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23
丽
DB5307
江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7/T 15—2024
代替DB 5307/T 15-2019
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栽培技术规程
2024 - 10 - 14 发布
2024 - 12 - 30 实施
丽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5307/T 15—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 5307/T 15-2019《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栽培技术规程》,与DB 5307/T 15-2019相比,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增减;
b) 对起草人员进行了更改;
c) 删除禁用农药附录 A;
d) 规范晚疫病药剂名称及亩用量的表述方式;
e) 增加了马铃薯马铃薯块茎蛾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
本文件由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丽江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和习琼、和平根、李朝凤、石涛、和晓堂、王菊英、和立宣、李光达、李昊、
夏菊香、方子松。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年首次发布为DG 5307/T 14-2014,2019年标准号变更为DB 5307/T 15-2019。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 5307/T 15—2024
引
言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第7.3条和7.6条中“一种手扶拖拉机
组合式犁头” (专利号:ZL201120470873.0)专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
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
系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地址:丽江市古城区祥和路229号
联系电话:0888-5121611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
任。
II
DB 5307/T 15—2024
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栽培的选种、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挖、贮藏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丽江市大春作马铃薯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选种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高产、优质马铃薯品种。
种薯选择
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征的健康种薯,播种时应打破休眠;种薯选用30 g~50 g的小整薯;50 g以上
的种薯宜切块,播种前2 d~3 d进行种薯切块,切块大小在35 g~40 g之间,每块保留1个~2个芽。
种薯处理
切块时用0.1%的高锰酸钾对刀具消毒,每切1块~2块消毒1次、每次3 s~5 s;切块后的种薯用滑
石粉+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按10:1:1混合进行拌种消毒,每10 kg消毒1 000 Kg种薯,拌匀晾
晒1 d~2 d后播种。农药使用符合GB/T 8321.9规定。
5 整地
选地
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的壤土、砂土,pH值在4.8~7.5。前作作物以油菜、玉米、绿肥、
荞子为宜,不应为茄科作物。
整地
1
DB 5307/T 15—2024
上季作物收后,深翻20 cm~30 cm,播前整地,土地平整、土块均匀。
开播种沟
按行距75 cm~80 cm、沟深20 cm~25 cm、沟宽25 cm~30 cm开沟。
6 播种
播种时期
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遇干旱可推迟10 d~15 d。
种植密度
株距20 cm~25 cm,肥力好的地块3 500 株/666.7m
2~4 000 株/666.7m
2 ;肥力差的地块约4 000株
/666.7m
2。
施肥覆土
种薯摆放在沟底,上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后施复合肥,盖土厚8 cm~10 cm,至沟面稍凹或平沟。
施肥量:每666.7 m
2施农家肥1 500 Kg~2 000 Kg和的复合肥(17:17:17)30 Kg~35 Kg。
7 中耕管理
除草
马铃薯出苗后,应根据田间杂草情况人工浅锄1次,现蕾期结合追肥和培土进行第2次除草。
水肥管理
施肥应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现蕾期,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及培土,每666.7 m
2追施复
合肥(17:17:17)10 Kg~15 Kg、硫酸钾10 Kg~15 Kg、尿素5 Kg~10 Kg。
高垄培土
现蕾期植株高15 cm~30 cm时,用手扶拖拉机带犁(专利号:ZL 2011 2 0470873.0),结合追肥
培土起垄,垄高20 cm~25 cm。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遵行绿色植保原则,以测报指导防治,以控制病源、虫源
为中心,通过播期、施肥、中耕等保健栽培措施,调节田间小气候,增强植株抗病虫的能力,立足于农
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适时开展统防统治。主要病
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见附录A。
收挖时间
在植株50%以上落黄自然成熟时或割秧后10 d~15 d,选择土壤湿度低、天气晴朗时收挖。
收挖方法
用手扶拖拉机带犁隔行翻犁(专利号:ZL 2011 2 0470873.0),人工拣薯。
2
DB 5307/T 15—2024
分级包装
分拣时应剔除病薯、烂薯,并按照大薯(≥150 g),中薯(<150 g且≥50 g)、小薯(<50 g)的
等级规格进行分级,用网袋包装。
8 贮藏
贮藏前用生石灰粉166.68 Kg/666.7m
2对贮藏室消毒。分品种遮光贮藏,保持室内整洁、通风、干
燥。
3
DB 5307/T 15—2024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见表A.1。
表A.1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
序号 病虫害名称 发病规律及危害
1 晚疫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田 间发病最早症状出现在下部叶片。叶片发病, 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斑, 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 显。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 叶的大半以及全叶,叶片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霉 层。茎部受害,可形成褐色条斑,潮湿时,病 部产生白霉,但较稀疏,受害部位组织坏死、 软化,造成病斑以上茎叶死亡。块茎发病,初 为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稍凹陷。病斑 下的薯肉不同程度的褐色坏死,病健薯肉界限 不明显。病部易受其他病菌二次侵染而腐烂。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 卵孢子越冬。病薯播种后,有一些病芽还能出 土形成病苗(中心病株)。温湿度适宜时,中 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向健株传播扩展, 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进入土中,从伤 口、芽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 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有极为密切的 关系。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多露、多雾 或阴雨有利于发病。病菌发育要求相对湿度在 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当夜间较冷 凉,气温为 10 ℃左右,重雾或有雨,白天温 度 16 ℃~24 ℃,伴有高湿,这种条件下晚疫 病极易流行。山地马铃薯春播秋收,7、8 月份 的降雨量对病害发生影响很大。雨季早、雨量 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重。地势低洼、排水 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密度大或植株生长繁茂可 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
防 控 方 法
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使用健康种薯。 (2)进行种薯处理,见 3.3。 (3)与玉米、油菜、荞子等进行合理轮作。 (4)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5)中后期高垄培土。 2、化学防治 (1)可选用以下药剂及组合方式:①80%代森锰锌、 23.4%双炔酰菌胺+64%噁霜·锰锌、68.75%氟吡菌胺 +霜霉威盐酸盐;②64%噁霜灵·代森锰锌、25%吡唑 醚菌脂、25%嘧菌酯;③80%代森锰锌、68.75%氟吡 菌胺+霜霉威盐酸盐、25%嘧菌酯。 (2)喷药时间:第 1 次喷药按农业相关部门测报进 行;第 2 次在发病初期即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 进行;第 3 次在第 2 次喷药后 7 d~10 d 进行。 (3)喷药浓度:80%代森锰锌 120 g/666.7 ㎡~180 g/666.7 ㎡、23.4%双炔酰菌胺 20 ml/666.7 ㎡~40 ml/666.7 ㎡、64%噁霜·锰锌 100 g/666.7 ㎡~125 g/666.7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 75 ml/666.7 ㎡~100 ml/666.7 ㎡、64%噁霜灵·代森 锰锌 90 ml/666.7 ㎡~150 ml/666.7 ㎡、25%吡唑醚 菌脂 30 g/666.7 ㎡~40 g/666.7 ㎡、25%嘧菌酯 15 ml/666.7 ㎡~20 ml/666.7 ㎡。 (4)、不同药剂之间交替使用,延缓产生抗性。
4
DB 5307/T 15—2024
表A.1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续)
序号 病虫害名称 发病规律及危害 防 控 方 法
2 早疫病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 茎、块茎。多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叶片 染病,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小点,以后发 展成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褐色坏死斑, 大小 3 mm~4 mm,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致一片枯黄。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大春作产 区常常与晚疫病混合发生。丽江山地马铃 薯春播秋收,7 月~8 月雨水比较集中,湿 度大,有利于该病发生。 1、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病品种,使用健康种薯。 (2) 与玉米、油菜、荞子等进行合理轮作。 (3)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马铃薯的 抗病能力。 (1)植株封行开始,喷施 52.5%噁酮·霜脲氰 30 ɡ/666.7 ㎡~40 ɡ/666.7 ㎡、或 68.75%噁酮·锰锌 75 /666.7 ㎡~94 ɡ/666.7 ㎡、25%嘧菌酯 40 ml/666.7 ㎡~50 ml/666.7 ㎡,视病情防治 1 次~3 次,10 d~ 15 d1 次,交替喷施。 (2)下部叶片病叶率达到 5%以上,使用 10%苯醚甲环唑 85 ɡ/666.7 ㎡~100 ɡ/666.7 ㎡,或 70%丙森锌 125 ɡ/666.7 ㎡~187.5 ɡ/666.7 ㎡,共喷 2 次~3 次。交替 施药。
3 马铃薯块茎 蛾 马铃薯块茎蛾能严重危害田间和仓贮 的马铃薯。在田间危害茎、叶片、嫩尖和 叶芽,被害嫩尖、叶芽往往枯死,幼苗受 害严重时会枯死。幼虫可潜食于叶片之内 蛀食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呈半透明状。 其田间危害可使产量减产 20%~30%。在 马铃薯贮存期危害薯块更为严重,在 4 个 月左右的马铃薯储藏期中为害率可达 100%,以幼虫蛀食马铃薯块茎和芽。 1、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可有效控制马铃薯块茎 蛾发生。播种前,应避开上茬是茄科作物的地块,如烟 草、辣椒、西红柿、茄子等,特别是上茬发生过马铃薯 块茎蛾为害的地块不得再次种植马铃薯,以防止土壤越 冬虫源再次造成为害和扩散。 (2)深翻晒土。播种前选择晴天深翻地块,土壤 暴露在阳光下晒土 1~2 个月,利用高温和紫外线有效 杀死部分虫卵,减少病虫害发生。 (3)精选种薯。应选择表皮光滑、芽眼小、抗病 性好的品种。 2、化学防治 田间成虫盛虫期可用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 分散粒剂 4 g/666.7 ㎡~5 g/666.7 ㎡或 15%多杀·茚 虫威悬浮剂 16 ml/666.7 ㎡~22 ml/666.7 ㎡喷雾防 治。对商品性、食用性比较明确或临近收获期的马铃 薯,可用生物制剂 100 亿/g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100 g/666.7 ㎡~200 g/666.7 ㎡防治。以上药剂可交替使 用,隔 7 d~10 d 施药 1 次,连续 2 次~3 次。发生面 积较大时要采取统防统治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5
DB 5307/T 15—2024
表A.1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续)
序号 病虫害名称 发病规律及危害 防 控 方 法
4 蛴螬 蛴螬俗称白地蚕、白土蚕等,是鞘翅 目金龟子的幼虫,以东北大黑鳃金龟、暗 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和华北大黑锶金龟 最为常见,丽江地区主要以东北大黑锶金 龟为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体长 35 mm~ 45 mm,乳白色,肥胖,弯曲成 C 型。多皱 纹,头部成橙黄色,每侧具前顶毛 3 根, 胸足 3 对,细长,密生棕褐色细毛。臀部 腹面有呈三角形分布的钩状刚毛。肛门孔 三裂。 主要以幼虫咬食和钻蛀马铃薯的地下 嫩根、地下茎和块茎。 1、 农业防治 (1)适时秋耕,将部分成虫和幼虫翻至地表,使 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以及机械杀伤,减少田间虫 口基数。 (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避免将幼虫和虫卵 带入田中。 2、物理防治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每 30×666.7 m 2田设 40W 杀虫灯 1 盏。 3、药剂防治: 用高巧 8 ml,加水 0.75 Kg,拌种薯 50 Kg,或 50%辛硫磷与水与种薯按 1:7.5:500 的比例拌种; 5%辛硫磷颗粒剂每 2 500 g/666.7 ㎡~3 000 g/666.7 ㎡撒在种薯旁;1%高氟氯·噻虫胺 6670 g/666.7 ㎡撒 施在种薯旁。生长期蛴螬发生较重时可用 40%辛硫磷 乳油 70 ml/666.7 ㎡~75 ml/666.7 ㎡全株喷雾。
5 小地 老虎 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切根虫等,属 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期为害,主要危害马 铃薯的幼苗和块茎,造成缺苗。小地老虎幼 虫长 37 mm~47 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 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有 2 条深褐色 纵带。 1、农业防治 早春清除田中及周围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 若已产卵并发现 1 至 2 龄幼虫,应先喷药后除草,以免 个别幼虫入草隐蔽。清除的杂草应远离田块,堆沤处理。 2、物理防治 诱杀成虫。采用 6 份糖、3 份醋、1 份白酒、10 份 水和 1 份敌百虫调匀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虫。 3、化学防治 (1)配制毒饵,在行间或株间进行撒播。青草毒 饵:青草切碎,每 50 Kg 加入 40%辛硫磷 0.3 Kg ~0.5 2 用毒草 Kg,拌匀后成小堆状撒幼苗周围,每 666.7 m 20 Kg。 (2)小地老虎 1 至 3 龄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且 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上,为药剂防治最佳时期。选用 药剂有:5%二嗪磷 200 ml/1000g~400 ml/1000g 拌 种,2%吡虫啉 1 000 g/666.7 ㎡~1 500 g/666.7 ㎡撒 施在种薯旁,或 40%辛硫磷乳油 70 ml/666.7 ㎡~75 ml/666.7 ㎡全株喷雾。
6
DB 5307/T 15—2024
表A.1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续)
序号 病虫害名称 发病规律及危害 防 控 方 法
6 蚜虫 危害马铃薯的蚜虫种类很多,尤以桃 蚜、萝卜蚜和甘蓝蚜最为普遍。蚜虫以成、 若虫为害。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顶叶、嫩 叶、嫩茎等幼嫩部分,刺吸汁液,由于叶绿 素消失,叶片形成蜡黄色的不定刑黄斑,继 而黄斑扩大并变褐。蚜虫以极大的繁殖力迅 速布满叶片,使叶片严重失水和营养不良, 造成叶片卷皱发黄,影响产量。蚜虫还是多 种病毒的传播者。 1、农业防治 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有助于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 栖息场所,消灭部分蚜虫。 2、物理防治 必要时在有翅蚜向薯田迁飞时,田间插上黄板(高 出作物 60 cm,30 块/亩)诱杀有翅蚜。 3、化学防治 在田间蚜虫点片发生阶段及时施药,药剂 45%二嗪 磷 100 ml/666.7 ㎡~120 ml/666.7 ㎡喷雾,或 2.5% 天王星乳油 100 ml/666.7 ㎡~40 ml/666.7 ㎡喷雾、 12.6%噻虫胺+9.4%高效氟氯氰菊酯 10 ml/666.7 ㎡~ 15 ml/666.7 ㎡喷雾,共喷次 2 次~3 次。交替施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