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作用

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作用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5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6:10:55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作用 科技论坛
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作用
何欣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0一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 97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地质勘查是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保证,同时也是我国地质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地质助查中,物探方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助查技术,并且在应用过程中电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效果。主要介绍了物探方法的种类、特点,并且详细说明了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探方法;地质勘查;分类;特点;应用
地质勘查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在进行勘查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勘查技术也是保证勘查质量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地质勘查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勘查技术和勘查方法上也相对成熟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一些间题和不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物探方法是地质期查中应用较多的期查技术,利用物探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较深的地质的期测,同时在勘测信息质量上也相对较高,固此也备受业内人青赚。下面就物探方法的基本特点、分类以及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
1物探方法的基本内客以及特点浅析
地质勘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在进行勘查时会受到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其中地质中级很容易引起电场、磁场等物理场的变化,这对于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勘查时还需要采用地震发、磁法等方式来进行探测,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几种方法在目前的地质勘查中应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在一些陆地、水域等环境下也都有着非常好的表现效果,同时针对一些地质环境较为
复杂的区域中
可以进行应用,因此也其有者全面性的特点。而正
是由于这几种方法具有着诸多特点,在很多地质勘查工作中,人们都偏爱于应用物探方法来作为地质勘查的主要方式,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优势效果也非常明显。按照实际的分析研究也可以看出,物探方法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适应浅层的地质勘查探测,回时对于较深的增层勘测也有者非常好的表现效果。(2)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对于地质信息资料的收集也有着非常好的表现效果,同时收集资料的准确程度高、存在的误差小,这也正是地质期查工作所道求的目标。(3)物探方法在勘查质量和勘查效率上都有者很大的优势,期查时候对于勘查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低,并且成本投人小,勘查的准确率高,对于未来勘查工作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常见的几种物探方法 2.1电法测探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所调电测探法也就是通过相应设备直接从观测点深人到地下,并通过电阻率来观案其变化情况,从面了解到各个岩层分布情况的-种探测方法。正因为这一方法能够对岩层的分布情况以及变化情况深人研究,固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高密度电阻率法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工程中,用以获取浅层地质中的相关信息,这一方法一般是将地质结构进行有效的划分之后而对其进行探测。对于岩层进行研究过程中,这一方法能够对水平方向或者有较小倾斜角的岩层进行探测,面如果倾斜角过大,那么电测探法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如果对该地质测量的目的深度与周边物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物理性质差异,并且通过相关设备测出不同岩层的分布规律出现异常,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探测
2.2电削面法
这一方法与上述的电测探法类似,都是采用设备来对物理场地下岩层的分布情况进行探测与分析,是较为常见的探测方法之一。电副面法可以与上述电测探法相互结合,可以对岩层的变化规律以及断裂带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探测。我们还可以将该方法分为四极法与联合面法。一般情况下,电剖面法一般是对沉积岩进行探测,在探测过程中,要想保证点发工作的质量,首先我们需要对岩层电性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电性差异的变化情况可以采用电阻
率法进行分析,了解要岩层的含水情况以及各种状态。如果岩石中的含水情况呈现分散的状态,这就说明电阻率对其影响过小,如果含水情况呈现较为集中的状态,那么就会极大的降低岩层中的电阻率。由此可见,如果岩层中的含水量相同,而矿化度以及电阻率均不同,那么岩层在相同含水情况下电阻率就会不断增大
2.3地震期探
地震勘探主要有反射波法及折射波法。主要原理是根据对反射波或折射波时间场沿测线方向的时空分布规律的观测确定地下反射面或折射面深度及构造形态及性质。地震勘探相比其它物探方法,其有精度高、解释成果单一的优点,但是成本相对较高。我们所看到的物探剖面是一种经过校正后的并赋以地质内滴的反射波或折射波时间剖面(实质是不同地质体的反射波或折射波波速差异)。浅层折射法在覆盖层探测中其有技术优势,在隐伏构造、空洞以及考古探查中也有成功应用,但是该方法受施工场地影响明显。直达波法或透射波法是波速测试的主要方法,对测试条件的依赖较强弹性波CT技术已可为工程建设场地动力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3综合物探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面波信号频散特性规律如下:由于物质变化的间题对于波面信号的吸收反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很多是一且出现电磁波异常一般出现物质变动岩层变化结构异常或者诸多波面信号异常情况就代表着这一区域物质出现异常,一般而言在信号拐点处级客易出现物质突出现象
4物探方法发展展望 4.1技术方法发展
鉴于工程涉及的地质与检测间题,探测技术将会进一步提高多波理论会得到进一步应用,可利用的物理波场的预谱范围会越来越宽,电磁波谱可利用的范围由纯直流扩到雷达波,弹性波谱由增雷波向超声波颠率扩展。陆地声纳法、地震映像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大地电磁电导率剖面法等探测数据快速连续自动采集技术将会日益活跃
4.2物探仪器设备的发展
复杂的地质勘测环境条件要求仪器设备具有良好的防尘、防震、防潮等性能,要求增强其智能化程度、具有捕提较大动态范围的长远信号能力,仪器将会由单一化的专用仪器向多功能化发展,促进各种探测方法相互渗透和综合应用
在我国物质期勘测和地质勘测工作中物探法都有者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从物质本身所具备的性质出发面进行物质判别的探测方法,它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操作技术,其作用在地质勘测过程中是巨大的,能够更直观更其体的反应出地址信息,为开采法挖掘等工作提供保障。
5结论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目前地质勘测工作中应用物质勘测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地质勘测的质量,同时也有着造价低、易操作等特点,因此我国很多地质勘测工作中都广泛采用了物质勘测法来进行期测。然而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的对物质勘测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的为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ICS 03.220.30
CCS P 65 JT45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交 通 运 输 行 业 指 南
DBJT45/T 067—2024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场景功能
验证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full-automatic operation
line scenarios of urban rail transit
2024 - 12 - 18 发布
2025 - 02 - 01 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发 布
DBJT45/T 067—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2
5 基本规定 ........................................................................... 2
6 验证场景 ........................................................................... 3
6.1
正常场景 ....................................................................... 3
6.2
故障场景 ...................................................................... 12
6.3
应急场景 ...................................................................... 22
参考文献 ............................................................................. 28
I
DBJT45/T 067—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宣贯。
本文件由广西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宁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南宁市交通运输局、
南宁学院、深圳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肖琼、韩嘉、陈丕概、廖龙飞、卢全毅、韦庭三、叶建斌、胡文浩、莫宽文、
夏雨、李海珑、智国盛、庞彦知、黄俊雄、程永畅、陈胜基、张建民、李良、陈寰、韦阁、梁振华、农
财兴、黄室榕、梁材国、黄泽鑫。
本文件主要审查人:曾建国、苏紫敏、文秋子、玉钰、周婧、裴廷福、战兴宇。
II
DBJT45/T 067—2024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场景功能
验证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营场景功能验证的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规定了验证
场景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含地铁、轻轨)初期运营
前及运营期间的运营场景功能验证及组织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30013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
GB/T 42334.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规范 第1部分:地铁和轻轨
3 术语和定义
GB/T 30013、GB/T 42334.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多职能组员(列控) multi-task staff (on-board control)
负责车内值守、登车应急处置(含一级维修)和人工驾驶的工作人员。
3.2
多职能组员(巡视) multi-task staff (roving)
负责在车站及相关区域进行巡视、清客和应急处置(含一级维修)的工作人员。
3.3
休眠 sleep
对列车执行断开常用负载及断电(除永久负载外)的过程。
3.4
唤醒 wake-up
对休眠列车上电并执行各子系统自检、综合测试的过程。
3.5
车门紧急解锁装置 passenger emergency handle
设置于车辆客室门旁,激活后用于列车停车后解锁车门的紧急操作装置。
3.6
乘客紧急对讲 inter-phone handle
设置于列车客室内,激活后用于乘客和中心工作人员或多职能组员(列控)直接对讲的紧急操作装
置。
1
DBJT45/T 067—2024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FC:自动售检票(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AM:自动列车运行模式(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Mode)
ATP:自动列车防护(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ATS:自动列车监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CAM:蠕动模式(Creep Automatic Mode)
CCTV:视频监控(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M:列车自动防护下的人工驾驶模式(Coded Manual)
DCS:数据传输子系统(Data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EUM:紧急非限制人工驾驶模式(Emergency Unrestricted Manual)
FAM:全自动运行模式(Full Automatic Mode)
FAS:火灾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
IPH:乘客紧急对讲电话(Inter phone Handle)
PA:广播(Public-Address)
PIS: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RM:限制人工驾驶模式(Restricted Train Operating Mode)
RRM:远程限制驾驶模式(Remote Restricted Train Operating Mode)
SPKS:工作人员防护开关(Staff Protection Key Switch)
5 基本规定
5.1 场景功能验证前应完成相关系统功能的综合联调,各关键系统(车辆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
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站台门系统等)应具有系统功能测试合格报告。
注: 综合联调指轨道交通在各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试运行前,对各系统之间的接口、联动及关键能力指标进行检
验,使整个系统满足试运行要求的联合调试过程。
5.2
全自动运行系统信号、综合监控、通信等系统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应符合 GB/T 22239 的规定。
注: 全自动运行系统是指在现有各专业系统基础上,通过信号、车辆、通信、站台门、综合监控等列车运行相关专
业系统的集成协同和联动控制,正常情况时无需司乘人员干预而能自动完成列车运行作业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5.3 运营单位应基于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营场景与运营需求合理设置岗位,结合全自动运行的列车值守
模式配置行车监控、车站运作、乘客服务等岗位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制定各岗位作业指导
书。
5.4 各专业岗位人员应经过全自动运行线路系统岗位培训,持证上岗,涉及特种作业要求的人员应参
加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5.5 场景功能验证应制定和执行功能验证计划,包括实施验证和编制报告。系统升级或功能变更时应
进行功能复验。
5.6 开展场景功能验证的所有场景功能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2
DBJT45/T 067—2024
6 验证场景
6.1
正常场景
6.1.1 当日运营计划确认及下发场景
6.1.1.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上传运营计划;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上手动加载或由系统自动加载当日运营计划。
6.1.1.2 验证结果:
a) 车站 ATS 工作站及车场调度工作站正确接收由中央调度工作站下发的运营计划;
b) 中央调度工作站运行图界面可正常查看当日计划运行图。
6.1.2 运营前设备确认场景
6.1.2.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请点,施工区域涉及轨行区、车辆基地、车站、变电站等区域,在中央调度工作站确认全线
施工区域设备状态;
b) 销点,在中央调度工作站确认全线施工区域设备状态及销点情况;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上执行接触网送电操作。
6.1.2.2 验证结果:
a) 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全线范围内施工区域的请销点状态;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上能完成接触网送电操作,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接触网的带电状态。
6.1.3 出库计划的编制与下发场景
6.1.3.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出库计划;
b)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上传出库计划至中央 ATS 系统。
6.1.3.2 验证结果:
a) 能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出库计划;
b) 出库计划应正确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计划出库列车应接收到出库计划。
6.1.4 列车唤醒场景
6.1.4.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出库计划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系统自动唤醒库内及正线休眠唤醒区域休眠列车;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或车场调度工作站远程人工唤醒休眠列车;
c) 登乘列车,就地人工唤醒休眠列车。
6.1.4.2 验证结果:
a) 能根据出库计划自动唤醒列车;
b) 能远程人工唤醒列车;
c) 能就地人工唤醒列车;
d) 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的休眠/唤醒状态,并接收列车唤醒成功或
失败的信息;
e) 唤醒成功的列车应自动进入 FAM,车厢内部照明与空调应根据工况自动调整。
3
DBJT45/T 067—2024
6.1.5 车站开启场景
6.1.5.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站综合监控工作站操作开启 PIS 显示屏、AFC、照明、通风空调等设备;
b) 开启电扶梯及出入口卷帘门。
6.1.5.2 验证结果:
a) PIS 显示屏、AFC、照明、通风空调、电扶梯及卷帘门等设备能正常开启;
b) 综合监控工作站应正确显示车站设备的工作状态。
6.1.6 列车出库场景
6.1.6.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出库计划;
b)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上传出库计划至中央 ATS 系统。
6.1.6.2 验证结果:
a) 下发出库计划后列车应自动唤醒;
b) 系统应自动排列出库进路,列车出库前应自动鸣笛,综合监控系统应自动联动播放无人区 PA;
c) 列车应以 FAM 出库。
6.1.7 列车出库计划自动变更场景
6.1.7.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出库计划并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
b) 模拟计划出库列车唤醒失败;
c) 备用列车以 FAM 自动发车出库。
6.1.7.2 验证结果:
a) 出库计划应正确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计划出库列车应接收到出库计划;
b) 计划出库列车唤醒失败后,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显示唤醒失败原因;
c) 备用列车应接收到变更后的出库计划,并自动替代故障列车以 FAM 出库。
6.1.8 列车出库计划手动变更场景
6.1.8.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出库计划并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
b) 模拟计划出库列车唤醒失败;
c)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手动设置备用列车车次号;
d) 备用列车以 FAM 自动发车出库。
6.1.8.2 验证结果:
a) 出库计划应正确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计划出库列车应接收到出库计划;
b) 计划出库列车唤醒失败后,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显示唤醒失败原因;
c) 能在车场调度工作站手动设置备用列车车次号;
d) 备用列车应接收到变更后的出库计划,并自动替代故障列车以 FAM 出库。
6.1.9 列车进入正线场景
6.1.9.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上传运营计划至中央 ATS 系统;
4
DBJT45/T 067—2024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监控列车工况。
6.1.9.2 验证结果:
a) 列车进入正线前应自动匹配运营计划;
b) 进入正线的列车应转换为“正线服务”工况,自动开启空调、照明等。
6.1.10 列车进站场景
6.1.10.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b) 列车以 FAM 进站;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监控车门及站台门的状态。
6.1.10.2 验证结果:
a)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b) 列车以 FAM 进站后应自动对标停车,车门及站台门应自动打开;列车发车前,车门及站台门
应自动关闭;
c) 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车门及站台门的状态。
6.1.11 列车站台自动发车场景
6.1.11.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进站;
b) 在发车计时器处查看列车发车时间;
c)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6.1.11.2 验证结果:
a) 列车停稳后,发车计时器开始倒计时;
b) 发车倒计时结束后,FAM 列车自动发车;
c)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12 列车站台人工发车场景
6.1.12.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FAM 列车在站台停稳;
b) 确认列车具备发车条件后,按压对应侧站台“发车确认”按钮;
c)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6.1.12.2 验证结果:
a) 按压“发车确认”按钮后,FAM 列车应立即发车;
b)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13 列车区间运行场景
6.1.13.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在区间运行;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监视列车运行状态。
6.1.13.2 验证结果:
a) FAM 列车应根据运营计划自动运行;
b) 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运行状态。
5
DBJT45/T 067—2024
6.1.14 列车自动折返场景
6.1.14.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FAM 列车具备折返条件后自动折返;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或联锁站 ATS 工作站确认列车换端情况;
c)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6.1.14.2 验证结果:
a) FAM 列车应自动折返并变更车次号;
b) 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联锁站 ATS 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换端情况;
c) 列车换端完成后,应根据时刻表触发进路,列车自动发车;
d)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15 列车清客(车站)场景
6.1.15.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对列车运行前方车站设置“清客”指令;
b)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c) 确认清客完毕后按压站台“联动关闭”及“发车确认”按钮;
d) 列车发车后在中央调度工作站撤销“清客”指令。
6.1.15.2 验证结果:
a) 设置或撤销“清客”指令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b)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清客过程中,车门及站台门保持打开状态;
c) 按压站台“联动关闭”按钮后,车门及站台门自动关闭;按压“发车确认”按钮后,FAM 列车
自动发车。
6.1.16 列车清客(中央)场景
6.1.16.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对列车运行前方车站设置“清客”指令;
b)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c) 确认清客完毕后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下发“远程关门”及“远程发车”指令;
d) 列车发车后在中央调度工作站撤销“清客”指令。
6.1.16.2 验证结果:
a) 设置或撤销“清客”指令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b)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清客过程中,车门及站台门保持打开状态;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下发“远程关门”指令后,车门及站台门应自动关闭,下发“远程发车”
指令后,FAM 列车应自动发车。
6.1.17 运营调整(扣车)场景
6.1.17.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运行,在中央调度工作站设置扣车;
b)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取消扣车。
6.1.17.2 验证结果:
a) 设置或取消扣车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信号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6
DBJT45/T 067—2024
b) 列车到站停车后车门及站台门应保持开启不关闭,发车倒计时结束后车门及站台门保持打开,
列车不发车;
c)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d) 中央调度工作站取消扣车后,车门及站台门应自动关闭,满足发车条件后,FAM 列车应自动发
车。
6.1.18 运营调整(跳停)场景
6.1.18.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运行,在中央调度工作站设置跳停;
b)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取消跳停。
6.1.18.2 验证结果:
a) 设置或取消跳停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信号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b) 对站台设置跳停后,列车在跳停车站执行跳停;对列车设置跳停后,列车在前方车站执行跳
停;
c)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d) 中央调度工作站取消站台跳停后,后续列车在该车站不执行跳停;中央调度工作站取消列车
跳停后,该列车在后续车站不执行跳停。
6.1.19 运营调整(提前发车)场景
6.1.19.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运行停站,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对列车设置提前发车;
b) 在发车计时器处查看列车发车时间;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监控车门及站台门的状态;
d)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6.1.19.2 验证结果:
a) 设置提前发车后,发车计时器倒计时清零,车门、站台门立即联动关闭,满足发车条件后,
列车以 FAM 自动发车。
b)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20 运营调整(列车加开)场景
6.1.20.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备用列车以 FAM 停放在库内或正线存车线;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为备用列车设置车次号及工况。
6.1.20.2 验证结果:
a) 设置列车车次号及工况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车辆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b) 备用列车收到指令后,应按新计划正常运行。
6.1.21 运营调整(列车退出服务)场景
6.1.21.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删除计划列车车次号,并设置为“停止正线服务”工况;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将该列车的目的地码设置为车辆基地或正线存车线;
c)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7
DBJT45/T 067—2024
6.1.21.2 验证结果:
a) 删除列车车次号及设置工况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信号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b) 列车收到指令后,应自动关闭车厢内照明及空调,并自动运行至车辆基地或正线存车线;
c)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22 运营调整(运营计划变更)场景
6.1.22.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修改列车车次号;
b) 在车站及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6.1.22.2 验证结果:
a) 修改列车车次号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信号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b) 列车收到指令后,应按新计划正常运行;
c) 车站及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23 取消/授权全自动驾驶(列车停稳)场景
6.1.23.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FAM 列车停稳;
b) 取消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
c) 设置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
6.1.23.2 验证结果:
a) 取消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处于非全自动模式授权状态;
b) 设置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处于全自动模式授权状态,列
车应以 FAM 运行。
6.1.24 取消/授权全自动驾驶(列车运行)场景
6.1.24.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在正线运行;
b) 取消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
c) 设置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
6.1.24.2 验证结果:
a) 取消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后,列车以 FAM 运行至下一站停车保持车门、站台门关闭,不自动
发车,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处于非全自动模式授权状态;
b) 设置列车全自动驾驶授权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处于全自动模式授权状态,列
车应以 FAM 运行。
6.1.25 驾驶模式转换场景
6.1.25.1 验证内容及方法:
对运行列车进行驾驶模式切换(包含但不限于FAM、AM、CM、RM、EUM)。
6.1.25.2 验证结果:
列车驾驶模式切换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信号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6.1.26 远程停车及发车场景
6.1.26.1 验证内容及方法:
8
DBJT45/T 067—2024
a) 列车以 FAM 运行,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对列车下发远程停车指令;
a) 列车停车后,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对列车下发远程发车指令;
b) 在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6.1.26.2 验证结果:
a) 下发远程停车指令后,列车立即停车;
b) 下发远程发车指令后,列车以 FAM 继续运行;
c) 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27 远程紧急制动及缓解场景
6.1.27.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运行,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对列车下发远程紧急制动指令;
b) 列车紧制后,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对列车下发远程紧急制动缓解指令;
c) 在列车内确认 PIS、PA 播报情况。
6.1.27.2 验证结果:
a) 下发远程紧急制动及缓解指令后,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信号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b) 下发远程紧急制动指令后,列车立即紧急制动停车;
c) 下发远程紧急制动缓解指令后,列车紧急制动缓解,以 FAM 继续运行;
d) 列车 PIS、PA 应正确播报。
6.1.28 占有列车非运行端场景
6.1.28.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运行,占有列车非运行端;
b) 解除列车非运行端占有后,占有列车原运行端,满足条件后升级为 FAM。
6.1.28.2 验证结果:
a) 列车非运行端占有后,列车紧急制动,退出 FAM;
b) 解除列车非运行端占有后,占有列车原运行端,能以 RM 动车,满足条件后能升级为 FAM;
c) 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载车辆屏应正确显示相应信息。
6.1.29 车站关闭场景
6.1.29.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站综合监控工作站操作关闭 PIS 显示屏、AFC、照明、通风空调等设备;
b) 关闭电扶梯及出入口卷帘门。
6.1.29.2 验证结果:
a) PIS 显示屏、AFC、照明、通风空调、电扶梯及卷帘门等设备能正常关闭;
b) 综合监控工作站应正确显示车站设备的工作状态。
6.1.30 回库计划的编制与下发场景
6.1.30.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回库计划;
b)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上传回库计划至中央 ATS 系统。
6.1.30.2 验证结果:
a) 能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回库计划;
b) 回库计划应正确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回库列车应接收到回库计划;
9
DBJT45/T 067—2024
c) 列车根据回库计划停在指定位置。
6.1.31 列车休眠场景
6.1.31.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回库计划上传至中央 ATS 系统,系统自动休眠列车;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或车场调度工作站远程人工休眠列车;
c) 登乘列车,就地人工休眠列车。
6.1.31.2 验证结果:
a) 列车应根据回库计划前往指定区域自动休眠;
b) 列车到达指定区域后能远程人工休眠;
c) 列车到达指定区域后能就地人工休眠;
d) 中央调度工作站及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的休眠/唤醒状态,并接收列车休眠成功或
失败的信息。
6.1.32 列车检修场景
6.1.32.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停在检修库内;
b) 按下列车任意一端的检修按钮;
c)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尝试远程人工休眠/唤醒列车;
d) 恢复检修按钮。
6.1.32.2 验证结果:
a) 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工况;
b) 处于“检修工况”的列车不执行远程休眠/唤醒指令,不联动列车报警摄像头,不上传列车故
障与报警信息至中央调度工作站/车场调度工作站。
6.1.33 列车清扫场景
6.1.33.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FAM 列车在折返线、存车线或场段停稳;
b)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车场调度工作站将列车设置为“清扫工况”;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车场调度工作站对列车下发“远程发车”指令;
d)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车场调度工作站撤销列车“清扫工况”。
6.1.33.2 验证结果:
a) 中央调度工作站/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工况;
b) 处于“清扫工况”下的列车无法动车,车厢内部照明与空调应根据工况自动调整。
6.1.34 登乘/退出列车场景
6.1.34.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停在检修库内;
b) 多职能组员(列控)从安全通道及登乘平台登乘/退出列车;
c) 确认车体外部 FAM 指示灯状态。
6.1.34.2 验证结果:
a) 多职能组员(列控)经安全措施(SPKS、门禁等)防护后,能从安全通道及登乘平台登乘/退
出列车;
10
DBJT45/T 067—2024
b) FAM 指示灯状态显示与列车状态一致。
6.1.35 调车作业(车辆基地自动化区域调车作业)场景
6.1.35.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FAM 列车在车辆基地自动化区域停稳;
b)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调车计划并下发。
6.1.35.2 验证结果:
a) 列车应正确加载调车计划,并自动完成调车;
b) 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状态。
6.1.36 调车作业(车辆基地自动化区域至非自动化区域)场景
6.1.36.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FAM 列车在车辆基地自动化区域停稳;
b) 多职能组员(列控)经安全措施(SPKS、门禁等)防护后,从安全通道及登乘平台登乘列车;
c)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调车计划并下发;
d) 列车以 FAM 驶入自动化与非自动化区域转换区后,多职能组员(列控)接管列车以人工驾驶
模式运行至非自动化区域指定股道。
6.1.36.2 验证结果:
a) 列车应加载调车计划;
b) 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状态;
c) 多职能组员(列控)以人工驾驶模式按信号显示运行至非自动化区域指定股道。
6.1.37 调车作业(车辆基地非自动化区域至自动化区域)场景
6.1.37.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多职能组员(列控)将列车以人工驾驶模式由非自动化区域运行至非自动化与自动化区域转
换区停稳;
b)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调车计划并下发;
c) 列车升级为 FAM 后,自动运行至自动化区域指定股道。
6.1.37.2 验证结果:
a) 多职能组员(列控)以人工驾驶模式按信号显示运行至转换区。
b) 列车加载调车计划后应升级为 FAM,自动运行至自动化区域指定股道;
c) 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列车状态。
6.1.38 洗车作业场景
6.1.38.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编制洗车计划并下发;
b) 在车场调度工作站查看洗车机状态及列车状态;
c) 列车以 FAM 或人工驾驶模式进入洗车线;
d) 洗车完成后列车以 FAM 或人工驾驶模式驶入指定股道。
6.1.38.2 验证结果:
a) 列车能以 FAM 或人工驾驶模式运行至洗车线,完成洗车;
b) 车场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洗车机状态及列车状态;
c) 洗车工况下列车应以 35 KM/h~5 KM/h 的速度运行洗车;
11
DBJT45/T 067—2024
d) 洗车完成后列车能以 FAM 或人工驾驶模式运行至指定股道。
6.2
故障场景
6.2.1 车辆设备故障
6.2.1.1 辅助逆变器故障场景
6.2.1.1.1 验证内容及方法:
a) 列车以 FAM 在正线运行,模拟辅助逆变器故障;
b) 列车到站停稳后在中央调度工作站尝试远程复位;
c) 在中央调度工作站确认故障报警;
d) 接管列车以人工驾驶模式动车;
e) 修复辅助逆变器故障后,列车升级为 FAM 运行。
6.2.1.1.2 验证结果:
a) 中央调度工作站应正确显示辅助逆变器故障报警信息;
b) 辅助逆变器故障列车停站后保持车门打开不发车;
c) 接管列车后能以人工驾驶模式运行;
上一章:基于复杂地质地貌探讨地质勘察技术 下一章:浅析工程地质勘察信息资源研究与应用

相关文章

物探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与研究 物探技术在管道穿越九州江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 第五篇 (上) 地质力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RTK技术在地质勘查测量中的应用 勘查地球化学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地质勘查测量中的应用体会 刍议地球物理勘查法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论时间域瞬变电磁法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