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JG 195-202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SJG 195-202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62.73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10:00:08



相关搜索: 标准 城市 设计 立面 第六

内容简介

SJG 195-202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深 圳 市 工 程 建 设 地 方 标 准
SJG
SJG 195 – 202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the design of the city’s sixth facade
2 0 2 5 - 0 4 - 2 9
发 布 2 0 2 5 - 0 8 - 0 1 实 施

圳 市 住 房 和 建 设 局 发 布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the design of the city’s sixth facade
SJG 195 - 2025
2025 深

2


为提升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质量,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环境,规范本市城市第六立面设计,标
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相关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依据或参考有关技术标准,结合
深圳市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俯瞰点设计;5.建筑屋顶设计;6.
城市底板设计。
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
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
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创智云城 A4 栋 10 楼,邮编:518055),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 标 准 主 编 单 位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本 标 准 参 编 单 位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市鑫明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翠箓科技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金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领为屋顶绿化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单

蓝俏俏
陈日飙 张才勇 藏 勇 陈 竹
黄 源 郭 洁 缪 洁 裘文博
史珂娟
陈 蓉 刘 畅 徐 悦 熊 健
杨晓峰
王相萍 李 枫 陆燕妮 曾少珍
邓 立 周慧敏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李朝晖
郑文国 彭建虹 古海波 梅 欣
孙 逊 袁小宜
3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 3
4
俯瞰点设计....................................................................................................................................................4
4.1
一般规定................................................................................................................................................. 4
4.2
建筑俯瞰点..............................................................................................................................................4
4.3
山体俯瞰点..............................................................................................................................................4
5
建筑屋顶设计................................................................................................................................................6
5.1
一般规定................................................................................................................................................. 6
5.2
屋顶形态设计..........................................................................................................................................7
5.3
屋顶空间布置..........................................................................................................................................7
5.4
屋顶活动用途..........................................................................................................................................8
5.5
屋顶绿化设计........................................................................................................................................10
5.6
屋顶光伏系统........................................................................................................................................11
5.7
屋顶设备设施........................................................................................................................................11
5.8
屋顶色彩材质........................................................................................................................................12
6
城市底板设计..............................................................................................................................................13
本标准用词说明................................................................................................................................................15
引用标准名录....................................................................................................................................................16
附:条文说明................................................................................................................................................... 17
4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3
4
Overlooking Place Design............................................................................................................................ 4
4.1
General Provisions....................................................................................................................................4
4.2
Architectural Viewing Deck......................................................................................................................4
4.3
Mountain Viewing Platform...................................................................................................................... 4
5
Building Roof Design................................................................................................................................... 6
5.1
General Provisions....................................................................................................................................6
5.2
Roof Form Design.................................................................................................................................... 7
5.3
Roof Function Layout............................................................................................................................... 7
5.4
Roof Usage for Activities......................................................................................................................... 8
5.5
Roof Greening Design............................................................................................................................ 10
5.6
Roof Photovoltaic System.......................................................................................................................11
5.7
Roof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11
5.8
Roof Color and Materials........................................................................................................................12
6
Urban Plan Base Design............................................................................................................................. 1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1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6
Addic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7
5
1


1.0.1
为提升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质量,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环境,营造俯瞰视角下的城市风貌,
规范本市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城市第六立面设计中涉及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各类俯瞰点、建筑屋
顶及城市底板的设计。
1.0.3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广东省、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1
2.0.1 俯瞰点 overlooking place 2 术 语
市民可安全便捷到达且公共开放、可清晰俯瞰城市的城市制高点,包括山体俯瞰点、城市或
区域地标性超高层公共建筑俯瞰点等多类观景建(构)筑物及飞机起降区。其中,飞机起降区指
沿宝安国际机场飞机起降航线飞行高度低于 400m 时的飞机起飞和着陆区域。
2.0.2 建筑屋顶 building roof
建筑顶部的整体形象,由建筑屋顶的形态、空间布置、活动用途、绿化、光伏系统、设备设
施及色彩材质等设计内容共同构成。
2.0.3 街道 street
在城市范围内,全部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
道路。
2.0.4 公共空间 public space
具有一定规模、面向所有市民 24 小时开放并提供休闲活动设施的公共场所,城市第六立面
所涉及的公共空间指露天室外空间。
2.0.5 城市第六立面 the city’s sixth facade
市民在可到达的山体、城市或区域地标性超高层公共建筑及飞机起降区等俯瞰城市时可感知
的整体城市形象和空间场所。包括俯瞰点、建筑屋顶、建筑立面、街道、公共空间等城市空间元
素。
2.0.6 城市底板 urban plan base
俯瞰视角下除建筑屋顶外,其它地上可见的城市空间元素。
2.0.7 花园式屋顶绿化 intensive green roof
在屋顶区域种植小型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并设置园路、座椅、园林小品等休憩游览设施
的绿化形式。
2.0.8 简单式屋顶绿化 extensive green roof
在屋顶区域仅种植地被植物、低矮灌木的绿化形式。
2
3
基 本 规 定
3.0.1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应包括俯瞰点设计、建筑屋顶设计和城市底板设计三部分内容。
3.0.2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经济、美观实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及突
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3.0.3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应严格落实相关城市规划,应与城市风貌相协调。
3.0.4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宜与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城市建筑及市政设施等开展一
体化设计。
3.0.5
城市第六立面设计中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俯瞰点、建筑屋顶及城市底板的各类空间,
应考虑开放性及可达性。
3.0.6
城市第六立面在前期应进行相关策划定位、可行性研究分析等工作。在设计和实施过程
中均应考虑建设成果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
3
4
俯瞰点设计
4.1
一 般 规 定
4.1.1
俯瞰点设计应包括建筑俯瞰点设计与山体俯瞰点设计。
4.1.2
俯瞰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开放性及可达性;
2
应提供可俯瞰城市的空间场所,且该场所应设有休憩等服务设施;
3
应保证面向重要景观资源的视线通透。
4.1.3
俯瞰点设计应满足人员活动安全、消防疏散和紧急救援等相关标准规定。
4.2
建筑俯瞰点
4.2.1
建筑俯瞰点宜包括建筑室内观景区、室外观景平台、屋顶设置直升机或电动垂直起降航
空器 eVTOL 的起降场。
4.2.2
建筑俯瞰点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面向景观条件优越的区域,可俯瞰滨海区域、临山水廊道、大型公园、广场、城市
特色风貌区等景观;
2
应保证视野开阔性和俯瞰景观的完整性;
3
建筑俯瞰点选址高度不宜低于 150m。
4.2.3
建筑俯瞰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结合建筑的整体造型、使用功能、屋顶绿化、屋顶设备设施等进行一体化设计;
2
应设计良好视野的观景区,观景水平视野范围不宜低于 180°;
3
观景区内宜设置向公众开放的活动空间以及相关服务配套空间;
4
应结合建筑的垂直交通系统统筹设计人员安全便捷到达建筑俯瞰点的路径,并应满足无障
碍设计相关规定;
5
室外观景平台应设置坚固耐用的临空防护设施,并应具有防攀爬、防坠落措施;
6
室外观景平台地面应采用防滑设计;
7
当既有建筑屋顶上增设观景平台时,观景平台的高度不应超过原规划限高要求。
4.2.4
当建筑屋顶设置的直升机起降场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eVTOL 起降场向市民开放运营时,
起降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起降场应结合建筑屋顶形态、起降飞行动态进行整体化设计,且应与城市风貌和周围环
境协调;
2
起降场内宜设置候机区、服务区、观景区或观景平台等公共服务空间,且乘客和非乘客
使用流线不宜交叉;
3
起降场的人流动线设计应与城市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相衔接。
4.3
山体俯瞰点
4.3.1
山体俯瞰点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临近城市,可近距离观赏城市景观的山体观景台、观景建(构)筑物等观景设施;
4
2
山体俯瞰点的相对海拔高度宜高于 100m。
4.3.2
山体俯瞰点观景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备观赏城市景观的观景视野,观景水平视野范围不宜低于 120°;
2
应结合自然地形,采用低环境影响的设计与建设方式,观景设施的颜色、尺度、造型应与
自然环境相协调;
3
露天观景设施应满足活动安全的要求,临空防护设施应坚固耐用并应采取防攀爬、防坠落
的构造;
4
露天观景设施的地面应采用防滑设计;
5
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功能照明设计;对位于“暗夜保护区”内的观景设施,照明设计应
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6
宜设置休憩座椅、贩卖机、充电设施等便民服务设施;
7
宜对周边的廊架、遮阳设施、信号发射站等构筑物进行景观化处理;
8
应设置应急救援设施、安保设施与森林防火设施,宜设置地理信息定位柱和智能报警系统,
并应完善通讯网络,消除手机信号盲点。
5
5
建筑屋顶设计
5.1
一 般 规 定
5.1.1
新建、改建及扩建的建筑屋顶设计宜包括屋顶形态、空间布置、活动用途、绿化、光伏
系统、设备设施及色彩材质等内容。
5.1.2
建筑屋顶设计应满足结构、消防、防护、防水、节能、防雷及设备减振等技术要求及相
关规定。
5.1.3
建筑屋顶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建筑屋顶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的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
2
既有建筑屋顶改造设计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检测鉴定机构,对既有建筑进行
检测鉴定,应根据检测鉴定结果中原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改造施工可行性与技术经济分析等因素,
制定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并应满足结构安全相关要求。
5.1.4
建筑屋顶的消防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建筑屋顶的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相关规
定;
2
既有建筑屋顶改造增加上人活动功能及其它配套设施时,建设单位应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综
合评估。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既有建筑执行原消防技术标准和消防设施现状,目前使用状态下的结构、消防安全性
能;
3)改造所涉及新、旧消防技术标准的差异以及执行现行标准的难度;
4)拟采取改造方案的消防技术措施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5)对后期使用阶段保证消防安全的管理要求。
3
既有建筑改造前消防安全评估如涉及与消防相关的结构鉴定,应依据检测鉴定报告提出结
构加固措施;
4
既有建筑改造后,房屋产权人或使用权人、管理单位等应严格落实评估和改造设计中提出
的有关使用期间的管理措施要求,满足建筑使用消防安全。
5.1.5
上人屋顶应依据屋顶使用功能和人员活动的特点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应采取防攀爬及防
高空坠物的构造。
5.1.6
屋顶防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建筑屋顶应依据工程防水类别和工程防水使用环境类型确定防水等级,并应符合现
行深圳市标准《建设工程防水技术标准》SJG 19 的相关规定;
2
既有建筑屋顶在改造提升时,应对原防水层进行重新评估,对原防水层破损、老化影响
建筑使用、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或原防水设计已到达使用年限的或改造提升时可能造成原防水层破
坏或失效的屋面,应依照屋顶提升设计进行修缮、加强或重新进行防水设计,并应符合现行深圳
市标准《建设工程防水技术标准》SJG 19 的相关规定。
6
5.2
屋顶形态设计
5.2.1
建筑屋顶形态设计应符合建筑工程项目所在片区的定位要求,并应符合所在片区对空间
形态、景观风貌、环境品质等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5.2.2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屋顶形态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协
调、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组织与塑造,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应结合其建筑类型以及实际功能,选取屋顶形态、风格、尺度、色彩及体量组合关系,
且宜与周围空间环境相协调;
2
重要城市界面控制地段建筑的屋顶形态应与相邻基地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
筑界面等相协调。
5.3
屋顶空间布置
5.3.1
建筑屋顶空间应划分屋顶活动区、屋顶绿化区、屋顶设备区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屋顶宜设计为可上人屋面;
2
建筑屋顶活动可包含休闲游憩、体育活动、商业文娱;
3
建筑屋顶绿化可分为花园式屋顶绿化及简单式屋顶绿化。
5.3.2
建筑屋顶设计应结合建筑功能类型、人员使用需求、屋顶形态特点及屋顶综合效益等进
行屋顶空间布置,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策划应符合表 5.3.2 的规定。
表 5.3.2
建筑屋顶空间利用策划选用表
建筑类型 建筑高度 屋顶活动 屋顶绿化 屋顶太阳 能系统
休闲 游憩 体育 活动 商业 文娱 花园式屋顶绿化 简单式屋顶绿化
民 用 建 筑 居住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 ○
高层建筑 ○ ○ ○ ○ ○
公 共 建 筑 商业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 ○
高层建筑 ○ ○ ○ ○ ○
办公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
高层建筑 ○ ○ ○ ○ ○
医疗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
高层建筑 ○ ○ ○ ○ ○
交通建筑 ○ ○ ○ ○ ○
体育建筑 ○ ○ ○ ○ ○
文化建筑 ○ ○ ○ ○ ○
教育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
高层建筑 ○ ○ ○ ○ ○
注:表中●为宜设置类型,○为可设置类型
7
续表 5.3.2
建筑类型 建筑高度 屋顶活动 屋顶绿化 屋顶太阳 能系统
休闲 游憩 体育 活动 商业 文娱 花园式屋顶绿化 简单式屋顶绿化
新型产业建筑 单、多层建筑 ● ○ ○ ○ ● ●
高层建筑 ○ ○ ○ ○ ○ ○
厂房(仅适用丙、丁、 戊类) 单、多层建筑 ○ ○ ○ ○ ● ●
高层建筑 ○ ○ ○ ○ ○ ○
仓库建筑(仅适用丙、 丁、戊类) ○ ○ ○ ○ ● ●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 盖综合开发建筑 ○ ○ ○ ○ ● ●
市政设施建筑 ○ ○ ○ ○ ● ●
注:表中●为宜设置类型,○为可设置类型
5.4
屋顶活动用途
I
一 般 规 定
5.4.1
建筑屋顶空间宜结合建筑的主要使用功能进行拓展,宜规划为具有功能性的公共活动场
所。
5.4.2
建筑屋顶设计为公共活动场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类建(构)筑物与配套设施,应与建筑屋顶形式、屋顶绿化、屋顶太阳能系统及其它
设备设施统筹考虑;
2
应设置安全便捷的可达屋顶的垂直交通设施。
5.4.3
既有建筑屋顶结合功能需求增设的建(构)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影响或降低周边已建、在建、或已通过规划报审的待建建筑的日照标准;
2
不得超过屋面的结构设计荷载,影响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
3
临时建(构)筑物宜采用具备拆装快、灵活可变、可循环利用等特点的轻型装配式结构
形式,且宜选择环保型材料;
4
严禁搭建采用彩钢棚、石棉瓦等影响安全和整体美观的设施;
5
不宜改变原建筑的建筑高度、层数。
5.4.4
建筑屋顶结合功能活动需求设置的户外家具、装置、展品等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且
应与屋面进行可靠连接和做防风措施。
5.4.5
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可设置在符合要求的医院、学校、体育场、高层建筑、交通枢纽点等
建筑屋顶。
II
休 闲 游 憩
5.4.6
建筑可上人屋面宜设置休憩、观景等功能区。
5.4.7
建筑屋顶设置儿童游戏场地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儿童游戏场地应满足儿童活动安全的要求,且不应贴临屋顶临空面布置;
8
2
场地地面应采用具有缓冲性能的弹性材料;
3
场地周边竖向构筑物应作防撞处理;
4
沿儿童游戏场地边界宜设置防攀爬防护网或绿化隔离带,场地内的可攀爬游戏设施不宜贴
临防护网或绿化隔离带布置。
III
体 育 活 动
5.4.8
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宜设置开放共享的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的色彩宜丰富,并应与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2
屋顶设置健身跑道、户外健身综合场地时,应采用能够缓冲冲击的弹性地面材料;
3
体育活动场地不应设置在住宅居室、酒店客房、病房、老年人照料设施等对隔声、隔振
有要求的房间上方,当设置在办公用房、教学用房上方时应采取隔声减振措施,并应满足有关隔
声、减振技术标准要求;
4
当教育建筑屋顶设置体育活动场地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深圳市标准《中小学校项目规范》SJG 120 的相关规定;
5
体育活动场地规格、缓冲空间、场地面层材质、场地排水坡度等应满足体育活动的使用
要求。
5.4.9
建筑屋顶设置球类运动场地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临空处应设置围挡(网),围挡(网)立柱尺寸及间距应结合风力、建筑高度等相关因素
综合设计,各类围挡设施应作美化设计,且宜与建筑屋顶整体协调;
2
屋顶高度大于 15m 时应在场地缓冲空间外设置封闭式围挡(网),不同围挡(网)最小
高度应符合表 5.4.9 的规定。
表 5.4.9
不同围挡(网)的最小高度
围挡(网)名称 网球 足球 篮球 排球
最小高度(m) 6 4 4 4
5.4.10
屋顶设置极限运动场地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设置在高层建筑屋顶;
2
运动场地不应贴临屋顶临空面布置;
3
屋顶轮滑、滑板等极限运动场地应充分考虑该运动的极限冲撞力、极限跃起高度、人员的
主要运动轨迹等,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4
攀岩等极限运动场地宜利用退台侧墙、屋顶机房或楼梯间侧墙等现有垂直墙体布置,沿场
地边界应设置防护网,防护网的高度应高于攀岩可达最高点且应满足安全防护要求。
5.4.11
屋面设置固定座椅的看台时,应按实际座位数的 1.1 倍计算疏散人数,按相关规定进行
消防设计。
IV
商 业 文 娱
5.4.12
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商业综合体、商业建筑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宜设置商业文娱场
地。
5.4.13
建筑屋顶设置商业文娱场地应以开放式露天外摆为主,可设置露天餐饮区、市集零售区、
演艺观演区及文化展览区等区域。
5.4.14
建筑屋顶设置餐饮功能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以少油少烟的轻餐饮为主;
2
烹饪区油烟排放高度及排放标准,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83、
9
《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554 的相关规定;
3
在既有建筑屋顶上增设餐饮功能区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考虑烹饪区油烟排放条件,需增设排油烟设施时,其设计应减少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
上一章:DB12/T 1418-2025 城乡规划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规程 下一章:SJG 194-2025 建筑光储直柔工程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SJG 175.6-202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消耗量标准(第六册 信号工程) SJG 69-2024 城市道路设计标准 SJG 179-2024 水务工程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SJG 139-202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线综合设计标准 SJG 181.6-2024 市政工程消耗量标准 第六册 燃气工程 SJG 74.6-2025 安装工程消耗量标准 第六册 工业管道工程 城市第五立面形态设计研究 城市水景与立面绿化设计(合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