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
国槐在鞍山城市绿化中枯死原因探讨
徐艳梅
(鞍山市千山区图林局,辽宁鞍山114041)
农林科研
摘要:国槐是我市近费年颤受欢迎的绿化树种,我市二级道路绿化基本以国槐为主。但由于工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和融雪剂的使用及立地条件较差等综合原图,常常导致树术部分树本死亡。针对按山实际情况,对这一树种进行了调查和探过,并系统分析了死亡原因,为指导鞍山成市绿化,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国槐:死亡;原团
近几年由于国槐的大量裁植.部分街道行道树出现了枯死的现象,为了探讨导致树术死亡的原因,鞍山市千山区园林局绿化研究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
1鞍山市国槐栽植情况
近十多年来国槐在我市裁植十分普遍,成为行道树的主要树种之一,市内的解放路、人民路、鞍海路等许多主要干道都大量栽植了国槐,国槐以其易活、抗性强面广受欢迎。但是最近几年,我市部分街道的国槐长势开始出现衰退基至干枯死亡的现象。
2发病现状及特点
通过在全市主要国槐裁植街道的调查,发现全市目前出现树势衰弱甚至枯死的国槐已占10%左右。
2.1主要表现
国槐放叶晚或部分放叶,树冠部分或全部枝干出现枯死现象,还有一部分整株死亡。
2.2发病特点
2.2.1国槐长势随树龄增加而衰退。新栽植国槐长势相对较好, 5年内生长比较健康。树势衰弱及枯死的国槐主要为裁植5年以上树木,在我地区生长10年以上未出现衰退的国槐基本上很少见。
2.2.2国槐长势随道路走向而呈现一边倒现象。部分街道的国槐出现一边倒现象,即东西向马路,以南侧死亡树本较多,另一侧没有或很少有死树
3死亡原因分析
比,初步确定租集料用量分别为:C1200g、C2800g、C31000g,各档
3.1立地条件差
受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影响,树穴四周坚硬,恶劣的地下条件成为国愧根系扩展的制约因素,
将市内行道树国槐按每5年为一个龄级进行划分,分为5、10、 15、20、25及25年以上6个龄级,对不同龄级的树木长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树龄在5年以内生长基本正常,衰弱粘死现象不明显,但树龄在10年以上生长衰弱的国槐占全部衰弱树本的70% 以上。分析其原固是随着树龄增长,树冠扩大,需要更多的水分。养分的补充,需要树木具有强大的根系支撑,面树盘四周和地下坚硬的垫层阻碍了国槐根系的扩展,大量根系只能向表层生长,根系分布很浅,容易遵受低温冻害、夏日高温烧烤,以及水涝干旱的胁迫。根深才能叶茂,由于根系的生长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不到扩展,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均不能满足正常生长的需要,这样根冠养分供需平稳被打破,最终导致树术年生长量减少,发芽退缓,抽芽受阻,树冠稀疏,部分树冠枯死等。
在近几年的市政道路改造中,大量采用了硬化材料铺装,现在有98%以上的行道树国槐都生长在半沥青、半人行道环境里。硬化铺装再加上树盘内土壤板结,阻碍了土壤和大气的交换,土壤中氧气含量降低,根系有氧呼吸受到影响,二氧化碳的积累抑制好气细菌的活动,并使厌氧菌活跃起来,因而产生多种有机酸和还原物等有毒物质,使树本根系中毒。中毒和缺氧都会引起树本根系腐烂,导致树势营养供需平衡被破坏,致使长势逐渐衰弱基至死广转下页】
参考文献
细集料的填充用量见表1。
[1]李立寒,张南鹭.道路建筑材科[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最后得到各档集料配合比质量为C1;C2C3;X1:X2:X3:X4:
[2]黄开宇,吴超儿,彭红卫等.抗车粮骨架密实性青混合科配合比
X5=200 : 800 : 1000 : 700 : 270 : 98 : 34: 12.
1.2.3沥青用量的确定
采用传统的马歌尔击实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以0.5%为间隔采用4.2%,4.7%、5.2%、5.7%、6.2%5个不同的油石比,分别制备马歌尔试件.测定马歌尔相关参数,确定最佳油石比为5.1%,
2路用性能试验
分别采用车撤试验和小梁低温弯曲试验对上述配合比设计的 AC-13混合料进行高温稳定性以及低温抗裂性路用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该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满足规范中夏炎热区普通沥青混合料等级的要求。对于普通AC-13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为800-1000次/mm,而采用本配比制备的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达到了15001800次/mm,高温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沥青混合料的最大低温弯拉应变满足规范中冬严赛区普通沥青混合料等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高低温路用性能。
3结论
该级配设计方法在设计沥青混合料时,充分发挥粗集料的骨架作用以及细集料的填充密实作用,使混合料形成了良好的骨架密实结构,虽然有部分集料的范围超出了规范的级配范围,但其充分发挥了粗集料的骨架作用和细集料的填充作用,高温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低温性能也能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利用该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是可行的
设计方法研究[].公路工程,2010,35(1):88-94.
[3]孙益民,钟明,徐玲等.基于神经网络的沥青混合科配合比设计[1] 公路交通科技,2012,29(2):40-45
[4]杨凯.基于体积法的BRA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成市道桥与防洪,2013(6):250251
[5]对勇,陆阳,杨彭.高寒地区HRA的配合比设计与问题探讨[U].中外公路,2011,31(3):252255
[6]王志强.骨架密实型沥骨混合科级配设计研究深计[J]交通科技, 2010(6 ) : 6365
作者简介:李利利(1986-),女,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露面工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