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中国农村地区贫困性质演变与反贫困战略调整研究

中国农村地区贫困性质演变与反贫困战略调整研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2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04 09:23:35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地区贫困性质演变与反贫困战略调整研究 第37券第2期 Vol.37 No.2
文章编号:16730747(2016)02-008006
农业科学研究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年6月 Jun.2016
中国农村地区贫困性质演变与反贫困战略
调整研究王博,张建2
(1.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贫困问题是世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社会发展间题,电是经济学的一个焦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货图同题光为突出.以政革开放为时间超点,在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反黄图历程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地区贫图人口的转征、成国及形成机理,得出黄图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区、贫围代降传通严重、
资图人口的抗风险能力弱、弱势群体货图现象凸显等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地区;實图性质演变;反贫图;战略转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经济结构转型,人口结构转换使中国农村地区贫困性质的复杂性越来越凸显.调整反贫困战略,改进扶贫攻坚的措施和手段,实现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通过全方位的区域发展、人口进步、生态修复使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全方位融人社会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彻底摆脱贫困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性质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目前已经全面进人到扶贫的攻坚阶段,农村地区贫困性质的转变,给中国的扶贫攻坚带来了一定阻力,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的复杂性和致贫原因的多样性要求中国在未来的反贫困进程中必须将反贫困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进行相应调整.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是动态变化的,中国农村地区贫困的性质和原因已经发生广很大变化,贫困由区域性、整体性、长期性、生计性向个体性、自然灾害性、人力资本性、发展性等转变.贫困性质的变化要求反贫困着力点的进一步调整,因此农村地区反贫困战略在新形势、新背景下的转换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反贫困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国内外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也取得了
瞩目的研究成果.国内对贫困成因的研究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人力资本、制度等不同层面展开的.大量研究认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匮乏或单一的自然资源、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生态脆弱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其次,更多的学者将人力资本引入致贫原因分析的范畴,认为营养、健康、教育、就业对农民摆脱贫束缚有者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从制度层面分析贫困的根源,大量研究认为城乡分割的体制与相关制度制约了农民致富[3.中国在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了反贫困战略研究,但有针对性的反贫困战略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于 90年代末.中国实施的反贫困战略首先以促进区域发展为着力点,旨在通过区域发展解决整体性贫困同题,扶贫开发是主旋律.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扶贫开发战略的研究越来越丰富,随着贫困性质的变化,部分学者强调扶贫开发应该更加突出区域瞄准、村用瞄准和个体瞄准4:也有学者认为反贫困战略要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的综合因素:学文等倡导需要将各种原因导致的脆弱性纳人到贫困概念和减贫战略中,以提高农民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减少返贫率;也有学者提出当前中国反贫困战略需要实现由面到点、由开发式向发展式、扶贫主体由线型向网络式的三大
收稿日期:2016-01-21
作者简介:主博(1989一),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
上一章:甘蓝硝酸盐不同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 下一章:中国北方霞多丽酿酒葡萄生态适应性区划研究

相关文章

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贫困地区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方案研究 贫困村灾害风险应对研究 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 基于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对高校贫困生分类的应用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著作丛书 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 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 欧洲之痛:难民浪潮还是贫困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