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5/T 3762-2024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规范

DB15/T 3762-2024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45.6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10:37:32



相关搜索: 规范 技术 评价 草地 草地

内容简介

DB15/T 3762-2024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规范 ICS 65.020.01
CCS B 04 15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3762—2024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规范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ink
enhancement techniques in grassland
2024-12-18 发布
2025-01-18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3762—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忠武、王悦骅、李若玮、朱爱民、武倩、韩国栋、王成杰、李治国、高翠萍、
白永飞、王扬、王君芳、陈翔。
I
DB15/T 3762—2024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自治区草地及类似区域固碳增汇技术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DB15/T 368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 evaluation of grass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ink enhancement
从技术的适用性、固碳增汇能力及持久性、经济性等维度对各类草地增汇技术进行评价。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 technique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ink enhancement in grassland
草地固碳增汇能力提升以及增加土壤和植被中碳的储存的技术。
草地固碳增汇 grass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ink enhancement
在草地上通过不同的管理措施,使草地生态系统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CO2排放,促进CO2固定。
碳密度 carbon density
2
生态系统中单位体积的碳储量,包括植被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和生态系统碳密度等,单位为kg/m
或t/hm
2。
[来源:DB/T 3683-2024,3.1.6 有修改]
土壤碳储量 soil carbon storage
区域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质量,单位为吨碳(t C)。
1
DB15/T 3762—2024
草地碳库 grassland carbon pool
在某时间点的一定区域范围内草地植被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土壤碳储量总和,单位为吨碳(t C)。
4 适用性
技术适用性
不同草地类型对固碳增汇技术的适用性不同(草地固碳技术按照附录A的规定),需考虑当地的气候、
土壤类型、植被特征、管理模式以及考虑未来气候情景的适应性。
经济适用性
需要评估实施固碳技术的初始投资与长期收益、市场机制、农业兼容性、以及选择适合当地经济条
件的技术,确保易于实施和维护,降低经济负担。
固碳效益适用性
固碳能力、时间效应以及当地生态条件(如气候、土壤类型)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固碳效果。
5 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适用性、固碳能力及持久性、经济性3类指标见表1。
表1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指标
适用性 技术的可操作性、推广应用阶段(示范应用/小规模推广/ 大规模推广)等
固碳能力及持久性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碳密度、植 被年固碳量、植被碳储量、土壤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库储 量等
经济性 单位碳汇量成本、单位面积成本等
注1:适用性指标通常涉及理论分析、数据收集、实验验证和专家咨询等方式。 注2:固碳能力及持久性指标依据已公开发表的数据计算而得。 注3:指标的选用需要结合评估目标、生态系统特征、时间和空间尺度、数据可得性以及政策需求等多方面因 素,确保选取的指标既科学合理,又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同时,应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 机制,综合采用多个指标进行评估,以获得全面、可靠的结果。
确定评价基准
确定指标评价基准应遵循以下要求:
a) 当评价指标有相关标准时,其基准值来源于已发布标准的限值;
b) 当评价指标没有相关标准时,以行业平均值为基准线;
c) 参考对象可以选择未受到干扰的地块(或场地)、区域、行政单元(乡镇、县),其基础资料可由
发表的标准、论文、统计年鉴等方式获取。
2
DB15/T 3762—2024
评价方法
TOPSIS法是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又称为优劣解距
离法,利用SPSSAU软件进行评价:
a) 将与固碳增汇的适用性指标、固碳能力及持久性的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上传到该软件中,可包涵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b) 标准化指数:
1) 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软件中包含了多种计算方法,用户自行选择;
2) 如果某项指标起到的是负面作用,可以进行逆向化/倒数处理,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 确认好标准化的方法,选择要标准化的指标进行确认处理。
c) 计算权重:
1) 计算权重在软件中可选择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计算方法;
2) 也可对定性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d) 综合评价—TOPSIS 分析。
根据软件运行结果,选择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接近程度最大的值,该值越大说明越接近最优方案
(系统会根据值的大小自动排序)。
6 评价报告
通过对草地碳库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测算,编制草地固碳增汇评价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以
下几部分内容:
—— 评价者的资质、立场和身份;
—— 评价目的;
—— 评价依据;
—— 具体评价指标;
—— 评价采用的方法;
—— 评价基准日和评价报告日;
—— 评价数据和信息的来源;
—— 评价结果;
—— 使用限制。
3
DB15/T 3762—2024
附 A A A

(规范性)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见表A.1。
表A.1 草地固碳增汇技术
技术名称 方法
土壤改良技术 松土,施肥,灌溉等
植被改良技术 补播,切根等
放牧管理技术 轮牧,休牧,禁牧,草畜平衡,围栏封育,降低牧压等
4
上一章:DB15/T 3763-2024 草地碳汇遥感监测技术指南 下一章:DB15/T 3761-2024 草地固碳潜力核算技术指南

相关文章

DB1502/T 036-2025 草原固碳增汇技术规程 DB1502/T 037-2025 湿地植被固碳增汇技术规程 DB1502/T 035-2025 森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规程 DB15/T 3769-2024 草地固碳速率监测技术规程 DB15/T 3761-2024 草地固碳潜力核算技术指南 DB23/T 3322-2022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增汇经营技术规程 LY/T 2765-2016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碳增汇减排经营技术规程 DB15/T 3760-2024 草地碳汇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建设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