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37/T 5055-2016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规范
Seismic Code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of Buildings
2016-05-04发布
2016-08-01实施
前 言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规定》(鲁建标字 〔2011〕 8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抗震设计基本要求;4.场地类别与设计地震动;5.地基基础;6.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7.多层和高层钢结构;8.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十结构;9.砌体结构;10.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1l.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设备。
本规范的主要特点∶1.是根据山东省地震影响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编制的适用于山东省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2.基于抗震性态的设计思想,对使用功能分别为Ⅳ类、Ⅲ类、Ⅱ类建筑的结构抗震验算,提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类别和结构类型,提出了各类结构的应用范围和抗震措施;3.给出了山东省各地区的设防地震(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为10%)和罕遇地震(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为2%~3%)的设计加速度值;4.规范对抗震设计类别较高的建筑采用二级设计,第一级设计和一般建筑一样按建筑场地的设防地震进行设计,第二级设计则是按罕遇地震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5.给出了场地分类方法,采用了场地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调整系数;6.给出了合理的设计谱曲线和设计用加速度时程曲线;7.给出了与抗震设防地震相对应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