的震动。装药起爆顺序严格按照掏槽炮→扩槽炮一→内圈炮→ 周边炮一底板炮一底角炮进行。
5
规范耙装
出研时,靶斗机的回头轮严禁生根在牛鼻子墩柱及其齐
脸上,以防破坏牛鼻子,杷斗机的粑斗运行轨迹与牛鼻子的
定是有好处的。根据《煤矿设计手册》,交岔点设计时用固定斜率来确定斜墙的位置,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交岔点施工时用浇灌混凝土或预制块硼殖支护,好处是交岔点的胎可以通用,节省磁胎材料,施工方便。面现在采用锚网梁锚索喷浆联合支护,交岔点断面尺寸再多变也能根据断面跨度及高度施工出良好的直墙及半圆拱,只要能满足车辆安全运输间距及管路布置及行人空间就够了。如图1。
图1所示虚线AB段为原设计斜墙位置,实弧线ACB
为优化后的斜墙位置,最大处减少跨度 400~600mm。通过优化设计在现场的应用,交岔点晕露空间
1
11.2.3.4.56.7.8.910.112
错网渠错索喷策支护布置图图1
减少,增加了稳定性,增加稳定性,又可加
距离不得小于500mm,防止靶斗运行时撞击破坏牛鼻子的两帮支护结构及完整性,牛鼻子附近研石采取人工翻至巷中再使用杷斗扒出。
对穿锚杆+锚索“牛鼻子”加固 6
交岔点掘进后,由于受交接巷道顶板卸压区和两帮的支承压力区相互叠合影响,“牛鼻子"为交岔点施工的应力最集中的部位,交岔点的“牛鼻子"部位岩体遭到爆破作用,又由于墩柱厚度较窄,起始宽度为500mm,垂直巷帮无法施工错杆,穿皮施工达不到支护效果,通过研究,在牛鼻子两侧跑工对穿错锚杆,利用锚杆两端托盘的预紧力,对交岔点中间岩柱施加横向约束,通过两侧围岩的相互作用,改善卷道整体受力状态,增加了交岔点巷道的整体稳定性。具体做法为:当巷道掘到“牛鼻子"处后,采用两端均加工有螺纹的错杆加槽钢穿眼加固"牛鼻子"部位,槽钢采用18",加工为半圆拱形,与错杆配套成排全断面布置在主巷及支巷开门位置向里3~5
作者简介;丁丈散(1984~),男,山东域人,助理工程师,率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在徐矿集图张双楼煤矿计划设计科工作
2013.NO.5.
72
(下转第79页)
上一章:浅谈注浆加固技术在掘进巷道中的应用 下一章:激光指向仪在巷道中腰线标定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巷道返修中交岔点处的支护技术分析 GB 50419-2017 煤矿巷道断面和交岔点设计规范 高清晰版 深部开采预防巷道滞后突水技术与实践 深部巷道围岩破坏及控制 深部冲击地压巷道支护技术分析 回采巷道预应力护帮变形控制技术实践 深部高应力动压巷道支护方法研究 深井巷道围岩控制理论及淮南矿区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