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5307/T 21-2024 大麦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21-2024 大麦栽培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16.4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10:19:42



相关搜索: 规程 栽培技术 大麦

内容简介

DB5307/T 21-2024 大麦栽培技术规程 ICS 65.020
CCS B 22 DB 5307

江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7/T 21—2024
代替 DB 5307/T 21-2019
大麦栽培技术规程
2024 - 10 - 14 发布
2024 - 11 - 14 实施
丽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5307/T 21—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 5307/T 21-2019《大麦栽培技术规程》,与DB 5307/T 21-201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a) 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文件进行修改;GB 4285 已废止,将其删除;
b) 品种选择中增加保啤麦 28 号,删除 S500、V06、V43、82-1,云大麦 12 号(裸)修改为云大
麦 12 号(见 3.1.2);
c) 对种子处理中的药剂用量进行了调整(见 3.2);
d) 地块处理中整地耕深由原来的 24 cm 以上修改为 20 cm 以上(见 3.3.2);
e) 对田间管理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具体为对施肥时期和施肥量进行部分调整(见 4.1),对病
虫草害防治药剂及用量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防治指标内容(见 3.2、4.2、4.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宗兴梅、和立宣、李双情、杨尚琼、赵丽芬、洪良忠、邰先梅、丁礼云、刘晓
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6年首次发布为DG 5307/T 21-2016,2019年标准号变更为DB 5307/T 21-2019。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 5307/T 21—2024
大麦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麦生产的耕作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丽江市大麦生产地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播前准备
选种
4.1.1 种子选择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大田用种规定指标。
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0%。
4.1.2 品种选择
基础地力中等以上,肥水条件优越的田块选择种植中矮秆二棱品种,如:S-4、云大麦2号、云大麦
12号、保啤麦28号等;中等肥力田块选择多棱中高秆品种,如云大麦1号、凤大麦6号等。
种子处理
播种前,利用晴天晒种1 d~2 d,应采用药剂拌种或包衣种,在白粉病和条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
每100 kg种子用20%三唑酮100 g~150 g或每100 kg种子用2%戊唑醇100 g~150 g拌种;地下害虫发生
较重的地块,每100 kg种子用50%辛硫磷乳液150 g~200 g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
混合拌种。包衣种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GB/T 15671的技术要求。
地块处理
4.3.1 去茬除草
2
DB 5307/T 21—2024
前茬是水稻,黄熟后开沟排水,收获后深翻晾晒,去除田埂上的杂草;前茬是烤烟,烟叶撇完后将
烟杆割掉、搬出,深翻晾晒,去除田埂上的杂草;前茬是其他旱地作物,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去除
田间和地埂上的杂草。
4.3.2 整地
深耕、深松土壤,耕深应达到20 cm以上;精细耕地做畦,三沟配套,达到雨停沟干,墒面应不积
水。
播种
4.4.1 播种量
按667 m
2基本苗12 万~15 万苗的量计算播种量。
高肥力田块:半精量轻简化机械栽培播种量为8 kg/667m
2~10 kg/667m
2,人工或机械条播播种量为
7.5 kg/667m
2~8 kg/667m
2;
中等偏下肥力田块:半精量轻简化机械栽培播种量为12 kg/667m
2~14 kg/667m
2,人工或机械条播
播种量为10 kg/667m
2~12 kg/667m
2。
4.4.2 播期
适时播种:播种期选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4.4.3 播种规格
人工或机械条播:采用行播,做到下籽要均匀,播深3 cm~5 cm,行距25 cm~28 cm,播后要覆
土;
半精量轻简化机械栽培:做到撒种均匀,撒种后,及时机旋浅盖土,再拉线开墒,墒面宽2.5 m~
2.8 m。
5 田间管理
施肥
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NY/T 496 的规定。
5.1.1 基肥
施肥结合深耕,每667 m
2施用商品有机肥200 kg~300 kg或腐熟农家肥1 500 kg~2 000 kg,复合
肥(14-16-15)20 kg~25 kg或复合肥(10-10-10)30 kg~40 kg。
5.1.2 追肥
5.1.2.1 分蘖肥
出苗后30 d~40 d左右追施分蘖肥尿素15 kg/667m
2~20 kg/667m
2,追肥时结合灌水。
5.1.2.2 拔节肥
视苗情亩追施拔节肥尿素5 kg~15 kg,追肥时结合灌水。
5.1.2.3 叶面喷肥
3
DB 5307/T 21—2024
抽穗初期每667 m
2用尿素250 g~300 g和磷酸二氢钾50 g~75 g兑水喷施;扬花后期每667 m
2用磷
酸二氢钾50 g~75 g兑水喷施,两次间隔时间15 d左右,避开雨天,在早晨或傍晚喷施。
田间除草
播种后40 d~45 d,田间杂草2叶~3叶期,灌水后3 d~4 d进行化除,阔叶类杂草每667 m
2使用10%
苯磺隆9 g~15 g兑水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主要通过人工拔除。
灌溉
视土壤墒情适时灌溉。采用漫灌的方式的,当墒面潮湿后,及时排水。
病虫害防治
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GB/T 8321.10 的规定。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在大麦扬花期至灌浆期,以防治两病两虫(白粉病、条纹病、蚜虫、红蜘蛛)为重点,兼治其它病
虫,防早衰、增粒重。合理选择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合喷施。
5.4.1 病害防治
5.4.1.1 白粉病防治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施用堆肥或腐熟的农家肥、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氮、磷、钾合理搭
配,增强大麦的抗病力;在播种前,铲除田间、路边、沟边的自生麦苗。
药剂防治:以往发病较重的地块,每100 kg种子用20%三唑酮100 g~150 g拌种;当田间病叶率达
10%以上时,每667 m
2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 g~100 g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 g~20 g兑
水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田块连续喷2 次~3 次,每次间隔7 d~10 d,喷药时避开雨天和大风天气。
5.4.1.2 条纹病防治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制度;适当浅播;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施足有机
肥,增加种肥量;大麦抽穗前拔除病株。
药剂防治:播种前每100 kg种子用2%戊唑醇80 g~100 g拌种或1%石灰水浸种24 h或4%~5%硫酸亚
铁2 g~2.5 g加水50 L水溶液浸种6 h;发病初期每667 m
2用65%代森锌100 g~120 g或50%多菌灵50 g~
60 g兑水喷雾防治。
5.4.2 虫害防治
5.4.2.1 蚜虫防治
农业防治:进行适期冬灌、早春划锄和镇压,减少冬春季蚜虫的繁殖基数;保护和利用天敌。
药剂防治:当百株蚜量达500头或益害比1:150以上时,每667 m
2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 g~
15 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 g~20 g或3%啶虫咪15 ml~20 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35 ml~40 mL,
兑水喷雾防治。
5.4.2.2 红蜘蛛防治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倒茬;浇灌时振动植株或搅拌流水口;大麦收割后进行深耕灭茬,及时机耕。
药剂防治:当虫量每市尺单行达200头以上时,每667 m
2可用20%哒螨灵20 g~25 g或4.5%高效氯氰
菊酯75 ml~80 mL兑水喷雾防治。
4
DB 5307/T 21—2024
抗逆技术
5.5.1 防倒伏
选择抗倒伏的中矮秆品种;开好深沟防积水,合理密植;科学用肥,防止重施、迟施氮肥;培育壮
苗、建立适合群体。
5.5.2 防冻害
选用冬春性适宜的品种;冻害严重种植区适当推迟播期,在孕穗开花期避开倒春寒;采用精量半精
量播种技术,培育壮苗,提高抗寒力;受冻后及时追施尿素5 kg/667m
2~10 kg/667m
2;加强中后期肥水
管理,防止早衰,预防倒春寒危害。
6 收获
收割
人工收割在蜡熟末期,联合收割机收割在完熟初期,抢晴天收割。留种用大麦在完熟初期人工收割。
晾晒
收割后及时晾晒,应选择向阳、通风、无污染、宽敞的场地进行晾晒。
储藏
入仓大麦籽粒含水量≤13%,温度控制在15℃以下。
采用干燥、趁热密闭储藏或地面堆积储藏方法,储藏时禁用有毒、有害的包装物。
5
上一章:DB5307/T 20-2024 云麦53栽培技术规程 下一章:DB5307/T 19-2024 金沙江流域油橄榄栽培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5307/T 21-2019 大麦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33-2021 云大麦12号(裸)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25-2019 核桃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1-2019 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18-2019 夏播油菜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20-2019 云麦53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6-2019 藜麦栽培技术规程 DB5307/T 37-2021 沃柑栽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