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05 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14/T 866—2025
代替 DB14/T 866-2014
鲜食玉米种植技术规程
2025 - 04 - 16 发布
2025 - 07 - 16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866—2025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条件 ....................................................................... 1
5 播前准备 ........................................................................... 2
6 播种 ............................................................................... 2
7 田间管理 ........................................................................... 4
8 主要病虫害防治 ..................................................................... 5
9 采收 ............................................................................... 6
10 生产档案 .......................................................................... 6
附录 A(资料性) 生产档案记录表 ....................................................... 7
I
DB14/T 866—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DB14/T 866—2014《鲜食糯玉米栽培技术规程》,与 DB14/T 866—2014 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范围”中的内容(见 1,2014 版的1);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内容(见 2 ,2014 版的2);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中的内容(见 3 ,2014 版的3);
——增加了“产地环境条件”(见 4 );
——更改了“选地”“隔离种植”中的内容(见 4.3、4.4,2014 版的 5.1、6.1);
——删除了“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见 2014 版的 4 );
——更改了“施肥用量”中的内容(见 5.2,2014 版的 5.3 );
——更改了“品种选用”中的内容(见 5.3,2014 版的 5.4 );
——更改了“播种期”“播种方式”中的内容(见 6.1、6.2,见 2014 版的 6.2、6.3 );
——更改了“机具检查与调试”“地膜选择与用量”(见 5.5、5.6 );
——增加了“地膜管理”的内容(见 7.1 );
——更改了“田间管理”中的内容(见 7.2.1、7.2.2 );
——增加了“病虫害防治”中的内容(见 8.1、8.2,2014 版的 8);
——增加了“农业防治”中的内容(见 8.3.1 );
——增加了“物理防治”中的内容(见 8.3.2 );
——增加了“生物防治”中的内容(见 8.3.3 );
——更改了“采收时间”中的内容(见 9.1,2014 版的 9.1 );
——增加了生产档案(见 10 )。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本文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永欣、范瑞、张中东、温日宇、邢磊、陈跃俊、李文和、阮福林。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 年首次发布为 DB14/T 866—201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4/T 866—2025
鲜食玉米种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鲜食玉米种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主要
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鲜食玉米的种植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5 粮食作物杂交种子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3735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8407.1 农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JB/T 7732 铺膜播种机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3 专用籽粒玉米和鲜食玉米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鲜食玉米
在籽粒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吐丝后 25 d 左右)采收用于鲜食的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加
糯玉米。玉米符合 NY/T 523 的规定。
4 产地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
海拔 1 500 m 以下、无霜期在 110 d 以上、年均气温 5 ℃ 以上、光照条件良好的平川水地及旱坪
地均可种植。
环境条件
生产区域应远离工矿区及工业“三废”污染源。
1
DB14/T 866—2025
土壤条件
土地平整、土质疏松、耕层深厚、通透性好、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地块。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标准要求。
隔离条件
鲜食玉米不能与其它类型的玉米相邻同期播种,隔离距离应大于 300 m,若之间有渠路林网,可适
当缩小至 200 m;亦可采取播期隔离,与其它类型玉米错期种植,保证花期错开 15 d~20 d。
5 播前准备
整地
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深度 20 cm 以上,有条件时进行冬灌或播前灌底墒水,播前浅耕细
耙,整平土地,做到土碎、无坷垃、无根茬、上虚下实。
施肥
施有机肥 2 000 kg/666.7 m
2 以上或生物有机肥 250 kg/666.7 m
2 左右、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或掺混
肥(N、P、K≧51 %)60 kg/666.7 m
2 左右作基肥。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要求。
品种选用
选用品质优、穗型好、着色深、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通过国家或山西省审定或引种备案品
种,适合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的甜玉米、糯玉米和甜加糯玉米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5 的规定要
求,包衣种子应符合 GB/T 15671 的规定。
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 1 d~2 d。若非包衣种子,可用高效低毒的杀虫、杀菌剂拌种。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
(所有部分)的要求。
机具检查与调试
选用具有起垄、覆膜、施肥、播种等功能的播种机;作业前检查播种机各部件及连接是否完好,转
动是否灵活,在田间进行调试运转,确保起垄、覆膜、施肥、播种运行可靠,播种机应符合 JB/T 7732
的规定。
地膜选择和用量
选用幅宽 80 cm~120 cm,厚度 0.01 mm的普通农用聚乙烯薄膜,地膜符合 GB 13735 的规定。地
膜用量为 3.5 kg/666.7 m
2~4 kg/666.7 m
2。
6 播种
播期确定
2
DB14/T 866—2025
露地栽培适宜播期以 5 cm 土层地温稳定在 10℃ 以上为宜,地膜覆盖栽培适宜播期以日平均气温稳
定在 7℃~8 ℃ 为宜。在适宜的播种期内根据鲜食玉米上市和加工时间调节播期和每期播种面积,最晚
播种时间要保证霜冻来临之前玉米完全灌浆。
播种方式
6.2.1 露地播种
当 5 cm土层温度 5 d 内持续稳定在 10 ℃ 以上,耕层土壤墒情较好时进行露地播种。播深 4 cm左
右,留苗密度 3 500 株/666.7 m
2~4 000 株/666.7 m
2。
6.2.2 覆膜播种
6.2.2.1 采用铺膜、播种一体机,地膜符合 GB 13735 的规定,播种机符合 JB/T 7732 的规定。
6.2.2.2 膜上打孔播种
选用铺膜播种覆土镇压一次作业机械,按照“每一米一带,一带一膜,一膜两行,打孔穴种”的宽
窄行形式种植,膜上为窄行 40 cm,膜间为宽行 60 cm,平均行距 50 cm,株距 36 cm 左右,留苗密度 3 500
株/666.7 m
2 左右。种植方式见图 1。
图1 膜上打孔播种示意图
6.2.2.3 膜侧播种
采用可实现膜侧播种的一次作业机械,按照“每一米铺一膜,膜侧各种一行”的反宽窄行形式种植,
膜带为宽行 60 cm,膜间为窄行 40 cm,平均行距 50 cm,株距 33 cm~38 cm,留苗密度 3 500 株/666.7
m
2~4 000 株/666.7 m
2。种植方式见图 2。
图2 膜侧播种示意图
6.2.2.4 全膜覆盖播种
采用起垄覆膜一体机一次完成开沟、起垄、整形、施肥、覆土、压膜等作业。选用宽 120 cm 的地
膜将地面全覆盖,膜与膜在大垄中间对接压土。在已经覆盖好的覆膜上与垄沟垂直的方向,每间隔 2
cm~3 cm 压土腰带。大垄宽 70 cm,小垄宽 40 cm,垄和垄应该要保持宽窄均匀,高低一致。平均行距
55 cm,株距 30 cm~35 cm,留苗密度 3 500 株/666.7 m
2~4 000 株/666.7 m
2。种植方式见图 3。
图3 全膜覆盖播种示意图
3
DB14/T 866—2025
6.2.3 覆膜播种质量要求
覆膜播种时,膜应拉紧,紧贴地面,膜边压实,膜面光洁,每隔 3 m~5 m 膜上压土腰带,防风揭
膜;播深一致,膜下播种深度 3 cm~4 cm,播种行膜上覆土厚度 2 cm~3 cm。 播种后,地膜压土不严
实的应重新压实,地膜有破损的地方应及时盖土封实。
播种量
甜 玉 米 一 般 为 0.75 kg/666.7 m
2 ~ 1.0 kg/666.7 m
2 ; 糯 玉 米 一 般 为 1.25 kg/666.7 m
2 ~ 2.0
kg/666.7 m
2;甜加糯玉米一般为 1.0 kg/666.7 m
2~1.25 kg/666.7 m
2。
7 田间管理
地膜播种田
7.1.1 防风护膜
铺膜播种后,要随时检查、压土、护边。地膜破损处和苗孔处应封严封实。
7.1.2 破除板结
对膜上打孔播种田,若播种后至出苗前遇雨,采用带滚机械碾压或人工及时破除孔穴上面所覆盖的
表土板结。
草害防治
7.2.1 化学除草
对于露地播种田,若田间杂草较多,可在播种后出苗前,用国家允许使用的玉米田除草剂按说明书
要求喷洒于地表,注意选择无风、早晚进行。对于地膜覆盖田,可在铺膜播种前就将除草剂喷洒于地表。
若田间杂草不多,尽量以人工除草取代化学除草。
7.2.2 中耕除草
定苗后至拔节前,约 6~8 叶期,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于拔节后至大喇叭期,再进行一次深中耕除
草,并向根部培土。
苗期管理
7.3.1 放苗
膜上种植玉米和全覆膜玉米,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放苗,放苗的同时间苗、定株,然后用土将幼苗周
围薄膜压实。
7.3.2 间苗
露地玉米和膜侧播种玉米,出苗后 3~5 叶期及时进行间苗、定苗。采用玉米精量播种机种植的,
一般只需对出现多株的进行间苗、定苗,对缺苗断垄的地方适当留双苗。
7.3.3 去蘖
发现分蘖及时去除,注意防止松动主茎根系。
4
DB14/T 866—2025
中期管理
7.4.1 追肥
在玉米 6 片~12 片展开叶期间施尿素 20 kg/666.7 m
2~25 kg/666.7 m
2,结合培土穴施,或于抽穗
前用尿素加磷酸二氢钾,以不超1 %的浓度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
7.4.2 灌水
在拔节或大喇叭口期灌足水;灌浆期遇干旱再灌水 1 次;多雨季节,注意清沟,排除田间渍水。
8 主要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农药施用应按照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
主要病虫害
丝黑穗病、玉米螟、蚜虫、蝼蛄、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
防治方法
8.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倒茬,清除田间秸秆及地埂杂草,拔掉田间病株。
8.3.2 物理防治
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性强的害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玉米螟可利用性诱剂、食诱剂诱杀。
8.3.3 生物防治
在玉米螟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如螟黄赤眼蜂、夜蛾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利用
植保无人机或人工释放。抓住低龄幼虫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
角体病毒、印楝素等生物农药防治。
8.3.4 化学防治
8.3.4.1 农药使用要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 和 NY/T 1276 的规定要求。
8.3.4.2 丝黑穗病
可于播种前用戊唑醇、克菌丹等国家允许使用的杀菌剂,按用药说明书进行拌种处理。
8.3.4.3 地下害虫
蝼蛄、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选用含
有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硫双威复配的种子处
理剂防治地下害虫。
8.3.4.4 玉米螟、蚜虫
5
DB14/T 866—2025
玉米螟、蚜虫等地上害虫,于抽穗前后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
四唑虫酰胺等杀虫剂及其复配剂,加强虫卵兼治。或撒毒土于叶心进行防治。
9 采收
采收时间
正常情况下,在雌穗吐丝后 23 d~25 d花丝呈褐色、果穗苞叶仍为绿色、鲜粒处于乳熟后期、轻压
有弹性、挤破后有浓稠浆液溢出,应及时进行人工或机械采收。甜玉米在雌穗吐丝后 21 d~23 d采收;
糯玉米在雌穗吐丝后 23 d~25 d 采收;甜加糯玉米在雌穗吐丝后 23 d~27 d 采收。
鲜穗品质要求
鲜食玉米最适采收期鲜穗品质应为外观新鲜清洁、具有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形粒型一致、子粒具有
本品种乳熟时应有的颜色、有光泽、饱满、柔嫩、压挤时有稠糊状浆液渗出。鲜食玉米鲜穗质量符合GB/T
18407.1 的要求。
秸秆利用
鲜食玉米鲜穗采摘后秸秆应及时刈割加工青贮。
10 生产档案
详细记录产地环境、前茬作物名称及产量、物质投入、栽培措施、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各个时
段的实施情况及操作方法,建立有可追溯的生产档案。生产档案见附录 A。
6
DB14/T 866—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生产档案记录表
详细记录产地环境、前茬作物名称及产量、物质投入、栽培措施、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各个时
段的实施情况及操作方法,见表A.1
表A.1 生产档案记录表
产地环境
前茬作物名称
前茬作物产量
深耕深度及时间
春季整地措施、时间
地膜信息、铺设时间
种子信息
播种量、时间
出苗情况
收获时间
其它
肥料使用情况
肥料名称 养分含量 施用量 施肥时间
病虫草害防治情况
名称 发生情况 防治方法 防治时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