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2310/T 163-2025 低山丘陵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DB2310/T 163-2025 低山丘陵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10.5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8-01 10:23:53



相关搜索: 耕地 技术规程 耕作 保护性 山丘 耕作

内容简介

DB2310/T 163-2025 低山丘陵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ICS 65.020.40
CCS B 05 2310
黑 龙 江 省 牡 丹 江 市 地 方 标 准
DB 2310/T 163—2025
低山丘陵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2025 - 02 - 12 发布
2025 - 03 - 15 实施
牡丹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310/T 163—2025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黑龙江省农业
科学院克山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颖慧、李玉梅、郭炜、匡恩俊、邱广伟、李艳、蔡姗姗、王伟、张久明、姜
宇、朱莹雪、袁佳慧、高中超、顾广军、孟祥海。
I
DB 2310/T 163—2025
低山丘陵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山丘陵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作、秸秆还田、栽培技术、轮间作、播种、
底肥、病虫草防控、收获、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坡度3°~8°耕地及相似地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6453.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 24675.6 保护性耕作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等高耕作
在坡地上沿等高线进行耕作以降低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技术。
3.2
带状耕作
将坡耕地上下分成若干宽度的等高条带,相间种植作物或作物与牧草的技术。
3.3
休耕
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不耕不种的一种方式。
4 耕作
4.1
等高耕作
符合GB/T 16453.1的规定。
4.2 带状耕作
1
DB 2310/T 163—2025
条带宽度根据耕地坡度、土壤及降水、种植作物种类而确定。坡度越大,条带宽度越窄。作物带宽
可按照机械宽度的倍数设计。
5 秸秆还田
5.1
覆盖还田
秋季收获后至封冻前、春季土壤化冻10 cm时,采用一体式整地机,通过前置归行器将秸秆集行到
行间,后置整形设备将土层内根茬粉碎、耙平、镇压至待播种状态。
5.2
碎混还田
秋季玉米收获后采用一体式耙茬旋耕机,将秸秆及根茬打碎、旋耕、起矮垄后进入待播种状态,或
在第二年春季4月~5月进行。秸秆粉碎应符合GB/T 24675.6的规定。
6 栽培技术
6.1
宽窄行
窄行40 cm~50 cm、宽行80 cm~90 cm或窄行40 cm~50 cm、宽行70 cm~80 cm为一条作业带。窄
行为双行播种带,宽行为秸秆覆盖还田带,播种带和还田带第二年实行交替轮换。
6.2
大垄双行
作业带宽110 cm~130 cm,垄上播种2行,条带间距为40 cm。
6.3
间歇休耕
将耕地按行划分为若干耕作带,每个耕作带8行~9行。每个耕作带按行划分为秸秆覆盖休耕区和种
植区,其中,秸秆覆盖区2行~3行,种植区为6行。第一年秋季玉米收获后,将耕作带收获的玉米秸秆(可
部分离田后)旋扫、集行到休耕覆盖区平铺地表,然后采用一体式耙茬旋耕机将6行种植区根茬打碎、
旋耕、起矮垄后进入待播种状态;第二年秋季玉米收获后,将原种植区中的3行作为新的秸秆覆盖休耕
区,原种植区的另外3行与原秸秆覆盖还田区一起作为新的种植区。循环上述步骤,每3 a~4 a完成1次
全部农田土壤的休耕循环。
7 轮间作
7.1
轮作方式
玉米-玉米-大豆、玉米-大豆轮作方式中玉米、大豆种植可分别采取宽窄行、大垄双行模式。其中,
玉米秸秆采用覆盖还田或碎混还田,大豆秋季收获后选择深松保持原垄形,或原垄不动待春季免耕播种
玉米。
7.2 间作方式
2
DB 2310/T 163—2025
玉米-大豆间作条带为4∶4或6∶6;玉米-牧草间作或大豆-牧草间作中的玉米、大豆条带宽度为15
m~30 m,牧草条带宽度为2 m~5 m或5 m~10 m,应综合考虑坡度、植物种类及栽培技术而定。
8 播种
8.1
品种选择
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合当地积温的高产、优质、耐密、多抗品种。
8.2
种子包衣
种衣剂的选用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种子包衣应符合GB/T 15671的规定。
8.3
播种时间
当春季5 cm~10 cm土层温度稳定达到8 ℃~12 ℃,采用双行免耕播种机精量点播,镇压后覆土厚度
3 cm~5 cm。
9 底肥
玉米底肥施用尿素50 kg/ha~100 kg/ha、磷酸二铵150 kg/ha~200 kg/ha、氯化钾75 kg/ha~100 kg/ha、
锌肥7.5 kg/ha~15 kg/ha或复合肥400 kg/ha~500 kg/ha。大豆底肥施用尿素30 kg/ha~50 kg/ha、磷酸二
铵120 kg/ha~180 kg/ha、氯化钾50 kg/ha~100 kg/ha或复合肥250 kg/ha~300 kg/ha。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的规定。
10 病虫草防控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
10.1
除草
玉米播后出苗前喷洒 900 g/L 乙草胺乳油 90 g/667 m2~110 g/667 m2+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 1.0
g/ 667 m2~1.3 g/ 667 m2,出苗后喷洒 23%烟嘧莠去津 2 kg/hm2。
大豆播后出苗前喷洒900 g/L乙草胺乳油90 g/667 m2~110 g/667 m2+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1.2
g/667 m2~1.6 g/667 m2。大豆真叶期至1片复叶期防治阔叶杂草,用氟磺胺草醚、灭草松、异噁草松等
药剂混配使用;在禾本科杂草3至5叶期防治禾本科杂草,用烯草酮、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
氟禾草灵、烯禾啶等除草剂进行二次稀释后混配。
10.2 主要病虫害防治
3
DB 2310/T 163—2025
玉米粘虫:6 月下旬如发现平均每 100 株玉米有 150 头粘虫,用 2.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 0.4 g/667
m2,兑水 20 kg 喷雾防治。
玉米螟虫:玉米喇叭口末期,用 3%辛硫磷颗粒剂 10 g/667 m2,兑水 20 kg 喷雾防治。
大豆菌核病: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销毁;药剂防治用咪鲜胺、菌核净等药剂田间喷雾。
大豆食心虫:8 月上旬如发现大豆食心虫成虫达到防治指标时,用 2.5%高效氯氰菊酯 0.4 g/667 m2,
兑水 3.5 kg,用喷药机或飞机航化喷洒防治成虫和幼虫。
大豆蚜虫:用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抗蚜威等药剂田间喷雾。
11 收获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玉米籽粒含水率低于30 %、大豆含水量14 %可机械直收。
12 生产档案
应建立生产档案,内容包括:耕作、秸秆还田、栽培技术、轮间作、播种、底肥、病虫草防控、收
获等。
4
上一章:DB2312/T 125.1-20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奎县皮影戏 第1部分:造型雕刻制作技艺 下一章:DB2309/T 007-2025 红松人工幼林改建果林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15/T 1786-2019 燕山丘陵农牧交错区耕地质量分级与保护利用技术规程 DB23/T 2705-2020 低湿耕地稻壳深埋深松耕作技术规程 DB23/T 3626-2023 黑土耕地有机质全耕作层补给技术规程 DB15/T 1830-2020 非耕地(荒坡丘陵地)架豆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规程 DB64/T 2093-2024 耕地耕作层破坏认定规程 DB15/T 1829-2020 非耕地(荒坡丘陵地)薄皮甜瓜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规程 DB1504/T 1007-2018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DB22/T 3510-2023 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