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40
CCS B 05 31
上
海 市 地 方 标 准
DB31/T 682—2025
代替DB31/T 682-2013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管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and potential resource of ancient trees
2025-02-08 发布 2025-06-01 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1/T 682—2025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4.1 养护要求 ........................................................................ 2
4.2 复壮要求 ........................................................................ 2
4.3 保护设施设置与维护要求 .......................................................... 3
4.4 管理要求 ........................................................................ 3
5 养护 ................................................................................ 3
5.1 土壤保护与施肥 .................................................................. 3
5.2 补水与排水 ...................................................................... 3
5.3 树冠整理 ........................................................................ 4
5.4 防腐 ............................................................................ 4
5.5 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 .............................................................. 5
5.6 垃圾清理 ........................................................................ 5
5.7 灾害防范 ........................................................................ 5
6 复壮 ................................................................................ 6
6.1 土壤改良 ........................................................................ 6
6.2 根系复壮 ........................................................................ 7
6.3 树洞处置 ........................................................................ 7
6.4 降温增湿 ........................................................................ 8
6.5 地面环境整治 .................................................................... 8
7 保护设施设置与维护 .................................................................. 8
7.1 护栏设施 ........................................................................ 8
7.2 排水设施 ........................................................................ 8
7.3 树木加固设施 .................................................................... 9
I
DB31/T 682—2025
7.4 驳岸 ............................................................................ 10
7.5 栈道 ............................................................................ 10
7.6 防雷装置 ........................................................................ 10
7.7 铭牌 ............................................................................ 10
7.8 棚架 ............................................................................ 11
7.9 宣传牌 .......................................................................... 11
7.10 地下水位远程监测装置 ........................................................... 11
7.11 智慧化监控设备 ................................................................. 11
8 管理 ................................................................................ 11
8.1 技术网络 ........................................................................ 11
8.2 巡查 ............................................................................ 11
8.3 养护计划 ........................................................................ 12
8.4 调查 ............................................................................ 12
8.5 档案管理 ........................................................................ 12
附 录 A (资料性)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有害生物监测表 ........................... 13
附 录 B (资料性)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常见有害生物种类及防控措施 ............... 15
附 录 C (资料性)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周边地被植物应用推荐表 ................... 17
附 录 D (资料性) 古树保护设施图集 ............................................... 19
附 录 E (资料性) 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树种名录表 ......................... 23
附 录 F (资料性) 古树巡查内容 ................................................... 28
附 录 G (资料性)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每木调查表 ............................... 29
参
考 文 献 ........................................................................ 31
II
DB31/T 682—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1/T 682-2013《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养护技术规程》,与DB31/T 682-2013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古树后续资源,树穴防湿伞,土壤标高,引根的术语和定义(见3.2、3.10、3.11、3.12);
——更改了古树的复壮和罩面的术语定义(见3.6、3.9,2013年版的3.5、3.14);
——删除了根系分布区,土壤有害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通气空隙度,半杆树的术语
和定义。(见2013年版的3.8、3.9、3.10、3.11、3.12、3.15);
——增加了管护的基本要求(见4);
——增加了对具有浮根现象古树的古树保护区内土壤保护的要求和对覆盖物的质量要求,覆盖物铺
设范围和厚度的规定(见5.1.1.2)
——更改了施肥中的主要施肥方式和开花结果类树种的施肥要求(见5.1.2.2、5.1.2.3,2013年版
的4.2.2.2、4.2.2.3);
——将“灌溉”更改为“补水”并增加了一种叶面补水方式(见5.2.1,2013年版的5.1.2、5.3);
——增加了古树保护区设置排水设施的要求(见5.2.2.2);
——增加了古树枝条短截的条件和要求(见5.3.1.3、5.3.1.4);
——增加了“疏花疏果”的技术内容(见5.3.4);
——更改了“有害生物防控”的相关规定,增加了预警监测的调查方法,新增规范性引用文件LY1681、
LY/T2516—2015、GB/T8321.10、LY/T 2648(见5.5,2013年版的6);
——增加了“垃圾清理”的相关规定(见5.6);
——更改了“防汛防台”和“防寒”的准备时间(见5.7.1、5.7.2,2013年版的11.1.1,11.2.1):
——更改了“土壤检测”的前置条件,增加了“松土”“土壤沟”等土壤改良方法(6.1.1、6.1.2、
6.1.4、6.1.5,2013年版的4.2.1)
——更改了古树保护区内“种植植物”的技术要求(见6.1.3,2013年版的4.2.3,10.2.1.6);
——删除了“覆土”和“填充土壤”(见2013年版本的4.2.7、10.2.1.7);
——更改了接种菌根菌的菌穴数量(见6.2.1.3,2013年版的4.2.5.3);
——增加了“引根”的根系复壮方法(见6.2.3);
——更改了“树洞处置”的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见5.4,2013年版的7.2);
——更改了遮阳网的具体设置要求(见6.4.1.3、6.4.1.4,2013年版的10.3.2);
——增加了“喷雾”中防积水的方法(见6.4.2.3);
——增加了“地面环境整治”的要求(见5.6);
——更改了“护栏设施”设置的技术要求(见7.1,2013年版的9.4.3);
——更改了“排水沟”的坡度(见7.2.2.1,2013年版的5.4.3);
——更改了“树木加固设施”中的部分加固形式的技术要求,增加了“抱箍”的加固形式和要求(见
7.3,2013年版的9.1);
——更改了“防雷装置”的设置要求(见7.6,2013年版的9.2);
——更改了“铭牌”的形态、尺寸,内容和设置要求(见7.7,2013年版的9.3.);
——删除了 “史志碑”的内容(见2013年版的9.4.4);
——增加了“地下水位远程监测装置”“智慧化监控设备”的设置要求(见7.1、7.11);
——更改了技术网络的要求(见8.1,2013年版的12.1);
III
DB31/T 682—2025
——删除了巡视制度,调查制度,申报与注销(见2013年版的12.2、12.3、12.4);
——增加了巡查,调查的内容(见8.2,8.4);
——更改了养护计划的内容(见8.3,2013年版本的12.5);
——更改了“一树一档”的材料清单(见8.5.2,2013年版的12.6.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静安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
上海绿行绿化养护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乐笑玮、奉树成、邹贶林、刘照临、陈志华、龚宁、汤珧华、王兆元、邓天赐、
何晓雯、倪先晴、周颖、王延洋、李军、邵慧丰、唐志东、付云德、李小双、陈星、王成兴。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DB31/T 682—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V
DB31/T 682—2025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管护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管护的基本要求以及养护、复壮、保护设施设置与维护、管
理的具体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以下简称“古树”)的管护与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51168 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工程技术规范
CJ/T 340 绿化种植土壤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2516—2015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LY/T 2648 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QX/T 231 古树名木防雷技术规范
DB31/T 1035 绿化有机覆盖物应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古树名木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珍贵、稀有的树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的树木和具有重要
科研价值的树木。
3.2
古树后续资源 potential resource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树龄在八十年以上一百年以下的树木。
3.3
一级保护 first-grade protection
名木以及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古树的保护级别。
3.4
二级保护 second-grade protection
树龄在一百年以上三百年以下的古树的保护级别。
1
DB31/T 682—2025
3.5
三级保护 third-grade protection
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级别。
3.6
古树的复壮 ancient trees rejuvenation
改善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生长势、生长环境条件等的技术措施。
3.7
古树保护区 conservation spots of ancient trees
古树名木保护区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区的统称。
注: 古树名木保护区是指不小于古树名木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 m的区域;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区是指不小于古树后续
资源树冠垂直投影以外2 m的区域。
3.8
观测井 observation well
用于观察和测定地下水位标高及地下水pH值的井。
3.9
罩面 waterproof layer
在树洞洞口上方用不锈钢板等材料制作的防水挡板。
3.10
树穴防湿伞 tree shelter umbrella
安装在古树树杆下部,防止树穴土壤因过于潮湿而导致树木烂根的伞型装置。
3.11
土壤标高 ground surface elevation
古树保护区内的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地面高程。
3.12
引根 root induction
遵循植物根系的生长习性,以人工引导措施辅助根系生长的方法。
4 基本要求
4.1 养护要求
4.1.1 古树养护责任人或其委托的专业古树养护单位应在古树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古树生长势、
生长环境和保护情况,制定年度养护计划,按计划进行养护。
4.1.2 古树的养护可采用土壤保护与施肥、补水与排水、树冠整理、防腐、有害生物防控、垃圾清理、
灾害防范等技术。
4.1.3 古树的养护范围除古树本身外,还应包括古树的附属保护设施与古树保护区范围内的地被与乔
灌木。
4.2 复壮要求
4.2.1 古树生长势处于衰弱或生长势转为衰退状况的,应采取复壮措施。
4.2.2 树体受到严重损伤和长势急剧衰退的古树,应采取抢救措施。
4.2.3 古树的复壮(抢救)技措方案,应经专家论证、修改、完善后报市古树管理部门备案。
4.2.4 实施古树复壮与抢救措施的人员中应至少有 1 名具有相应专业的高级技术职称。
2
DB31/T 682—2025
4.3 保护设施设置与维护要求
4.3.1 保护设施的设置和安装不应损害古树正常生长。
4.3.2 保护设施应干净整洁、完整有效、无安全隐患。
4.3.3 定期检查保护设施,发现损坏应及时修理,不能修理时应更换。
4.4 管理要求
4.4.1 应做到分类管理、原地保护、科学管护。
4.4.2 古树养护责任人对负责范围内的古树具有管理责任。
5 养护
5.1 土壤保护与施肥
5.1.1 土壤保护
5.1.1.1 应维持古树生长的原生态环境,宜保留不影响古树生长的野生地被。
5.1.1.2 古树保护区内的裸露表土适宜种植地被植物或铺设覆盖物。具有浮根现象的古树应保留浮根,
不种植地被植物或覆盖。覆盖符合下列要求:
a) 覆盖物应为有机覆盖物,其质量满足 DB31/T 1035 的要求;
b) 铺设覆盖物时距离树干不应小于 15 cm,厚度为 2 cm~5 cm;
c) 覆盖物应定期补充更换。
5.1.1.3 应清除土壤中混杂的建筑垃圾及有毒、有害物质。古树保护区内土壤有害物质的含量标准应
不低于 GB 15618—2018 中三级标准的规定。
5.1.1.4 应保持古树树干基部原有土壤自然标高不变,区域周边土壤标高应低于树干基部标高。
5.1.2 施肥
5.1.2.1 施肥应根据古树树种、树龄、生长势和土壤等条件而定。
5.1.2.2 宜在冬季施腐熟的有机肥;以穴施为主,施肥时不应损伤根系。
5.1.2.3 开花结果类树种宜在开花后追施有机肥。
5.1.2.4 挖穴位置应在古树树冠垂直投影的外缘,间隔 1 m 挖穴,长宽深宜为 0.2 m×0.2 m×0.6 m。挖
穴位置应每年轮流替换。
5.2 补水与排水
5.2.1 补水
5.2.1.1 树木生长季节,古树保护区土壤干旱或地下水位低于常水位时应进行补水。
5.2.1.2 补水可通过观测井进行,将水浇灌在观测井中;没有观测井的应采取缓流浇水的方式将土壤
浇足浇透。
5.2.1.3 古树失水严重时可增加叶面喷水。喷水宜使用雾化设施,均匀喷洒树冠。
5.2.1.4 夏季补水时间应在早晨或傍晚。水质应符合 GB 3838 规定。
5.2.2 排水
5.2.2.1 古树排水宜采用自然顺畅的排水方式。
3
DB31/T 682—2025
5.2.2.2 自然排水长期不畅、雨停 2 h 后古树保护区仍然积水的,应根据现场情况增设明沟、暗渠等
排水设施。
5.2.2.3 雨季时应监测保护区排水情况,排水不畅时,可采取主动排水方式。
5.3 树冠整理
5.3.1 枝条修剪
5.3.1.1 宜保留体现古树自然风貌和年龄的无安全隐患枯枝。
5.3.1.2 应梳理多余萌蘖枝、过密枝、严重病虫枝、下垂枝、重叠枝等。
5.3.1.3 偏冠、倾斜的古树,宜逐年短截易产生安全隐患的枝条。
5.3.1.4 高大乔木四级分枝以下枝条不宜短截或疏截。
5.3.2 修剪时间
5.3.2.1 常绿树宜在换新叶前修剪。
5.3.2.2 落叶树宜在落叶后与新稍萌动之前修剪,避开冰冻期。
5.3.2.3 易伤口流胶的树种应在休眠期进行修剪。
5.3.2.4 有安全隐患的枝条应及时修剪。
5.3.3 修剪技术
5.3.3.1 根部萌蘖枝修剪符合下列要求:
a) 长势衰弱的古树应适当选留萌蘖枝;
b) 独本树木应保留离树较远萌蘖枝条 2 枝~3 枝;
c) 丛生树木应去弱枝留强枝,适当保留健壮的更新枝条。
5.3.3.2 树冠枝条修剪符合下列要求:
a) 整理顶部枝条时应使用脚手架、登高车等登高设备,或使用高枝油锯,不应徒手攀登;
b) 短截切口靠节,剪、锯口应在剪口芽的反侧呈 45°倾斜,剪锯切口平整;
c) 直径大于 50 mm 的大枝修剪,先在枝条背面锯一切口,后在枝条正面锯。直径大于 30 mm
的剪、锯口应进行消毒处理,并涂抹伤口愈合剂;
d) 保留的无安全隐患枯枝应按 5.4.2 进行防腐处理。
5.3.4 疏花疏果
5.3.4.1 生长势衰弱或处于复壮阶段的古树应疏剪 90%以上的花蕾,避免结果。
5.3.4.2 结果类树木疏果符合下列要求:
a) 生长势正常的古树,应在丰果年份采取疏果措施,疏剪量为 30%左右;
b) 生长哀弱的或处于复壮阶段的古树应疏剪 80%以上的果实。
5.4 防腐
5.4.1 防腐要求
5.4.1.1 树体创伤处应及时进行清腐处理,宜采取开创式引流。
5.4.1.2 树体创伤处应 2 年~3 年做一遍防腐处理。
5.4.2 防腐技术
5.4.2.1 树体创伤部位应及时进行清腐,清腐彻底,不伤害活体组织。
4
DB31/T 682—2025
5.4.2.2 清腐后的创伤组织应使用 5%硫酸铜或 5‰高锰酸钾消毒。
5.4.2.3 消毒后的创伤组织干燥后应涂抹防腐剂,如桐油 8 次~10 次。
5.5 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
5.5.1 预警监测
5.5.1.1 病虫害发生期巡查宜两周一次;高峰期巡查应每周一次。
5.5.1.2 巡查时应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古树病虫害的种类、危害部位、危害症状及危
害程度等。按照 LY/T 1681 规定,将危害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
5.5.1.3 主要监测方法按照 LY/T 2516—2015 附录 B 中的 B.2 阻隔法、振落法、直查法、捕捉法和 B.3.1
林木病害调查方法执行,调查中不应损害古树生长;测报灯、性诱剂等辅助调查方法应符合 LY/T 2516
—2015 中 4.5 的规定。
5.5.1.4 应对调查时间、树种名称、编号、发生症状、发生程度等进行记录,记录表参见附录 A。
5.5.2 控制技术
常见有害生物种类、识别要点及防控措施参见附录B;药剂的选择使用应符合GB/T 8321.10规定,
药剂保存、配置和施用应符合LY/T 2648规定。
5.6 垃圾清理
5.6.1 古树保护区内堆积的渣土、物料、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杂物应彻底清除,处理时注意避免
对土壤产生二次污染。
5.6.2 应彻底清理保护设施、保护铭牌和古树认养牌上的寄生攀援植物。
5.6.3 清理出的树枝、树叶、杂草等,宜进行环保处理。
5.6.4 受病虫害侵染严重的枝叶、树体表面或树洞内的腐烂组织及附生菌类等有机物垃圾应隔离清运,
避免与土壤混合,扩散影响。
5.6.5 对液体和气体污染物的清理应符合 GB∕T 51168 中的相关规定。
5.7 灾害防范
5.7.1 防汛防台
5.7.1.1 防汛防台准备工作符合下列要求:
a) 准备工作应在 5 月底前完成;
b) 应增加巡查频次;
c) 树体倾斜、偏冠,或处于风口位置的古树应采取支撑、拉攀等加固措施;
d) 对冠幅大、枝叶茂密的古树应进行疏枝;
e) 应检查、疏通古树保护区域的排水设施。
5.7.1.2 台风后应及时进行排查,对受损古树和保护设施进行抢救和修理。
5.7.2 防寒
5.7.2.1 防寒准备工作符合下列要求:
a) 12 月上旬应采取防寒准备工作;
b) 应增加巡查频次;
c) 裸露的根系应覆土;
d) 易受冻害和处于抢救复壮期的古树应在其根颈部覆盖草包或塑料薄膜;
5
DB31/T 682—2025
e) 易受冻害的古树应在主干外侧包扎草包或塑料薄膜。
5.7.2.2 寒潮后应及时进行排查,受损的古树应进行抢救处理。
5.7.3 积雪处理
积雪量较大的古树,应及时采取措施去除积雪。
5.7.4 旱情处理
连续天气干旱,土壤水分严重不足时应按5.2.1的要求作抗旱处理。
5.7.5 消除人为破坏
5.7.5.1 加强对古树的日常巡查,对烧香行为加以劝阻。
5.7.5.2 对古树有影响的空调外机、灯光设施等应协调拆除。
5.7.5.3 树体上有悬挂、缠绕、敲钉等杂物应彻底清除。
6 复壮
6.1 土壤改良
6.1.1 土壤检测
古树复壮前、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及生长衰弱的古树,应对其周边土壤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为土壤pH
值、土壤密度、土壤通气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等理化性状。
6.1.2 改良方法
若土壤检测结果不符合CJ/T 340的要求,可采用种植地被、松土、挖土壤沟、施有机肥、换土等方
法进行土壤改良。
6.1.3 种植植物
6.1.3.1 复壮的浅根性古树若需种植植物改良土壤,宜在古树保护区范围外缘籽播浅根地被植物。
6.1.3.2 其他需要复壮的古树在古树保护区范围内可选择种植同种小树或种植能促进古树生长的地被,
不应种植地下根系发达的地被。
6.1.3.3 地被植物应种植在离树干 1.5 m 外侧。地被植物选择参见附录 C。
6.1.4 松土
生长势处于一般或衰弱的古树,可在其保护范围内适当松土,具有浮根现象的树种除外。
6.1.5 挖土壤沟
对于密实土壤的改良可采用土壤沟或坑改土的方式。土壤沟或坑改土应符合GB/T 51168的规定。
6.1.6 施有机肥
古树生长势处于衰弱或生长势转为衰退状况时,可在其保护范围内适当施腐熟的有机肥。施用技术
与要求见5.1.2。
6.1.7 换土
6
DB31/T 682—2025
6.1.7.1 古树周边的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超标时,应及时更换周边土壤。更换的土壤指标要求见 DG/TJ
08—19。
6.1.7.2 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应不高于 GB 15618-2018 中表 1 和表 2 的风险筛选值。
6.1.8 去土
非正常加高的土层应视具体情况一次或多次去除土层。
6.2 根系复壮
6.2.1 接种菌根菌
6.2.1.1 宜选择能促进古树生长的菌根菌接种。
6.2.1.2 接种时间在春季和秋季,以春季为佳;接种时应在晴天或多云天气进行。
6.2.1.3 应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挖 3 个~4 个接种菌穴或沟,见古树须根后,将菌根菌接种在古树须根
上,覆原土。
6.2.2 浇施生根制剂
6.2.2.1 应在根部浇施生根制剂。
6.2.2.2 生根制剂浓度应根据不同植物配置。
6.2.2.3 应每周浇施 1 次生根制剂,连续施用 4 次。
6.2.3 引根
6.2.3.1 根系分布不均匀时可采用人工引根。引根的区域为根系受损区域或吸收根分布较少的区域。
6.2.3.2 引根时符合下列要求:
a) 引根位置应从离树干最远端的根系生长位置朝树干方向进行;
b) 应将土壤中的砖块、垃圾清理干净;
c) 对挖到的断根、烂根应进行伤口处理,并用保湿剂保护根系;
d) 原土壤应消毒并与营养土混合后回填;
e) 引根结束后应在引根区域内打洞灌注植物活力素。
6.3 树洞处置
6.3.1 处置要求
树洞处置宜采用开放式处理。当树洞的规模和位置影响到树体稳固,或有特殊景观需求,可进行填
充修补。
6.3.2 处置时间
树洞处置宜在休眠期进行,不宜在冰冻天及雨天。
6.3.3 处置技术
6.3.3.1 开放式修补符合下列要求:
a) 采用开放式处理,应按 5.4.2 的要求完成防腐;
b) 朝天洞和易积水的树洞应在洞口做罩面,罩面应朝斜下方倾斜且略长于洞口;
c) 朝天洞和易积水的树洞应在树洞底部打孔引流。
6.3.3.2 采用填充式修补,应符合 GB/T 51168 中堵洞修补的规定。
7
DB31/T 682—2025
6.4 降温增湿
6.4.1 遮阳
6.4.1.1 遮阳网可采用固定或可调节式。
6.4.1.2 遮阳网应固定牢固,避免散架倒伏。
6.4.1.3 遮阳网高度应高于树冠最高点 1.0 m 以上,四面遮阳网距离树冠应大于 0.5 m。四面遮阳网顶
端应低于顶部遮阳网 1.5 m。
6.4.1.4 顶部遮阳面积应控制在总遮阳面积的 60%~80%。四面遮阳面积中,西北面应大于 2/3,东南面
应小于 2/3。
6.4.2 喷雾
6.4.2.1 喷雾应覆盖整个树冠。
6.4.2.2 喷雾设施雾状水滴直径应小于 0.1 mm。
6.4.2.3 树冠下不应积水,可安装树穴防湿伞。树穴防湿伞样式参见附录 D.1。
6.4.2.4 人工喷雾应根据天气确定时间和频率,也可设置自动感应装置。
6.5 地面环境整治
6.5.1 植被结构调整
6.5.1.1 应移除古树保护区范围内对古树正常生长有影响的乔木;保护区内共生的乔木,应适当修剪
影响古树采光的枝条,并对朝向古树方向的根系采取断根屏蔽措施。
6.5.1.2 古树保护区范围内可保留争夺土壤水肥能力较弱且生长正常的灌木,其余应移除。
6.5.1.3 应清除古树保护区范围内根系发达、争夺土壤水肥能力强的竹类植物和地被植物。
6.5.1.4 应清除古树病原菌的转主寄主植物、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
6.5.1.5 应人工拔除古树保护区范围内的杂草,不应使用除草剂。
6.5.2 建(构)筑物的整治
6.5.2.1 应拆除古树保护区范围内废弃的建(构)筑物和硬质铺装。
6.5.2.2 导致古树生长严重衰弱的建(构)筑物等设施应协商解决。
6.5.2.3 古树保护区范围内确有通行需求的,应采用透水透气的地面铺装及垫层。亦可采用架空栈道,
栈道应铺设于龙骨架上,利于古树根部透气。
7 保护设施设置与维护
7.1 护栏设施
7.1.1 处于人类活动集聚地的古树应使用与周边环境相宜的围栏围护。宜设置在古树保护区边缘。
7.1.2 田间野外的古树可设简单围护。
7.1.3 护栏宜选用混凝土仿木围栏等环保节约材料。有条件的区域可设置电子护栏。
7.1.4 护栏基础施工时应采用点状基础。
7.1.5 护栏样式参见附录 D.2。
7.2 排水设施
7.2.1 观测井
8
DB31/T 682—2025
7.2.1.1 古树保护区处于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区域时,宜设置观测井进行水位观测。观测井的设置符合
下列要求:
a) 应在古树保护区边缘没有根系的位置挖掘;
b) 直径宜为 0.3 m,深 1.2 m~1.5 m;
c) 井内应放置外侧罩有无纺布,密布壁孔的管材;
d) 上侧应设置观测井盖。
7.2.1.2 观测井样式参见附录 D.3。
7.2.2 排水沟
7.2.2.1 古树保护区处于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区域时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设置符合下列要求:
a) 应设置在古树保护区外侧相对低洼处;
b) 剖面为倒梯形,上宽下窄,坡度宜为 0.3%;
c) 应与河道或市政管道连接,不应与污水管道相连;
d) 外侧应设置单向开启阀门,避免外水倒灌。
7.2.2.2 应定期疏通排水沟。
7.3 树木加固设施
7.3.1 一般要求
7.3.1.1 树体倾斜、树体劈裂、树洞明显、树干中空、树干截面仅剩三分之二以内或处于河岸、高坡
风口、易遭风折或倒伏的古树应加固。
7.3.1.2 加固方式应与古树的形态和现场环境相协调,加固方式有支撑、拉攀、支撑与拉攀相结合、
置石、抱箍等形式。
7.3.1.3 加固设施与树体接触处应加垫厚度为 8mm~10mm 橡胶垫。
7.3.2 加固形式
7.3.2.1 树体较小低矮倾斜的树木宜采用置石或仿生支撑。
7.3.2.2 树体高大、主干或主枝倾斜度大的树木,宜采用钢管支撑,结合钢丝绳拉攀加固。
7.3.2.3 主干或主枝倾斜度小,附近有附着物的树木宜采用钢丝绳拉攀加固。
7.3.2.4 主干或主枝破损、劈裂、有断裂倾向的树木,应使用抱箍加固。
7.3.3 仿生支撑
7.3.3.1 支撑应与树干倾斜方向垂直投影处同一平面。
7.3.3.2 支撑点应符合 GB∕T 51168 的要求。
7.3.3.3 支撑基础截面的地下部分应大于地上部分,直径大小与树体相对应。宜采用十字形或板凳式
基础。
7.3.3.4 用 12 mm~14 mm 钢筋制作成钢结构骨架,顶部为丫型和被支撑树枝吻合,底部与基础焊接。
用塑料波纹管做外膜,自下而上用水泥混凝土浇注,再在外部美化成仿生树皮。
7.3.4 置石支撑
7.3.4.1 支撑方向和支撑点的要求见 7.3.3.1 和 7.3.3.2。
7.3.4.2 应在古树倾斜方向下放置置石,树木与置石接触面应垫橡胶垫层。
7.3.5 钢管支撑
9
DB31/T 682—2025
7.3.5.1 支撑方向、支撑点与支撑基础的要求见 7.3.3.1~7.3.3.3。
7.3.5.2 支撑钢管与树体应通过抱箍相连接。抱箍的形状应贴合树干形状,且抱箍应为可调节抱箍。
7.3.5.3 应选择直径 100 mm~200 mm,管壁厚度在 5mm 以上的钢管作为支柱。宜采用厚度不小于 6 mm
的钢板作为抱箍的材料。
7.3.5.4 钢管和抱箍或托板表面应涂一层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防腐漆。
7.3.6 拉攀
7.3.6.1 应选择直径 10 mm~12 mm 的钢丝绳在树体倾斜的反向用二根钢丝绳拉攀,二根钢丝绳夹角
为 45°。
7.3.6.2 靠树端应用包有 8 mm~10 mm 橡皮圈的可伸缩环固定。
7.3.6.3 固定端应采用承载力适宜的锚根,并配花蓝螺丝用于调节。
7.3.7 抱箍
7.3.7.1 抱箍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树体劈裂长度和有利于加固要求来确定。
7.3.7.2 宜采用厚度不小于 6 mm 的钢板作为抱箍材料。抱箍应为可调节抱箍,且在表层涂防腐漆。
7.3.8 维护
树体加固后应定期对橡胶垫、支柱、拉攀、抱箍等进行检查,调节支撑和树体的接触面,防止支撑
物嵌入树体。
7.4 驳岸
7.4.1 位于河道、池塘边的古树,应根据周边环境进行护岸加固。护岸应设置排水孔(管道)。
7.4.2 护岸应与周边环境协调,护岸形式有毛石驳护坡、混凝土挡墙、木桩围岸或种植护岸植被等。
7.5 栈道
古树保护范围内为保障通行而无法避免行人踩踏或古树周边行人密度较大时,应设立架空栈道。
7.6 防雷装置
7.6.1 树身高于周边环境设施的孤立古树以及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土壤电阻率较小处,特别潮
湿处的古树应设立防雷装置。
7.6.2 古树防雷装置的设置、安装和维护应符合 QX/T 231 中的规定。
7.6.3 单根引下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100 mm
2。使用两根以上引下线时,每根引下线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50 mm
2。
7.7 铭牌
7.7.1 古树保护范围内应设立统一的保护铭牌,应采用一树一标志。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古树群)可
采用一地一标志。
7.7.2 铭牌形式宜为立牌,应放置在古树树冠垂直投影边缘醒目处。
7.7.3 铭牌应大方、规则、对称,与古树整体环境相协调。铭牌样式参见附录 D.4。
7.7.4 铭牌内容应包括铭牌名称、树种名、拉丁学名、古树编号、树龄、保护等级、古树二维码(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