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准化
关于GB/T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中
附录C的分析说明
宗斌,王二平,魏建忠(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100022)
摘要:通过对GB/T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中附录C的分析、说明,指出在标准文本中存在许多有待商的部分、段落和文字。
关键词:晶粒度;奥氏体晶界;原奥氏体晶界;术语;基本概念中图分类号:TG115.21*3.1;T-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6051(2008)06-0117-03
AnalysisandclarificationaboutappendixCinGB/T6394-2002
"Metal-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average grain size"
ZONG Bin,WANG Er-ping,WEI Jian-zhong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22,China)
Abstract : Through analysis and clarification of Appendix C in GB/T 6394-2002 " Metal-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aver-age grain size” ,it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many parts ,paragraphs and wordings to be deliberated in the standardized ver-sion.
Key words : grain size;austenite grain boundaries;the prior austenite crystal boundary ;terms ;the basic concepts
GB/T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简称新标准)于2003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自实施之日起,YB/T5148-1993《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2](简称旧标准)作废。
晶粒度的测定过程中,晶粒显示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对评价晶粒度的准确影响很大[3],从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考虑,我们很关注这方面的修订、改动。旧标准中的有关部分在文本的前面,被称为“晶粒显示方法”,现在,新标准作为“附录C”编写,称为“铁素体与奥氏体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形成及显示"[1]。
新标准的正文、附录总共21页,其中,附录C在标准文本的第17~19页。本文就附录C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提出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1文本中的问题 1.1附录C的标题
附录C的标题名称是“铁素体与奥氏体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形成及显示”,在此,混淆了晶粒、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度,在标准文本中的“术语和定义”一节中表述为:晶粒大小的量度。既然是“量度”,只能是测量而得,不可能“形成及显示”。这个标题的叙述有问题。
作者简介:宗斌(1967一),男,高级实验师,工学学士,主要从事金相检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联系电话:010-67392167转83
E-mail; zongbin@ bjut. edu, cn 收稿日期:2007-12-18
其实,只要仔细阅读一下附录C的内容,就可以发现,除了标题中出现过晶粒度”一词外,正文中基本是出现的“晶粒”。所以说,能够形成及显示”的只能是晶粒或者晶粒形貌。同样,“C.2奥氏体晶粒度的
形成"这一小标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1.2
同一事物,不同称谓
在“C.2奥氏体晶粒度的形成”一节中,“奥氏体” 或者“原奥氏体”字样的出现非常混乱、随意。比较一下“C2.1.6直接率硬法”和“C2.1.7渗碳体网法”中的描述的话,就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标准中概念、文字的杂乱无章。
在直接淬硬法中,显示的就是“原奥氏体晶粒形貌”;到了“渗碳体网法”中,就变成显示“奥氏体晶粒” 了。其间的差别如果从热处理原理角度简单说明的话,就是:一个从奥氏体变成了马氏体,一个从奥氏体变成了珠光体(还有网状分布的渗碳体)。但是,这两种条件下,奥氏体都已经在室温条件下不存在了。那么,再次提到已经不存在的高温状态下的奥氏体的时候为何待遇不同?
在称谓上的混乱不清,会使得一段文字描述中对于同样的一件事物出现两个名字,不明所以。再比如, C.3.1.3一节中,前面用"奥氏体晶粒”,而到了后面,却又用“原奥氏体晶粒来表述。
因此,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在室温条件下,奥氏体组织一般已经不存在了(除奥氏体钢外),奥氏体晶粒度的测量是采用许多原理、构想,通过间接的形式指示
《金属热处理》2008年第33卷第6期
万方数据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