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25.8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26 09:23:09



相关搜索:

内容简介

DBJ/T 13-116-202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DBJ/T 13-116-2024
: J 1 1 4 9 0 - 2 0 2 4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ready-mixed
manufactured-sand concrete
2024-12-09
发布 2025-04-01 实施
福 建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发 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pplication of ready-mixed manufactured-sand
Concrete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DBJ/T 13-116-2024
: J 1 1 4 9 0 - 2 0 2 4
主编单位: 福 建 省 建 设 工 程 质 量 安 全 总 站
福 建 巨 岸 建 设 工 程 有 限 公 司
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福 建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实施日期:
2 0 2 5 年 4 月 1 日
2024 年 福州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工程建
设地方标准项目复审修编工作的通知》(闽建科〔2021〕10 号)
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内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
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原材料质量控制;5.混凝土性能要求;6.配合比控制;7.制备过
程质量控制;8.混凝土质量检验;9.现浇作业质量控制;附录。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根据国家、行业现行相关
标准规定及福建省相关管理规定,明确了原材料中细骨料的分类
方式及应用要求,调整了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掺合料使用限量;2.
根据福建省地理气候条件,调整了原材料、混凝土拌合物性能中
氯离子含量控制要求;3.在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现浇作业、
质量检验等章节,均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措施和要求;4.从
长期可持续质量发展角度,在原材料、配合比、现浇作业等章节
引入了“绿色低碳、经济合理”的理念,充分贯彻“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建设原则。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设
工程质量安全总站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
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
福州市北大路 242 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
全总站(地址:福州市仓山区凤岗路和亭头路交叉口福建省住房
和城乡建设厅金山办公区六楼,邮编:350028),以供今后修订时
3
标准
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本标准参编单位:
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
福建巨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建商品混凝土(福建)有限公司
中泰(福建)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中胜华兴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惠安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站
漳州市建筑安全站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宁德市蕉城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站
厦门路桥翔通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集美区鸿铭建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丽云
杜朝阳
罗钦云
陈德贵 季锡贤 陈周与
陈兴宇 叶仲春 何中东
陈延华 林青青 郭月容
周洪辉
张 蔚 颜 广 陈庆彬
林少雄
荆建龙 林 熙 黄龙生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柯国生
苏亚森
徐秀华 张恒春 刘锦生
刘启玄 陈 明
4


1

则........................................................................................ 1
2

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原材料质量控制............................................................................5
4. 1
一般规定................................................................................5
4. 2
细骨料....................................................................................6
4. 3
粗骨料....................................................................................9
4. 4

泥....................................................................................9
4. 5
矿物掺合料..........................................................................10
4. 6

维.................................................................................. 11
4. 7
外加剂.................................................................................. 12
4. 8
水.......................................................................................... 12
5
混凝土性能要求..........................................................................13
5. 1
拌合物性能..........................................................................13
5. 2
力学性能..............................................................................14
5. 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15
6
配合比控制.................................................................................. 16
6. 1
一般规定..............................................................................16
6. 2
配合比设计..........................................................................17
7
制备过程质量控制......................................................................19
7. 1
一般规定..............................................................................19
7. 2
配合比选用与调整..............................................................20
7. 3
计量、搅拌与运送..............................................................21
5
标准
7. 4 开盘鉴定..............................................................................23
7. 5 制备控制水平......................................................................24
8 混凝土质量检验..........................................................................25
8. 1 一般规定..............................................................................25
8. 2 质量检验..............................................................................26
8. 3 合格判定..............................................................................27
9 现浇作业质量控制......................................................................29
9. 1 一般规定..............................................................................29
9. 2 输 送.................................................................................. 29
9. 3 浇 筑.................................................................................. 30
9. 4 养 护.................................................................................. 31
附录 A 混凝土开盘鉴定................................................................ 32
附录 B 混凝土交货检验................................................................ 33
本标准用词说明................................................................................ 34
引用标准名录.................................................................................... 35
附:条 文 说 明..............................................................................37
6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4
4
Quality Control of Raw Materials..................................................5
4. 1
General Requirements............................................................5
4. 2
Fine Aggregate....................................................................... 6
4. 3
Coarse Aggregate................................................................... 9
4. 4
Cement....................................................................................9
4. 5
Mineral Admixture............................................................... 10
4. 6
Fiber......................................................................................11
4. 7
Chemical Admixture............................................................ 12
4. 8
Water...................................................................................12
5
Performance of Concrete..............................................................13
5. 1
Mixture Properties................................................................13
5. 2
Mechanical Properties..........................................................14
5. 3
Long-term Properties and Durable Properties..................... 15
6
Contron of Mix.............................................................................16
6. 1
General Requirements..........................................................16
6. 2
Mix Design...........................................................................17
7
Quality Control of Preparation.....................................................19
7. 1
General Requirements..........................................................19
7. 2
Choose and Adjustment of Mix Proportion.........................20
7. 3
Metering Mixing and Transportation................................... 21
7
标准
7. 4
Opening Identification During Preparation of Concrete......23
7. 5
Control Level of Preparation................................................24
8
Quality Inspection of Concrete.................................................... 25
8. 1
General Requirements..........................................................25
8. 2
Quality Inspection................................................................ 26
8. 3
Qualification Judgment........................................................ 27
9
Quality Control of Cast-in-situ Construction...............................29
9. 1
General Requirements..........................................................29
9. 2
Transportation.......................................................................29
9. 3
Pouring................................................................................. 30
9. 4
Curing...................................................................................31
Appendix A: Opening Identification Form of Concrete.................... 32
Appendix B: Delivery Inspection Form of Concrete.........................3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34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5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37
8
1


1. 0. 1
为规范福建省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工程应用,做到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绿色生态,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福建省预
拌机制砂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花岗岩、石灰岩、凝灰岩、玄武岩、辉绿岩
等岩石、卵石及矿山废石、尾矿生产的机制砂所配制的预拌机制
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制备、质量检验及验收。
1. 0. 3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
行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标准
2. 0. 1 2 术 语
机制砂 manufactured sand
也称人工砂,是以岩石、卵石、矿山废石和尾矿等为原材料,
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整形、筛分、粉控等工艺制成的,级
配、粒形和石粉含量满足要求且粒径小于 4.75mm 的颗粒,但不
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
2. 0. 2
混合砂 mixed sand
由天然砂和机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砂。
2. 0. 3
石粉含量 fine content
机制砂中粒径小于 0.075mm 的颗粒含量。
2. 0. 4
片状颗粒 flaky particles in manufactured sand
机制砂中粒径 1.18mm 以上的机制砂颗粒中最小一维尺寸小
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 0.45 倍的颗粒。
2. 0. 5
机制砂需水量比 water requirement of manufactured sand
机制砂与中国 ISO 标准砂在规定水泥胶砂流动度偏差下的用
水量之比,用于综合判定机制砂级配、粒型、吸水率和石粉吸附
性能的指标。
2. 0. 6
压碎值指标 crushing value index
用于表征机制砂抵抗压碎能力的技术指标。
2. 0. 7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 ready-mixed manufactured-sand
concrete
采用机制砂为主要细骨料在搅拌站(楼)制备的,通过运送
设备运至使用地点,交货时为拌合物的混凝土。
2. 0. 8
絮凝剂 flocculating agent
2
用于处理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使其中的溶质、胶
体及固体悬浮颗粒聚集形成絮状物或絮状沉淀物的化学物质。
2. 0. 9
碱骨料反应 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砂中碱活性矿物与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混凝土组成
物及环境中的碱在潮湿环境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开裂破坏的
膨胀反应。
3
标准
3
基本规定
3. 0. 1
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取得相应资质,设置技术与质量管理
机构,并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职责,
确保预拌机制砂混凝土质量。
3. 0. 2
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建立满足规定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并配
套仪器设备、检测人员、作业指导等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原材料
及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3. 0. 3
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其供应的预拌混凝土质量负责,建设、
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不得要求预拌混凝土企业使用其指定的
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等原材料厂家或品牌。
3. 0. 4
预拌混凝土企业选用的机制砂应符合质量、环保和安全相
关标准的规定。
3. 0. 5
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初次使用尾矿制备的机制砂,应进行放
射性、有害物质等性能检测,并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福建省
安全、环保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3. 0. 6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等级要求,在设计使
用年限内应满足设计相关性能要求。
3. 0. 7
预拌混凝土企业应保存并积累完整的混凝土制备全过程
的技术资料和质量检验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并至少保存 10 年。预
拌混凝土企业宜按照工程项目组卷方式建立档案。
4
4
原材料质量控制
4. 1
一般规定
4. 1. 1
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建立原材料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材料的
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以及供应商的供货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并
以书面形式确认原材料源头、供应路线,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
选用的原材料应附有产品说明书和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的型
式检验报告。进厂的每批原材料应附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
告等技术资料。技术资料不完整的原材料,预拌混凝土企业不得
选用。
4. 1. 2
预拌混凝土企业对其所用原材料必须按国家、行业和本标
准的相关规定进行进厂检验,检验结果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经检
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得使用。
4. 1. 3
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建立原材料使用台帐并按一定批量留
存样本,实现原材料质量的可追溯性。
4. 1. 4
新型原材料应经专家论证,确认其掺入后预拌机制砂混凝
土性能符合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定后方可使用,其用量应
根据试验确定。
4. 1. 5
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对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
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
应技术规范》GB/T 50733 的规定。经检验判断为有潜在碱-硅反
应危害的,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 3.0kg/m3,或采用经
论证能有效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措施。
4. 1. 6
原材料放射性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
5
标准
核素限量》GB 6566 的规定,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有关环
保法规。
4. 1. 7
进厂原材料的检验批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
制标准》GB 50164 的相关要求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经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来源稳定且连续
三次检验合格的产品,可将检验批量扩大一倍。
2
扩大检验批后的检验中,出现不合格情况时,应按扩大前
的检验批量重新验收,且该产品不得再次扩大检验批量。
3
不同批次或非连续供应的不足一个检验批量的混凝土原
材料各作为一个检验批。
4. 1. 8
骨料堆放场地应清洁硬化,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粉尘飞扬、
污染环境,确保符合环保要求。骨料进厂后应按产地、规格分类
堆放、分别计量,不得混杂,严禁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混
入。
4. 2
细骨料
4. 2. 1
机制砂按颗粒级配、亚甲蓝(MB)值与石粉含量、泥块含
量、坚固性、压碎值指标、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
Ⅲ类,强度等级不小于 C60 的混凝土宜使用Ⅰ类砂;强度等级
C30~C55 的混凝土或具有抗冻性、抗渗等要求的混凝土宜使用Ⅰ
类、Ⅱ类砂;强度等级不大于 C25 的混凝土宜使用Ⅱ类、Ⅲ类砂。
4. 2. 2
机制砂按细度模数可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模
数分别为:
——粗砂:3.7~3.1;
——中砂:3.0~2.3;
——细砂:2.2~1.6。
4. 2. 3
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及Ⅰ类机制砂颗粒级配分计筛余应分别
符合表 4.2.3-1 和表 4.2.3-2 的规定。
6
表 4. 2. 3-1 机制砂颗粒级配
筛孔尺寸/mm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累计 筛余 /% 1 区 5~0 35~5 65~35 85~71 95~80 97~85
2 区 5~0 25~0 50~10 70~41 92~70 94~80
3 区 5~0 15~0 25~0 40~16 85~55 94~75
机制砂实际颗粒级配除 4.75mm 和 0.60mm 筛档外,可略有
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不应大于 5%。
Ⅰ类机制砂级配区应为 2 区,且细度模数宜为 2.3~3.2;Ⅱ类、
Ⅲ类机制砂级配区可为 1 区、2 区、3 区。
Ⅰ类机制砂颗粒级配还应满足表 4.2.3-2 的规定。
表 4. 2. 3-2 Ⅰ类机制砂颗粒级配分计筛余
筛孔尺寸 /mm 4.75 2.36 1.18 0.60 0.30 0.15a 筛底 a
分计筛余 /% 0~5 10~15 10~25 20~31 20~30 5~15 0~20
a 对于 MB>1.4 的机制砂,0.15mm 筛和筛底的分计筛余之和不应大于 25%
4. 2. 4
机制砂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应符合表 4.2.4-1 和表 4.2.4-2
的规定。
表 4. 2. 4-1 机制砂石粉含量、泥块含量(MB≤1.4 或快速试验合格)
类别 Ⅰ Ⅱ Ⅲ
亚甲蓝 (MB)值 MB≤0.5 0.5<MB ≤1.0 1.0<MB≤ 1.4 或快速试 验合格 MB≤1.0 1.0<MB≤ 1.4 或快速试 验合格 MB≤1.4 或 快速试验合 格
石粉含量 /% ≤15.0 ≤10.0 ≤5.0 ≤15.0 ≤10.0 ≤15.0
泥块含量 /% ≤0.2 ≤1.0 ≤2.0
7
标准
表 4. 2. 4-2 机制砂石粉含量、泥块含量(MB>1.4 或快速试验不合格)
类别 Ⅰ Ⅱ Ⅲ
石粉含量/% ≤1.0 ≤3.0 ≤5.0
泥块含量/% ≤0.2 ≤1.0 ≤2.0
4. 2. 5
机制砂的坚固性应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机制砂的
质量损失应符合表 4. 2. 5 的规定。
表 4. 2. 5 机制砂坚固性指标
类别 Ⅰ Ⅱ Ⅲ
质量损失/% ≤8 ≤10
4. 2. 6
机制砂的压碎值指标应符合 4. 2. 6 的规定。
表 4. 2. 6 机制砂压碎值指标
类别 Ⅰ Ⅱ Ⅲ
单级最大压碎值指标/% ≤20 ≤25 ≤30
4. 2. 7
机制砂中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0.01%。当结构混凝土用砂
的氯离子含量大于 0.003%时,水泥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0.025%,
拌合用水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250mg/L。
4. 2. 8
Ⅰ类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 10%;Ⅰ类机制砂需水量
比不应大于 115%;饱和面干吸水率不宜大于 2%。
4. 2. 9
机制砂不应混有草根、树枝、塑料品、煤块、炉渣等有害
杂质,且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 的规定。
4. 2. 10
机制砂在碱骨料反应试验前,应先用岩相法鉴定岩石种
类及所含的活性矿物种类。如评定为碱活性骨料或可疑时,硅质
骨料应使用快速碱-硅酸反应进行评价,报告膨胀率实测值;碳酸
盐骨料应取母岩采用岩石柱法进行评价并报告膨胀率实测值。
4. 2. 11
当机制砂与天然砂混合使用时,混合砂的性能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 或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
8
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有关规定。
4. 2. 12
进厂的机制砂应进行颗粒级配、石粉含量、泥块含量、
氯离子含量检验。同一产地、同一规格供应量不超过 400m3 或 600t
为一批,不足 400m3 或 600t 的按一批进行检验。其他细骨料进厂
检验指标及批量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 3
粗骨料
4. 3. 1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粗骨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
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及现行福建省地方标
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J/T 13-276 等有关规定。
4. 3. 2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当一种规格
的粗骨料级配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规格
的粗骨料按一定比例并经试验验证后进行调整。
4. 3. 3
进厂的粗骨料应附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且每半
年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一次抽样型式检验。当
使用新产源的粗骨料时,应增加骨料碱活性检验。
4. 3. 4
进厂的粗骨料应进行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
泥块含量、压碎值指标检验。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
凝土,还应进行其碱活性试验。同一产地、同一规格供应量不超
过 400m3 或 600t 为一批,不足 400m3 或 600t 的按一批进行检验。
4. 4


4. 4. 1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用水泥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的规定。采用其它水泥时,其性能
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4. 2
水泥品种及强度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施工
的要求及工程所处环境确定;应使用旋窑工艺生产的质量合格的
9
标准
散装水泥,并宜相对固定地使用同一厂家同一产地的水泥。
4. 4. 3
水泥进厂必须同时附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按
不同的品种、等级分别存放在专用的仓罐内,做好明显标识,并
对品种、等级、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
4. 4. 4
进厂水泥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逐批进行检验,水泥的安定性、
凝结时间、胶砂强度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同厂家、不同品种
水泥应至少半年进行一次包括氧化镁、氯离子、碱含量等参数的
检验。对同一水泥厂家生产的同品种、同等级的散装水泥,以一
次进厂的同一编号水泥为一批进行检验,每 500t 为一个检验批,
不足 500t 仍按一批进行检验,且每批抽样检验不得少于一次。当
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规定期限时,应重新检验并相
应调整配合比。
4. 4. 5
上一章:DBJ/T 13-465-2024 住宅建筑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梯技术标准 下一章:DBJ/T 13-101-2024 福建省水泥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标准

相关文章

DBJ/T 50-099-2010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技术规程 DBJ/T 15-119-2016 预拌混凝土用机制砂应用技术规程 DBJ/T 15-119-2023 预拌混凝土用机制砂应用技术规程 DBJ/T 13-116-2015 预拌机制砂混凝土生产及施工技术规程 DBJ/T45-002-2012 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DB36/T 2090-2024 机制砂、预拌混凝土(砂浆)生产企业试验室管理规范 DB44/T 2594-2024 废弃混凝土再生砂粉预拌砂浆应用技术标准 DB62/T 3211-2021 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