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
论述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
张雨姝
(齐齐哈尔市地产管理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管理科学
摘要: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城镇化能使农民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水平。但是成镇化过程中常来了计多矛盾和焦点问题,其中的土地利益纠纷是主要的矛盾和难点,本文就围绕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城镇化过程;土地问题;对策
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它既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人乡村地区,还包含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多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从阶段上划分,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基本处于乡村城镇化阶段
2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集中表现 2.1现行农地制度效率低下
当前历史条件下,影响土地制度变动的一些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事人有无法取得的外部利润,而目这种制度运行和实施的费用极为高昂:土地的经常性变动使农户对未来的投资信任不足:土地均分、细化、地块分散零碎,造成规模不经济:不同土地分配方案在集体成员间的反复协商,致使谈判费用极高;为使土地资源不致表退,避免农户掠夺式经营,需支付极高的监督费用;为促使农户的种植行为符合国家需要,国家常在人财物上给予大量的投资,支持和维系费用太高:国家、集体和农民对土地资源资产的争权夺利”,使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土地资产难以得到增值,地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既不公平,又无效率。众多的研究表明,人口城市化以非农化为前提,而非农化的发展又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安排效率缺失,无疑将对城镇化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农民增收困难,大多数农民缺乏迁移能力;二是由于无法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农业支持,将对城镇化进一步深化形成直接制约。
2.2现行土地制度造成城镇化“门槛”过高
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使城镇化门槛过高,阻碍了城镇化发展步伐。首先,我国农用地不仅为农民提供经济来源,面且还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障,如果脱离了农业社区的身份,将失去这种来自土地的福利功能,而且我国农民尚未纳人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进城农民意味着土地福利保障功能的丧失,是一种非常高的迁移成本。其次,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存在缺陷,用地门槛高。人们对土地生产要素的认识不断增强,一此城镇为利润和发展想从土地中求得最大效益。但实践证明,我国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不好农民收人降低,如果迁移成本大于利益,必然弱化城镇化的主观动机。而且,我国的集体与国有土地之间、集体土地之间的建设用地流转不通畅。第三,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下的土地交易成本大,土地市场不开放、发展缓慢,制约了城镇化脚步。城镇化需要市场化支撑,城镇化需要土地生产要素市场作为载体。但是,我国集体土地市场发展滞后,主要原因表现为:a.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法律对各项权能没有明确规定;h。当前的土地政策没有对集体土地市场全部放开管理,没有良好的土地市场运作政策;e.集体土地市场尚未规范,交易主体缺少合理的组织形式
2.3城镇建设用地利用不合理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建设用地的增加,建设用地来源主要是按规划占用农业用地和土地开发整理指标置换。我国耕地面积相对不足,国家规定保护耕地面积,城镇用地建设主要依赖欧诺个车建设用地存量。此外,城镇建设用地利用不佳,表现在:首先,城镇建设利用率不高,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城镇单位土地面积平均容量率低,平均产出水平不高。第二,城镇建设用地结构缺乏合理性。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模和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现象
严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第三,域镇的公共环境用地存在间题.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不够,存在交通堵、环境差、设施不健全等现象,降低城镇居民生存质量。
3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问题的对策 3.1坚持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农村城镇化对土地的利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用地量急速增加、土地用途随意变更、土地权属存在交叉、利益主体多元。城镇化开始时,为了调动农民在城里落户的积极性,推行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对城镇的居民点缺乏整体规划,使城镇土地结构失调,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其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应该合理、科学利用,进行集约化管理和利用。无论是企业还是农业生产用地,必领进行合理统筹和布局,对城镇宅基地和居住房屋也必领科学规划。我国的城镇化涉及范围广,工作紧项,同时又与农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必须领提高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土地管理工作,加强科学布局、提高建设质量,提高水平服务,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镇化体系,保护耕地
3.2加强土地整理,提高利用效率
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我国有者悠久的平整田地的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应该通过整理土地,开发出新的耕地,同时还要对旧村庄开展复垦利用活动。本着节约土地、整合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化发展的原则,向城镇化标准看齐,加强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实行城市的社区管理方式,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城镇,使乡村真正与城镇看齐,提高地的利用率。拆除空心村内的房屋和建筑,对空心村的十地资源开发和整合,盘活一切十地资源,利用十地置换等方式将合村并点后出现的剩余土地进行利用.转化为农业耕地或者建设用地,促进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3.3完善流转制度,培育中介组织
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是实现规模经营,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预计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时,城镇化率达到一半以上。我国农村大多数的人均耕地比较分散,土地呈现条块和细碎形式。城镇化需要大量土地,而且农业人日在逐渐减少,必须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率这就要求土地集中化经营,其有一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现有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制约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原因,必须加强土地流转机制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的要素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类,保护土地使用者对土地使用权的利用、管理、转让等处理权利;培养和发展集约化生产中介组织。建立中介组织能够更好地收集合作信息,根据农户的利益预期对农户信息进行整合,提高谈判和执行监督的效率,减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给农民的土地利益提供了保障。还可以由村委会或其他中介机构发挥协调与组织功能,与农户签订十地使用权承包或者流转协议,农户将自已承包的土地有偿委托给村委会,土地集中到经营者手中后,根据实际情况转包给耕种能手经营,有利于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张永红.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土地问题分析[科教乎刊(中的刊) 2011(2)
[2]范力勇,赵关夫,吴明.成镇化发展中成市土地供应有关问题的探讨与分析价值工程,2011(16)
[3]于飞.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吉林农业,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