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260
CCS A 47 50
重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50/T 572—2024
代替DB50/T 572-2014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
2024 - 12 - 23 发布
2025 - 03 - 23 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0/T 572—2024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布设及选址要求 .......................................................................1
5 功能技术要求 .........................................................................2
硬件 .............................................................................2
软件 .............................................................................2
通信方式 .........................................................................2
6 场地与安装要求 .......................................................................3
基础平台 .........................................................................3
传感器 ...........................................................................3
供电 .............................................................................3
防雷与接地 .......................................................................3
附属设施 .........................................................................3
其它 .............................................................................4
7 运行维护 .............................................................................4
附录 A(规范性) 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 ....................................................5
附录 B(资料性) 传感器类型 ............................................................6
附录 C(资料性) 气象要素观测及其指标 ..................................................7
附录 D(资料性) 采样频次及算法 ........................................................9
附录 E(规范性) 通讯模块技术参数 .....................................................10
附录 F(资料性) 警示标识和铭牌 .......................................................11
附录 G(资料性) 核查和检定要求 .......................................................12
参考文献 ..............................................................................13
I
DB50/T 57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50/T 572—2014《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与DB50/T 572—2014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基本交通气象站”“重点交通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路面气象条件”“冰点温
度”“降水”“天气现象”的术语和定义(见2014年版的3.2、3.3、3.4、3.5、3.8、3.9、3.10)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中的定义描述(见3.1、3.2、3.3,2014年版的3.1、3.6、3.7);
——更改了“布设要求”和“选址要求”的内容(见第4章,2014年版的第4章、第5章);
——更改了“软件”的要求描述(见5.2,2014年版的6.2);
——增加了“通信方式”(见5.3)、“附属设施”(见6.5);
——更改了“传感器”的要求描述(见6.2,2014年版的7.2),“供电”的要求描述(见6.3,2014
年版的7.3);
——删除了“其它功能要求”(见2014年版的6.3);
——更改了“防雷与接地”的要求描述(见6.4,2014年版的7.4);
——更改了“其他”的要求描述(见6.6,2014年版的7.5);
——删除了“站内所用仪器设备除满足本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见
2014年版的7.5.5);
——更改了“附录A”的内容(见2014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传感器类型”中关于传感器类型的描述(见表B.1);
——增加了“气象要素测量性能指标”中“路面状况”的要求(见表C.2);
——更改了“气象要素测量性能指标”中“准确度”关于相对湿度和风的要求(见表C.2,2014年
版的表C.2);
——增加了“通讯模块技术参数”的要求(见表E.1)、“警示标识和铭牌”的要求(见表F.1);
——增加了“运行维持性能要求”中关于能见度的要求(见表G.1)、“室内计量检定性能要求”
中关于能见度的要求(见表G.2);
——更改了“运行维持性能要求”中关于相对湿度的要求(见表G.1,2014年版的表E.1)、“室内
计量检定性能要求”中关于相对湿度的要求((见表G.2,2014年版的表E.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市气象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兆富、刘建平、蒋涌、余德亮、鲁小平、唐凤、朱君。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年首次发布为DB50/T 572—201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50/T 572—2024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建设的布设及选址要求、功能技术要求、场地与安装要求、
以及运行维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国省干道及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3697 公路交通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GB/T 33703 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2182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二册 机电工程
QX 4 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QX/T 606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仪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 highway traffic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station
在高速公路一定范围或一定路段长度布设的,反映高速公路气象环境条件的监测站。
路面温度 road surface temperature
路表面及路面内层的温度。
注:路面指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道路路基上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层状构造物。
[来源:GB/T 33697—2017,3.1,有修改]
路面状况 road surface condition
公路表面呈现的干湿、冷暖、覆盖物等状态。
注:路面状况主要有干、潮湿、积水、积雪、结冰等表面状态。
[来源:GB/T 33697—2017,3.2]
4 布设及选址要求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建设,应结合当地恶劣天气影响因子选择对应的气象监测要素:
——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具体要求按附录A执行);
1
DB50/T 572—2024
——路面状况观测的站间距宜≤15 km;
——大风观测的站间距宜≤15 km;
——浓雾季节性多发地区能见度观测的站间距宜10 km~15 km;
——浓雾全年多发的山区和水网地区能见度观测的站间距宜≤10 km。
站点选址应根据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结冰、积雪、雾等气象要素季节性差异以及不同路面
结构类型、路面排水、沿线地形、水系等外部环境特点来确定。
站点选址应尽可能减小非天气因素的影响,宜避开高大建筑物、路侧广告牌、高大林木、烟火源
及强光源的直射光、反射光等。
站点选址应防止外界因素对其本身造成损坏,尽量避开易出现塌方、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条
件和地势低洼路段。
站址应优先选择能提供市电供电地方,无法采用市电供电的,可采用太阳能供电。
站址应优先选择能提供有线通信的地方,无法采用有线通信方式的,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
5 功能技术要求
硬件
5.1.1 硬件由传感器、采集器及外围设备组成,具备高稳定性、低功耗等性能。
5.1.2 传感器一般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路面温度、能见度、天气现象和路面状况等
设备,传感器类型可参照附录 B 选择,传感器相关技术性能参照附录 C 执行。
5.1.3 采集器应具备运行状态监控功能,便于运行维护;并满足功耗、速度、内置程序容量需求,具
有多种功能接口和能扩展接入不少于 2 种其它新的传感器的能力。
5.1.4 外围设备包括支架、机箱、供电系统、防雷装置等。机箱应具有密封性和防盗、防辐射等能力。
防雷装置应符合国家相关防雷技术规范要求。
软件
5.2.1 采集软件的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功能、远程参数设
置、数据监视、数据文件、采集器复位、存储数据文件、参数文件、配置文件、日志文件。
5.2.2 通过对获取的各观测要素采样值进行计算,得到逐分钟各观测要素值或瞬时值。建立相应的观
测站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各观测要素的采样频率及计算方法参见 GB/T 33703—2017 中 5.4 及附录 D
的规定。
5.2.3 数据宜实时归集到当地高速公路相关部门或当地省级气象部门,其中对于有线传输的数据应通
过专线方式将原始数据归集到气象部门。市级气象部门将经过质控后的数据信息共享反馈至高速公路管
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经营单位。
5.2.4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数据格式应满足 QX/T 606 以及中国气象局相关文件的要求。
通信方式
5.3.1 在具备有线通信条件的高速公路沿线,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通信宜优先使用有线通信方式。
5.3.2 在不具备有线通信条件的高速公路沿线,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并确保无线通信信号能覆盖气
象监测站点。
5.3.3 无线通信模块需采用工业级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具备 RS232 或 RS485 通讯接口,支持 3G 及以
上网络接入,支持多数据中心同步数据传输、支持无线远程程序升级及图形界面远程配置与维护等功能,
可支持现阶段国内所有运营商的网络服务。通讯模块技术参数应符合附录 E 的要求。
2
DB50/T 572—2024
6 场地与安装要求
基础平台
6.1.1 基础平台应为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其尺寸、填埋深度应根据立柱和安装设备的数量、大小、重
量、迎风面积,以及当地的地质和土壤条件等进行建设。
6.1.2 基础平台主杆安装中心应预装线缆导管,外留长度大于 2 m。
6.1.3 基础平台应预留地脚螺栓。地脚螺栓应与基础防雷接地体可靠连接。
6.1.4 基础平台表面应平整。机箱、立柱、法兰及地脚螺栓规格符合安装要求。
6.1.5 降水传感器,路温、路面传感器(埋入式)等安装在基础平台或路面上,其它各个传感器应安装
在支架上。
传感器
6.2.1 能见度传感器和天气现象传感器采样区中心点距路面的高度为 3.0 m。
6.2.2 空气温度、湿度传感器感应元件安装高度为 3.0 m,并置于自然通风的防辐射罩内。
6.2.3 风速、风向传感器中心点安装高度不低于 3.5 m。
6.2.4 雨量传感器安装在基础平台上,与主杆相距不小于 1.5 m,并确保行驶车辆在雨天不会将路面
上的积水溅到雨量传感器承水器内;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口水平,承水口以基础平面为基准,高度不低于
0.7 m。
6.2.5 路面传感器(非接触式)、多要素组合传感器、天气现象传感器等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安装在支
架上,符合 GB/T 33697 有关要求。
供电
6.3.1 采用市电时,应配备蓄电池与充放电控制装置,确保不间断供电。
6.3.2 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时,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应根据需要相应增加电池容量和太阳能板功率。
6.3.3 应满足电气安全性能要求,包括绝缘、介电强度、电源适应性、防雨防尘等性能指标。
6.3.4 市电在电源初级电路和机壳间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2 MΩ;采用 12 V 直流电源供电的电源初级电
路和机壳间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 MΩ。
防雷与接地
6.4.1 站场应按照QX 4的要求采取防雷措施,防雷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Ω。当处于土壤电阻率大于1 000
Ω·m 的地段时,防雷接地电阻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 10 Ω,且应围绕基础接地体敷设环形接地体,
环形接地体所包围面积的等效半径不应小于 5 m,并使用 4 根以上导体与基础接地体相连。
6.4.2 站内应设有设备接地端子。防雷接地、设备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值按各系统
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附属设施
6.5.1 观测场地围栏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的观测场四周宜设置坚固、不反光或弱反光材质的防护围栏,其高度可根
据安全防护需求确定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宜,不宜大于120 cm。单能见度传感器站点可以不安装围栏
设施。
3
DB50/T 572—2024
6.5.2 标识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应设置警示标识和铭牌。警示标识和铭牌样式和内容可参考附录 F。
其它
6.6.1 在下列气候条件下,交通气象监测站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气温:-40 ℃~+60 ℃;
——地面温度:-40 ℃~+80 ℃;
——相对湿度:10 %~100 %;
——降水强度:≤6 mm/min;
——抗风能力:0级~12级。
6.6.2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一般在公路路侧或悬空固定安装,机械条件要求主要针对机械振动指
标,经受的振动主要为汽车通过时所引起的振动,正弦扫频试验能很好的模拟这种随机振动。机械振动
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正弦频率范围:2 Hz~200 Hz;
——正弦稳态振动:振动幅值为位移1.5 mm;
——扫频循环数:20次;
——非稳态振动(冲击):峰值加速度40 m/s
2;
注: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设备应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轴线上依次经受上述指标的振动试验,合格后方可安
装使用。
6.6.3 站点应与高速公路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设置于距离公路外侧行车道(包括应急车道)边缘 3 m~
50 m 区域内。
6.6.4 站内设备安装完成并经试运行后,应按照 JTG F80/1 和 JTG 2182 要求,进行交竣工验收测试,
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7 运行维护
站内应使用经国家授权、具有检测资质机构检测合格的仪器设备,对于国家有规定的计量设备应
检定或校准符合要求。
每年至少一次对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的传感器、采集器和整机进行现场核查、校准或检定,
核查和检定要求详见附录 G。
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防雷设施进行性能检测。
每月应定期检查维护传感器、采集器、电缆、供电设施等;异常天气前后需及时巡视维护,故障
响应时间小于 24 h。
4
DB50/T 572—2024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路段均为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
—— 近 5 年内,10 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 15 d 以上的;
—— 近 5 年内,暴雨日数年均 10 d 以上的;
—— 近 5 年内,暴雪日数年均 10 d 以上的;
—— 近 5 年内,浓雾(能见度低于 200 m)日数年均 15 d 以上的;
—— 近 5 年内,年均 7 d 以上路面结冰,结冰长度大于 100 m;
—— 近 5 年内,因强降雨导致路面坍塌或泥石流灾害的。
5
DB50/T 572—2024
附 B B B
录
(资料性)
传感器类型
传感器类型见表B.1。
表 B.1 传感器类型
序号 要素名称 传感器类型
1 能见度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
2 气温 集成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智能气温测量仪
3 相对湿度 集成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智能湿度测量仪
4 风速 超声波风速传感器;三杯风速传感器;螺旋桨式风传感器、智能风测量仪
5 风向 超声波风向传感器;单翼风向传感器;螺旋桨式风传感器、智能风测量仪
6 降水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智能翻斗式雨量测量仪
7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传感器
8 路面温度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红外遥感类型传感器或满足要求的路面传感器
9 路面状况 路面传感器、光学遥感路面类型传感器
10 冰点温度 路面传感器
11 融雪剂浓度 路面传感器
注:天气现象观测主要指自动观测并判别有/无降水、降水类型、降水强度、结冰以及雾等天气现象。
6
DB50/T 572—2024
附 C C C
录
(资料性)
气象要素观测及其指标
气象要素观测量和单位见表C.1;气象要素测量性能指标见表C.2。
表 C.1 气象要素观测量和单位
序号 气象要素名称 单位的名称 单位的符号 说明
1 气温 摄氏度 ℃
2 相对湿度 百分率 % 另一个常用的相对湿度符号为“%RH” 示例 1:相对湿度为 50 %; 示例 2:湿度为 50 %RH。
3 风向 度 ° 从正北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以 0°~360°标 度数,其中 0°为北风,90°为东风。
4 风速 米每秒 m/s
5 降水量 毫米 mm 降水强度(precipitation intensity)(又名降 水率)的单位名称及符号是:毫米每分(mm/min)。
6 能见度 米或千米 m,km ——
7 路面温度 摄氏度 ℃ ——
8 冰点温度 摄氏度 ℃ ——
9 融雪剂浓度 千分号 ‰ ——
10 雪层厚度 毫米 mm ——
11 水层厚度 毫米 mm ——
12 冰层厚度 毫米 mm ——
13 天气现象 —— —— WMO 天气现象编码
7
DB50/T 572—2024
表 C.2 气象要素测量性能指标
测量要素 范围 分辨力 最大允许误差
气温 -50 ℃~+50 ℃ 0.1 ℃ ±0.2 ℃
相对湿度 5 %~100 % 1 % ±4 %(≤80 %)
±8 %(>80 %)
风向 0 °~360 ° 3 ° ±5 °
风速 0 m/s~60 m/s 0.1 m/s ±(0.5+0.03V)m/s (V 为标准风速值)
降水量 累积量 (雨强 0 mm/min~4 mm/min) 0.1 mm ±0.4 mm(累积量≤10 mm)
±4 %(累积量>10 mm)
能见度 10 m~10 000 m 1 m ±10 %(≤1 500 m)
±20 %(>1 500 m)
路面温度 -50 ℃~+80 ℃ 0.1 ℃ ±0.5 ℃
路面状况 路面状态 一般包括路面处于干燥、潮湿、积水、积雪、结冰等
积水(水膜)深度、积雪层厚 度、结冰层摩度等 ≥0.1 mm 0.1 mm ±0.5 mm
冰点温度(仅限埋入式传 感器) -50 ℃~0 ℃ 0.1 ℃ ±0.5 ℃
融雪剂浓度(仅限埋入式 传感器) 0 %~100 % 1 % ±1 %
天气现象 有/无降水,降水类型、降水强度、结冰以及雾等天气现象。
8
DB50/T 572—2024
附 D D D
录
(资料性)
采样频次及算法
采样频次及算法见表D.1。
表 D.1 采样频次和算法
要 素 采样频率 计算方法
气 温 6 次/min 或 30 次/min 通过数据质量控制后计算平均值
路面温度
相对湿度
风 速 4 次/s 以 0.25 s 为步长求 3 s 滑动平均值,即瞬时风速 以 1 s 为步长计算每分钟的 1 min、2 min 算术平均,即 2 min 平均风速 以 1 min 为步长(取 1 min 平均值)计算每分钟的 10 min 滑动平均,即 10 min 平 均风速
风 向 1 次/s 求 1 min、2 min 平均 以 1 min 为步长(取 1 min 平均值)计算每分钟的 10 min 平均
降水量 1 次/min 计 算 累 计 值
能见度 ≥4 次/min ≥4 次/min 瞬时气象(分钟)值为采样值等权相加求算术平均值
路面状况 1 次/min ——
天气现象 1 次/min ——
9
DB50/T 572—2024
附 E E E
录
(规范性)
通讯模块技术参数
通讯模块技术参数见表E.1。
表 E.1 通讯模块技术参数
设备名称 要求 技术要求
网络 支持网络 3G及以上网络自动识别切换
设备接口 SIM卡 物联卡/数据卡
串行数据口 RS-232/RS-485
功能特性 基本功能 支持IP地址
透明数据传输及协议转换
支数据传输支持单通道单中心或多通道多中心
支持点到点、中心到多点的对等数据传输
设备加电自动上线,掉线自动恢复
支持远程升级的断点续传功能
供电电源 工作环境温度 -40 ℃~+80 ℃
工作电压 +6 V~+16 V(DC)
10
DB50/T 572—2024
附 录 F
(资料性)
警示标识和铭牌
警示标识和铭牌内容和样式要求见表F.1。
表 F.1 警示标识和铭牌内容和样式要求
设备名称 内容 尺寸要求 实物图示例
警示标识 气象监测设备受法律 保护严禁翻越后果自 负 不小于40 cm×60 cm
铭牌 站名、建设单位联系方 式等信息 不小于40 cm×60 cm
11
DB50/T 572—2024
附 录 G
(资料性)
核查和检定要求
运行维持性能要求见表G.1;室内检定计量性能要求见表G.2。
表 G.1 运行维持性能要求
参数名称 最大允许误差
气温 ±0.2℃
路面温度 ±0.5℃
相对湿度 ±4 %RH(≤80 %RH)
±8 %RH(>80 %RH)
风速 ±(0.5+0.03V)m/s (V 为标准风速值)
启动风速:≤0.5 m/s
降水量 ±0.4 mm(降雨量≤10 mm)
能见度 ±10 %(≤1 500 m)
±20 %(>1 500 m)
表 G.2 室内检定计量性能要求
气象要素 最大允许误差
气温 ±0.2℃
路面温度 ±0.3℃
相对湿度 ±4 %RH(≤80 %RH)
±8 %RH(>80 %RH)
风 风速 ±(0.5+0.03V)m/s (V 为标准风速值)
启动风速:≤0.5 m/s
风向 ±5 °
降水量 ±0.4 mm(降雨量≤10 mm)
±4 %(降雨量>10 mm)
能见度 ±10 %(≤1 500 m)
±20 %(>1 500 m)
12
DB50/T 572—2024
参 考 文 献
[1] JJG(气象)002-2015 自动气象站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检定规程.
[2] 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交公路发〔2012〕747 号)
[3] 减灾司关于印发省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气象保障工作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 (气
减函〔2023〕38 号)
[4]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公安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集成式交通气象监测仪相关技
术规范的通知(气办发〔2024〕70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