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实践
元坝地区须二段下亚段沉积储层特征
周霞(中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通过心,测并,录并井、分析化验资料和地宸资料分析对元坝地区须二段下亚段的流积环境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须三段下亚段为避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群状河三角洲前练和滨浅湖亚相,三角洲前缘在西北部广泛发育,向西南部逐渐演变为滨浅湖.须二段下亚段储层属于低孔、低渗致密型,孔渗相关性较好,主要为孔隙型储层,粒间、粒内落孔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沙坝中十分发育,且微裂蜂的发育有效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所以河道微相、滨浅湖沙坝与裂缝发育带的叠合区域即为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后期溶蚀作用形成大量次生溶孔,总体
来看,研究区须二段下亚段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关键词:元坝地区:须二段下亚段:沉积相;储层特征
0引言
在川东北元坝地区中浅层勘探过程中,须二段下亚段多口井获得工业气流,表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须二段下亚段砂体厚度较大,孔度相对较好,后期开发易稳产,被认为良好的勘操开发目标区,但对抗积储层研究不够深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钻井、录并等资料分析了元坝地区须二段下亚段的沉积环境,结合地囊面对河道异常体进行追踪,明确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再利用分析测试资料及薄片镜下鉴定,分析储层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区域地质背景
元坝地区构造上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南为川中低缓构造带北部斜坡,东为通南巴构造带西南端,北为九龙山背斜南端1-3。元坝地区须二段发育蜂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在须二段中部发育一套湖相的“腰带子泥页岩”,将须二段分为上下两个亚段,其中下亚段厚度为37.5~266.5m,地层由西往东、由北往南逐渐减薄。岩性组合以厚层中、细粒岩屑砂岩、长
石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 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4],充分利用70多井钻井、测井、取心、薄片、测试分析及地囊资料,对研究区须二股下亚段沉积环境进行深人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须二段下亚段发育蜂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两
个亚相,其特征分别如下。 2.1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
状砂和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岩石类型以中一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分选好,纵间上可见多个正旋回砂体叠置发育,底部常发育冲刷面,冲刷面之上多见泥砾(1一a),层内发育大量交错层理(图1一b)。测并曲线中自然伽马表现为偏低值,电阻率表现为偏高阻,曲线形态为中一低幅微齿状箱形、钟形或叠合形态。
河口坝微相:一般位于三角洲前缘向湖的前端,本区河口坝不发育,仅出现在须二段下亚段顶部水体较深时期,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次为粉砂岩,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具有
典型的下细上粗的反律特征,测并曲线表现为漏斗形。 214!化置我2015年06月
席状砂微相:发育于三角洲前缘最前端,以泥岩、粉砂质
泥岩为主。测并曲线具具有指状特征。
分流河道间微相:夹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以泥质岩为主,测井曲线常呈尖峰状或指状。
陆6井,须二段下亚段,混砾元坝5并,须二段下亚段,小型槽状交错层理
图1元坝地区须二段下亚段岩心沉积构造特征
2.2滨浅湖亚相
研究区滨浅湖亚相主要发育滨浅湖砂坝微相,主要出现于须二段下亚段顶部,岩性为细一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砂岩成熟度较高,具有波状层理、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浪成砂纹层理等。韵律性变化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粒度变化复杂。测并
曲线主要表现为箱状。 2.3沉积相展布
须二段早期,由于龙门山开始隆升,沉积物来源于西北部龙门山造山带,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从西北间东南三角洲前缘亚相逐渐演变为滨浅湖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不断进积叠置及侧向迁移,在元坝西部发育了大规模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一河口坝一席状砂砂岩朵体(图2)
元坝地区须二下亚段沈积相平面图
0510km
图2元坝地区须二段下亚段沉积相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