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3/T 3100-2024 灰树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DB43/T 3100-2024 灰树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33.45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3 08:19:59



相关搜索: 规程 栽培技术 简化

内容简介

DB43/T 3100-2024 灰树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ICS 65.020
CCS B30 43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3/T 3100—2024
灰树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simply cultivation of Grifola frondosa
2024 - 11 - 13 发布
2025 - 02 - 13 实施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3/T 3100—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场地环境 ........................................................................... 1
5 栽培技术 ........................................................................... 1
6 病虫害防治 ......................................................................... 5
7 采收 ............................................................................... 5
8 废弃物处理 ......................................................................... 5
9 档案管理 ........................................................................... 5
附录 A(资料性) 生产操作档案 ......................................................... 7
附录 B(资料性) 投入品使用档案 ....................................................... 8
附录 C(资料性) 物候期记载档案 ....................................................... 9
I
DB 43/T 3100—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提出。
本文件由湖南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郴州绿之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汝晓、黄晓辉、孙叶光、周宇、张锐钦、田东辉、王春晖、胡素如、张宇、
冯立国。
II
DB 43/T 3100—2024
灰树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灰树花轻简化栽培的场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废弃物处理和档案管
理。
本文件适用于灰树花轻简化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119 饲料原料 小麦麸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灰树花 Grifola frondosa
隶属真菌界、担子菌门、蘑菇亚门、蘑菇纲、多孔菌目的一类大型真菌。
轻简化栽培 simply cultivation
轻简化栽培是指适度采用机械设备降低劳动强度,作业工序简单、劳资投入较少、省时省力、节约
成本,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出菇的一种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4 场地环境
栽培场地应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通风良好、水源清洁、环境无污染。其它应符合 NY/T 2375 的规
定。
5 栽培技术
1
DB 43/T 3100—2024
菌种
5.1.1 品种选择
应使用适于湖南省栽培,经多年多点试验,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等农艺性状稳定的灰树花栽培品
种。
5.1.2 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 NY/T 528 和 NY/T 1731 的规定,菌种质量应符合 NY/T 1742 的要求。在制菌
棒前 60 d 开始生产栽培种。
栽培季节
灰树花轻简化栽培一年可栽培两次,即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
春栽在(1~2)月制棒,(4~5)月第一次出菇、(10~11)月第二次出菇。秋栽在(7~8)月制
棒,(10~11)月第一次出菇,次年(4~5)月第二次出菇。每次出完第一次菇后,应迅速覆土养菌,
直至第二次出菇。
栽培原料
5.3.1 杂木屑
杂木屑中(3~8)mm 的片状杂木屑不少于总杂木屑的 1/3,应符合 NY/T 1935 的规定。
5.3.2 麦麸
应采用 NY/T 119 规定的二级及以上的麦麸。
5.3.3 石膏
应符合 GB/T 5483 的规定。
5.3.4 生产用水
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5.3.5 其它栽培原料
应符合 NY/T 1935 的规定。
菌棒制作
5.4.1 培养基配方
配方一:杂木屑 34%、棉籽壳 34%、麦麸 10%、玉米粉 10%、泥土 10%、石膏粉 1%、红糖 1%。培养
基含水量 60%~65%;
配方二:杂木屑(栗树)68%、麦麸 10%、玉米粉 10%、泥土 10%、石膏粉 1%、红糖 1%。培养基含水
量 60%~65%。
5.4.2 拌料
2
DB 43/T 3100—2024
杂木屑拌料前(2~3)d 预湿,棉籽壳拌料前(1~2)d 预湿,拌料时按照杂木屑、棉籽壳、麦麸、
玉米粉、石膏粉、红糖、泥土的顺序倒入拌料机搅拌均匀,再调节含分量至 60%~65%,充分搅拌均匀,
拌料时 pH 控制在(7~7.5)。
5.4.3 制袋
5.4.3.1 菌棒袋
菌棒袋分为内袋和套袋,材料可采用聚乙烯(常压灭菌)或聚丙烯(高压灭菌)。内袋宜采用折宽
(15~17)cm×长(45~55)cm×厚 0.005cm 的折角筒袋。套袋宜采用折宽(17~19)cm×长(50~60)
cm×厚 0.001 cm 的套袋。
5.4.3.2 装袋
培养料拌料完成后应及时装袋,宜采用机械装袋,整个菌棒上下松紧均匀、适度,封好袋口。整个
装袋和进灭菌锅操作应在6h 内完成。
5.4.4 灭菌
常压蒸汽灭菌在灭菌容器内温度达 98℃以上时,保持(13~16)h;高压蒸汽灭菌在灭菌容器内温
度达到 121℃,压力达到(0.10~0.11)Mpa 时,保持(3~4)h。灭菌结束后,待灭菌容器内温度自然
降至(60~70)℃时,把菌棒搬到冷却室冷却。
5.4.5 接种
5.4.5.1 菌棒要求
灭菌后料温下降到 25 ℃以下时接种。
5.4.5.2 环境消毒
接种环境用紫外线结合臭氧或熏蒸等方式消毒,接种工具、菌种袋表面及接种者双手用 75%的酒精
擦拭消毒。
5.4.5.3 接种操作
每个菌棒单面接种(2~3)穴,接种孔直径(1.5~2)cm、深(2~2.5)cm,接种后套上套袋。
培菌
5.5.1 培菌棚(房)
灰树花培菌场地要求清洁卫生,既可是通风、阴凉的室内培菌房,也可是室外遮荫、遮光的塑料培
菌大棚。
5.5.2 菌棒堆放
接种完毕的灰树花菌棒按“井”字形堆放,不直接压着接种孔,菌棒堆高不宜超过 10 层。
5.5.3 环境调控
培菌环境应避光,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 60%~70%。
5.5.4 翻堆及检杂
3
DB 43/T 3100—2024
接种孔处菌丝体直径(6~10)cm 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除去套袋。接种后(25~30)d 进行
第二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应降低堆高(2~3)层,每两行堆间留一条操作道。结合两次翻堆检查杂菌
污染菌袋并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室。经过(40~50)d 培菌,菌丝长满菌棒,再经过(10~15)d 后熟
培养,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第一次出菇管理
5.6.1 出菇棚
灰树花轻简化栽培采用出菇棚出菇,出菇棚应通风、阴凉、易于保湿、能够给予散射光。出菇棚外
应有两层遮盖,外层为遮荫层,内层为遮雨保湿的塑料棚膜。出菇棚长度宜控制在(25~40)m,顶部
高(2.5~3)m,肩高(1.5~2)m,宽(6~8)m,菇棚四周要有宽(0.3~0.6)m、深(0.4~0.5)m
的排水沟。
5.6.2 割口开穴
当出菇场地温度在(16~22)℃时,将菌棒搬入出菇场地,在菌棒中部菌丝浓密健壮处,用打孔器
打1个圆形出菇孔,直径(1.0~1.5)cm,深(0.2~0.5)cm,清去出菇孔内的菌皮和培养料。割口后
的菌棒按“井”字形或“△”形摆放,菌棒堆高(5~7)层,割口面朝侧面摆放。
5.6.3 催蕾
菌棒割口后应保持大棚四周的塑料棚膜封闭或在菌棒上盖膜,出菇场地控制温度在(18~20)℃、
空气相对湿度在 85%~90%。培养(8~12)d,割口处长出白色原基,给予(200~500)lx 的散射光。
原基没有明显的蜂窝状分化时,应避免直接向菇体喷水。
5.6.4 出菇管理
原基转为灰黑色后,将菌棒出菇孔朝上平铺畦面上,预留操作道。出菇棚控制温度在(15~23)℃、
空气相对湿度在 80%~90%,(200~500)lx 的散射光,应避免强直射阳光。在出菇棚口底部加装(0.5~
0.6)m 挡风设施,每天早晚各通风(1~2)h,高温和阴雨天气多通风,低温和大风天气少通风,应避
免风直吹原基或菇体。原基分化出叶片形成子实体后,根据出菇棚湿度每天喷雾状水(1~2)次,保持
空气相对湿度 85%~95%,直至采收。
第二次出菇管理
5.7.1 覆土养菌
5.7.1.1 时间
每批菌棒出完第一次菇后,应迅速覆土养菌,直至第二次出菇。春季栽培菌棒,(6~7)月覆土养
菌;秋季栽培菌棒,12 月~次年 2 月覆土养菌。
5.7.1.2 覆土方法
做畦:畦宽(0.5~0.9)m,畦深(18~20)cm,畦间距(0.3~0.5)m,畦底和周边用生石灰消毒。
割袋:从菌棒中部割开 10cm×10cm 的筒袋,让栽培料裸露出来。
摆棒覆土:一个菌棒紧挨一个菌棒横向摆放于畦内,上下叠放2层,上下左右菌棒呈“品”字型摆
放,下面一层划口向上,上面一层划口向下,将各个菌棒划口裸露处对接,先摆放好下面一层菌棒,在
摆放好的下层菌棒之间缝隙及菌棒两头覆上适量的土,确保两层菌棒紧挨后无缝隙,然后再摆放上面一
4
DB 43/T 3100—2024
层菌棒,上层菌棒接种孔朝上,摆好上层菌棒后,然后进行完整覆土,将菌棒之间的缝隙及两头用土壤
填实,上层菌棒表面有(3~5)cm 土壤覆盖。
5.7.1.3 养菌管理
将菇棚棚膜打开通风,控制土壤湿度 60%~80%,保持棚内空气清新,土壤不开裂。
5.7.2 出菇
5.7.2.1 催蕾
出菇前(10~15)d,去除菌棒表面泥土,用清水将菌棒表面泥沙清洗干净,菌棒表面覆盖一层遮
阳网保湿,每天喷水(1~2)次,确保遮盖物湿润。
5.7.2.2 出菇管理
菇蕾长至(2~3)cm,将菌棒表面的遮盖物去除,管理参照 5.6.4 执行。
6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
选用优质高抗品种,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把好栽培基质质量关,规范生产操作,营造适宜的培菌及
出菇环境,减少杂菌污染和虫害发生。
物理防治
场地设施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接种;利用防虫网、粘虫板和杀虫灯等阻挡或诱杀害虫;及时清理废
菌棒及污染菌棒。
化学防治
应选用国家允许的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施用按照 NY/T 393 的规定进行。
7 采收
当灰树花子实体扇形菌盖充分展开,边缘白色生长线消失,颜色呈灰黑色,菌盖下面菌孔稍扩大后,
菇体至七成熟左右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刀将整丛菇从贴近基部割下,小心摆入筐内。
8 废弃物处理
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集中分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9 档案管理
5
DB 43/T 3100—2024
生产过程记录应建档保存,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农事活动(见附录 A)、投入品使用(见附录 B)、
物候期(见附录 C)等,档案保存 2 年以上。
6
DB 43/T 3100—2024
附 A A A

(资料性)
生产操作档案
表A.1 农事活动记载表
菇房名称 菌棒数 品种
序号 原材料种类 操作日期 (月、日) 操作内容与方法 完成情况及效果 记载人
1
2

7
DB 43/T 3100—2024
附 B B B

(资料性)
投入品使用档案
表B.1 投入品使用记载表
菇房名称 菌棒数 品种
序号 品名 种类 来源 使用日期 (月、日) 用量 用法 效果 记载人
1
2

8
DB 43/T 3100—2024
附 C C C

(资料性)
物候期记载档案
表C.1 物候期记载表
菌棒数 品种
制种期 (月、日) 接种期 (月、日) 始收期 (月、日) 终收期 (月、日) 备注

9
上一章:DB43/T 3102-2024 莲藕机械化采收技术规程 下一章:DB43/T 3099-2024 羊肚菌干制及贮藏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43/T 2400-2022 冬瓜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DB43/T 2992-2024 莲藕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DB43/T 1261-2017 滑子菇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DB43/T 2490-2022 蓖麻轻简化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 DB43/T 2108-2021 杜仲轻简化栽戏培技术规程 DB43/T 2392-2022 姬松茸轻简化框栽生产技术规程 DB41/T 1553-2018 大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 DB37/T 4136-2020 大豆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