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微焊点Cu∕SAC305∕Cu固-液界面反应及电迁移行为

微焊点Cu∕SAC305∕Cu固-液界面反应及电迁移行为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2.0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3:32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微焊点Cu∕SAC305∕Cu固-液界面反应及电迁移行为 第37卷第9期 2016年9月
焊接学报
TRANSACTIONSOFTHE CHINAWELDINGINSTITUTION
Vol.37No. 9 September2016
微焊点Cu/SAC3O5/Cu固-液界面反应及电迁移行为
李雪梅"2,孙凤莲',张浩',辛瞳'
(1.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40;2.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研究了电迁移过程中Cu/Sn-3.0Ag-0.5Cu/Cu微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生长演变机制,分析了电载荷作用下固-液电迁移与固-固电迁移的区别:结果表明,固-液电迁移过程中,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两极IMC 层厚度均增厚,且阳极IMC层厚度增长速率比阴极大;阴极侧IMC晶粒径向尺寸一直增大,轴向尺寸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阳极侧IMC晶粒的尺寸在轴向与径向均增大;加载过程中,阳极IMC晶粒尺寸始终大于阴极:与固-固电迁移相比固-液电迁移后,阴极侧,焊点IMC形貌更规则,且表面光滑度提高:阳极侧,固-固扩散时界面
IMC晶粒形貌为多边形球状,而固-液扩散时界面IMC形貌为多边形柱状关键词:电迁移;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元素扩散;无铅焊点
中图分类号:TG425.1 0序言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360X(2016)09-0061-04
直径为310μm,焊球直径为400μm,铜引线厚度为 70μm.焊球成分为SAC305
近年来,微电子产品一直遵循摩尔定律继续发展【1,2】,电子元器件中微焊点承载的电载荷及热载荷越来越重:微焊点的电进移失效回题已经成为微电子产品继续发展的瓶领
焊接过程中在焊点和UBM层(焊盘下金属层)之间形成一层均勾连续的界面IMC是形成良好冶金结合的标志,然而界面化合物为硬脆相,且容易形成结构缺陷,过厚的界面化合物层会使焊点的可靠性下降.电迁移过程中金属原子从阴极向阳极定向移动.两极界面IMC厚度及形态变化.严重影响焊点的可靠性[3-汀,研究服役条件下界面IMC厚度及形态变化极其必要*.9],目前关于热时效过程中界面 IMC的生长演变成果较多I,但有关电迁移过程中界面IMC生长演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对电迁移过程中两极界面IMC的生长演变需要进一步研究
文中以Cu/Sn-3.0Ag-0.5Cu(SAC305)/Cu微焊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电载荷作用下,固-液扩散过程中界面IMC的生长演变机制,并分析了电载荷作
用下固-液扩散与固-固扩散的区别与联系, 1试验方法
试验选用FR-4制备的试验芯片和基板,焊盘为
4×6阵列形式,试验所用试验板如图1a所示.焊盘收稿日期:2014-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药疆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5107);国家自然科学

通过两次回流焊获得的Cu/SAC305/Cu焊点,第一次回流焊将钎料球焊接到试验基板上,第二次回流焊将试验基板与芯片连接,回流焊过程中峰值温度为265C,回流时间为500s,回流焊后焊点微观形貌如图1b所示
电迁移焊盘
引线孔
支撑焊盘
中=400μm
定位孔
A
BC 剪引载
(a)试验试样示意图 IMC
体钎料
100 μm
(b)回流焊后焊点形象
图1试验试样示意图及回流焊后焊点形貌
Schematic configuration of test sample and micro
Fig. 1
graphs of solder joints after reflowing
上一章:微量Ca元素对AgCuZn钎料性能的影响 下一章:一种冷丝填充速度的GABP优化算法

相关文章

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酪蛋白在不同固液界面上的固定化及酶解行为 锗的表面吸附作用对Sn2.5Ag0.7Cu/Cu界面及润湿性能的影响 Cu2﹢修饰饱和固载量固定化漆酶的活性研究 微量Ni对Sn∕Cu界面组织形貌及柯氏孔洞形成的影响 Cu-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焙烧温度对Cu∕ZrO2催化剂在乙醇一步法合成乙酸乙酯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 非平衡条件下二元合金液固相变过程中的热物理行为 气液固三相外环流反应器相含率分布与气液流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