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61 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2234—2024
交趾黄檀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containe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2024 - 12 - 24 发布
2025 - 03 - 24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2234—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实生容器苗培育 ..................................................................... 1
5 扦插容器苗培育 ..................................................................... 3
6 嫁接容器苗培育 ..................................................................... 5
7 有害生物防治 ....................................................................... 6
8 苗木检验 ........................................................................... 7
9 档案管理 ........................................................................... 7
附录 A(资料性) 交趾黄檀主要有害生物防治表 ........................................... 8
附录 B(规范性) 交趾黄檀容器苗质量分级 ............................................... 9
I
DB35/T 223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平和天马国有林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
业研究所、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漳州市林业科技推广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庆全、张荣标、黄小月、李宝福、王玉雯、洪舟、张春、杨晓燕、吴培衍、
卢敏勇、徐大平、许冰、张月娇、黄俊鹏、曾瑞生、林周明、朱振宇、林元亨、曾小中、罗海文、李文
祥、叶慧坤、戴惠茹、李敏丽、林水星、张文平、张锦耀。
II
DB35/T 2234—2024
交趾黄檀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苗木培育技术中的实生容器苗培育、扦插
容器苗培育、嫁接容器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苗木检验和档案管理等。
本文件适用于交趾黄檀容器苗培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772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 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1 育苗技术规程
GB/T 16619 林木采种技术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2289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DB35/T 12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实生容器苗培育
采种
选择树龄10 a以上、速生、干形良好、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作为采种母树。11~12月,当荚果变为
黄褐色时摘果采集,采种方法按GB/T 16619规定执行。
制种与贮藏
将采回的荚果在阳光下摊晒2 d~3 d,揉搓荚果去除果荚及杂质。纯净种子包装严实置于4 ℃~
6 ℃环境中贮藏,保存期不超过半年为宜。
种子质量
种子净度≥80%,发芽率≥65%,含水率≤10%。种子检验按GB/T 2772规定执行。
1
DB35/T 2234—2024
芽苗培育
4.4.1 播种苗床准备
红心土与细河沙体积比按4∶6混匀,平铺成宽度100 cm~110 cm、厚度8 cm~10 cm的苗床。播种
前12 h~24 h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0%敌磺钠粉剂300倍液淋透苗床消毒,12 h后再用清
水淋透苗床。
4.4.2 浸种
播种前一天,用纱布包住种子置于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0.5 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用
40 ℃~45 ℃温水浸泡12 h~24 h;捞起种子摊开自然晾干后播种。
4.4.3 播种时间
2月下旬~4月上旬。
4.4.4 播种
将种子均匀撒播于苗床上,覆盖1 cm~1.5 cm厚度细河沙,淋透水。播种量150 g·m
-2~200 g·m
-2。
4.4.5 播后管理
在苗床上搭拱高50 cm~60 cm的简易小拱棚,覆盖透明农用塑料薄膜。小拱棚内温度达到35 ℃时,
盖上一层遮光率为50%的遮阳网。间隔7 d~10 d淋水一次,保持苗床湿润。发芽20 d~30 d后,每隔
10 d~15 d淋施1次0.1%~0.2%复合肥(N、P2O5、K2O含量各占15%~17%,下同)水溶液,淋肥后0.5 h
内用清水淋洗叶片。种子萌发后,每隔7 d~10 d喷施杀菌剂和视情况喷杀虫剂(参见附录A),及时清
理病株和拔除杂草。
移植
4.5.1 容器选择
采用塑料薄膜袋或无纺布容器袋,口径10 cm~12 cm,高度12 cm~15 cm。
4.5.2 基质配方
按体积比红心土与沙壤土1∶1或红心土与细河沙7∶3配制,再加入1%钙镁磷肥混匀后装袋。
4.5.3 置床和消毒
容器袋置于宽度100 cm~110 cm、高度15 cm~20 cm的苗床上。移植前先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
70%敌磺钠粉剂500倍液淋透容器袋基质,12 h后用清水淋透基质后移植。
4.5.4 芽苗移植
芽苗高度4 cm~5 cm、真叶3~4片时移植。起苗前先将苗床淋透水,用手铲从土层深度6 cm~7 cm
处水平方向插入起苗,将芽苗置于阴凉处。芽苗保全须根,主根过长应适当修剪,保留长度5 cm~6 cm。
移植时根系沾上红泥浆,选择阴雨天或晴天早、晚移植至容器袋中,每个容器袋移植1株。移植后及时
淋透水。
2
DB35/T 2234—2024
苗期管理
4.6.1 光照控制
移植后搭拱高50 cm~60 cm的小拱棚,覆盖一层遮光率为50%~70%的遮阳网,1个月后掀开遮阳
网全光照育苗。
4.6.2 水肥管理
移植后视天气情况,每隔3 d~5 d早上或傍晚喷水一次。每隔15 d~20 d淋施0.2%~0.3%复合肥
水溶液1次,施肥后0.5 h内用清水淋洗叶片。随着苗龄增大适度增加施肥量,及时拔除杂草。其它管理
措施按GB/T 6001和LY/T 1000规定执行。
炼苗分级
苗木出圃前1个月挪动容器袋断根、炼苗并分级,苗木分级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苗木出圃
苗木出圃质量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起苗、包装与运输按GB/T 6001和DB35/T 127规定执行。
5 扦插容器苗培育
采穗圃营建
5.1.1 整地作床
松土作床,清除杂物,种植床宽度100 cm~110 cm,高度20 cm~25 cm。
5.1.2 母株选择
从优良种质材料中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1 a生的Ⅰ级苗作为建圃母株。
5.1.3 母株定植时间
3月中旬~4月中旬。
5.1.4 母株定植
按株行距40 cm×50 cm挖定植穴,规格30 cm×20 cm×20 cm,每穴施入钙镁磷基肥150 g并与土壤
充分混匀,定植并淋透定根水。
5.1.5 采穗圃管理
5.1.5.1 水肥管理
母株定植后视天气情况浇水,定植1个月后,浇施2~3次0.2%~0.3%复合肥水溶液,间隔期20 d~
25 d;当年7~8月在距离母株基部25 cm处穴施20 g·株
-1~30 g·株
-1复合肥。采集穗条后的母株重新
萌芽后,淋施1次0.2%~0.3%复合肥水溶液,间隔1个月后穴施30 g·株
-1~40 g·株
-1复合肥。每年松
土除草2~3次。
3
DB35/T 2234—2024
5.1.5.2 母株枝条控制
每年采集扦插枝条后,母株进行截干处理,保留高度5 cm以内;母株萌芽条长至30 cm~50 cm高
时,每株母株选留粗壮、分布均匀的3~5条萌芽条培育成次年的采穗枝条,其余萌芽条从母株萌芽基部
剪除。
5.1.5.3 母株幼化
母株每5年应进行幼化处理。在母株主干基部与根际交接处剪断,清除母株主干,刨开表土,让留
在土壤中的根系露出地表2 cm~3 cm。根系长出的萌芽条高度达40 cm~50 cm时,保留3~5枝生长健壮
的萌芽条培育成新的母株,其余萌芽条剪除。留萌后对露出地表的根系进行覆土,同时做好施肥拔草等
管理工作。
扦插
5.2.1 简易大棚设施
在大棚上覆盖一层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大棚内安装喷雾水管设施,作扦插育苗床,宽度100 cm~
110 cm。
5.2.2 苗床基质配方
红心土与细河沙体积比按7∶3混匀后铺在苗床上,厚度12 cm~15 cm。
5.2.3 基质消毒
扦插前12 h~24 h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0%敌磺钠粉剂300倍液淋透苗床基质,覆盖
塑料薄膜;次日扦插前0.5 h~1 h掀开薄膜。
5.2.4 扦插时间
2月下旬~3月上旬。
5.2.5 插穗采集制作
剪取9至12个月生、基径1.6 cm~2.5 cm的硬枝条置于荫凉处。摘除全部叶片,剪除侧枝,选用中
下段部位硬枝条剪成插穗,长度8 cm~10 cm、芽眼不少于2个,随剪随插。
5.2.6 插穗处理
插穗基部用生根粉(ABT)6号或ABT1号生根粉300 mg·L -1溶液浸泡1 h或1 000 mg·L -1溶液浸
泡60 s,浸泡深度2 cm~3 cm。
5.2.7 扦插
按株行距8 cm×10 cm将插穗基部垂直插入基质中,深度4 cm~5 cm,扦插后淋透水。
5.2.8 插后管理
5.2.8.1 光热管理
搭拱高50 cm~60 cm的小拱棚,盖上透明农用塑料薄膜。小拱棚内温度达到35 ℃时应在小拱棚外
喷水降温。
4
DB35/T 2234—2024
5.2.8.2 水分管理
扦插后至炼苗前,每隔10 d~15 d掀开小拱棚薄膜喷透水,并清除杂草和杂物,保持小拱棚内湿度
85%~90%。同时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参见附录A),喷后覆盖薄膜。
5.2.9 炼苗
扦插110 d~120 d掀开小拱棚薄膜炼苗,扦插140 d~150 d掀开遮阳网全光照炼苗30 d~40 d。视
天气情况每隔2 d~3 d喷水一次。每隔20 d~25 d,用0.1%~0.2%磷酸二氢钾或0.2%复合肥水溶液
淋施。
移植
5.3.1 移植时间
8月下旬~9月上旬。
5.3.2 容器选择
采用塑料薄膜袋或无纺布容器袋,口径12 cm~13 cm,高度14 cm~15 cm。
5.3.3 基质配方与置床
红心土与细河沙体积比按8∶2混匀后装袋。先装1/4营养土的容器袋并置床,置床同4.5.3。
5.3.4 起苗修剪分类
用铁楸插入苗床深度12 cm~15 cm起苗,起出的扦插苗分成3种苗木类型,一类苗高度≥50 cm,二
类苗高度≥30 cm,苗高度<30 cm弃除。一类苗和二类苗分开移植,移植时剪除侧枝和修剪过长根系,
保留主干1枝,根系长度5 cm~6 cm,扦插苗主干高60 cm以上应进行截干处理,保留主干高度50 cm~
60 cm。
5.3.5 定植
把处理好的扦插苗垂直定植于装有1/4营养土容器袋正中间,轻提苗,填满营养土,淋透水。
苗期管理
同4.6。
炼苗分级
同4.7。
苗木出圃
同4.8。
6 嫁接容器苗培育
砧木选择
选择生长良好的交趾黄檀2 a生实生容器苗作为砧木,砧木地径≥1.2 cm,高度≥100 cm。
5
DB35/T 2234—2024
嫁接
6.2.1 嫁接时间
9月下旬到10月上旬。
6.2.2 接穗采集
选择树龄5 a~6 a优良植株中上部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春梢枝条作为接穗。接穗粗度0.4 cm~0.8 cm、
芽眼饱满、木质化。枝条剪取后摘除叶片,用湿棉质布包裹置于阴凉处,放置时间不超过48 h。
6.2.3 制穗
把剪取的枝条截成有2个芽眼、长度4 cm~6 cm的接穗。将接穗基部两侧对称斜切成一短一长的两
个削面,长削面长度1.5 cm~2 cm、深达木质部;短削面长度约0.5 cm,削面平滑。
6.2.4 嫁接方式
在砧木主干高度10 cm~15 cm处切断,剪除切口以下分枝,采用双芽枝条切接法嫁接。
6.2.5 插接穗与绑带
砧木嫁接口切好后立即把已削好的接穗垂直插入切口,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贴紧,把砧木切口的
皮层向上扶正,即刻把露出的穗条用嫁接专用透明塑料带单层包裹严密,随后从下往上呈螺旋式缠绕砧
木及接穗。接穗芽眼只能包裹一层塑料带。
苗期管理
6.3.1 抹芽除萌
砧木萌芽后15 d开始抹芽,以后每半个月抹芽1次。
6.3.2 追肥拔草
嫁接45 d~60 d,淋施0.2%~0.3%复合肥水溶液一次,以后每隔20 d~25 d淋施一次,施肥3~
4次。平时应做好杂草拔除工作。
6.3.3 解绑
嫁接后6个月应解绑塑料带。解绑后宜用黑色绝缘胶带缠绕粘紧嫁接口。
炼苗分级
同4.7。
苗木出圃
同4.8。
7 有害生物防治
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炭疽病、黑痣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金龟子、伪尺蠖等。具体防治办法参见
附录A。
6
DB35/T 2234—2024
8 苗木检验
苗木检验应按GB 6000—1999中第4章、第5章的规定执行,实生容器苗、扦插容器苗、嫁接容器苗
苗木质量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9 档案管理
实生容器苗、扦插容器苗、嫁接容器苗档案管理应按GB/T 6001和 LY/T 2289规定执行。
7
DB35/T 2234—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交趾黄檀主要有害生物防治表
交趾黄檀主要有害生物防治见表A.1。
表A.1 交趾黄檀主要有害生物防治表
病虫害种类 主要症状和危害 防治方法
主 要 病 害 猝倒病 (Pythium sp.或 Phytophthora sp.) 由多种真菌引发,主要产生于阴雨天 气或高温高湿环境。幼芽、根和根颈部腐 烂,整株倒伏。将新倒伏幼苗轻轻拔起, 可见其根部薄壁组织已腐烂 避免使用旧床土,育苗前土壤消毒,病死小 苗及时拔出烧毁。播种(扦插)或移植前用 0.2%~0.5%高锰酸钾溶液、或 70%敌磺钠 粉剂 300~500 倍液对苗床(容器袋)消毒。 苗期用 60%百泰粉剂(5%吡唑醚菌酯+55% 代森联)1 200~1 500 倍液、或 25%瑞毒霉 粉剂 600~800 倍液喷雾,每隔 10 d~15 d 喷 药 1 次,轮换使用
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sp.) 主要危害嫩叶和嫩梢,在叶片上显现 圆形褐色小病斑,其上有黑色小点。发病 扩散快,引起叶片枯死、掉落 用 47%加瑞农粉剂(45%王铜+2%春雷霉 素)600~800 倍液,每隔 20 d~25 d 喷施 1 次;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或 50%甲基托布津 500~800 倍液喷雾,每隔 10 d~15 d 喷药 1 次,轮换使用
黑痣病 (Phyllacahora dalberyiicola) 6~7 月间发生,一般危害叶片,初期 在叶片产生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汇合, 并变黑色,重者几乎覆盖整个叶面,造成 叶片枯黄、落叶 新叶展开后,用 75%百菌清 1 000 倍液喷 雾,每隔 10 d~15 d 喷药 1 次;或 47%加瑞 农粉剂 600~800 倍液,每隔 20 d~25 d 喷 药 1 次,轮换使用
主 要 虫 害 黄檀斑蚜 (Sarucallis sp.) 主要吸食刚萌发新梢和叶片的液汁, 造成新梢停滞生长,节间变短、弯曲,幼 叶向下畸形卷缩,使植株矮小 枝 梢 萌 芽 后 用 4.5% 氯 氰 菊 脂 乳 油 1 500~2 000 倍液或 5%氯氰·吡虫啉 1 500 倍液喷雾,每隔 10 d~15 d 喷药 1 次,轮换 使用
中华弧丽金龟 (Popillia quadriguttata) 常夜间出来活动,成虫取食叶片,幼虫 取食根茎 用 30%噻虫嗪 2 000~2 500 倍液喷雾,亦 可灯光诱杀
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成虫于 4 月上旬出现,产卵于叶片上。 5 月中旬为幼虫盛期,危害嫩叶 用 4.5%氯氰菊脂乳油 1 500~2 000 倍液 或 5%氯氰·吡虫啉 1 500 倍液喷雾,每 隔 10 d~15 d 喷药 1 次,轮换使用
8
DB35/T 2234—2024
附 录 B
(规范性)
交趾黄檀容器苗质量分级
交趾黄檀容器苗质量分级见表B.1。
表B.1 交趾黄檀容器苗质量分级
苗木种类 苗龄 I 级苗 II 级苗 合格苗木综合控制条件 出圃苗批合 格苗率 %
地径 cm 苗高 cm 地径 cm 苗高 cm
实生容器 苗 1 a ≥0.7 ≥100 ≥0.5 ≥60 根系发达,容器袋完 整,无林业有害生物, 苗干通直,叶片色泽正 常,充分木质化,无机 械损伤 ≥95
扦插容器 苗 1 a ≥0.6 ≥70 ≥0.4 ≥50
嫁接容器 苗 1 a ≥1.4 ≥50 ≥1.2 ≥40
注: 合格苗木包括I级苗和II级苗。I级苗和II级苗以综合控制条件、地径和苗高均分别达到相应要求确定。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