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7.040
CCS P14 4113
南
阳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13/T 090—2024
陶器文物修复技术规范
2024 - 12 - 26 发布
2025 - 01 - 25 实施
南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113/T 090—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现场提取 ........................................................................... 1
5 修复 ............................................................................... 2
6 修复后期跟踪 ....................................................................... 3
附录 A(资料性) 文物修复点交记录表 ................................................... 5
附录 B(资料性) 文物修复点交汇总表 ................................................... 6
I
DB 4113/T 09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晗、董全生、乔保同、田明、雷召、杜宇、王明景。
II
DB 4113/T 090—2024
陶器文物修复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陶器文物在修复工作中的术语、定义及修复技术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陶器文物修复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保护修复技术档案
对保护修复实施过程详细记录。
清理
清理器物表面附着物及钙质沉积。
脱盐
去除器物内部可溶盐类物质。
粘接
将断裂部位粘接归位。
加固
增强器物的物理强度。
补全
缺失的部位恢复原状。
做色
将补全部位做色同器物颜色近似。
封护
隔绝空气中有害物质对器物的侵蚀。
4 现场提取
1
DB 4113/T 090—2024
考古现场提取
4.1.1 资料采集→现场环境及文物本体调查→实验室分析→提取实验及提取方案的制定→提取的准备
工作→现场提取→提取后包装、运输。
4.1.2 现场提取单体完整、残损器物,用竹签和毛刷清理覆盖在器物周边附着物,器物潮湿的要先用
吹风机等工具使其干燥后用保鲜膜等材料包裹提取,放置准备好的容器。
4.1.3 套箱提取:先要确定待提取器物的范围, 根据形状、尺寸制作木质框架套箱,箱体要比提取的
器物略大。在器物与箱体之间预留空隙, 用石膏、聚氨酯泡沫等材料进行填充, 待填充材料凝固后,将
底部泥土掏空并插入底板,用铁丝固定包装好之后进行运输。
4.1.4 石膏提取:先清理器物泥土,器物周围预留出 1cm~2cm 的缝隙,在器物的表面包裹宣纸或保鲜
膜等材料设置隔离层,避免器物被石膏污染。填充石膏时应确保石膏完全覆盖文物,待石膏凝固后,将
底部泥土掏空并插入底板完成提取。
4.1.5 聚氨酯泡沫提取:应按照材料使用说明严格操作,可选用聚乙烯薄膜等材料在器物周边设置隔
离层,在器物四周预留 10cm~15cm 空间,将聚氨酯搅拌至发泡状态开始填充作业。待聚氨酯泡沫凝固
后,将框架周边外溢泡沫清理干净,并将底部泥土掏空并插入底板完成提取。操作过程中,严禁接触明
火。
文物库房提取
4.2.1 库房提取需由借出方人员、保管人员、保管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办理出库点交手续。
4.2.2 提取办理点交手续应按照出入库规定填写《文物修复点交记录表》(见附录 A)和《文物修复点
交汇总表》(详见附录 B)。
5 修复
修复前
修复前应对文物保存现状详细记录。
清理
5.2.1 清洗陶器前,应先仔细检查陶器内外有无附着物,清洗陶器表面污染物时,需要遵循先实验后
应用的原则,在陶器隐蔽部位进行小块试验,试验成功后,采用刷子、竹签、洗耳球、手术刀、微型电
磨机等清洗工具对陶器表面污染物进行清理。
5.2.2 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陶器内有遗物,如骨头、谷物、器物等存在的,需用自封袋封装或其他容器
存放并提取并登记填写标签。
5.2.3 清理中发现陶器有重要信息应保留:如漆书文字痕迹的,需用 1%~3%的 Parliod B-72 喷、刷
1 至 2 次,并留取影像资料。
5.2.4 清理硬结泥土附着物时,可用棉球、毛笔蘸取去离子水等溶液局部涂抹,使泥土变软后再进行
剔除。
5.2.5 清洗碳酸钙构成的污染物时, 使用弱酸等材料进行清理,用棉球、毛笔蘸取试剂在器物表面污
染物区域进行反复擦拭, 直至溶解脱落, 再使用毛笔等工具蘸取酒精或蒸馏水清洗。在操作前应遵循
先实验后应用的原则,选隐蔽部位实验,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清理工作。
脱盐
2
DB 4113/T 090—2024
制作脱盐纸浆帖敷在器物表面后,再用保鲜膜等材料对器物进行包裹并定期观察,如仍有残留,按
上述方法反复操作直至完全溶解可溶盐。
粘接
5.4.1 找到具有相近特征的陶片拼对,并根据陶片的颜色、断痕、形状及厚薄、纹饰等大致分类,找
到其所处的位置后逐步拼对,拼对到位的陶片用粉笔等材料做好连接记号,连接多块陶片时用多种颜色
标注记号。
5.4.2 拼对后将粘接剂均匀涂抹在断面碴口位置,在黏接剂凝固过程中要手指按压陶片,避免移动出
现错位。按照从下至上、从底至口沿的顺序对文物进行一次性黏结。黏接剂不易过度使用,避免黏接剂
溢出,溢出部位使用乙醇或丙酮等溶剂进行清理。
补全
用石膏粉、陶粉等材料为补全材料进行填充补配,用纸胶袋对器物补全部位周边进行表面保护,避
免损伤器物表面,将石膏粉调制成糊状,在其未完全硬化前填充到补全部位,达到一定硬度,用木锉、
砂纸打磨。器物缺失的部位补全要遵守真实性原则,不可异造。
加固
采用喷、刷等方式在所需部位进行加固,加固过程中少量多次,避免过度使用加固剂。部分脆弱部
位用 1%的 Parliod B-72丙酮溶液。
做色
用矿物质颜料、虫胶漆添加分析醇乙醇稀释,调制和器物颜色接近采用涂、喷、挑等方法做色,采
用由浅入深直至与陶器颜色相近,达到远看一致、近观有别。也可以使丙烯颜料、等材料做色。
封护
5.8.1 配比 1%~3%的 Parliod B-72 稀释溶液在器物表面重要信息部位,采取涂刷或喷涂无机或有机
高分子材料保护层,形成一层无色透明的保护膜。封护后的部位达到与原器物颜色一致。
5.8.2 封护前应选择隐蔽的部位进行封护试验,确认无误后在器物重要信息部位进行封护操作。
6 修复后期跟踪
物理状态监测
6.1.1 定期检查文物的外观,观察表面是否有裂缝、剥落、变色等情况。
6.1.2 测量文物的尺寸、重量等参数,对比修复前后的变化。
环境监测
6.2.1 记录文物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确保其处于适宜的存放环境。
6.2.2 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如灰尘、有害气体等,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修复材料性能监测
6.3.1 评估修复材料的老化程度,如颜色变化、硬度变化、粘结强度等。
6.3.2 检测修复材料与文物本体之间的兼容性,观察是否存在化学反应或相互作用。
3
DB 4113/T 090—2024
6.3.3 如在跟踪过程中发现文物出现新的损坏或不稳定情况,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
的修复措施。
6.3.4 对修复材料出现的问题,应研究改进方案,选择更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复。
4
DB 4113/T 090—2024
附 A A A
录
(资料性)
文物修复点交记录表
文物修复点交记录表见图A.1。
图A.1 文物修复点交记录表
5
DB 4113/T 090—2024
附 B B B
录
(资料性)
文物修复点交汇总表
文物修复点交汇总表见图B.1。
图B.1 文物修复点交汇总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