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业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Standard for the design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DB22/T 5173-2024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4 年 12 月 20 日
2024·长 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 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通 告
第 667 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等
5 项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工程技术标准》《雨水生物滞留
设施技术标准》《工业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城镇老旧小区
改造评价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资料管理标准》为吉林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DB22/T 5171-2024,DB22/T 5172-2024,
DB22/T 5173-2024,DB22/T 5174-2024,DB22/T 5175-2024,自发
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4 年 12 月 20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1 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二)〉的通知》吉建函〔2021〕
694 号文件的要求,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经过调查研究,依据国
家相关标准,总结近年来吉林省工业建筑工程 BIM 技术应用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 总则;2 术语和代号;3 基本规定;4 项
目策划;5 模型设计;6 模型应用;7 模型交付;8 数据安全。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机械工业
第九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
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
长春市贵阳街287号建设大厦,邮编:130051,Email:jljsbz@126.com),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蓝迪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长春久远汽车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吉林省大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三乐四方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滕继东 刘天居 李 丰 黄大巍
周登科 李华峰 王一戈 马 辉
赵 锐 李洪光 陈建军 祝 石
李晨希 崔 崧 李政研 丁 哲
姜博雅 孔德广 朱明璞 李肖松
刘沛森 张子竟 刘成亮 董 阳
李 林 刘立琪 陈 戈 尤帅天
黄立斌 杜艳韬 田 宇 王宇雷
王国影 毕从福 邱大为 李鹏飞
周加潼 楚金平 柳 林 刘 皓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许 超 周 毅 赵伟峰 刘 芳
张 淼 翟春龙 宗 民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和代号 .................................................................................... 2
2.1 术语 ....................................................................................... 2
2.2 代号 ....................................................................................... 3
3 基本规定 ........................................................................................ 4
4 项目策划 ........................................................................................ 5
4.1 一般规定 ............................................................................... 5
4.2 设计模型技术要求 ............................................................... 5
4.3 模型实施计划 ....................................................................... 6
4.4 协同设计平台 ....................................................................... 6
5 模型设计 ........................................................................................ 7
5.1 一般规定 ............................................................................... 7
5.2 模型命名规则 ....................................................................... 8
5.3 模型设计深度 ..................................................................... 10
5.4 模型创建规则 ......................................................................11
5.5 模型定位规则 ......................................................................11
5.6 模型检查规则 ..................................................................... 12
5.7 模型传递规则 ..................................................................... 12
5.8 构件级模型单元分类编码规则 ......................................... 13
6 模型应用 ...................................................................................... 14
7 模型交付 ...................................................................................... 15
7.1 一般规定 ............................................................................. 15
7.2 交付物 ................................................................................. 15
8 数据安全 ...................................................................................... 17
附录 A 模型单元分类及深度等级 ................................................. 18
附录 B 模型单元设计深度要求 ..................................................... 52
本标准用词说明 ...............................................................................110
引用标准名录 ................................................................................... 111
附:条文说明 ...................................................................................113
1
1 总则
1.0.1 为规范工业建设项目在工程设计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提
升工业建筑设计信息化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建筑信息模型(BIM)
设计应用。
1.0.3 工业建筑信息模型设计的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代号
2.1 术语
2.1.1 工业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of industry
工业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对工厂各类设施、设备几何图形、
物理特征、性能特征、功能特征的数字化表达,以及对相关策划、
设计、分析、建造和运维等要素的数字化定义。
2.1.2 模型单元 model unit
模型中承载建筑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工程对象
的数字化表述。
2.1.3 几何图形深度等级 level of geometric development
对模型几何轮廓形状细节详细程度、组装内容分解粒度划分级
别的一组技术规格要求。
2.1.4 属性信息深度等级 level of data development
对模型属性描述中专业信息主要参数组成项目内容、相关数据
详细程度划分级别的一组技术规格要求。
2.1.5 协同设计平台 design collaborative platform
在设计中多专业同时使用并协同工作的软件环境。
2.1.6 模型单元管理系统 model unit management system
对模型单元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快速搜索、快速调用等提高
模型创建效率和图纸质量的软件系统管理平台。
2.1.7 交付物 deliverable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交付的设计成果。
2.1.8 模型可视化 model visualization
利用模型数据和视觉处理技术,将虚拟三维世界呈现出来,具
有真实感、形象逼真、易于理解等特点。
3
2.1.9 工程对象 engineering object
构成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系统、设施、设备、零件等物理实体
的集合。
2.1.10 正投影图 orthogonal projection
建筑信息模型在平行投射线与投影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投射所
形成的视图。
2.2 代号
GL——几何图形深度等级;
DL——属性信息深度等级。
4
3 基本规定
3.0.1 在工业建设工程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
技术,完成工业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并提供相应的设计交付物。
3.0.2 工程项目设计应满足各阶段的应用需求,并以模型单元作为
基本对象,模型单元的类型包括项目级、子项级、专业级、系统级、
构件级模型单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
型应用标准》GB/T 51362 以及《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制图标准》JGJ/T
448 的有关规定。
3.0.3 在设计过程中,应利用模型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协同工作,实
现各专业在工程建设各阶段信息的有效传递。
3.0.4 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台进行 BIM 模型创建,以提高多专业协
同工作的效率。
3.0.5 施工图设计阶段宜使用模型生成图纸,并确保图纸与模型的
同步性、一致性、时效性。
3.0.6 在实施过程中,应共享模型资源,实现对已有模型资源的充
分利用。宜建立”模型单元管理系统”,打造标准化资源库,提高
设计效率。
3.0.7 工业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应与工艺设备模型协同进行。
5
4 项目策划
4.1 一般规定
4.1.1 设计单位应与建设单位在双方协议文本中明确建筑信息模
型(BIM)应用要求、短期和长期成果目标及交付要求。
4.1.2 设计单位应在项目初期组织专项策划,依据与建设单位的协
议文本要求制定设计模型技术要求,编制模型实施计划,宜搭建协
同设计平台开展模型创建工作。
4.2 设计模型技术要求
4.2.1 设计单位依据与建设单位的协议文本要求,应编制设计过程
所需的模型技术要求文件,文件应明确地阐述模型在范围、功能、
信息深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2.2 模型技术要求应包含以下内容:
1 项目计划概要,应包含项目地点、规模、类型、项目坐标
和高程等基本信息;
2 设计范围,须明确工程范围、涵盖的专业和设计内容;
3 模型精度要求,须分别明确几何图形精度、属性信息精度
标准;
4 模型坐标系,须定义统一的坐标系,包括原点、坐标轴方
向和单位;
5 模型创建规则,应包含构件的分类命名规则,对特殊类构
件的几何图形、属性信息的要求;
6 协同设计要求,应明确不同专业模型整合的规则和接口要
求,协同工作的流程和数据交换格式;
6
7 可视化要求,应包含材质的定义和表现要求,如颜色、光
泽、透明度等,以及纹理的分辨率、映射方式和真实性要求。
4.3 模型实施计划
4.3.1 模型实施计划应体现详细的时间安排,关键节点,项目团队
的分工与职责,并规划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确保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制定应对风险和问题的预案,确保模型的时
效性和准确性。
4.3.2 模型实施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
1 项目详细信息、模型应用目标、工作原则;
2 项目团队组织架构、岗位职责;
3 制定模型创建的流程和方法,包括使用的软件工具、工作
流程和协作方式,以及模型命名、表达、制图、编码、传递、存储
格式要求;
4 质量管理体系,应设定模型质量审核的环节和标准;
5 沟通机制,应明确与建设方及其他相关方的沟通机制和频率;
6 风险预案,应制定应对风险和问题的预案;
7 不同阶段的更新维护策略,确保模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8 交付成果类别、明细清单、交付方式;
9 项目设计进度计划、关键节点安排。
4.4 协同设计平台
4.4.1 协同设计平台应具备数据兼容性,具有协同设计、权限管理、
存储与备份功能。
4.4.2 协同设计平台宜具备即时通讯模块、可视化预览模块及二次
开发接口。
7
5 模型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模型创建宜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
5.1.2 模型深度表达应满足项目建设各设计阶段的应用需求,并应
以模型单元作为基本对象。
5.1.3 模型单元应分级并嵌套建立,等级划分应符合表 5.1.3 的规定。
表 5.1.3 模型单元等级划分
序号
等级
用途
模型数据
1
项目级
承载项目所有子项信
息数据
完整表达工厂总体布局范围内设
施系统组合关系
2
子项级
承载特定子项所有专
业信息数据
完整表达各专业系统设施设备的
组合关系
3
专业级
承载特定专业所有系
统信息数据
完整表达专业所有系统设施设备
的组合关系;
4
系统级
承载特定系统所有构
件信息数据
完整表达专业系统设施设备的组
合关系
5
构件级
承载特定构件所有信
息数据
符合设备、建筑产品采购或分包应
用的最小单元组合关系;
5.1.4 模型单元应以几何图形深度和属性信息深度表达工程对象
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能表达工程对象在设计各阶段中的全部设计内容;
2 应能满足设计或应用所需的数据精度和格式要求;
3 应能根据各设计阶段或应用的需求进行动态补充、迭代或
删除信息。
8
5.1.5 模型单元几何图形信息和正投影图应保持一致,正投影图应
符合各专业施工图制图的国家和行业现行规范要求。
5.2 模型命名规则
5.2.1 模型及其交付物的命名宜简明且易于辨识。
5.2.2 模型单元及其属性命名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使用汉字、英文字符、数字、半角下划线“_”和半角连
字符“-”的组合;
2 字段内部组合宜使用半角连字符“-”,字段之间宜使用半
角下划线“_”分隔;
3 各字符之间、符号之间、字符与符号之间均不应留空格。
5.2.3 电子文件的名称宜由项目编号、项目简称、车间部门简称、
专业代码、描述依次组成,以半角下划线“_”隔开,字段内部的
词组宜以半角连字符“-”隔开,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项目编号宜采用项目管理的数字编码,并与施工图的项目
编号或子编号一致;
2 项目简称宜采用识别项目的简要称号,可采用英文或拼音,
项目简称不宜空缺;车间部门简称宜按车间生产性质、部门功能及
行业通行惯例予以规定;
3 专业代码宜符合表 5.2.3 的规定。
表 5.2.3 各专业代码
专业(中文)
专业(英文)
专业代码(中文) 专业代码(英文)
规划
Planning
规
PL
总图
General
总
G
建筑
Architecture
建
A
结构
Structural
结
S
给水排水
Plumbing
水
P
9
续表 5.2.3
专业(中文)
专业(英文)
专业代码(中文) 专业代码(英文)
暖通
Mechanical
暖
M
电气
Electrical
电
E
智能化
Telecommunications
通
T
动力
Energy Power
动
EP
自动控制
Automatic Control
自
AC
工艺
Technology
艺
TE
管线汇总
Pipeline Summary
汇
PS
物流
Logistics
物
LO
电控
Electric Control
控
EC
通信
Communication
信
C
消防
Fire Protection
消
F
电气消防
Electrical Fire Protection
电消
EF
给排水消防
Plumbing Fire Protection
水消
PF
勘查
Investigation
勘
V
景观
Landscape
景
L
室内装饰
Interior Design
室内
I
绿色节能
Green Building
绿建
GR
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环
EE
地理信息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
GIS
市政
Civil Engineering
市政
CE
经济
Economics
经
EC
管理
Management
管
MT
采购
Procurement
采购
PC
招投标
Bidding
招投标
BI
产品
Product
产品
PD
其他专业
Other Disciplines
其他
X
10
5.3 模型设计深度
5.3.1 应选取适宜的几何图形深度呈现模型单元几何外观形状。
5.3.2 模型单元几何图形深度等级划分宜符合表 5.3.2 的规定。
表 5.3.2 几何图形深度等级划分
深度等级
代号
几何图形深度要求
一级
GL100
二维图形或体量建模、呈现工程对象体块轮廓
二级
GL200
近似形状建模,呈现工程对象基本尺寸、颜色、方位、
面积、体积,近似形状主体部件,具备专业系统接口
三级
GL300
通用形状建模,呈现工程对象具体尺寸、颜色、方位、
面积、体积、材质,通用形状主要组成部件,专业系
统接口位置合理,结构组成关系合理,满足施工、采
购等外观识别要求
四级
GL400
特征形状建模,呈现工程对象详细尺寸、颜色、方位、
面积、体积、材质,特征形状详细组成部件,专业系
统接口位置准确,结构、安装组成关系准确,满足项
目运维管理的外观识别要求
五级
GL500
实际形状建模,呈现工程对象实际尺寸、颜色、方位、
面积、体积、材质,实际形状完整组成部件,系统接
口位置与实物一致,结构、安装组成关系与实物一致,
表达完整细节,满足加工制造的精度要求
5.3.3 模型单元属性信息深度等级划分宜符合表 5.3.3 的规定。
表 5.3.3 属性信息深度等级划分
深度等级
代号
属性信息深度要求
一级
DL100
包含设计方案的关键技术参数及粗略能源单位耗量
二级
DL200
包含 DL100 等级信息,增加能源种类及具体单位耗
量等技术参数信息
11
续表 5.3.3
深度等级
代号
属性信息深度要求
三级
DL300
包含 DL200 等级信息,增加能源种类及详细单位耗
量等技术参数信息、型号规格、编码信息
四级
DL400
包含 DL300 等级信息,增加施工安装技术要求信
息、生产厂家、供应商等产品信息
五级
DL500
包含 DL400 等级信息,增加运维管理阶段信息
5.3.4 模型单元深度等级要求介于两个等级之间时,宜扩充模型深
度等级。
5.3.5 模型单元各阶段设计深度,可选择不同几何图形深度等级和
属性信息深度等级组合使用。
5.3.6 在满足设计深度和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选取较低等级的几
何表达精度。
5.3.7 模型单元各设计阶段深度等级要求,不宜低于附录 A《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