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93.040
CCS P 00 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679—2025
代替 DB 14/T 679-2012
公路桥梁检测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2025 - 04 - 11 发布
2025 - 07 - 10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4/T 679—2025
目
次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2
5 数据采集 ........................................................................... 7
6 常见病害数据采集要点 .............................................................. 10
7 数据管理 .......................................................................... 16
附录 A(规范性)梁桥构件编号示意图 .................................................... 18
附录 B(资料性)桥梁数据采集工具及设备 ................................................ 19
附录 C(规范性)桥梁基础数据采集记录表 ................................................ 21
附录 D(规范性)桥梁检测主要采集数据内容 .............................................. 29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桥梁检测数据采集记录表 ........................................... 40
I
DB 14/T 679—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 14/T 679-2012《公路桥梁检测数据采集技术规程》,与DB 14/T 679-2012相比,主
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2012 年版第 2 章);
—— 增加了“日常检查、初始检查”的相关内容(见 5.3.2,5.3.3);
—— 修改了数据采集频率的规定(见 4.6);
—— 增加了桥梁病害采集设备、软件及平台(见 4.7);
—— 增加了分节段浇筑结构的构件编号规定(见 4.8);
—— 增加了无人机检查的内容(见 5.4);
—— 增加了悬索桥、钢桥、钢混组合梁桥的相关检查内容(见附录 D)
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本文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3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向男、孙龙华、林超、魏鑫、赵辉、宿静、赵芳、张晓、王浩、郭卫琦。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2年12月26日首次发布;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 14/T 679—2025
公路桥梁检测数据采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检测数据采集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数据采集、常见病害数据采集要点
和数据管理等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境内公路桥梁基础数据及检测数据采集,市政桥梁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JTG 5120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T H21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T J21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位置信息
桥梁典型位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经纬度数据。
基础数据
描述桥梁基本特征状况的文字、图片和图纸、音频和视频数据。
检测数据
描述桥梁表观缺损、材料性能、变形变位等技术状况和养护情况的文字和图片数据。
初始检查
新建或改建桥梁交付使用后,对桥梁结构及其附属构件的技术状况进行的首次全面检测,其成果
是后期桥梁检查和评定工作的基准。
日常巡查
对桥面及其以上部分的桥梁构件、结构异常变位和桥梁安全保护区的日常巡视和目测检查。
1
DB 14/T 679—2025
经常检查
抵近桥涵结构,采用目测结合辅助工具对桥面系、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设施表观状况进行
的周期性检查。
定期检查
为评定桥梁使用功能、制定管理养护计划提供基本数据,对桥梁主体结构及其附属构造物的技术
状况进行的周期性全面检查,它为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搜集结构技术状况的动态数据。
特殊检查
对桥梁承载能力、抗灾能力、耐久性能、水中基础技术状况进行的一项或多项检查与评定,以及
对定期检查中难以判明病害成因及程度的桥梁进行的检查。
专门检查:根据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的结果,对需要进一步判明损坏原因、缺损程度或使用能力的
桥梁,需确定桥梁承载能力、抗灾能力、耐久性能、水中基础技术状况等检测,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专门
的现场试验检测、验算分析等鉴定工作。
应急检查:当桥梁受到灾害性损伤后,为了查明破损状况,采取应急措施,组织恢复交通,对结构
进行的详细检查和鉴定工作
4 一般规定
基本要求
4.1.1 桥梁管养部门可自行组织本单位人员依照本文件进行桥梁基础和经常检查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
设工作,对技术性要求较强的桥梁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数据采集工作应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实施,桥梁
检测工作完成后,检测单位应及时提交桥梁检测、鉴定及检算报告。
4.1.2 桥梁检测单位应依照本文件进行桥梁基础数据信息及桥梁检测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本文件没
有明确或没有提及的数据类型检测单位可依据其他相关规范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4.1.3 在公路桥梁检测评定数据采集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4.1.4 数据采集工作的安全防护措施应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数据采集人员配备规定
4.2.1 基础数据采集人员配备规定
基础数据采集时应至少有2人查阅档案或现场丈量,1人作记录;数据采集人员应有一定的桥梁专业
技术知识,经数据采集技术培训。
4.2.2 桥梁检测数据采集人员配备规定
4.2.2.1 初始检查
2
DB 14/T 679—2025
应配备至少4名人员,其中桥梁检测工程师及辅助检测人员各2名;数据采集人员应能对各种桥梁基
础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桥梁缺损状况进行准确识别。
4.2.2.2 定期检查
应配备至少4名人员,其中桥梁检测工程师及辅助检测人员各2名;数据采集人员应能准确的对各种
桥梁缺损识别并进行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4.2.2.3 特殊检查
应配备至少4名桥梁检测专业人员,其中桥梁检测工程师及检测员各2名;数据采集人员应能准确的
对各种桥梁缺损识别并进行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能熟练地操作各类检测仪器设备和了解其原理且能对仪
器测知的数据进行判别,能对各类桥梁制定桥梁检测方案,具备较强的桥梁检算分析能力,熟悉桥梁维
护加固技术,能针对检测结果给出合理的桥梁管养建议。
4.2.2.4 应急检查
应配备至少3名人员,其中桥梁检测工程师2名;数据采集人员应能准确的对桥梁在各种灾害如地震、
泥石流、碰撞等造成的缺损进行识别和评定,并初步给出处置意见。
数据采集频率规定
4.3.1 基础数据采集频率
公路桥梁应按照以下频率进行基础数据采集:
a) 桥梁竣工后进行一次全面的桥梁基础数据采集及归档工作。
b) 应及时采集有变化的基础数据,桥梁构件及部件有增减时应及时记录其增减信息;桥梁基础
数据有变更时应及时记录其变更信息。
4.3.2 桥梁检测信息采集频率
4.3.2.1 一般规定
4.3.2.1.1 公路桥梁养护检查等级划分应符合《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5120)的规定。
4.3.2.1.2 应根据桥梁主要承重构件的技术状况等级,调整桥梁养护检查等级。
4.3.2.1.3 养护检查等级为Ⅰ级的桥梁宜安装结构监测系统对结构状态和各类外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情
况进行监测,定期将监测结果与桥梁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4.3.2.2 初始检查
新建或改建桥梁应进行初始检查。初始检查宜与交工验收同时进行,最迟不得超过交付使用后 1 年。
4.3.2.3 日常巡查
养护检查等级为Ⅰ、Ⅱ级的桥梁,日常巡查每天不应少于1次;对有特殊照明需求(功能性及装饰
性照明、航空航道指示灯等)的桥梁,应适当开展夜间巡查。养护检查等级为Ⅲ级的桥梁,日常巡查每
周不应少于1次。遇地震、地质灾害或极端气象时应增加检查频率。
4.3.2.4 经常检查
经常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3
DB 14/T 679—2025
a) 养护检查等级为Ⅰ级的桥梁,经常检查每月不应少于 1 次。
b) 养护检查等级为Ⅱ级的桥梁,经常检查每两个月不应少于 1 次。
c) 养护检查等级为Ⅲ级的桥梁,经常检查每季度不应少于 1 次。
d) 在汛期、台风、冰冻等自然灾害频发期,应提高经常检查频率。
e) 桥梁通行特殊荷载后,适当时段内应提高经常检查频率。
f) 养护检查等级为Ⅱ、Ⅲ级的桥梁,在定期检查中发现存在 4 类构件时,加固处治前应提高
经常检查频率。
g) 对支座的经常检查每季度不应少于 1 次。
4.3.2.5 定期检查
养护检查等级为Ⅰ级的桥梁,定期检查周期不得超过 1 年;养护检查等级为Ⅱ、Ⅲ级的桥梁,定
期检查周期不得超过 3 年。
4.3.2.6 特殊检查
公路桥梁应按照以下情况进行特殊检查:
a) 对新建桥梁应按照座数抽取一定比例进行荷载试验,中小跨径桥梁抽取比例(座)不宜低于
20%且不应低于 1 座,大跨径桥梁及异型桥梁 100%。
b) 桥梁技术状况为三类及四类时的桥梁、定期检查难以判明损坏原因及程度的桥梁、拟通过加
固手段提高荷载等级的桥梁应进行专门检查,宜进行桥梁荷载试验。
c) 当桥梁遭受洪水、流冰、滑坡、地震、风灾、漂流物或船舶撞击,超重车辆通过或其他异常
情况影响时,应进行应急检查,并根据受灾情况适当安排专门检查包括荷载试验等。
d) 条件许可时,特殊重要的桥梁可在正常使用期间周期性进行荷载试验。
e) 定期检查中难以判明构件损伤原因及程度的桥梁。
f) 拟通过加固手段提高荷载等级的桥梁。
g) 需要判明水中基础技术状况的桥梁。
桥梁病害信息采集设备、软件及平台
4.4.1 桥梁病害信息采集设备
4.4.1.1 基本要求
4.4.1.1.1 图像采集设备应具备高分辨率,能够清晰拍摄桥梁不同部位的病害细节,如裂缝宽度、锈
蚀程度等。
4.4.1.1.2 采集设备应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不同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潮湿等)和光
照条件下正常工作。
4.4.1.2 采集流程
a) 采集前准备应遵守:
1) 确定采集的桥梁对象,制定详细的采集计划,包括采集的部位、时间安排等。
2) 检查采集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电量充足、性能正常。
3) 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确保采集人员的安全。
b) 现场采集应遵守:
4
DB 14/T 679—2025
1) 按照采集计划,对桥梁的各个部位进行全面、系统的采集。对于重点病害部位,应从不
同角度进行多次采集,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在采集过程中,应详细记录采集的时间、地点、天气、温度等环境信息,以及采集人员
的信息。
3) 对于发现的新病害或疑似病害,应进行重点标注和详细描述。
c) 数据传输与存储应遵守:
1) 采集完成后,应及时将采集到的病害信息传输到档案管理平台。数据传输应采用安全、
稳定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对采集到的病害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建立清晰的目录结构,方便后续查询和管理。
4.4.1.3 采集数据质量控制
采集数据质量控制应遵守:
a) 数据审核:设立数据审核机制,对采集到的病害信息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图像清晰度、
测量数据准确性、描述信息完整性等。
b) 异常数据处理:对于审核中发现的异常数据,应及时进行复查和处理。如果是设备故障或人
为原因导致的异常数据,应重新进行采集。
c) 定期校验:定期对采集设备进行校验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和数据的准确性。校验周
期一般不超过 [1 年]。
4.4.2 桥梁病害信息采集软件
4.4.2.1 基本要求应符合
a) 根据用户角色关联项目以获取目标桥梁,并获取桥梁的结构模型、病害信息、地理位置信息
以及构件病害模型等;
b) 桥梁过滤搜索,精确定位目标桥梁;
c) 根据当前定位信息与数据库桥梁经纬度信息距离判断,确定用户是否具备开始桥梁检测条件;
d) 根据获取的桥梁现存经纬度信息实现地图导航;
e)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修改桥梁结构模型、重编构件号并更新数据库数据;
f) 现场定位采集经纬度信息以及桥梁现场照片并上传;
g) 构件病害信息、养护信息的查看、关联、录入、上传;
h) 为方便现场文字输入,提供自定义常用词库及快速添加的功能;
i) 根据输入数字的值域范围和使用频次,提供了界面点选、键盘录入、滑动选择多种方式。
4.4.2.2 系统配置要求应符合
a) 系统具备可靠性,能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保证数据不丢失、不损坏。
b) 能够联网同步目标桥梁信息。现场具体使用时,病害数据可保存至手机缓存,联网时一键上
传,并具备现场修改结构模型的功能。
4.4.2.3 桥梁基础信息的获取应符合
软件可以从服务器获取的Web端配置好的桥梁配置信息,具体包括按照登录账号是否为现有项目中
选择的检测相关人员来获取相应的桥梁列表、对应结构模型、历史病害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以及病害
模型,软件可以实现在没网或网络情况差的情况下开展病害录入工作。
4.4.3 桥梁病害信息档案管理平台
5
DB 14/T 679—2025
4.4.3.1 基本要求
支持多种方式录入桥梁病害档案信息,包括手动录入、批量导入等。提供档案编辑功能,允许用户
对已录入的档案信息进行修改和完善。提供快速、准确的档案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桥梁名称、病害
类型、采集时间等关键词进行查询。支持模糊查询和高级查询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查询需求。能够对
桥梁病害档案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统计报表和图表,如病害类型分布、病害发展趋势等。为桥梁管理部
门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制定合理的桥梁维护计划。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储方式,确保档案信息的长期保
存。存储容量应满足当地桥梁档案管理的需求,并具备可扩展性。定期对档案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备份方式应包括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支持多用户管理,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例如,管理员用户
具有最高权限,可以进行系统设置、用户管理等操作;普通用户只能进行档案查询和浏览等操作。严格
控制用户权限,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4.3.2 平台数据管理要求应遵守
a) 数据格式规范:数据格式应满足省级公路桥梁基础数据库的要求,确保不同来源的桥梁病害
信息能够顺利导入和存储在档案管理平台中。
b) 数据质量控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录入的档案信息进行审核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准
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c) 数据更新与维护:及时更新桥梁病害档案信息,确保档案的时效性。对于已修复的病害,应
及时进行标注和更新。定期对档案数据进行维护,清理无效数据和错误数据。
4.4.3.3 平台安全要求应遵守
a) 安全要求:平台的安全应满足信息化系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急行业标准的要求。
b)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如数据丢失、系统故障等情况,应能
够及时恢复数据和系统运行。
桥梁构件编号规定
桥梁构件的编号宜在桥梁进行交工验收或初始检查时进行,原则上不做变更。
4.5.1 梁桥构件编号规则
4.5.1.1 梁桥构件编号按照运营期桩号前进方向,面向大里程方向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编号,以“Z”及
“Y”前缀区分左、右幅桥梁,如桥梁为单幅桥则编号省略“Z”及“Y”前缀。示意图见附录 A。
4.5.1.2 梁桥构件编号规则如下:
a) 翼墙
小里程桥台左侧-Z0 小里程桥台右侧-Y0
大里程桥台左侧-Z1 大里程桥台右侧-Y1
b) 护坡
小里程桥台左侧-Z0 小里程桥台右侧-Y0
大里程桥台左侧-Z1 大里程桥台右侧-Y1
c) 桥墩、桥台及基础
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即桥梁的“墩台号”-“墩柱号”,按路线桩号增加方向,先墩
号,再按从右至左的顺序对每个墩柱进行编号,如 Z3-2 表示左幅第 3#墩从右往左第 2 根墩柱。
d) 墩台帽(盖)梁
6
DB 14/T 679—2025
墩台帽(盖)梁的编号以墩台为基准,左幅桥 0#台上的帽梁编号为 Z0,以此类推。
e) 主梁
对于装配式及小跨径现浇桥梁的每一片梁的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即桥梁的“孔号”-
“梁号”,按运营桩号增加方向,先孔号,再按从右至左的顺序对每一片梁进行编号,如 Z3-2
表示左幅第三跨从右往左第 2 片梁。
对于分节段现浇施工的主梁(大跨度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应参照设计图纸上对主
梁的块段划分进行统一编号,每一块段作为一个编号单元。每一块段的编号由三部分组成:第
一部分为桥梁“孔号”,第三部分为“块段号”,同设计图纸,第三部分为前后半跨区分,“’”
表示大里程半跨,。如 Z2-3’表示左幅桥第二跨大里程半跨第 3 号块段。
f) 支座
支座编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桥梁“墩台号”;第二部分为前后支点区分“0”
表示小里程支点,“1”表示大里程支点;第三部分为“支座号”。如 Z2-1-2 表示左幅桥 2#
墩大里程支点支座。
g) 伸缩缝
分左、右幅桥梁进行编号,如左幅桥第一道伸缩缝编号为 Z1,以此类推。
h) 桥面铺装
分左、右幅桥梁以跨为单位编号,如左幅桥第一跨桥面铺装编号为Z1,以此类推。
4.5.2 对于拱桥、斜拉桥及其他异型复杂桥梁宜按照设计图纸对构件统一编号,并绘出编号示意图,
编号应容易理解和被桥梁检查工作者掌握,每次桥梁检查时应参照该示意图进行检查工作,以保证构件
编号的统一性。
5 数据采集
桥梁数据采集常用的工具及设备
桥梁数据采集常用的工具及设备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用的工具及设备,协助数据采集的机具和机械设
备,参见附录B表B.1~B.4。
桥梁基础数据采集
5.2.1 桥梁基础数据分为描述桥梁基本属性状况的文字、图片和图纸、报告、音频和视频等数据。桥
梁基础数据采集采用室内查阅桥梁档案资料与野外实地量测采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于档案资料缺损
或数据不确定的桥梁,采集人员宜尽可能弥补丢失数据,必要时应到现场实地勘测和核实或找知情人了
解情况。附录 C 表 C 给出了桥梁基础数据采集的记录表样式和填写格式要求以供在桥梁基础数据采集时
参考使用。
5.2.2 文字数据包括桥梁的基本资料信息数据、桥梁结构信息数据、桥梁大修及改建信息数据、桥梁
超重车过桥信息数据和桥梁事故数据等桥梁比较详细的数据信息的文字性描述。
5.2.3 报告、图片和图纸数据包括桥梁设施施工过程中及运营中的各种报告(监控报告、检测报告、
鉴定报告等)、图片以及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图纸等。
5.2.4 音频和视频数据包括描述桥梁设施状况以及记录桥梁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情况的
音频和视频数据,还包括桥梁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如事故)时摄录的各种影像资料等。
桥梁检测数据采集
7
DB 14/T 679—2025
5.3.1 基本规定
桥梁检测数据包括描述桥梁技术状况和养护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检测数据信息可通过桥梁
各种不同方式的检查获得,为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提供必要信息数据。
5.3.2 初始检查
初始检查是桥梁交付使用后的首次全面检测,主要检测内容及数据要求见附录D表D.1所示,检测后
应提交技术状况评定报告。技术状况评定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桥梁基本状况卡片、桥梁初始检查记录表、桥梁定期检查记录表(按照《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5120)规定执行)、桥梁技术状况评定表。
b) 典型缺损和病害的照片、文字说明及缺损分布图,缺损状况的描述应采用专业标准术语,说
明缺损的部位、类型、性质、范围、数量和程度等。
c) 三张总体照片。包括桥面正面照片一张,桥梁两侧立面照片各一张。
d) 附录 D 表 D.1 检测内容的成果。
e) 养护建议。
5.3.3 日常巡查
日常巡查可以乘车目测为主,并应做巡检记录,发现明显缺损和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日常巡查后
应填写日常巡查表,形成桥梁日常巡查记录。主要检测内容及数据要求见附录D表D.2所示,数据采集记
录表格样式见附录E表E.1。
5.3.4 经常检查
经常检查主要利用目视的方式对整座桥梁做全面性的检查,也可配备简单工具测量,桥梁经常检查
主要检测内容及数据要求见附录D表D.3所示,数据采集记录表格样式按照《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5120)规定。经常检查主要工作有:
a) 现场填写桥梁基本数据,现场填写“桥梁经常检查记录表” (按照《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5120)规定执行),登记桥梁缺损类型、缺损程度。
b) 现场估计或测量缺损范围及养护工作量,并提出相应的管养措施。
c) 检查过程中视需要对重要部位、破裂部位、缺陷或异常现象部位进行拍摄照片,以对桥梁的
状况做定性评判。
d) 经常检查中发现桥梁重要部件存在明显缺损时,应及时向上级报告以便安排进一步检查。
5.3.5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以目测结合仪器观测进行,应接近各构件仔细检查其缺损情况,桥梁定期检查主要检测内
容及数据要求见附录D表D.4~D.11,数据采集记录表格样式见《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5120)。定
期检查的主要工作有:
a) 现场填写或校核桥梁基本数据,摄录桥梁缺损部位影像数据。
b) 现场填写“桥梁检查记录表”,记录各部件缺损状况并做出技术状况评分。
c) 现场判断破损原因,初步确定维修范围和方案。
d) 对难以判断损坏原因和程度的部件或整桥,提出特殊检查的要求。
e) 对损坏严重、危及安全运行的桥梁,提出限制交通或封闭桥梁建议。
f) 根据桥梁技术状况,确定下次检查时间。
5.3.6 特殊检查
8
DB 14/T 679—2025
5.3.6.1 应急检查
当桥梁遭遇洪水、流冰、滑坡及泥石流、地震、风振、雪灾、交通事故,漂流物、船舶或其他物体
撞击,因超重车辆通过、火灾或其他异常情况影响造成可能比较严重的损害时,应对对结构进行详细检
查和鉴定工作。各种灾害致损条件下应急检查的主要内容见附录D表D.12所示,数据采集记录表格样式
见附录E表E.2~E.4。应急检查的主要工作有:
a) 现场填写桥梁基本数据,现场填写“桥梁应急检查记录表” (附录 E 表 E.2~E.4),登记
桥梁缺损类型、缺损程度。
b) 检查过程中视需要对重要部位、破裂部位、缺陷或异常现象部位进行拍摄照片。
c) 根据检查情况对桥梁技术状况做初步评价,初步给出管养建议和处治措施,发现桥梁重要部
件存在明显缺损时,应及时向上级报告以便安排专门检查。
5.3.6.2 专门检查
专门检查应根据桥梁破损状况和性质,采用仪器设备对桥梁的表观缺损、材料性能、构件变形及变
位等进行现场量测和测试、荷载试验及其他辅助试验,针对桥梁现状进行检算分析。专门检查的主要工
作有:
a) 充分收集资料,包括设计资料、竣工图、材料试验报告、施工记录、历次桥梁定期检查报告
和特殊检查报告、以及历次维修资料,原资料如有不全或有疑问时可现场测绘构件尺寸,测
试构件材料组成及性能,勘察水文地质情况等。
b) 根据需要对桥梁结构进行表观缺损检测、变形及变位检测、材料性能检测、动静载试验和结
构检算等对桥梁结构材料缺损状况、承载能力及抗灾能力作出鉴定,各相应检测项目和工作
应按照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
c) 检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出具特殊检查报告,评价桥梁技术状况,详细分析桥梁损坏程度及原
因,并提出维修加固和交通管制的建议。
无人机检查
5.4.1 检测环境应符合:
a) 无人机应在视距内飞行且无遮挡。
b) 巡检线路沿线左右两侧 1km 范围内承重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并制定特殊情况下停飞、避让
等应对措施。
c) 起飞、降落点应选取平坦的地方,选取面积应多 2m×2m。
d) 作业相对湿度应<95%RH。
e) 现场瞬时风速应≤7m/s。
f) 作业环境云下能见度应≥3km。
g) 作业环境温度应满足[-20℃,50℃]。
h) 如需进行跨越铁路等特殊位置进行检测时,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的规定。
5.4.2 人员要求应遵循:
a) 数据采集作业应配备操作人员、飞行辅助人员等。
b) 操作人员应具备无人机系统的运行维护、突发情况处置及使用无人机进行桥梁检测的业务能
力,并通过相应机型的操作培训,取得相应资质。
c) 飞行辅助人员应具备协助操作人员维护无人机系统运行、处置突发情况及使用无人机进行桥
梁检测的业务能力,并基本掌握无人机相关操作。
9
DB 14/T 679—2025
5.4.3 设备要求应符合:
a) 宜选择多旋翼无人机进行巡检作业。
b) 无人机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无人机续航时间≥30min,标配载荷多 2.5kg;
2) 无人机具备上、下、左、右、前、后六向全方位避障功能,避障距离≥2m;
3) 搭载定焦相机、变焦相机、照明设备;支持云台上置和云台下置;
4) 应支持通过地面站控制相机执行拍照、录像指令、变焦相机变焦倍数及进行航线规划和
任务规划。
5.4.4 数据采集应遵循:
a) 数据采集应包括图像采集与信号传输,信号传输包括图像传输和数据传输,接收卫星信号数
量<8 组,宜增设移动信号基站,进行无人机辅助定位。
b) 数据采集方式可分为无人机自动巡检采集和无人机手动巡检采集,具体情况如下:接收卫星
信号数量>8 组,宜采用自动巡检;接收卫星信号数量≤8 组,宜采用手动巡;采用自动巡
检方式时应在地面站控制系统中规划巡检任务及路线,保证无人机起飞后按照巡检任务规划
及路线自动巡检。
c) 应根据不同巡检需求,分别采用粗飞和精飞两种方法采集桥梁病害数据,具体情况如下:粗
飞方法适用于桥梁巡检部位表观三维模型建立、明显病害以及病害集中区域发现。航向重叠
率和旁向重叠率均宜不低于 50%,可根据巡检现场实际情况,适当提高重叠率。
d) 精飞方法适用于病害精细化检测。其图像像素点分辨率宜不低于 0.1m/pixe
e) 定期检查、特殊检查宜采用精飞方法采集桥梁病害数据,日常巡查、经常检查宜采用粗飞方
法采集桥梁病害数据。
f) 无人机巡检内容应包括水面或地面以上桥梁上部结构、桥面系、桥梁下部结构和附属设施。
6 常见病害数据采集要点
表观缺损
6.1.1 仪器及设备
表1给出了表观缺陷检测常用的工具、设备清单及性能要求。
表1 表观缺陷检测常用的工具、设备清单及性能要求
工具类型 工具名称 用途 性能要求
观察工具 望远镜、放大镜 用于远观和微观桥梁病害 便于携带,满足野外使用要求。
量测工具 长卷尺 用于量测确定病害的位置及病 害区域范围 量程大于 20m,精度 1mm,刻度标识清晰,结实耐 用,满足野外使用要求
钢卷尺 用于量测确定病害的位置及病 害区域范围 量程大于 3m,精度 1mm,刻度标识清晰,钢尺部 分具有较大的刚度,能在悬臂状态下伸出 1.5m 以 上,结实耐用,满足野外使用要求
游标卡尺 用于量测缺陷的深度 精度 0.02mm,表面清洁
塞尺 用于量测裂缝宽度 精度 0.02mm,表面整洁
裂缝放大镜 用于量测裂缝宽度 精度 0.01mm
10
DB 14/T 679—2025
辅助工具 铁锤子、凿子 用于辅助探测缺陷位置及范围
录入设备 数据采集软件及 相应设备 用户对缺陷的图像记录 宜具有较好的防抖功能,广角、十倍以上变焦, 需配备备用电池和内存卡。
6.1.2 检测要点
6.1.2.1 蜂窝、麻面
应按照以下要点对混凝土构件蜂窝、麻面病害进行检测:
a) 肉眼观察并记录蜂窝、麻面病害出现构件、部位、程度等信息要素,对典型的缺陷应拍照记
录。
b) 用皮尺、卷尺等尺量工具量测并记录出现蜂窝、麻面区域的大小范围、面积等信息,面积量
测数据精确到平方厘米,由于缺陷区域外观的不规则性,可近似以直角三角形、矩形和圆形
等对缺陷面积进行测量。
c) 分类统计、汇总每构件蜂窝、麻面的位置、面积等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
6.1.2.2 剥落、掉角
应按照以下要点对混凝土构件剥落、掉角病害进行检测:
a) 肉眼观察并记录剥落、掉角出现构件、部位、程度等信息要素,对典型的缺陷应拍照记录。
b) 用皮尺、卷尺等尺量工具量测记录缺陷大小范围、面积,面积量测数据精确到平方厘米,由
于缺陷区域外观的不规则性,可近似以直角三角形、矩形和圆形等对缺陷面积进行测量,用
游标卡尺量测缺陷深度信息。
c) 应分类统计、汇总每构件剥落、掉角的位置、面积等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
6.1.2.3 孔洞、空洞
应按照以下要点对构件孔洞、空洞病害进行检测:
a) 肉眼观察并记录空洞、孔洞缺陷出现构件、部位、程度等信息要素,用铁锤敲击法进一步简
易探测空洞范围,必要时凿开检查,对典型的缺陷应拍照记录。
b) 用皮尺、卷尺等尺量工具量测记录缺陷大小范围、面积,面积量测数据精确到平方厘米,由
于缺陷区域外观的不规则性,可近似以直角三角形、矩形和圆形等对缺陷面积进行测量,用
游标卡尺量测缺陷深度信息。
c) 应分类统计、汇总每构件空洞、孔洞的位置、面积等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
6.1.2.4 裂缝
应按照以下要点对构件出现的裂缝进行检测:
a) 肉眼配合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裂缝出现构件、部位、走向、裂缝性质、开裂程度等信息要素,
对典型的开裂病害应拍照记录。
b) 用皮尺、卷尺等尺量工具量测确定并记录裂缝起始位置、长度、间距等信息,起始位置及长
度量测精度可控制在 0.1m,间距量测精度可控制在 0.01m,由于高空作业的不方便性,可参
照横隔板、泄水管等位置来确定起始位置和长度。
c) 用塞尺、裂缝放大镜等裂缝宽度测量设备量测记录裂缝宽度。对受力裂缝及开裂严重的非受
力裂缝应测取宽度较大的三处,记录最大开裂宽度;普通裂缝测量记录大致宽度区间范围即
可;对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等构件的裂缝宽度量测精度精确到 0.01mm,对圬工构件等
开裂宽度较大的构件量测精度应不低于 0.1mm。
11
DB 14/T 679—2025
d) 分类统计、汇总每构件裂缝宽度、长度等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
e) 对于开裂程度严重的重要受力构件和重要的大跨径桥梁必要时应绘制裂缝示意图,图示出裂
缝分布情况、位置、长度、走向、开裂宽度等信息。
6.1.2.5 钢结构焊缝开裂
应按照以下要点对钢结构焊缝开裂病害进行检测:
a) 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钢结构焊缝涂层是否出现裂纹,受拉翼缘边焊缝是否存在裂缝。
b) 用卷尺和裂缝放大镜量测记录裂缝出现构件、部位长度,开裂宽度等信息,严重的缺陷应照
相记录。
c) 分类统计、汇总每构件焊缝开裂宽度、长度等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
6.1.2.6 磨损、冲蚀
应按照以下要点对桥梁下部结构出现的磨损、冲蚀病害进行检测:
a) 观察并记录桥梁墩台及基础的磨损、粗骨料外露、混凝土剥落、露筋、缩颈等现象,描述病
害程度,严重的病害应拍照记录。
b) 用皮尺、卷尺等尺量工具量测并记录出现磨损、冲蚀区域的大小范围、面积等信息,面积量
测数据精确到平方厘米,由于缺陷区域外观的不规则性,可近似以直角三角形、矩形和圆形
等对面积进行测量。
c) 分类统计、汇总每构件磨损、冲蚀信息等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
6.1.2.7 圬工砌体缺陷
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察砌体是否出现灰缝脱落、破损、剥落、松动、变形等病害,记录病害出现构
件、部位和发展程度,测量或估计获得缺陷面积,对严重的缺陷进行拍照记录。分类统计、汇总每构件
缺陷信息等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
6.1.2.8 桥面铺装缺陷
观察桥面铺装是否有变形、泛油、破损、裂缝等病害,对严重的病害应拍照记录。分类记录病害出
现位置、程度,测量病害面积、高度和深度等信息。分类统计、汇总每跨桥面铺装缺陷信息以便于技术
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对变形、破损及裂缝等常见铺装缺陷的检测要点如下:
a) 变形:观察铺装层是否有波浪拥包、局部高低不平和出现车辙等变形现象,用卷尺等尺量工
具量测出现变形的面积,面积量测数据精确到平方厘米,可近似以直角三角形、矩形和圆形
等对变形面积进行测量;用水准仪量测变形高处和低处的高差,精确到 mm。
b) 破损:观察铺装层是否有局部松散、露骨、坑槽等破损现象,用卷尺等尺量工具量测破损的
面积,面积量测数据精确到平方厘米,可近似以直角三角形、矩形和圆形等对破损面积进行
测量。
c) 裂缝:观察铺装层是否有龟裂、碎裂、纵横向开裂现象,用塞尺量测开裂宽度,精确到 0.1mm,
用卷尺量测裂缝长度,精确到 0.1m。
6.1.2.9 伸缩缝缺陷
观察伸缩缝是否有破损、锚固区缺陷和失效等现象,对严重的缺陷应拍照记录。记录伸缩缝编号、
缺陷类型及程度,应分类统计、汇总便于技术状况评定和维修处理。对伸缩缝破损、锚固区缺陷和失效
等伸缩缝常见病害的检测要点如下:
12
DB 14/T 679—2025
a) 破损:观察伸缩缝表面是否有坑槽、碎裂现象,用卷尺量测面积,精确到平方厘米;观察橡
胶条是否老化、破裂和脱落现象,用卷尺量测其长度,精确到 cm。
b) 锚固区缺陷:观察伸缩缝锚固件是否松动、缺失,锚固螺栓是否有松动、剪切、松脱现象,
统计其数量。
c) 失效:观察伸缩缝槽口是否堵塞、卡死,伸缩缝是否伸缩异常或不能自由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