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管理
长庆石化制氢装置制氢转化催化剂在线还原分析
徐江峰(中石油长庆石化公司,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2008年1月的一次异常操作,影响了装置的正常运行,切断了进料,利用水蒸气进行对转化催化剂的保护,历时一小时,造成了转化催化剂的部分钝化。制氢装置技术人员创造性的提出和设计在线还原。在保证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使镜化的催化剂恢复和提高了活性,解决了红管问题,提高了天然气的转化率,排除了安全隐患,达到了预期目标,保证了后续装置连续稳定运行。
关键词:转化催化剂;红管:在线还原
1第一章进行在线还原的原因及理论分析 1.1转化催化剂在线还原过程概况
我厂制氢装置于2006年12月投产运行,设计产能4x 10"Nm/h。其中,天然气蒸汽转化催化剂选用的是齐鲁设计研究院开发的7417/418转化催化剂。
在2008年1月,由于操作问题,切断转化进料75分钟,只加大蒸汽量,用于保护转化催化剂使其钝化。恢复生产后,由于加氢装置耗氢量的增加,加工量由6500Nmh提高到8000Nm h。此时,在操作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炉管出现“红管"现象。为了在保证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间题,制氢装置技术人员创造性的提出在线还原方案。共耗时120小时,成功在线还原转化催化剂。
1.2转化催化剂进行在线还原的原因分析
由于进料中断,为了防止炉管温度过高,使转化催化剂高温烧结。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加大蒸汽流量以保护转化催化剂。但是,镍催化剂长时闻暴露在高温蒸汽中,会钝化。钝化后的转化催化剂不具有其原有的催化特性,活性降低,副反应增加。由于反应多是放热反应,而且原来的主反应减少,吸热量也大幅减少,造成炉管温度迅速上升,而出现“红管"现象。
2第二章进行在线还原的目的 2.1制氢装置正常运行概况
自装置开工投产以来,操作参数为:转化炉控制转化入口温度510℃,出口温度750℃。制氢装置一直运行正常。但是,转化炉管个别炉管存在热带,炉管热带段颌色偏亮,即有红管"现象出现。因此,各班组定期定点测定炉管的温度,特别是炉定向下3米处,易出现红管的地方。对于我公司的顶烧炉而言,火嘴喷射火焰外焰部一般在2-3米处,这部分是供热的集中区,也是烃类蒸汽转化反应的集中区,各种反应均快速发生,也是积碳最容易发生的区域,所以顶烧炉易发生积碳的部位通常在2-4米处。当出现非正常停车、催化剂突然中毒等突发状况出现时,最容易造成催化剂床层发生大量积碳。床层积碳以后,积碳部位烃类转化反应减慢,吸热量减少,反映在炉管上就是外壁温度升高。局部积碳,外壁局部温度偏高,局部发红,石上去出现花斑。积碳部位逐步增大后,转化炉内一段催化剂上
积碳,反映在转化炉外壁就形成了热带。 2.2转化催化剂在线还原前装置概况
2008年1月,由于操作异常,停进料一个多小时,因而,对 94方薰2015年10月
转化催化剂进行了蒸汽钝化。再次开工后,随着加工量的增大,“红管"现象变得严重。对炉管温度的测量也显示,炉管处于高温状态,高出正常状态下60℃左右,严重影响了操作和装置的安全运行。长时间的蒸汽保护,使天然气蒸汽转化催化剂
丧失了部分活性,反应减慢,炉管温度升高。 2.3转化催化剂在线还原的目的
根据我公司的具体情况,确定重整氢作为主要还原介质,加氢裂化饱和干气作为辅助还原介质。对转化催化剂进行在线还原,使转化催化剂恢复部分活性。提高原料气中的氢气含量,在转化炉中形成还原氛围,促进下反应逆反应的进行,恢复催化剂活性:
Ni +H,O(蒸汽)=NiO +H
由于上述反应的逆反应为微放热反应,因而应注意观察炉管的颜色变化,当炉管额色发生变化,最后趋于均勾一致时,温
度下降到合适的状态,最终达到恢复催化剂的活性。 3第三章在线还原的效果及对比
3.1经过转换催化剂的在线还原后,转化炉出口气中的甲烷含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
经过在线还原后,转化炉出口气中的甲烷含量均值为 7.01,较之以前,下降了0.85。提高了天然气的转化率,节约了成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3.2在线还原后,对转化炉管壁温度进行检测,检测数据如
下图示
通过对炉管温度的测量,可以发现,炉管温度较以前下降了60℃,解决了红管间题,排除了安全隐患。达到了预期目标。 4第四章结语
通过此次转化催化剂还原的处理经过,对于转换催化剂的轻度钝化有了新的解决思路。此次在线还原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问间题,如红管等,提高收率,达到了预期目的。
4.1通过对R3701的实时检测,调整重整氢和加氢饱和干气的配比,在为转化催化剂提供了有效的还原气氧的同时,防止了加氢催化剂的反硫化。
4.2转化炉管平均壁温下降了约达80℃,达到了正常运转时炉管的温度,有效的解决了红管问题,排除了安全隐患。
4.3恢复和提高了转化催化剂的活性,提高了天然气的利
用率,节约了成本。参考文献:
[1](工业催化》1999年,《JT-1G型加氢催化剂在焦化干气制氢中的应用》,黄埠生。
[2](工业催化》2002年第10-3期,《国内外蒸汽转化制氢催化剂及工艺进展》王卫,
[3]《大氮肥》2006年第29卷《制氢装置转化催化剂应用情况分析》高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