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Y/T 5431-2017代替 SY/T 5431—2008
井身结构设计方法
The design method of casing program
2017-03-28发布
2017- 08-01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SYT 5431—2008《井身结构设计方法》,与SY/T 5431—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 1 章);——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定义(见3.1,3.2,3.5,3.6);
——补充了设计依据的内容,删除了与之不相关的内容(见5.1,2008年版的5.3、5.5);
——删除了固井回压值(见 2008 年版的 6.2.6);
——将设计约束条件进行了重新编排(见第 7 章);
——修改了设计约束条件中部分变量的定义(见7.2.2,7.3);
——增加了必封点应考虑的因素(见 7.4.5,7.4.7);
——将章标题"设计方法,步骤"修改为"设计方法"(见第 8 章);
——增加了对设计步骤的说明和注意事项(见 8.2,8.3);
——补充了套管与井眼(钻头尺寸)间隙的选择原则(见 9.1.2);
——修改了套管与井眼(钻头尺寸)间隙选择图(见图1);
——将章标题"套管设计要求"修改为"套管柱设计要求",删除了关于套管柱强度和选材方面的内容(见第 10 章,2008 年版的10.2 至 10.6);
——调整了水泥返高设计的条款顺序,修改了油井技术套管、生产套管的管外水泥返高,增加了注水井水泥返高要求,修改了热采井、气井管外水泥返高要求(见第 11 章);
——修改了设计结果输出格式要求(见第 12 章);
——将规范性附录修改为资料性附录(见附录 A、附录 B);
——增加了坍塌压力曲线、钻井液密度曲线,修改了尾管设计中尾管最大下入深度点的确定原则、溢流压井条件校核套管下人深度的方法(见 A.5,A.7,B.6)。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石油钻井工程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