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7.140
CCSP59
P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5820—2021
水电水利工程锚索施工质量无损检测规程
Code for nondestructive detecting of anchor cableconstruction in hydropower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5820—2021
目次
1总则………………………………………………………………1
2 术语…………2
3基本规定…………………………………………………………4
4检测设备技术要求…………………………………………………5
5 检测……………………………………………………………6
5.1 一般规定 ………………………………………………………6
5.2 现场安装和操作………………………………………………6
5.3 检测参数设定…………………………………………………7
5.4 检测记录 ……………………………………………………7
5.5 检测数据分析……………………………………………………7
6评定………………………………………………………………11
7检测报告…………………………………………………………12
附录 A 单根钢绞线检测记录表 …………………………………13
附录B 单元工程预应力锚索无损检测报告表…………………14
本规程用词说明 ………………………………………………………15
附:条文说明 …………………………………………………………17DL/T 5820—2021
1 总 则
1.0.1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锚索施工质量无损检测及质量评价,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
1.0.3经实践检验或论证的新技术、新设备,可用于锚索施工质量检测。
1.0.4水电水利工程锚索施工质量无损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L/T 5820—2021
2术 语
2.0.1 钢绞线 steel strand
由多根高强度钢丝捻制并经消除应力处理后,具有强度高和松弛性能好的绞合钢缆。
2.0.2预应力锚索pre-stressed anchor cable
受拉杆件由数股钢绞线按照一定规律编排成束组成的预应力构件。
2.0.3预应力锚固pre-stressed anchorage
对预应力锚索施加张拉力,提高岩土体或支挡结构物的稳定性,改善内部应力状况的技术措施。
2.0.4外锚头outer anchorage head
对锚索实现张拉和锁定的支撑装置。
2.0.5张拉段tension section
预应力锚索依靠自身弹性变形,张拉后可自由伸长,锁定后形成对被锚固体施加预应力的部分。
2.0.6 内锚固段interior bond section
预应力锚索的内部持力端,用胶结材料使锚索内端与被锚固体黏结为整体的区段。
2.0.7注浆体injecting cement paste
锚索锚固后,钢绞线、砂浆和钻孔周围岩体组成的复合体,由张拉段和内锚固段组成。
2.0.8有黏结预应力锚索bonded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
预应力钢绞线与浆液直接接触,锚索经张拉锁定、灌浆后,张拉段与被锚固介质无相对滑动的预应力锚索。
DL/T 5820—2021
2.0.9无黏结预应力锚索non bonded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
预应力钢绞线经专用防腐脂油敷涂和外包层处理后编制成的锚索,经张拉锁定后,张拉段在被锚固体内可相对滑动的预应力锚索。
2.0.10锚索长度length of the anchor cable
孔口到孔底的索体总长度,即“内锚固段张拉段”总长度。
2.0.11锚索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detecting of anchor cable对预应力锚索注浆体实施无损害或不改变其性能的检测。
2.0.12双程旅行时间two-way travel time
波以注浆体波速从激振点沿注浆体传播到注浆体底端,经注浆体底端反射再沿注浆体传播到接收传感器所经历的时间。
DL/T 5820—2021
3基 本 规 定
3.0.1锚索施工质量无损检测实施前,应根据设计资料编制检测方案,现场检测后应及时反馈检测结果,项目完成后应提交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无损检测报告。
3.0.2锚索施工质量检测宜采用声波反射法,应对锚索长度和注浆体完整性进行检测与评价。
3.0.3 锚索施工质量检测前应采用工程类比或模拟试验方式,确定注浆体波速值和特征波形。
3.0.4检测结果应根据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施工工艺、使用要求、施工过程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
3.0.5检测设备应进行率定。DL/T 5820—2021
4检测设备技术要求
4.0.1 检测设备包括激振器、接收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分析仪等。
4.0.2检测设备应满足检测环境要求,且在一10℃~50℃环境温度下能正常工作。
4.0.3 激振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反射信号幅频特性,确定符合脉冲宽度要求的瞬态激振器。
2稳态激振器扫频范围宜为200Hz~8000 Hz,激振力可调。
4.0.4接收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加速度传感器。
2接收传感器应能与钢绞线接触紧密。3传感器响应频率宜为1Hz~10000 Hz。
4 在线性响应范围内,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宜为1mV/(m·s-²)~10mV/(m·s-²);速度传感器电压灵敏度宜为50mV/(cm·s⁻¹)~300mV/(cm·s⁻¹)。
4.0.5信号采集与分析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屏宜同时显示不少于3条采样波形。2 具有数据处理、分析及数据传输功能。
3模拟放大器频率带宽范围应为1Hz~10000 Hz。4滤波频率可调,模数转换不应低于24位。
5采样间隔和采样长度可调,采样间隔不大于10 μs。6波形可垂直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