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管理
中海油海外并购案例分析刘沿上(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452)
摘要:中海油作为国内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大型企业,其对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和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的并购案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对这两起并购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调:石油企业;海外并购 1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例
2005年1月,中海油公司向美国优尼科(Unocal)公司提出了收购要约,这项对价130亿美元的收购计划立刻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最终以失败告终,政治阻力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中海油自身缺乏足够海外并购经验。
1.1强大的政治阻力。在中海油宣布并购要约报价后,美国国会议员立刻提出了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可能会对美国国家和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论调。而后美国参众两院新通过的能源法案条款注定了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将以失败告终。
1.2时机选择不当。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期闻,世界油价持续上涨,国际市场油价一度突破每桶60美元大关,同时恰逢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美国上下高度关注能源安全之时,使得此次并购不仅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还追使中海油不得不支付近60%的价,面临巨大的价格风险。
1.3强大的竞争对手。2005年4月4日,中海油与美国雪佛龙公司竞争,美国雪佛龙公司在美国石油公司中位居第二,业务追布180余个国家地区,实力相当雄厚,并且,公司资产规模庞大,经营历史悠长,在国际贸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雷佛龙凭借其本土化优势成功取得了优尼科内部高层的支持,促使并购计划成功。强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导致此次竞购失败的重要因素。
1.4缺少整合计划。中海油在并购实施阶段并没有充分考虑并购成功后的整合问题,中海油管理层拟定的整合计划过于筒
单,仅仅停留在观念上的认识。 2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案例
2013年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此次收购支付总对价高达151 亿美元,这是连今为止中国企业成功达成的最大的海外并购之一。
并购成功原因分析
中海油充分吸取竞购优尼科失败的惨痛教训,为成功并购尼克森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成功规避政治风险。为了避免身为国企所带来的政治围扰,中海油并未直接并购尼克森,面是通过其在加拿大的一家全资附属公司来进行并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治阻碍。 2.2选择了恰当时机。随着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萎缩,油气害求减少,尼克森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现金短缺加之管理失误
701化*置界2015年11月万方数据
使得尼克森经营举步维艰,市场投资者纷纷开始质疑其投资能力和发展前景,中海油此刻超过60%的溢价收购无疑为尼克森摆脱困境带来了希望。
2.3公关能力增强。中海油在并购优尼科失败后,加强了公关能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海油先后完成了多笔海外并购交易,期闻中海油逐渐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并购运作经验,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队伍,对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财务流程也更熟悉,公关能力明显提升。
2.4整合措施详尽。在开展并购之前,中海油已经制订了明确
的整合战略。 3案例对比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和尼克森两家公司都是中海油"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践。本文认为导致两次并购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有:
3.1政治阻力强弱不同。美国一直对能源安全高度敏感,美国政界反对声音强大。相反,中海油提出并购尼克森后,加拿大国内反对和赞成的声音同时存在。因此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时面对的政治阻力要比当年并购优尼科时小得多。
3.2并购时机选择不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正值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世界油价不断攀升之时。而中海油井购尼克森,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西方企业处于经营困境,西方国家为了迅速恢复经济,纷纷欢迎国际投资。因此中海油选择在不少老牌石油企业自顾不最的时候提出并购尼克森,成功避免了类似雪佛龙那样的竞争对手。
3.3公关策略不同。严格的保密措施和严谨的公关能力。使中海油一举拿下尼克森公司。
3.4整合措施不同。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过程中并没有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仅仅承诺不会改变优尼科的运营模式,不会解聘优尼科的员工,其整合措施没有得到美国国内的认可。相比之下,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时,采用了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其详尽的整合措施的得到了尼克森高层和加拿大政府的认可,为其并购成功减少了阻力。
4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成败影响因素
通过前文的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跨国并购交易计划达成阶段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尤其是并购中的政治阻力、并购目标和时机的选择对是否能够成功并购起到重要影响。影响我国石油企业
跨国并购成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政治因素
跨国并购明显不同于本国企业之间的并购。很多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通过限制外资并购投资领域、外商出资比例及严格的并购审批制度来限制外资对本国企业的并购。国有企业的
(下转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