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论坛
· 95 -
基于指纹技术的高校考生身份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艾静李芳朱红伟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北京102101)
摘要:为了加强高校考风建设,提出了基于指纹技术的考生身份识别系统,探讨了软件系统的设计及其实现。系统采用B/S结构,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前台页面采用JSP+HTML技术实现,通过服务器与底层数据库SQLServer进行数据访问。指纹机独立工作,遵循 TCP/IP协议电可连入网络。实际应用表明采用指纹技术的考生身份识列系统比传统识别方式具有更好的效率。
关键词:指纹技术;身份识别;考风建设;B/S结构 1概述
考试是各个高校对于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最直接的
方式,也是学生检验自已学习效果的窗口。考试的公平性对于高校学风和考风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学生身份证件识别考生身份的管理方式存在照片与学生本人差异大,证件需要随身携带易丢失,无法杜绝替考行为等弊端。指纹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将指纹技术引入到高校考生身份识别管理有助于维持考试的公平性,减少监考老师的纸质统计的工作量,实现数据的电子化存储和管理。
2需求分析
2.1系统功能需求
根据目前对高校考试管理过程的分析,系统用户主要有管理员、监考员、辅导员和学生四类用户。每个用户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需要进行权限设置。具体功能需求如下:a.管理员:由教务处行政人员担任,拥有系统最高权限,主要进行考场信息管理,如分配考试地点、监考员、考试时间等。h.监考员:在考试过程中负责考勤学生,并在考试结束后上传考场出勤信息。c.辅导员:管理班级学生信息,收录学生指纹信息,处理考场中的异常信息。d.学生:查询自已的考场信息和出勤信息
2.2指纹机功能需求
图1系统总体架构图图3辅导员功能界面
E专RS
#ETE
1S8 主教事家 ARREV
E
图2系统功能模块图
图4指纹录入界面
等信息,考场的分配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人员信息包括员工编号、登录密码等信息。(2)考场信息管理也是由管理员操作,该部分
指纹机是独立于系统,能够与系统进行通信的终端。具体的功能需求如下:a指纹采集和指纹识别功能:指纹识别技术要成熟高效,对指纹的要求低,能快速且准确的采集和识别学生的指纹信息。 h.脱机工作:依靠指纹机本身就可完成指纹采集和识别工作,操作性良好。c.具有LCD屏显示屏:可脱离系统显示采集和识别指纹状态,查询出勤信息。d.多种通信方式和接口:遵循TCI/IP协议,能够通过网线和wi实现与系统的数据通信。同时具有USB接口,实现数据的导人导出。
3系统设计与实现
系统的开发采用JSP+HTML实现前台页面.SOLServer技术实现底层数据库。使用的开发软件有JKD1.5+tomcat6.0,Myeclipse6.0, SOL Sever2005
3.1总体设计
高校目前都建有局域网络,可将考生身份识别系统连接到网络,指纹机遵循TCP/IP协议也直接连人网络。固此采用B/S结构,通过浏览器即可访登录系统进行访间。系统架构主要分为三层,数据库在最底层,通过服务器与应用层进行数据访间。其体如图1所示
3.2模块设计与实现
根据需求分析,将系统分为登录、基本信息管理、考勤管理、通信管理这几个功能模块。其体如图2所示,
3.2.1登录模块:系统用户需要登录才能访间。学生信息由辅导员进行管理,辅导员、监考员的信息由管理员进行管理。不同用户的信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表中,保证数据安全。图3为辅导员登录系统后的界面。3.2.2基本信息管理:(1)班级信息和人员信息管理是由管理员进行操作的,班级信息包括班级编号、班级名称、专业
作者简介:李艾静(1986-)女颈士.助教
内容可以通过考务系统实现数据同步。(3)学生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指纹信息两个部分,由辅导员进行操作。学生的指纹信息是通过指纹机分析并记录指纹的特征数据进行存储的,每个学生需要记录两个指纹信息,左右手各一个指纹信息。将手指放人指纹机采集指纹区域,则自动采集指纹,每个指纹会采集3次,采集指纹的界面如图4所示,同一个手指采集3次后,提示采集是否成功。3.2.3考勤管理模块:考生的考勤工作由监考老师完成,学生只能够查询个人出勒信息,辅导员能够查询自已班级的学生出勤信息,可以按照考试科目和班级条件进行查询。考场异常信息主要是指纹无法识别而不能记录考勒时间的考生,通过监考老师对考生进行拍照并上传图片到系统,由辅导员进行审核是否为学生本人。如果不是学生本人则作为替考处理。3.2.4通信管理模块:主要是实现指纹机和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功能,包括学生的指纹信息,考勤时间信息等。同时能够共享包括word,exel文件,以及将考勤信息批量导出。
结束语
基于指纹技术的考生身份识别系统初步实现了考生考勤数据的信息化,通过软件系统即可拿握学生的出勤信息。[2]指纹识别技术的引人也使得监考老师对于学生身份识别的工作简单而效率,学生替考的行为几乎成了不可能。促进了高校学风和考风建设,维护了考试的权威性也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张帆,杨凌云.高校网络指效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信息技术 2010,3
[2]章通,陈金玉.网络指效考勤承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