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101/T 139-2024 集中供热系统热用户工程建设规范

DB4101/T 139-2024 集中供热系统热用户工程建设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87.9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10:46:12



相关搜索: 系统 规范 系统 工程建设 用户 集中供热

内容简介

DB4101/T 139-2024 集中供热系统热用户工程建设规范 ICS 91.140.10 4101
CCS P 46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4101/T 139—2024
集中供热系统热用户工程建设规范
2024 - 12 - 17 发布
2025 - 03 - 17 实施
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01/T 139—2024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一次支网 ............................................................................. 3
4.1 一般规定 ......................................................................... 3
4.2 技术要求 ......................................................................... 3
5 热力站 ............................................................................... 5
5.1 一般规定 ......................................................................... 5
5.2 建筑与结构 ....................................................................... 6
5.3 全自动集成化换热机组 ............................................................. 7
5.4 除污装置 ........................................................................ 10
5.5 通风与给排水 .................................................................... 11
5.6 电气与通讯 ...................................................................... 11
5.7 隔音减振 ........................................................................ 11
5.8 安防系统 ........................................................................ 11
5.9 保温与外护层 .................................................................... 11
6 庭院管网 ............................................................................ 12
6.1 一般规定 ........................................................................ 12
6.2 管网布置与敷设 .................................................................. 12
6.3 管道材料、保温及连接 ............................................................ 13
6.4 调节与控制 ...................................................................... 14
7 室内供暖系统 ........................................................................ 16
7.1 一般规定 ........................................................................ 16
7.2 热负荷 .......................................................................... 16
7.3 建筑物内共用立管 ................................................................ 17
7.4 散热器供暖系统 .................................................................. 18
7.5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 19
7.6 室内温度的调节与控制 ............................................................ 19
8 验收 ................................................................................ 19
8.1 一般规定 ........................................................................ 19
8.2 验收内容 ........................................................................ 20
8.3 试运行 .......................................................................... 20
附录 A(资料性) 架空管道经济保温层厚度选用表 ..........................................22
附录 B(资料性) 防水护墩规格及大样图 ..................................................26
I
DB4101/T 139—2024
附录 C(资料性) 钢管外径及壁厚 ........................................................27
附录 D(资料性) 户间热负荷计算方式 ....................................................28
附录 E(资料性) 检验报告及记录 ........................................................29
参考文献 .............................................................................. 33
II
DB4101/T 139—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郑州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郑州热力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市颖达热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郑州市城市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永进、贾中、马志锋、魏义剑、张西上、张昌豪、张欣、周东、刘晓飞、杨
建超、王亚丽、郭云飞、李正帅、刘晓昂、吕晓庆、曹金金、陈大为、闫怡璇、周学文、曾波、卢豪杰、
王剑炜、张旭、刘志刚、宗希明、陈浩然、任晓利、鲍浩。
III
DB4101/T 139—2024
集中供热系统热用户工程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集中供热系统热用户工程一次支网、热力站、庭院管网、室内供暖系统、验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郑州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以热水为供热介质,设计压力≤1.6 MPa,温度≤130 ℃
的集中供热系统热用户工程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7251.1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GB/T 7251.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3部分:由一般人员操作的配电板(DBO)
GB/T 7251.4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4部分:对建筑工地用成套设备(ACS)的特殊要求
GB/T 7251.6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6部分:母线干线系统(母线槽)
GB/T 8163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 8624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 11345 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
GB/T 12605 无损检测 金属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方法
GB/T 13350 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
GB/T 17794 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
GB/T 29047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
GB/T 29871 能源计量仪表通用数据接口技术协议
GB/T 32224 热量表
GB/T 34611 硬质聚氨酯喷涂聚乙烯缠绕预制直埋保温管
GB/T 37263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钢塑复合管
GB/T 37827 城镇供热用焊接球阀
GB/T 40402 聚乙烯外护管预制保温复合塑料管
GB/T 43492 预制保温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 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
DB4101/T 139—2024
GB 50264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5002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
CJJ 28
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 34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CJJ/T 55
供热术语标准
CJJ/T 81
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
HG/T 3707
工业用孔网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件
HG/T 4564
低表面处理容忍性环氧涂料
JG/T 195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JGJ/T 129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CJJ/T 5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用户
从市政供热管网系统获得热能的用热系统。
[来源:CJJ/T 55—2011,6.3.1,有修改]
3.2
市政供热管网
由热源向热用户输送供热介质并敷设在市政道路上的高温供热管网。
[来源:CJJ/T 55—2011,5.1.1,有修改]
3.3
一次支网
连接市政供热管网到用户热力站的高温供热管网。
[来源:CJJ/T 55—2011,5.1.12,有修改]
3.4
热力站
用来转换供热介质种类、改变供热介质参数、分配、控制及计量供给热用户热量的综合体。
[来源:CJJ/T 55—2011,6.1.1]
3.5
庭院管网
自热力站或用户锅炉房、热泵机房、直燃机房等小型热源至建筑物热力入口装置,设计压力小于或
等于1.6 MPa,设计温度小于或等于75 ℃,与热用户室内系统直接连接的热水管网。
[来源:CJJ/T 34—2022,2.0.5,有修改]
3.6
热力入口
建筑物单元采暖立管与庭院管网相连接处的管道及设施。
[来源:CJJ/T 55—2011,6.3.7,有修改]
2
DB4101/T 139—2024
4 一次支网
4.1 一般规定
4.1.1 用热单位应与热经营企业对接,按照热经营企业出具的方案,确定一次支网与市政供热管网接
口位置。
4.1.2
不应在长输供热管道上接用户一次支网。
4.1.3
为保证城市供热系统安全,不宜在管径 DN700 及以上的干线市政供热管网上接用户一次支网。
4.1.4
热用户周边无现状市政供热管网时,应结合用地规划、道路建设计划、市政供热管网现状及规
划、道路管线综合规划,确定接入位置。
4.1.5
热用户周边有多条满足供热及接入条件的现状市政供热管网时,优先从一次支网不需要过路的
市政供热管网接入。
4.1.6
一次支网在市政供热管网上的接入位置应在交叉道路红线 50 m 以外,并在所接入市政供热管网
关断阀门之后(供水方向),参照图 1。
X X 路
X X X X 路
供水方向

用户一次支网接入位置 距离道路红线≥50m

图 1
一次支网开口位置示意图
4.1.7
一次支网应设关断阀门,阀门采用全焊接球阀,性能参数符合 GB/T 37827,阀门耐温≥150 ℃、
耐压≥2.5 MPa。
4.1.8
位于同一街区的热用户一次支网宜合并接入市政供热管网,以减少在市政供热管网上开口数量,
每个热用户分支单独设置关断阀门。
4.1.9
管道穿越阀门井壁处或地埋进入地下室穿墙处,应设置柔性防水套管。
4.1.10
套管敷设时,穿越管道应采用预制保温管且套管内不应有焊缝及保温接口,并用柔性防水材料
填实;采用钢套管时,套管内、外表面均应进行防腐处理。
4.1.11 阀门井无设置位置时可采用直埋球阀,并做好防腐保温。
4.2 技术要求
4.2.1 一次支网应直埋敷设。直埋管道应采用预制保温管、管件,其性能应符合 GB/T 29047 或 GB/T
34611 的规定。
4.2.2
钢管应采用无缝钢管、电弧焊或高频焊焊接钢管。管道及钢制管件的钢材牌号不应低于表 1 的
3
DB4101/T 139—2024
规定。管道和钢材的规格及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表 1
供热管道钢材
材料 设计温度 ℃ 管壁厚度 mm
Q235B ≤300 ≤20
L290 ≤200 不限
10、20、Q355B 不限 不限
4.2.3
一次支网在市政供热管网上的接入位置应通过应力计算后确定,与临近补偿器的距离应大于
12 m。
4.2.4
一次支网管径应根据建筑设计热负荷及热用户在市政供热管网上的接入位置,经水力计算后确
定。
4.2.5
一次支网接入应采用预制锻压、拔制保温三通,并设补偿弯管(L 型、Z 型等),见图 2,弯头
采用预制保温弯头,补偿弯管的弹性臂长(L)见表 2。
表 2
弹性臂长(L)
单位为米
管道公称直径 DN40 DN50 DN65 DN80 DN100 DN150 DN200 DN250 DN300
弹性臂长 1.6 1.9 2.4 2.6 3.0 3.7 4.8 5.4 6.2
弹 性 臂 长 市政供热管网接入位置
(L)
弹 性 臂 长
(L)
4.2.6 4.2.7 市政供热管网接入位 热用户一次支网接入位 热用户一次支网接入位
置 置 置
a)补偿弯管(L 型) b)补偿弯管(Z 型)
图 2 补偿弯管
一次支网设计参数应与所接入市政供热管网一致。 一次支网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 CJJ/T 81 的有关规定,参照表 3。
4
DB4101/T 139—2024
表 3
覆土深度
单位为米
管道公称直径 最小覆土深度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DN125 0.8 0.7
DN150~DN300 1.0 0.7
DN350~DN500 1.2 0.9
4.2.8
直埋管道与建(构)筑物及其它管线基础最小水平净距参照 CJJ/T 34 执行。
4.2.9
一次支网直埋敷设时不应在建筑物下方通过;架空敷设时,不应穿越居住用房、无关管道设备
用房、私人空间等。
4.2.10
管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补偿。
4.2.11
焊缝应进行 100%无损探伤检测,焊缝内部质量检验应采用射线探伤,当不能采用射线探伤时,
应经质检部门同意后,方可采用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时,焊缝级别不应低于 GB/T 12605 的Ⅱ级质量
要求;超声波探伤时,焊缝级别不应低于 GB/T 11345 的Ⅰ级质量要求。
5 热力站
5.1 一般规定
5.1.1 用热单位应提前与热经营企业对接热力站建设相关要求,应优先设在地上。设在地上确有客观
困难时,需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可设在地下。
5.1.2
热力站应设在方便施工、检修车辆通行的区域。
5.1.3
热力站建设应充分考虑消防安全、噪声、振动等相关因素对居民和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5.1.4
热力站位置宜靠近用户热负荷中心区域,并便于供热管网的接入和引出。
5.1.5
热力站外墙应预留管道进出套管,套管内管道敷设的要求见 4.1.10。套管管径推荐值见表 4。
表 4
套管管径推荐值
单位为毫米
管道公称直径 套管直径
≤DN65 200
DN80~DN100 250
DN125 300
DN150 350
DN200 400
DN250 450
DN300 500
DN350 600
5.1.6
新建热力站供热范围不宜越过周边城市道路,且供热半径不大于 500 m。
5.1.7
热力站应保证给排水、电力、通讯的接入条件,水、电应单独计量结算,并设照明、独立通风、
防水、消防及接地保护装置等设施。
5
DB4101/T 139—2024
5.1.8
热力站应设置全自动集成化换热机组。
5.1.9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分别设置换热机组。
5.1.10
供暖系统单台机组的供热能力不宜大于 7.0 MW。
5.1.11
热力站换热机组四周应预留不小于 1.5 m 的通道,便于设备检修、拆卸。
5.1.12
热力站内的管道及管件应采用无缝钢管,材质性能不低于 20#钢,其指标应符合 GB/T 8163 的
规定。
5.1.13
热力站内一次侧、二次侧总关断阀门应采用球阀,安装高度 1.2 m~1.7 m。
5.1.14
公共建筑热力站应在一次侧供水管设电动缓闭关断阀(耐压 2.5 MPa,耐温 150 ℃,开启/关
闭时间≥240 s),水平安装在过滤器后。
5.2 建筑与结构
5.2.1 热力站内部空间应满足设备布置要求,地面平整,便于设备、管道布置和人员通行。
5.2.2 热力站室内地坪应高于室外地坪 300 mm,应配备防水封堵和防倒灌设施。
5.2.3 热力站净宽度不宜小于 8 m,柱间净距不宜小于 7 m,梁下净高(有效使用高度)不宜小于 3.5
m,设大温差换热机组且供热面积超过 20 万㎡时,梁下净高不宜小于 4.5 m。
5.2.4
热力站长度超过 12 m 或面积大于 100 ㎡时,应设两个向外开的门,外门应选用防盗(火)门,
两个门的间距大于热力站长度的一半;主通道的门净宽度不小于 2 m,净高度不小于 2.3 m,能满足设
备更换、检修需要。
5.2.5
热力站内地面采用耐磨涂料,墙面刷柔性耐水涂料,1.5 m 以下墙面贴防水瓷砖。
5.2.6
末端供暖设备为散热器,供热面积在 5 万㎡以上的热力站应预留大温差换热机组建设空间,并
同步考虑热泵机组设备重量。
5.2.7
热力站所需用地面积不宜小于 30 ㎡/MW,不同供热能力的热力站所需建筑面积见表 5。
表 5
热力站建筑面积
供热系统 末端供暖设备 供热能力Q MW 热力站建筑面积 ㎡
一套 散热器 Q<1 50
1≤Q<2.5 70
2.5≤Q<4.5 130
4.5≤Q≤7 160
地面辐射 Q<1 50
1≤Q<2.5 70
2.5≤Q<3.5 100
3.5≤Q≤5.5 120
二套 散热器 Q<2 80
2≤Q<4.5 150
4.5≤Q<9 200
9≤Q≤13.5 250
6
DB4101/T 139—2024
表5
热力站建筑面积(续)
供热系统 末端供暖设备 供热能力Q MW 热力站建筑面积 ㎡
二套 地面辐射 Q<2 80
2≤Q<4.5 120
4.5≤Q<7 150
7≤Q≤10 250
注1:三套及以上供热系统的热力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站房面积,不小于250 ㎡。 注2:热指标按45 W/㎡取。
5.3 全自动集成化换热机组
5.3.1 换热系统
5.3.1.1 换热器应选用板式换热器,数量根据热负荷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单个换热系统换热器总台数不多于四台;
b) 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在换热系统设计热负荷的基础上乘以附加系数 1.1~1.15;
c) 换热器可不设备用,换热器台数的选择和单台能力的确定能够适应热负荷的分期增长,并满
足供热可靠性的需要。
5.3.1.2
板式换热器换热板片材质不应低于 316L 不锈钢,板片厚度根据设计压力选择,设计压力为
1.6 MPa 时,厚度不小于 0.5 mm;设计压力为 2.5 MPa 时,厚度不小于 0.6 mm。
5.3.1.3 板式换热器应设置保温装置。
5.3.2 循环水系统
5.3.2.1 循环水泵应设置备用泵。
5.3.2.2 循环水泵选用低噪声泵,水泵设置隔振座,水泵的进、出口设置金属软连接,材质应选用 316L
不锈钢。
5.3.2.3 循环水泵应配备二级能效等级以上电机,且配备变频器。
5.3.2.4 并联水泵宜选用同厂家同型号产品。
5.3.3 补水系统
5.3.3.1 机组内的补水系统由“一补二”装置、补水箱和补水泵组成。补水系统流程图见图 3。
7
DB4101/T 139—2024
一次侧回水管 二次侧回水管
1
1 2 3 4 1
M
1 5 6 1 2

7 8
9
a)“一补二”直接补水工艺流程图
一次侧回水管 二次侧回水管

1 5 6 2 7 8
9
10
b)“一补二”间接补水工艺流程图
标引序号说明:
1——球阀;
2——电磁阀;
3——电调阀;
4——止回阀;
5——微米级除污装置;
6——电磁流量计;
7——压力表;
8
DB4101/T 139—2024
8——减压阀;
9——水箱;
10——补水泵;
11——Y型铜制除污器。
注:“一补二”装置为热力站内一次侧回水直接或间接向二次侧回水补水定压的装置。
图 3
补水系统流程图
5.3.3.2
补水泵应设置备用泵。
5.3.3.3
补水泵选用低噪声泵,水泵的进、出口设置软连接。
5.3.3.4
补水泵应配备二级能效等级以上电机,且每台水泵均配备变频器。
5.3.3.5
水箱的液位高度应由浮球阀和电磁阀双重控制,水箱应在外侧设置可视液位计和静压式液位
变送器。
5.3.3.6
水箱底板、侧板厚度均不小于 2.0 mm,顶板厚度不小于 1.2 mm,内部应设置加强拉筋,材质
不低于 304 不锈钢。水箱预留自来水进水口、“一补二”装置进水口、泄水口、溢流口。
5.3.4 电气设备
5.3.4.1 机组内设置智能控制柜,应具备以下功能:
a) 配电、驱动;
b) 循环、补水系统自动控制;
c) 本地数据采集、监测及远程控制;
d) 联锁保护、故障报警;
e) 温、湿度自动调节;
f) 人机界面。
5.3.4.2 智能控制柜系统电压应为 380 V/220 V,采用 TN-S 接线方式。应配置具备隔离功能的三极断
路器。智能控制柜内强电、弱电系统应独立设置。
5.3.4.3
配电设备的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和经济等原则,符合 GB 50054、GB/T 7251.1、GB/T
7251.3、GB/T 7251.4、GB/T 7251.6 和 GB/T 4208 的规定。智能控制柜上、下方不应敷设水、汽等与
电气无关的管道。
5.3.4.4 智能控制柜应上传数据参数至热经营企业上位平台,并接受上位平台控制指令。
5.3.4.5 智能控制柜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
5.3.4.6 热力站内水表和电表应具有远传功能,数据上传至热经营企业上位平台。
5.3.5 监测与控制
5.3.5.1 机组控制系统应由电机驱动系统、传感器、执行机构、触摸屏、可编程控制器、通讯系统等
组成。
5.3.5.2
控制系统通过专用金属桥架敷设与自动化仪表连接的信号线路;桥架与自动化仪表连接应设
置过塑金属软管,软管长度不超过 1.0 m,若超出长度要求,应另行敷设金属穿线管;热力站内应设置
仪表专用地线。
5.3.5.3
机组控制系统应具备水泵、仪表、变频器、电动调节阀等设备的运行故障报警功能。运行参
数、报警记录等数据应自动保存,保存时间不低于一个采暖季,并具备查询功能。
5.3.5.4
机组内的监测装置应包括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热量表、流量计、电表、水表、室外温
度采集器等,并具备就地显示及数据远传功能。
9
DB4101/T 139—2024
5.3.5.5
热力站内一次侧、二次侧供回水管上应设压力变送器和温度变送器,安装位置及顺序应符合
设计要求,多系统应分别设置。
5.3.5.6
温度变送器测量误差不应大于±0.2 ℃,12 个月漂移量小于 URL 的±0.05%,防护等级不应
低于 IP65。
5.3.5.7
压力变送器测量精度不应低于 0.5 级,12 个月漂移量小于 URL 的±0.2%,防护等级不应低
于 IP65。
5.3.5.8
一次侧应设整体式超声波热量表,水平安装在过滤器后,并满足前后直管段长度安装要求;
热量表通讯线单独敷设金属穿线管,多系统应分别设置热量表,热量表应符合 GB/T 32224 的规定,防
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
5.3.5.9
二次侧供水管应设电磁流量计,水平安装在过滤器后,并满足前后直管段长度安装要求,多
系统应分别设置电磁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准确度等级不低于 0.5 级,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
5.3.5.10
一次侧供水管应设压差电动调节一体阀,水平安装在过滤器后,安装时预留充足检修空间,
多系统应分别设置压差电动调节一体阀。压差电动调节一体阀的灵敏度≤0.8%,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65。
5.3.5.11
机组二次侧回水管上应设置电动泄压阀,泄压压力可根据实际工况进行调节,调节精度不小
于 0.01 MPa。
5.3.5.12
补水箱应设液位变送器,位于底部 20 cm 并远离泄水和进水口处,液位变送器安装三通排污
阀与水箱连接,关断和泄水采用铜球阀。补水箱“一补二”装置浮球和自来水浮球应靠近水箱观察口,
以便于维修更换。
5.3.5.13
可编程控制器应满足机组控制需求,具备可扩展功能。
5.3.5.14
触摸屏应能保证界面完整、清晰、便于操作,其以太网接口、RS485 接口均不应低于 1 路,
支持 MODBUS 协议,防护等级不应低于 IP54。
5.3.5.15
电磁流量计、热量表等计量仪表接口技术协议应符合 GB/T 29871 的规定,数据采集周期不
大于 30 s。
5.3.6 报警及联锁保护功能
5.3.6.1 机组应具备以下报警功能,报警信息应上传至热经营企业上位平台:
a) 一次侧和二次侧供、回水超温、超压、欠压报警;
b) 水箱液位高于/低于限定值报警。
5.3.6.2 机组应具备以下联锁保护功能:
a) 二次侧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或回水温度超出限定值时,一次侧电动调节阀关闭;
b) 二次侧回水压力高于上限限定值时,电动泄压阀联锁开启,低于下限限定值时关闭;
c) 水箱液位低于限定值时,补水泵联锁停泵;
d) 二次侧回水压力低于欠压保护限定值时,二次侧循环水泵联锁停泵;
e) 机组应设定最大一次侧流量等参数,限制一次侧电动调节阀的调节上限。
5.4 除污装置
5.4.1 热力站一、二次侧均应设两级除污装置。一级除污装置应能去除大于或等于 2 mm 的杂物,二级
除污装置设于机组内,为微米级排气除污装置,应能去除大于或等于 5 μm 的杂物,滤网均采用不锈钢
或紫铜材质。
5.4.2
除污装置应按介质流向安装,其排污口应朝向便于检修、操作的位置。
10
DB4101/T 139—2024
5.5
通风与给排水
5.5.1
热力站应设与室外相通的独立机械通风,并能够单独控制,换气次数为每小时 6 次~12 次,应
全年安全运行,且不应影响站内设备和管道的安装。
5.5.2
上一章:DB4101/T 25.4-2024 物业服务规范 第4部分:写字楼 下一章:DB4101/T 138-2024 社区家政服务网点建设指南

相关文章

DB11/T 2106.2-2023 供热系统智能化改造技术规程 第2部分:热用户 DB62/T 314-2018 无千扰地岩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62/T 3144-2018 无干扰地岩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NB/T 10464.6-2020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采购技术规范第6部分∶太阳能工业、农业供热工程 NB/T 10464.6-2020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采购技术规范第6部分∶太阳能工业、农业供热工程 NB/T 10464.6-2020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采购技术规范 第6部分:太阳能工业、农业供热工程 Q/GDW 1374.2-201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Q/GDW 1379.3-201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第3部分∶集中抄表终端检验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