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期
Technology and Test工艺与检测
FDM成型技术中的扫描路径生成方法研究王建张弓①王卫军梁松松①何文杰?李友浩李均③
(①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1458;②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441021;
③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针对FDM成型技术中扫描填充方法直接影响成型件的质量,比如翘曲变形问题,对FDM成型技
术中的轮廊偏置扫描填充和Z字型扫描填充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轮廓偏置和Z字型的混合路径扫描填充方法。并且,在提出的算法中加入了把打印起点和打印终点置于打印模型内部的方法。通过打印测试,证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成型件的质量。
关键词:轮廊偏置扫描;乙字型扫描:混合路径扫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287/j.cnki.10052402.2018.01.021
Research on scanning pathgeneration approach inFDMmolding technology
WANC Jian, ZHANG Gong, WANG Weijun,LIANG Songsong,HE Wenjie, LI Youhao, LI Jun(①Guangzhou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1458,CHN; ②Xiangyang Auto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gyang 441021,CH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Xi'an 710021,CHN)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rping deformation in FDM molding technology, the contour filling and
Z-type scanning filling in FDM molding technology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contour offset and Z type mixed path of the font are filled with the fll method. In addition, placing the print start point and the print end point inside the printing model is added to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nd the quality of the molded article can be improved by the experimental test
Keywords: contour offset scan; Ztype scan; tool path scan
FDM(fused depositionmodeling)成型技术是一种集成了高分子材料科学、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结合了当前发展极为迅速的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成型技术中的一种。目前打印成型件的沿边翘曲变形和打印成型件的表面质量低问题是影响该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另外打印同一个模型时,不同的扫描填充路径会导致最终成型时间不同,从而影响成型的效率[1]。因此,合理的扫描填充路径非常重要。针对扫描路经规划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平行线扫描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启停频繁,存在拉丝现象(3];Z字型扫描简单高效,减少了空行程,但打印件的强度不高(3);十字网格扫描打印件的机械强度高,表面质量不好;轮廊偏置扫描打印精度高,但是算法较复杂,打印件的强度不够高(4-5)。为此,本文对现有的
扫描填充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混合路
径扫描填充方法。 1扫描填充路径
针对熔融沉积成型技术上面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扫描路经填充方法,下面主要对轮席偏置扫描和Z字型
扫描的生成算法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 1.1轮廊偏置扫描
轮廊偏置扫描填充是轮廊线沿着实体部分发生偏移,然后一层一层的由内向外或者由外向内扫描成型,如图1所示。这种扫描填充方式的优点是对于具有型腔的模型可以减少拉丝和成型件沿边翘曲变形的现象。但是该算法比较复杂,尤其是当成型件的型腔比较复杂时,偏置轮廊比较容易出现干涉现象和孤岛”
*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专项(2014ET05G132);广东省重大专项(2014B010132001,2015B010919002);广州市南沙区技术开发项目(2015KF031)
制走技术息机床万方数据
. 107·
ICS 65.020.20
CCS B 31 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14/T 1157—2025
代替 DB14/T 1157-2015
食用菌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规程 白灵菇
2025 - 04 - 18 发布
2025 - 07 - 18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1157—2025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栽培场地 ........................................................................... 1
5 栽培技术 ........................................................................... 1
6 生产档案 ........................................................................... 4
附录 A(资料性) 生产档案 ............................................................. 5
I
DB14/T 1157—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4/T 1157—2015《白灵菇日光温室代料栽培技术规程》,与DB14/T 1157—2015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温室建造(见4,2015年版的4);
——更改了菌株选择(见5.2,2015年版的5.2);
——增加了培养料配方四(见5.3.1);
——更改了装袋(见5.5,2015年版的5.5);
——更改了接种(见5.7,2015年版的5.7);
——更改了后熟培养温度(见5.9.1,2015年版的5.9.1);
——更改了低温促熟(见5.10,2015年版的5.10);
——更改了搔菌(见5.11,2015年版的5.11);
——删除了环剥菌袋泥墙育菇(见2015年版的5.14);
——删除了病虫害防治(见2015年版的6);
——增加了白灵菇日光温室栽培生产记录表(见附录A)。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本文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青、张勇、武东轶、张红刚、萧晋川、赵照林、杨杰、王华、南晓洁。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5年首次发布为DB14/T 1157—2015;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4/T 1157—2025
食用菌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规程 白灵菇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日光温室栽培白灵菇的术语和定义、栽培场地、栽培技术、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境内白灵菇日光温室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袋栽
将拌好的培养料及时装入一定规格的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内,进行食用菌栽培的方法。
后熟培养
食用菌在菌丝长满袋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再培养30 d~40 d,达到生理成熟的过程。
低温促熟
将后熟处理后的菌袋放入低温环境中进行处理的过程。
搔菌
搔动培养料表面的菌丝,形成机械损伤,刺激子实体形成的技术措施。
4 栽培场地
栽培场地符合NY/T 2375的规定,土壤质量符合GB 15618的规定,生产用水符合GB 5749的规定。
5 栽培技术
1
DB14/T 1157—2025
栽培季节
可选择在7月至8月份生产菌袋,11月至春节前出菇,或选择在9月至10月份生产菌袋,次年2月至4
月份出菇。
菌株选择
选用国家或省级部门审(鉴、认)定或登记的白灵菇品种。选择性状优良、菌丝体粗壮、抗性强、
产量高的菌株。
培养料制备
5.3.1 要求
培养料符合NY/T 1935的规定,应选择干燥、新鲜无霉变的优质原料。
5.3.2 培养料配方
—— 配方一:棉籽壳 82%、玉米粉 6%、麸皮 9%、石灰粉 2%、石膏粉 1%;
—— 配方二:棉籽壳 42%、杂木屑 30%、玉米粉 5%、麸皮 18%、豆饼 2%、石灰粉 2%、石膏粉
1%;
—— 配方三:棉籽壳 50%、玉米芯 30%、玉米粉 6%、麸皮 9%、石灰粉 2%、石膏粉 1%;
—— 配方四:木屑 30%、棉籽壳 18%、麸皮 24%、玉米芯 18%、玉米粉 6%、黄豆粉 2%、轻质
碳酸钙 1%、石灰粉 1%;
—— 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 60%~65%,pH 为 7.2~7.8。
5.3.3 培养料处理
所选培养料主料、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及处理方法应符合NY/T 1935的要求。
拌料
采用拌料机拌料,培养料要充分搅拌均匀,搅拌时间应在30 min以上。
装袋
5.5.1 塑料袋常用 17.0 cm×35.0 cm×0.05 cm 或 18.0 cm×35.0 cm×0.05 cm 的低压折角聚乙烯袋或
高压聚丙烯袋。
5.5.2 填料应紧实、均匀,装好料的菌袋应料面平整、外壁光滑、无皱褶、不破袋,中间可以看见成
型的预留孔。
5.5.3 装料高度为 15.0 cm,每袋装料湿重 0.9 kg~1.0 kg。
灭菌
5.6.1 常压灭菌
当温度达到100 ℃时保持12 h~14 h。
5.6.2 高压灭菌
当锅内气压达到0.05 MPa,打开排气阀放冷气,压力降到0 MPa时重新升压,气压升至0.15 MPa时
计时,保持3 h~4 h。
2
DB14/T 1157—2025
接种
5.7.1 应符合 NY/T 528 的要求。菌袋温度降至 25 ℃时,便可在无菌净化室进行接种,严格按照无菌
操作规程将菌种接入菌袋内部,确保菌种均匀分布于整个菌袋表面,并使部分菌种进入预留孔中,实现
菌袋内上下同时发菌。
5.7.2 每 750 mL 的菌种瓶,接种 20 袋~25 袋;液体菌种接种时,接种量为 30 mL/袋~35 mL/袋;或
采用接种条、接种块接种。
发菌培养
5.8.1 在接种后 1 d~15 d 菌袋内温度保持 24 ℃~25 ℃,环境温度控制在 23 ℃以下,空气相对湿度
70%以下,保持空气清新,适时定量通风。
5.8.2 每隔 7 d~10 d 翻堆一次,每次翻堆仔细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5.8.3 及时刺孔,或松开扎袋绳,刺孔时,使用牙签粗细工具,刺孔部位不超过菌丝生长范围,且距
离菌丝生长边缘至少 l cm,深度应控制在 2 cm 以内,通常每袋刺 8~10 个孔。
5.8.4 刺孔增氧后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
5.8.5 30 d~35 d 菌丝长满袋后,进行后熟培养。
后熟培养
5.9.1 后熟时间为 30 d~40 d。
5.9.2 当菌丝洁白、粗壮、浓密,表面形成少量菌皮;接种点两端或菌袋不同位置出现淡黄色水珠;
有效积温达到 1 600 ℃;菌袋硬实,拍打有空心声时,即可进行低温促熟。
5.9.3 发菌室空间温度控制在 18 ℃~24 ℃。
5.9.4 发菌室相对湿度 70%左右。
5.9.5 保持发菌室空气清新,勤通风除湿降温。
5.9.6 菌丝发育阶段不需要光照。
低温促熟
菌丝洁白、粗壮、浓密、表面形成少量菌皮,接种点两端或菌袋不同位置出现淡黄色水珠,有效积
温达到1 600 ℃,菌袋硬实、拍打有空心声时,将温度控制在0 ℃~5 ℃处理7 d~15 d进行低温促熟。
搔菌
解开袋口,用搔菌机或铁制小刮匙,挖掉老接种菌块,刮去老菌皮。
催蕾
将搔菌后的菌袋依次置于18 ℃~22 ℃恒温培养5 d~7 d,在0 ℃~13 ℃低温下处理10 d~15 d,在
温度10 ℃~15 ℃,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光照强度600 lux~800 lux条件下培养10 d~15 d即可现
蕾。
疏蕾
待菇蕾长至黄豆粒大小时,将菌袋袋口全部撑开,用锋利小刀进行疏蕾,仅留1个生长健壮的菇蕾,
当留下的菇蕾长至乒乓球大小时,将塑料袋袋口反卷或将多余的袋口剪掉,与料面高低保持一致。
出菇管理
3
DB14/T 1157—2025
5.14.1 温度控制
5.14.1.1 菇蕾形成后,出菇室内温度控制在 13 ℃~18 ℃,温度不适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5.14.1.2 出菇室温度超过 18 ℃,及时疏通菌包,对阳光直射区域加盖草帘或遮阳网,并加强通风以
降温。
5.14.1.3 出菇室温度低于 8 ℃时,及时增加光照升温。
5.14.2 湿度控制
出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喷水时,不要让水喷在菇体上,并进行通风换气。
5.14.3 通风控制
每天通风3~4次,每次0.5 h~1 h。
5.14.4 光线控制
光线应控制为1 000 lux~2 000 lux的散射光。
采收
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边缘内卷,菌盖7 cm~13 cm,孢子未大量释放时采收。
6 生产档案
在生产过程中应建立生产技术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及采收等各环节内容。生产档案
保留2年以上。
4
DB14/T 1157—2025
附 A A A
录
(资料性)
生产档案
表A.1 日光温室栽培白灵菇生产记录表
日光温室情况
品种 基质pH 基质含水量(%) 每袋干重(kg)
灭菌方式 接种日期 发菌温度(℃) 菌丝萌发日期
菌丝长势 满袋日期 污染率(%) 出菇日期
子实体形态 现蕾日期 采收日期 采收潮数
畸形菇数量 子实体颜色 单个子实体重量(g) 总产量(k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