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107/T 520-2024 平菇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

DB4107/T 520-2024 平菇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66.47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10:11:11



相关搜索: 规程 生产技术 集约化 平菇 生产技术

内容简介

DB4107/T 520-2024 平菇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CCS B 05 4107

乡 市 地 方 标 准
DB4107/T 520—2024
平菇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
2024 - 12 - 20 发布
2025 - 01 - 20 实施
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07/T 520—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新乡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堤乡人民政府、冀屯镇人民政府、
新乡学院、新乡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封丘县农业农村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靳荣线、邹明、鲁欣欣、徐鹏亮、朱坤、王玲燕、郭莎莎、马海涛、王镇兰、
白伍云、李淑芳、张楠。
I
DB4107/T 520—2024
平菇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平菇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与设施设备、液体菌种制作、集约
化制袋、出菇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本文件适用于新乡市平菇集约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5737 食品塑料周转箱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9172 平菇菌种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集约化制袋
采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通过调控生产技术和生产环境,在条件可控的环境下周年化制
作平菇菌袋。
4 生产环境与设施设备
4.1 场地要求
场地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4.2 生产设施
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及培养等各环节设施,冷却室要有调温设施,接种室和培养室要有调温、
控湿和新风循环设施。
4.3 生产设备
原料粉碎机、拌料机、装袋机、灭菌锅和液体发酵罐、净化工作台、培养层架等设备。
1
DB4107/T 520—2024
5 液体菌种制作
5.1 品种选择
应选用通过省级鉴定(认定)、授权植物新品种权或当地主栽的品种。
5.2 菌种生产
5.2.1 母种活化
母种使用玻璃试管或培养皿进行活化,质量应符合GB 19172要求。
5.2.2 液体摇瓶菌种生产
液体摇瓶配方可采用:葡萄糖20 g/L、蛋白胨3 g/L、磷酸二氢钾1 g/L、硫酸镁0.5 g/L、维生素
B1 5 mg/L,pH自然,装液量为摇甁容量的50%~60%。液体培养基配置完成后进行高压灭菌,冷却至室
温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铲挑取5~6块(3 mm~5 mm)×(3mm~5mm)的母种块转接于液体培养基内,
封口并置于25℃条件下静置培养24 h,之后在摇床上震荡培养6 d,转速为140 r/min~160 r/min,培
养后菌液应呈澄清透明状,菌丝体分布均匀,无异味,镜检无杂菌。
5.2.3 发酵罐液体菌种生产
发酵罐液体菌种配方可采用:葡萄糖20 g/L、蛋白胨3 g/L、磷酸二氢钾1 g/L、硫酸镁0.5 g/L、
维生素B1 5 mg/L、消泡剂0.3 g/L,pH自然。用水将原料搅拌均匀后加入罐内,装液量应为罐体容量的
70%~80%,通入空气搅拌1 min~2 min,混合均匀后拧紧上料口盖。发酵罐进行实消及冷却后进行接种,
接种量为0.5%~1.0%。接种后进行培养,培养温度控制在23℃~25℃,时间为5 d~7 d;培养后菌丝体
分布均匀呈白色,菌液呈淡黄色且粘稠不分层,有平菇液体培养时特有的香气,无异味,镜检无杂菌。
6 集约化制袋
6.1 工艺流程
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生产应符合NY/T 2375的规要求。
6.2 培养料及配方
6.2.1 培养料
玉米芯直径在0.3 cm~0.5 cm,玉米芯、棉籽壳、麦麸等栽培基质应符合NY 5099的要求。要求新
鲜、无虫、无螨、无霉、洁净干燥。
6.2.2 配方
配方1:玉米芯64%,棉籽壳20%,麦麸15%,石灰1%,含水量65%左右。
配方2:玉米芯64%,棉籽壳20%,麦麸10%,豆粕5%,石灰1%,含水量65%左右。
6.3 装袋
采用规格22 cm×48 cm×0.005 cm或24 cm×50 cm×0.005 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应
符合GB 4806.7的规定。使用双冲压自动装袋、窝口一体机装袋,装料应松紧适宜,装好的料袋放入塑
料周转箱内,塑料箱应符合GB/T 5737的要求。
2
DB4107/T 520—2024
6.4 灭菌
采用高压灭菌、常压灭菌或短时灭菌。高压灭菌,121℃下持续灭菌3 h;常压灭菌,103℃~105℃
下持续灭菌8 h~10 h;短时灭菌适用于发酵半熟料,培养料短时发酵后进行短时灭菌,当灭菌仓中心
料袋温度上升到95℃时,保持4 h后停火,自然焖制8 h后出锅。
6.5 冷却
灭菌后通过自然冷却或4级冷却将料袋内部温度冷却至25℃~28℃。
6.6 接种
接种室空气洁净度应达到100级,消毒采用紫外灯照射或有机氯熏蒸。接种前对超净工作台紫外照
射30 min,更大空间应使用有机氯熏蒸消毒。在接种室内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每个菌袋接入液体菌种
40 mL~60 mL,接种后应及时清理接种室。
6.7 菌丝培养
接种后,用叉车将转运周转筐内的菌袋转入发菌室内培养,温度控制在25℃~26℃;空间空气相对
湿度控制在70%以下,二氧化碳浓度在0.1%~0.2%,保持黑暗。一般25 d~30 d菌丝长满袋。培养过程
中,每隔7 d检查菌袋生长情况,如有污染的菌袋应及时移除并对环境进行消毒杀菌。
7 出菇管理
7.1 菌袋摆放
长满的菌袋移入出菇棚内“墙”式出菇,根据温度,适当调整层高,早秋可将菌袋摆3~4层高,层
与层之间可以垫细竹竿或竹片以利散热;冬季可将菌袋摆7~9层高。
7.2 开口催蕾
在出菇袋两端用刀片划1~2个3cm~4cm的“一”字或“十”字型出菇口进行催蕾。
7.3 温度管理
7.3.1 早秋温度管理
早秋平菇出菇期间,应控制棚内温度不宜太高,保持在15℃~20℃,大棚内温度过高时,可采取加
强通风、降层等措施,必要时可雾喷降温。
7.3.2 冬季温度管理
冬季出菇期间,棚内温度应保持在5℃~15℃,可采取正午掀棚升温、傍晚盖棚保温的方法提高棚
内温度。
7.4 湿度管理
要求出菇场地空间空气湿度在85%~90%,采用雾化喷水。子实体幼小时少喷水、勤喷水,随着子实
体增大,喷水量增大;喷水后要及时通风,使菇体表面水分快速蒸发。
7.5 通风管理
3
DB4107/T 520—2024
出菇期间要求出菇场地空气通畅,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1%。下雨天全天通风,晴天定时通风,
大风天禁止通风,冬季在当天高气温时段通风。随着子实体增多应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
7.6 光线管理
出菇期间要求足够的散射光,光线不宜过暗但也不可过强,一般要求出菇场地光照强度100 Lux~
300 Lux。
7.7 采收
待平菇菌盖边缘即将开展时采收,一手按住菌袋,一手捏住菌柄根部轻轻旋转采下。
7.8 转茬管理
采完一茬菇后,停水5 d~7 d养菌后,进入下一茬的出菇管理。
8 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发菌室、出菇棚、生产厂区等保持卫生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在每次种植前,将种植场所密封后喷洒场
地杀菌和杀虫剂进行杀菌、杀虫处理;一旦发现病害或虫害,立即将病害菌袋移除,并连续3 d喷洒专
用杀菌或杀虫剂。
4
上一章:DB4107/T 521-2024 夏花生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规程 下一章:DB4107/T 519-2024 秋播萝卜生产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4107/T 459-2020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DB4107/T 438-2020 茄果类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 DB36/T 908-2023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DB4117/T 222-2019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DB11/T 252-2021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DB34/T 4216-2022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DB21/T 3186-2019 平菇贮运技术规程 DB1308/T 344-2024 夏季平菇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