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020
P 56
中 国 城 市 科 学 研 究 会 标 准
T/CSUS 80—2024
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regulation of urban rivers and lakes water
engineering system
2024 - 08 - 26 发布
2024 - 09 - 27 实施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发 布
T/CSUS 80—2024
关于发布《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技术导则》的公告
现批准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山东
恒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技
术导则》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编号为 T/CSUS 80-2024,自 2024
年 9 月 27 日起实施。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24 年 8 月 26 日
I
T/CSUS 80—2024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资料收集与综合评价 ................................................................... 2
4.1 一般规定 ......................................................................... 2
4.2 城市水系资料收集 ................................................................. 2
4.3 水文水资源资料收集 ............................................................... 2
4.4 水环境资料收集 ................................................................... 3
4.5 水生态资料收集 ................................................................... 3
4.6 水景观水文化资料收集 ............................................................. 3
4.7 水工程系统资料收集 ............................................................... 3
4.8 城市河湖生态现状综合评价 ......................................................... 3
5 基本原则与目标 ....................................................................... 4
5.1 基本原则 ......................................................................... 4
5.2 生态调度目标 ..................................................................... 4
5.3 水工程调度方式 ................................................................... 4
6 生态调度方案 ......................................................................... 5
6.1 模型构建 ......................................................................... 5
6.2 生态调度方案 ..................................................................... 6
7 调度方案实施与保障 ................................................................... 6
7.1 调度方案实施 ..................................................................... 6
7.2 调度方案实施监测与评估 ........................................................... 6
7.3 调度方案实施保障 ................................................................. 6
附
录 A (资料性) 生态调度方案编制大纲 ......................................... 7
II
T/CSUS 8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山东恒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参编单位:天津大学、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
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海河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市水务规划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进勇、张志昊、王东全、崔建忠、张滨、闫志平、彭增亮、付意成、丁洋、
薛洋、万超、张晶、魏保义、王伟杰、张君伟、孙博闻、陈娟、客文皎、吴厚慧、刘静、崔子腾、朱启
林、李世恩、李海辰、纳月、贾凤聪、冯硕、于栩、王蓉慧、欧阳凯华、赵捷、闫志勇、穆永梅、阮伟
芳、李双双、纪惠强、杨舒媛、赵硕、张义、任杰
III
T/CSUS 80—2024
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原则、目标、工作内容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模型构建、调度方案编制、调度方案实施与保障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3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1222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
GB 55027 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
GB/T 39195 城市内涝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494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HJ 495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HJ 710.7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8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 75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 395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 431 城市水系规划导则
SL 471 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
SL 662 入河排污量统计技术规程
SL 709 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SL/Z 552 用水指标评价导则
SL/T 80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SL/Z 467 生态风险评价导则
T/CHES 69 抗旱需水分析技术导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 urban river-lake water engineering system
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是由城市水系的河流、渠道、闸、坝、库以及存在水力联系的泵站、涵管、管
网等组成的水工程体系。
3.2
城市水系 urban water system
城市水系是指城市建成区内的河流、湖库、湿地及其他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的水域系统。
3.3
生态调度 ecological operation
生态调度是以保障生态流量、保护水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水工程和水量调度。
1
T/CSUS 80—2024
3.4
生态调度模型 ecological operation model
生态调度模型指用于生态调度辅助决策的模型,将生态效益实现作为水工程调度的核心要求,同时
协调水工程其他功能,最终形成生态调度方案,指导调度实践。
3.5
生态调度方案 ecological operation scheme
生态调度方案指在综合考虑城市河湖水工程运行方式、水源特点和生态调度目标的基础上,依托生
态调度模型测算结果形成的调度方案。
4 资料收集与综合评价
4.1 一般规定
4.1.1 开展城市河湖水工程生态调度工作前应收集区域水系、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
水文化、水工程类型及运行状况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并结合城市发展情况进行专项分析。资料收集内容
宜符合 SL 431 中相关规定。
4.1.2
资料收集区域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分区、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
以及三区三线范围、生态调度影响区域综合确定,时间尺度上宜表征出城市河湖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4.1.3
对已收集资料,应说明资料来源和依据,分析资料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应能满足开展生态调度
设计的深度要求。
4.1.4
对资料缺乏地区可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方法进行
必要的现场调查和监测。
4.1.5
应在资料收集基础上对城市河湖水系及水工程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反映城市河湖水生
态现状及水工程系统存在的问题,明确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的目标。
4.2 城市水系资料收集
4.2.1 河渠资料应包括河道起讫位置、长度、渠道上开口位置、河/渠底高程、河/渠道坡降、河/堤岸
高程、河/堤岸砌筑材料、规划设计指标及控制断面、监测站点、流量、泥沙、水位、河岸管控范围、
河岸带植被、河/渠基底等内容。
4.2.2
湖库、湿地和坑塘等资料应包括数量、名称、位置、集水面积、水面线、防洪标准、淹没线、
水位变幅、水温、营养盐等信息。
4.2.3
上述各类水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湖岸带状况、水域功能、治理情况以及调度预案等资料,具
体内容可参考 SL/T 800。
4.2.4
城市水系连通状况
1 城市水系连通情况应分为常年连通和间歇性连通两类,间歇性连通情况中应区分自然原因、人为
原因。
2 应重点收集城市水系连通资料。
3 应根据调查结果和城市特点,并结合区域地理位置及水系功能定位综合确定水系连通格局。
4.3 水文水资源资料收集
4.3.1 水文信息收集资料应包括降水、蒸发、流量、水位、水温、泥沙和地下水补给、水位变化等内
容。
4.3.2
水资源收集资料应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外调水量、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等内容。
4.3.3
城市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主要统计再生水、雨洪水等。再生水利用量,应统计生活冲厕、工业用
水、景观环境补水等不同用途消耗的水量;雨洪水利用量,应统计采用集雨场地、调蓄湿地或微型集雨
工程(水窖、水柜、雨水罐、水池等),或采用屋顶集水或其他小型设施、试验设施积蓄的天然降水量。
4.3.4
城市内涝资料应包括城市易涝点和易涝区域、雨量站逐小时的雨量资料、积水观测及实时视频
资料、现有排水设施运行及闭合防洪圈启调情况及河道上游水文站逐小时的水位和流量数据等。资料收
集内容应符合 GB/T 39195 要求。
4.3.5
暴雨洪水及干旱灾害资料应包括历史暴雨强度和历时、历史洪水位和洪水涨落变化等信息。
2
T/CSUS 80—2024
4.4
水环境资料收集
4.4.1
水环境资料内容应包括污染源状况、水质状况、沉积物状况等,无资料地区应开展必要的补充
监测。
4.4.2
污染源状况应包含点源、面源、内源、移动源进行入河排污口情况、各类型污染源主要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排放和入河情况等内容。
4.4.3
水质状况资料收集应符合 GB 3838 和 SL 395 的要求。河流水样采集断面布设、监测项目及采样
方法应符合 SL 219、HJ/T 91、HJ 494 和 HJ 495 等要求。
4.4.4
沉积物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河漫滩沉积物、河床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等,并应符合 SL 219 的有
关规定。河床沉积物调查内容包括底泥厚度、颜色及主要污染物类型。
4.5
水生态资料收集
4.5.1
水生态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滨水区植被群落、水生生物、生物栖息地等。
4.5.2
城市滨水区植被群落资料收集应结合当地滨水景观和空间分布,采用普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开敞植被区、郁闭密林区、湿地植物区三大区域分类对植物种类、植物配置和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
资料收集。
4.5.3
水生生物资料收集应针对区域内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着
生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鱼类种类组成和渔产量、其他水生动
物种类组成等方面开展,并符合 SL/T 800、HJ 710.7、HJ 710.8、SC/T 9402 等标准中有关规定。
4.5.4
生物栖息地资料收集应针对鱼类、水鸟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栖息地开展。鱼类栖息地资料包括其
完成全部生活史过程所必需的水域范围,如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需要调查其位置和面积,以及连
接鱼类不同生活史阶段适宜水域的洄游通道类型;水鸟及其栖息地状况,包括水鸟数量特别是国家一、
二类保护水鸟数量动态变化以及物种组成变化;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包括外来入侵地点及物种的生长情
况等。
4.6
水景观水文化资料收集
4.6.1
水景观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景观结构、景观特色、景观及园林规划等。资料收集过程中应能够
获取城市景观格局、水系在流域景观格局中位置和特点等。
4.6.2
水文化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涉水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古迹、水文化载体等。资料收集过
程中应深度挖掘人们在水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管理等方面体现出的各种文化内涵。
4.6.3
针对受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效益突出的古代和现代水工程体系,应充分挖掘其承载的自然
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丰富水工程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4.7
水工程系统资料收集
4.7.1
水工程系统资料收集范围应涉及项目区内所有水工程。
4.7.2
水闸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水闸的种类数量、空间位置、功能定位、工程规模和等级、闸口尺寸、
防洪标准、最大过闸流量、上下游河道的安全运行水位和流量、运行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和日常维护
情况等信息,可参考 SL 75 中相关要求。
4.7.3
堰、坝、水库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种类数量、坝址位置、工程规模和等级、坝型、病险及除险
加固情况、运维情况等。
4.7.4
泵站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功能定位、种类数量、工程规模等级、形式类别、安装位置、工程地
质、进出水管埋深、排水要求、施工条件、运行情况及日常维护情况等;基于基础规模及水量要求等数
据,对泵站进行大小归类,分级调查;明确泵站的所属系统,分类统计泵站的功能定位,对泵站的组成
设备进行调查,明确各部分功能。
4.7.5
管网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管网功能和布置、管材、管径、设计流量、输水方式、日常维护等,
资料收集内容应参考 GB 55027。城市排水管网需明确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或分流制,分流制管网要区分
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明确服务范围。
4.7.6
涵管资料收集内容应包括涵管长度、孔径、净高、进口型式、出口型式、涵底纵坡等。
4.7.7
水工程系统资料收集内容还应包括已有调度运行方式、方案等。
4.8
城市河湖生态现状综合评价
3
T/CSUS 80—2024
4.8.1
生态调度实施前应对河湖水文情势、水环境、水生态等生态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城市河湖
水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及原因,明确河湖生态调度目标需求。城市河湖生态现状评价应符合 SL 709 和 SL/Z
467 的有关规定。
4.8.2
应针对水系、河流、河段、工程节点等不同尺度,对比现状与历史状况,建立评价标准和城市
河湖生态健康状况分级系统,对城市河湖生态系统各项指标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价。
4.8.3
应根据资料收集和评价结果,识别城市河湖生态系统的主要胁迫因子,分析河湖生态存在的主
要问题,明确生态调度需要解决的关键需求。
5 基本原则与目标
5.1 基本原则
5.1.1 安全保障原则
生态调度应确保防洪安全、基本生活用水安全和工程安全,并满足 GB 50201、GB 51222、SL/Z 552、
T/CHES 69 等相关标准要求,保证水工程安全稳定、服从防洪防凌总体安排、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旱期用
水需求。
5.1.2
水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水资源利用应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调度过程中应统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兼顾南北方
水资源调度需求,合理配置本地产水量、外调水、雨洪水、再生水等水资源,在保障基本生活用水安全
的前提下,优先利用本地水资源,合理调配外调水和雨洪水,积极探索再生水利用途径
5.1.3
水质改善原则
应根据水质控制断面的管控要求,严格控制河道沿程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入河/湖量。应基于
不同水文情势进行闸、坝调控,增强河湖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环境。
5.1.4
生态健康原则
生态调度应根据河流原有水文特性进行生态流量泄放,维护河湖生态健康。严格管控破坏珍稀、濒
危、特有物种栖息地的活动,构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5.1.5
景观文化提升原则
通过调度为城市河湖补充水量、改善水文情势,改善目标区域的水景观文化,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
筑、遗迹进行合理保护。生态调度后河道风貌应和城市整体风貌协调,并整体呈现河流生态自然和动态
活力。
5.1.6
多目标协同原则
生态调度应遵循多目标协同原则,协调生态调度过程中的防洪排涝、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景观文化
等多目标用水需求,确保生态调度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5.2 生态调度目标
5.2.1 城市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综合考虑并合理确定防洪排涝、供水、水质、生态用水以及景观文
化等目标需求,应在保证防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依次确定生活、生态、灌溉等调度需求。
5.2.2
生态调度需保障城市下游维持河道基本功能的需水量,包括维持河流冲沙输沙能力的水量、保
障河流有一定自净能力的水量、防止河流断流和河道萎缩的水量、维持河湖水生生物繁衍生存的必要水
量、防止咸潮上溯需要的下泄水量等。
5.2.3
生态调度应满足关键考核断面或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并保证城市河湖水生生物繁衍生存、景观
和娱乐设施的水质。
5.2.4
生态调度应符合 SL/T 800 中相关要求,需根据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
对象,计算生态需水目标。制定城市水系生态需水目标时,需保证不同水平年下河道生态流量和湖泊生
态水位。
5.2.5
根据 SL 471 要求,对水利风景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统筹,制定景观文化目标,改善人居生活
环境、凸显河流景观文化。
5.2.6 应考虑区域内天然来水、再生水、外调水等多水源情况,合理统筹生态调度目标。
5.3 水工程调度方式
4
T/CSUS 80—2024
5.3.1
对拦河闸坝工程,当上游来水流量低于生态流量目标时,可按“来多少放多少”的原则泄放,
当上游来水流量高于生态流量目标时,应在保障闸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下游防洪排涝标准。可通
过闸、坝控制下泄流量,为城市河、湖和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增加水体流动性,保障生态水位和水生生
物生存环境。
5.3.2
对水库工程,设计保证率以内年份时,在来水总量一定前提下增加下泄量,使得下泄过程接近
入库过程,实现兴利调度的生态优化;库区水位蓄满高于保证供水线时,可在保持水位不低于保证供水
线的前提下增加生态流量泄放,下泄过程应遵循入库水文过程,保证自然水文节律经水库有效传递到下
游;当水库来水不足时,应优先保证下游生态基流。
5.3.3
对泵站工程,应综合考虑区域防洪除涝、城乡供水、水环境和水生态改善等需求,结合汛期、
非汛期不同水情和生态流量或水位目标,合理制定泵站调度方式。调度过程中应合理调整泵站运行方式,
使水泵运行效率位于高效区。
5.3.4
管网工程系统调度应满足城市生态用水、景观和娱乐用水等多目标需求,当需要管网调度的再
生水、雨洪水水量不足时,以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为优先级进行调度。调度过程中为防止再生水、雨洪
水在管网中长时间留存导致水质恶化,可考虑在管网合适位置布设排水阀、排泥阀,定期泄放淤积污水
或对管网进行冲洗。
5.3.5
对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应根据水源区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状况、受水区生态保护要求,合理制定
跨流域引调水或生态补水调度方案,必要时提出生态应急补水措施。
5.3.6
调度过程中应合理确定不同水工程调度时段及目标,充分发挥水工程系统的综合调节功能。
5.3.7
生态调度应考虑水工程运行管理实际,当工程遭遇下列特殊情况时应遵照应急预案开展专项调
度:
1. 特殊干旱年等情形,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证率无法满足
2. 启动抗旱或防凌应急响应,响应级别 IV 级及以上时
3. 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库水下泄可能加剧下游生态不利影响
4. 其他可能对水工程安全造成影响的情况
6 生态调度方案
6.1 模型构建
6.1.1 生态调度模型应包含水文模型、河湖水动力学模型、管网模型、水质模型和多目标-多情景调度
模型等模型。
1 水文模型包括产汇流模型,可以采用现有的商业软件、开源模型如 SWMM 等,也可以自主开发城
市流域水文模型。
2 河湖水动力学模型由水流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构成,通常采用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等方法进
行离散求解,其中水工程建筑物应根据控流特点建模。
3 管网模型应包括排水管网模型、有压管网模型等,基于管网的拓扑关系、管径、管材、流量、压
力和泵站运行状况,反映管网与河湖水位、流量的关系。
4 水质模型是水体水质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对于仅考虑污染物浓度在纵向变化的河流,宜采用
一维水质模型;对于考虑污染物浓度在横向和纵向变化的宽浅河流或污染物浓度在垂向和纵向变化的湖
泊,宜采用二维水质模型;对于污染物在河流垂向有明显变化的水体,宜采用三维水质模型。
5 多目标-多情景调度模型是考虑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水质、生态以及景观文化多目标要求,天
然来水、外调水和再生水等各类水源与水工程的运行方式等不同情景的调度模型。
6.1.2
模型的初始条件包括河湖和湿地的水位、流量、水质,管网的水位、流量、水质和压力以及水
生生物数量、分布等数据。
6.1.3
模型参数需包括河道的糙率、离散系数、扩散系数、综合衰减系数、水利工程参数等。
6.1.4
基于历史数据,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对应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定期
修正和率定,使模型计算精度逐步提升。
6.1.5
按照水工程调度原则,设定不同闸、坝、泵站、管网在不同时期的运行方式,通过优化算法进
行逐时段的生态调度计算,找到各类水工程在该时段最优调度方式;以此类推,形成逐时段的优化调度
方案。
5
T/CSUS 80—2024
6.1.6
为确保生态调度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根据安全保障、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需求构建多目标
评估指标体系,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若不满足多目标调度需求,应重新确定调度方式。
6.2 生态调度方案
6.2.1 城市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方案应根据模型计算情况、生态保护对象及其调度需求、水工程特性,
分别提出河流湿地需水、水环境需水、水生生态需水、水景观需水等调度方案,必要时提出应急调度方
案,并形成生态调度总体方案。
6.2.2
生态调度方案形成后,应对不同调度方案进行优选。针对方案中涉及的生态调度方式应分别进
行评估和验证。
6.2.3 生态调度方案编制应参考附录 A:生态调度方案编制大纲进行编制。
7 调度方案实施与保障
7.1 调度方案实施
7.1.1 针对城市河湖闸、坝、泵站等水工程的开闭时间、闸门开启高度、过流能力、稳定运行时段、
故障率、处理方法等内容,应提前形成台账,并按照水文期及河湖取用水规律进行时段汇总,形成稳定
运行参数及问题处理台账集。
7.1.2
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方案稳定运行应执行调度指令,指令应由上向下逐级传达,并形
成规范有序的传达和检查体系,确保指令顺畅执行。
7.1.3
调度指令应以信息网络传达和调度评价体系科学实施为主体,并结合调度目标进行调度指令的
科学调整,并根据轻重缓急和重要程度,分层分级执行。
7.1.4 应根据不同突发情况,提前准备紧急调度预案,确保调度指令顺利实施。
7.2 调度方案实施监测与评估
7.2.1 应根据调度原则、调度目标、调度方式制定调度方案实施监测方案,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能力的
第三方开展监测工作。
7.2.2
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站点布设、监测任务设置、监测时段确定、监测方法和频次等内容。
7.2.3
监测站点布设应以固定的水文、水质监测站点为主,必要时应在河湖水文情势变化敏感区增设
实时测站。
7.2.4
监测时段、监测方法和频次应根据监测任务、监测内容以及站点的布设情况合理确定。
7.2.5
应结合监测数据开展生态调度评估,明确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效果。
7.2.6
评估后针对不满足目标的调度方案,应详细分析不符合要求的具体原因,基于分析结果,采取
相应的修正措施对调度方案进行优化,直至调度方案满足生态调度目标要求。
7.3 调度方案实施保障
7.3.1 在调度方案得到有关部门批复后,应形成调度方案管理办法,并安排专人负责方案实施、实施
效果评估、方案调整等工作,确保调度目标实现。
7.3.2
应以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等技术为支撑,考虑闸、坝泵站联合调度需求,构建信息化平台,并编
制平台设计文件、用户手册等支撑文件。
7.3.3
应将调度方案实施纳入当地财政项目实施计划,确保方案年度实施资金到位;根据方案实施对
河湖生态改善效果,结合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算开展生态补偿,吸纳社会资金注入,确保方案正向功效
发挥。
7.3.4
应加强城市河湖水工程在超标洪水、极端气温、严重干旱、突发水污染事故等特殊条件下的应
急监控能力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建立人员、物资储备机制和技术保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
能力。
7.3.5
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河湖水工程运行特点,制定生态调度方案综合保障体系,并
融入城市发展等相关规划,形成调控方案的动态发展模式。
6
T/CSUS 80—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生态调度方案编制大纲
1、综合说明
1.1 背景及必要性
1.2 工程环境影响
1.3 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2、概述
2.1 任务由来
2.2 编制目的
2.3 编制任务
2.4 工作过程
3、现状评估及问题诊断
3.1 基本资料收集
3.1.1 城市水系资料及现状
3.1.2 水文水资源资料及现状
3.1.3 水环境资料及现状
3.1.4 水生态资料及现状
3.1.5 水景观水文化资料及现状
3.1.6 水工程资料及现状
3.2 生态现状综合评价
3.3 现状水问题诊断
4、生态调度需求分析
4.1 防洪调度需求分析
4.2 供水保障需求分析
4.3 生态用水需求分析
4.4 灌溉需求分析
4.5 多水源分析
4.6 生态调度目标确定
5、调度模型
5.1 调度模型构建
5.2 多目标-多情景设定
5.3 模型率定与验证
5.4 边界条件的设定
5.5 模型优化计算
6、调度方案优选及验证
6.1 方案优选
6.2 方案验证
6.3 方案评估
7、调度方案实施监测与效果评估
7.1 监测任务
7
T/CSUS 80—2024
7.2 监测方案
7.3 实施效果评估
8、组织实施
8.1 进度安排
8.2 任务分工
8.3 投资估算
9、预期效益评估
9.1 社会效益
9.2 生态效益
9.3 经济效益
10、保障措施
10.1 组织保障
10.2 政策保障
10.3 制度保障
10.4 资金保障
10.5 宣传保障
8
T/CSUS 80—2024
附:条文说明
4.1.1、4.1.2 进行资料收集与综合评价是开展生态调度的基础。可通过收集水利、环保、农业、
林业等有关部门的监测资料或技术报告获得相关信息,部分资料可采用 3S(GIS、GPS、RS)等技术方法
获取。基本资料收集完全后,需明确资料来源,并对其正确性、相互协调性和一致性进行合理性分析,
识别生态要素变化规律。
4.1.3 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评价是论证生态调度的关键环节。原有水工程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
运等综合利用调度基础上,增加生态流量调度要求后,原有的综合利用功能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般可根据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功能、调节性能和特征水位等,合理选择综合效益最优的生态调度目标。
4.3.1 开展城市河湖的水资源资料收集,摸清城市河湖的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状况、非常规水资
源量及其利用状况以及河湖生态需水量及补水现状是制定城市河湖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方案的前提。
4.3.2 水文资料收集的目的是为了摸清城市河湖水系的调度条件、历史及演变规律,资料收集应符
合 SL/T 619 相关规定的要求。若涉及保护目标获水功能区,应调查其相关管理要求;若涉及涉水工程,
应调查其运行规则和调度情况。调查数据应覆盖不同水期,还宜括冰封期、汛期等。
4.3.3 城市非常规水源是城市水工程系统生态调度重要水源之一,为满足调度方案制定需求,宜重
点调查再生水产生量及不同用途回用水量;能够实现搜集利用的雨水量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中各类蓄水设
施中的调蓄水量。
4.4.2 本条规定了污染源状况调查的类型和要求。水污染源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按
照分布特性可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影响较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