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FDM工艺参数对零件弹性性能的影响

FDM工艺参数对零件弹性性能的影响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6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2 17:05:38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FDM工艺参数对零件弹性性能的影响 主题:特种加工技术! Special Machining Technology
FDM工艺参数对零件弹性性能的影响
李强刘志峰赵鹏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为提高熔融沉积成形零件的弹性性能,应用响应面法对影响零件弹性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
析。以一套玩具器械为例,通过改变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影响小球被弹射的距离,反映弹性棒的弹性性能。选定路径宽度、分层厚度、栅格角度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小球弹射距离的较大值,根据试验结果设计中心组合试验,利用DesignExpert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方差分析、模型评价,确定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路径宽度0.474mm,分层厚度0.279mm,栅格角度51.9°,最大弹射距离为402.8mm,与模型的预期值396.17mm基本相符。
关键词:熔融沉积成形弹性性能:工艺参数;响应面
中图分类号:TH1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287/j.cnki.10052402.2016.10.005
EffectofFDMprocessparameters onelasticproperties ofparts
LI Qiang,LIU Zhifeng,ZHAO P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N)
Abstract: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effecting elastic properties
of parts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parts. Taking a set oftoyinstruments as anexamplethe changingofmanufacturingprocessparameters affectthedistance of a thrown ball, and the elastic property of the elastic rod is reflected by the distance. In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raster width, layer thickness, raster angle were selected to detect the larger distance ofa thrown ball,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mathematical model, variance analysis, model evaluation were introduced to obtain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 by emplo ying Design Exper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as: raster width 0.474 mm, layer thickness 0.279 mm, raster angle 51.9°, maximum throwing distance 402.8 mm, which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ed one of 396. 17 mm.
Keywords;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elastic properties; process parameter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3D打印是一种新颖的零件制造方式,采用层层堆积、增材制造的方法制造零件。熔融沉积成形(FDM)【4]韩若冰,沙桂英,黄高仁.揽拌摩擦加工处理对AZ31镁合金高应变率变形行为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6,44(1):58-63
[5]夏天东,张倩,俞伟元,等.几种典型Cu-P及Ag-Cu-Zn钎料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J].热加工工艺,2013,42(19):212-214,
[6]吴敏,刘政军.磁场对Sn-9Zn钎料组织、显微硬度及电化学腐蚀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22(2):485-489
[7]熊峰,张大童,王赛香,等.加工参数对搅择摩擦加工AZ31镁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1,40(3):1-3.
[8]马小黎,游国强,李阳,等.镁合金机械连接技术综述[J].兵器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5120)
利通技求与机康 2016年第10期
万方数据
是利用高温将丝材(ABS、PLA等)加热融化,使其在熔融状态下从喷嘴挤出,依靠挤出丝材的自粘结性逐层
科学与工程,2015,38(8);143-148.
[9]胡玉华,薛松柏,柳敏,等.移土元索Nd对Sn-9Zn无铅钎料性能的影响[J].焊接学报,2012,33(1);85-88
第一作者:李震,男,1979年生,硕士,副教授,高级技师,从事机械制造及新型材料应用研究。
(编辑汪艺)
文章编号:161008
(收稿日期:2016-05-10)
如果您想发表对本文的看法,请将文章编号填入读者意见调查表中的相应位置。
33 ICS 65.020.20
CCS B 05 14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14/T 1156—2025
代替 DB14/T 1156-2015
食用菌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规程 双孢蘑菇
2025 - 04 - 18 发布
2025 - 07 - 18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1156—2025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生产环境 ........................................................................... 2
5 日光温室建造 ....................................................................... 2
6 播前准备 ........................................................................... 3
7 播种 ............................................................................... 4
8 发菌管理 ........................................................................... 4
9 出菇管理 ........................................................................... 5
10 采收 .............................................................................. 6
11 采后管理 .......................................................................... 6
12 病虫害防控 ........................................................................ 6
13 包装与贮藏 ........................................................................ 6
14 生产管理档案 ...................................................................... 7
附录 A(资料性) 双孢蘑菇日光温室栽培常用栽培料配方 ................................... 8
附录 B(资料性) 双孢蘑菇日光温室栽培生产管理档案..................................... 9
I
DB14/T 1156—2025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4/T 1156—2015《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规程》,与DB14/T 1156—2015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生产环境(见4);
——删除了路面条件(见2015年版的4.2);
——增加了日光温室建造(见5);
——更改了床架搭建(见5.1,2015年版的4.3);
——增加了菌种(见6.1.3);
——更改了菇房处理(见6.4,2015年版的5.4);
——更改了通风管理(见9.3,2015年版的6.8.2);
——增加了采后管理(见11);
——增加了病虫害防控(见12);
——增加了包装与贮藏(见13);
——删除了菌种选择与鉴别(见2015年版的6.2);
——删除了喷转潮水(见2015年版的6.8.1.5);
——增加了“附录”(见附录A、附录B)。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本文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南晓洁、郭尚、赵照林、朱敏、张雅君、郭伟伟、凌亮、杨杰、王华、张红刚。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5年首次发布为DB14/T 1156—2015;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4/T 1156—2025
食用菌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规程 双孢蘑菇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日光温室建造、播前准备、播种、
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采后管理、病虫害防控、包装与贮藏、生产管理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双孢蘑菇的日光温室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GB/T 24616 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134 日光温室主体结构施工与安装验收规程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3024 日光温室建设标准
NY/T 3220 食用菌包装及贮运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床架
培育双孢蘑菇的床架,可为152.4 mm高温镀锌钢管结构或竹架结构。
3.2
保菇水
当菇蕾长到3 mm~5 mm时,需再喷一次重水,每平方米菌床用水量2.7 L~3.6 L,保证菇蕾发育生
长,此时喷的重水称为保菇水。
3.3
维持水
当空气相对湿度低、菇床蒸发量大时,为了维持空气相对湿度及覆土层的含水量,满足菇蕾的发育,
覆土之后至栽培结束,每天喷1~2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量0.5 kg~1 kg,此时喷的水称维持水。
1
DB14/T 1156—2025
3.4
转潮水
待一茬蘑菇采收后,剔除残根,稍减少喷水量2 d~4 d(潮次越后,此期相应拉长)养菌。然后逐
渐加大喷水量,使下潮得到适宜水分后尽快转茬,此时喷的水称为转潮水。
4 生产环境
4.1 选址
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有排水设施、生态环境良好、通风良好、远离污染源、排灌方便的农业生产区
域。
4.2 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GB 15618 和 GB 3095 的规定。
4.3 水
水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5 日光温室建造
5.1 日光温室建设应符合 NY/T 2134 和 NY/T 3024 的规定。
5.2 床架搭建
床架纵向南北排列。每排床面呈阶梯状搭建,共4层,底层床架长850 cm,宽110 cm,顶层床架长
550 cm,宽不变。底层离地30 cm,层高50 cm,排间距60 cm为过道,横向过道长100 m,宽1 m,南北
各设一条。
5.3 遮光及保温设施
5.3.1 遮光
高温季节棚外设遮阳网,距棚顶1 m,棚外吊挂一层黑色塑膜;低温季节在室内东西向拉宽2 m、厚
0.07 mm的黑白塑料薄膜,黑外白内,膜中间东西向加铁丝加固,黑白塑料薄膜与外层塑料薄膜间距300
mm。
5.3.2 保温
上午10时到下午4时掀开保温毡,下午4时到次日上午10时棚顶遮蔽保温毡保温。阴天时全天遮蔽保
温毡。
5.4 降温及通风设施
5.4.1 降温
日光温室上方搭建遮阳网架。黑白膜挂在棚外,白面向外黑面向内。
5.4.2 通风
2
DB14/T 1156—2025
每条走道中间的屋顶上设置拔风筒1只,直径50 cm,同时配置水帘冷风机,通风带设置为东西贯穿
菇房,根据需要将通风口下延。
6 播前准备
6.1 原料
6.1.1 栽培料
原料应符合NY/T 1935的规定。原料有玉米芯、麦草、玉米秸秆和牛(马)粪等,要求新鲜、无霉
变、干燥、无虫、无异味。玉米芯粉碎至2瓣~4瓣;麦草选用轧碾草;玉米秸秆碾压扁后,截成长30 cm
的秸杆;牛(马)粪晒干、打碎。常用栽培料配方见附录A。
6.1.2 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土质疏松,有一定持水能力,通气性能好,不含有病原菌和害
虫,加入石灰水调整呈弱碱性的土壤,宜选用草炭土或当地耕作层下粘壤土混合草炭土。
6.1.3 菌种
选择适用于山西省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蘑菇品种,应符合
GB 19171的规定,栽培前经过出菇试验。
6.2 一次发酵
6.2.1 预湿
建堆前3 d~5 d,将玉米芯粉碎,铺到料场,厚50 cm,分几次均匀浇水,使玉米芯充分吸水。将粪
打碎,用清水淋湿,充分吸水后进行预堆。将麦草边浇水边踩踏压扁,堆成草堆,草料要吸足水分。
6.2.2 建堆
6.2.2.1 建堆在播种前 25 d 进行。选择向阳、地势高、近水源的地点建堆,建堆前一天用 5%的石灰水
处理地面,堆旁应挖有集水沟,建堆以南北走向为宜。
6.2.2.2 建堆规格为:下宽 2 m,上宽 1.5 m 的梯形堆。底层先铺 30 cm 厚的玉米芯,之上铺预湿后 3 cm~
5 cm 厚的牛粪,再铺 20 cm 玉米芯,之后交替铺设,每层高度约 25 cm。
6.2.2.3 从第三层起均匀加水和配方中尿素总重量的 1/3,并逐渐增大加水量,使堆边有少量水渗出
为宜,然后按间隔 50 cm 打直径 2 cm~3 cm 的透气孔。
6.2.3 翻堆
6.2.3.1 一次发酵需要翻堆 3 次,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把粪草充分抖松,
干湿拌合均匀,各种辅助材料依次均匀加入。
6.2.3.2 第一次翻堆
料堆积 3 d~5 d,料温达 65℃~70℃,维持 1 d~2 d 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要浇足水,并分
层加入所需磷肥。
6.2.3.3 第二次翻堆
3
DB14/T 1156—2025
第一次翻堆后 2 d~3 d,料温达 65 ℃~75 ℃,维持 2 d 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在料堆堆顶和堆侧每
隔 0.5 m 打直径 2 cm~3 cm 的孔,翻堆时尽量抖松粪草,均匀加入石膏及其它辅料。
6.2.3.4 第三次翻堆
第二次翻堆后 1 d~2 d 后进行。在料堆中间每隔 0.5 m 打直径 2 cm~3 cm 的孔,将熟石灰均匀分
层撒在牛粪上。整个堆置过程料堆水分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此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
的地方补浇少量水。
6.3 二次发酵
一次发酵完成后,趁热将栽培料移到日光温室层架上,铺料厚度35 cm左右,上下两层不铺料,迅
速加温,使料温升到60 ℃,维持6 h~10 h,然后使料温逐渐降至50 ℃~52 ℃,保持3 d~7 d,同时适当
通风换气。
6.4 菇房处理
应符合 NY/T 2375 的规定。
7 播种
7.1 播种时期
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蘑菇适宜发菌的气温在 22 ℃~28 ℃,需要 35 d~45 d;适宜出菇的气温在 12 ℃~
18 ℃,据此确定播种日期。一般在 7 月中旬播种,8 月中下旬出菇,南部地区稍晚一些,北部地区要提
早一些。
7.2 用具消毒
将播种用具用 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播种人员用 75%酒精洗手。
7.3 播种量
播种量为每平方米750 mL麦粒种1瓶。
7.4 铺料
二次发酵后,通风,待栽培料温度降至 30 ℃以下时,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分配到各层床架上,
厚度18 cm~20 cm,上下翻透抖松,整平料面。
7.5 播种方法
当料温稳定在 28 ℃左右时,开始播种。先将2/3的菌种均匀撒在料面,再翻动料面,使菌种落到料
下4 cm~5 cm 处,然后把剩余菌种撒播到料面,轻轻压实。
8 发菌管理
8.1 初期
4
DB14/T 1156—2025
播种2 d~3 d内,温度保持26 ℃~28 ℃,温室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保温保湿,黑暗培养,适
量通风。
8.2 中期
播种3d后稍微加大通风量,温度保持24 ℃~26 ℃,湿度控制在70%~75%,促使菌丝封面,7 d~
10 d后应多通风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
8.3 覆土前的搔菌
8.3.1 时间
菌丝发至培养料2/3时,在覆土之前,搔菌。
8.3.2 方法
搔菌时轻轻拨抖动料面,增加料面透气性,促进覆土后菌丝快速生长。
8.4 覆土制备
选取无污染源、透气良好的菜园土或耕作地土,挖去表层约20 cm的表土,挖取耕作层内30 cm的土
壤作为覆土,日光暴晒后,将土块打碎至1 cm~1.5 cm,每立方米用38%的甲醛2瓶,稀释8倍喷入覆土。
加入1%~2%的石灰水调整pH值8.0,覆膜闷堆消毒48h。之后揭去薄膜,药味散发后备用。
8.5 覆土方法
将配制好的覆土均匀覆到培养床上,厚3 cm~5 cm,再用喷雾器喷水湿透覆土层,含水量调至18%~
20%。
9 出菇管理
9.1 吊菌丝
覆土后,在2 d~3 d内,用pH值7.5~8.0的石灰水将土层调足水分,以土层稍黏手,水分不要渗入料
内为宜。喷水应选择室温低于25 ℃的时段,并做到轻喷、勤喷、匀喷,每天喷4~5次,菌床每次喷水
量0.7 L/m2~0.9 L/m2。通风调湿后再关闭门窗吊菌丝。
9.2 水分管理
9.2.1 喷结菇水
结菇水要在2 d 内喷完,每日喷4~5次,以最后达到土层最大持水量,而不渗入料内为宜。喷水后
棚要大通风2 d,在此其间不喷水。
9.2.2 喷保菇水
当大多数菇蕾长至3 mm~5 mm时,喷保菇水。菌床总用水量2.7 L/m2~3.6 L/m2,应在1 d~2 d 内分
多次喷完,最后以达到土层最大持水量或有少量水渗入料内为宜。之后停止喷水2 d,然后随着菇的长
大逐渐增加维持水的喷量,再随着菇的采收逐渐减小喷水量。
9.2.3 喷维持水
5
DB14/T 1156—2025
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5%、菇床蒸发量大时,应喷一定的维持水,喷水量控制在每平方米0.5 L/m2~
1 L/m2左右。阴雨天不喷或少喷。
9.3 通风管理
9.3.1 吊菌丝期间,通常在调水后 3 d,在早、晚适当进行小通风,每次通风约 30 min。喷完结菇水后,
保持 1 d~2 d 大通风。待形成原基时,逐渐减小通风量。
9.3.2 栽培前期,气温高,长菇多,新陈代谢旺盛,必须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室温,但同时要保持菇
房所要求的空气湿度。
9.3.3 温度低时中午通风,温度高时早、晚通风。有风天气开背风窗,无风或阴雨天气开对流窗,干
热风劲吹时尽量不通风。菇小、菇少时少通风,菇大、菇多时多通风。
9.3.4 每次喷水之后,必须进行 2 h~3 h 的通风排湿,保持菇面无水滴。
9.4 温度管理
出菇期间,菇房温度12 ℃~18 ℃范围内。温度调节可通过喷水、通风和水帘来实现。
10 采收
10.1 采收时机
子实体的菌盖长到直径3 cm~5 cm,菌膜未破时及时采收。遵循采大留小的原则。出菇密度大,应
及早采摘;出菇密度小,适当推迟采摘。
10.2 采收方法
手握菌柄轻轻旋转扭下,丛生菇用小刀轻轻割下大菇,留下小菇,清洁去根。拣出伤残病菇,分拣
后称重或按产品需求分类堆放。所使用的包装、保鲜及加工材料和方法应符合GB 7096的规定。
11 采后管理
11.1 采菇后,剔除残柄,适当补土,稍减少喷水量 2 d~4 d 养菌。
11.2 然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使下茬得到适宜水分后尽快转茬。
11.3 一般喷水量为 2 L/m2~2.5 L/m2,2 d 内分 4~5 次喷下。
11.4 喷维持水直至下一潮原基形成,再喷结菇水。
12 病虫害防控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优先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使用化学药剂时,应符合NY/T
2375的规定。
13 包装与贮藏
13.1 包装与标识
包装与标识应符合NY/T 3220的规定。
6
DB14/T 1156—2025
13.2 贮藏
将包装好的双孢蘑菇置于0 ℃~4 ℃环境中进行冷藏。避免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堆放时应放
在硬质容器中,以防止外部压力变形。外包装宜选用周转箱,应符合GB/T 24616的规定。
14 生产管理档案
应建立完整的生产管理档案。种植者应保留双孢蘑菇日光温室栽培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记录,生
产管理档案应至少保留2年以上。生产管理档案格式参见附录B。
7
DB14/T 1156—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双孢蘑菇日光温室栽培常用栽培料配方
A.1 配方一:玉米芯 2200 kg、牛(马)粪 1800 kg、尿素 25 kg、过磷酸钙 18 kg、石膏 30 kg、石灰 75
kg。
A.2 配方二:玉米秸秆 2500 kg、牛(马)粪 500 kg、豆饼 120 kg、尿素 15 kg、石膏 60 kg、过磷酸钙
60 kg、石灰 50 kg。
A.3 配方三:麦草 2200 kg、牛(马)粪 1600 kg、豆饼 100 kg、尿素 25 kg、石膏 80 kg、过磷酸钙 40
kg、碳酸钙 60 kg、石灰 60 kg。
8
DB14/T 1156—2025
附 B B B

(资料性)
双孢蘑菇日光温室栽培生产管理档案
双孢蘑菇日光温室栽培生产管理档案记录表见表B.1。
表B.1 生产管理档案记录表
温室名称 记录人 立档日期
生产环境 空气质量 水源质量
日光温室 东西长度(m) 南北跨度(m)
床架 材质 排数
投入品使用 类型 名称 来源 用法用量 使用日期
栽培料





覆土材料
菌种
农药
生产过程 一次发酵 预湿日期 建堆日期
第一次翻堆日期 料温(℃)
第二次翻堆日期 料温(℃)
第三次翻堆日期 料温(℃)
二次发酵 日期 料温(℃)
播种 日期 气温(℃)
发菌 菌丝萌发日期 温度(℃)
覆土 日期 温度(℃)
出菇 现蕾日期 温度(℃)
采收 采收日期 采收潮数
产量(kg) 商品菇等级 病虫害情况
9
上一章:基于机器视觉的导光板模具网点测量系统研究 下一章:航天大尺寸薄壁圆盘的加工变形控制研究

相关文章

FDM工艺参数对制件表面质量的影响分析与实验研究 有模单点渐进成形工艺参数对1060铝合金成形性能的影响 FDM制品精度主要工艺参数的试验研究 防腐工艺对钢铁零件耐盐雾性的影响 填料对PVC∕NBR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地热流体参数对饱和蒸汽汽轮机组性能的影响 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对熔覆层质量的影响 工艺参数对SiC单晶片切割表面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