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01
CCS B 40 64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 64/T 2104—2024
基本草原划定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designation of basic grassland
2024 - 11 - 19 发布
2025 - 02 - 18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 布
DB 64/T 210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灵武市林草
资源发展管护中心、青铜峡市草原工作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文广、王蕾、王顺霞、黄维、周静静、罗晓玲、牟高峰、马丽娟、张娜、付
晓、王波、马晓静、韩宇、黄波、闫秀、张欢、张嘉玉、李文胜。
I
DB 64/T 2104—2024
基本草原划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本草原划定的任务、工作流程与基本要求、工作准备、室内判读、县级调整、外业
核查、检查验收、成果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的基本草原划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0114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NY/T 1579 天然草原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基本草原 basic grassland
重要放牧场,割草地,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对调节
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
草原,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4 任务
对符合条件的草原进行基本草原划定,确定基本草原范围。
对建设占用基本草原或其他原因造成基本草原减少的情况,在基本草原储备区(基本草原后续补
划预留的区域,包括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确定的草地和最新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范围以外确需划为基本草
原的其他地类)进行补划。
建立并更新基本草原数据库。
5 工作流程与基本要求
工作流程
基本草原划定的工作流程如下:
a) 以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上年度草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据草斑小班为基本单元,
1
DB 64/T 2104—2024
利用最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征占用草原等其他成果,
形成基本草原预判图,并对预判图斑的基本草原类型、面积和质量等信息进行属性采集;
b) 预判图对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重大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等进行修正;
c) 县级可对预判图内基本草原的图斑进行修正和调出,并开展外业勘验,提供佐证材料;
d) 建立基本草原数据库;
e) 编制基本草原划定成果。
基本要求
5.2.1 划定范围和单元
涉及草原资源的县(区)均需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划定工作以上年度草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
据库草斑小班为最小单元,做到应划尽划。
5.2.2 类型划分
基本草原类型的划分应按照附录A执行。
5.2.3 调查比例尺
基本草原划定调查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与“上年度草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据”草地落界工作比例尺
一致。
5.2.4 地图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5.2.5 计量单位
面积计量单位采用公顷,精确到四位小数。
5.2.6 遥感数据
5.2.6.1 数据来源
利用国土变更调查及其它最新遥感数据,各种卫星数据可以互相补充。影像获取时间为近两年内。
5.2.6.2 时相波段
选择草地植物生长盛期获取的影像,影像获取时间在7月~9月份。影像波段数应≥3个,至少有1个
近红外波段(植被反射峰波段)和1个可见光波段。
5.2.6.3 影像质量
相邻景影像之间有4%以上的重叠,特殊情况下不少于2%;无明显噪声、斑点和坏线;云、非常年积
雪覆盖量应小于10%(特殊情况不应超过20%),且云雪不能覆盖重点调查区域;侧视角在平原地区不超
过25°,山区不超过20°。
5.2.6.4 影像精度
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优于2m。
2
DB 64/T 2104—2024
6 工作准备
物资准备
电脑、相机、GNSS定位设备、调查车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
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草地资源调查监测、用地规划、用地审批等各类与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相关
的数据:
a) 最新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
b) 最新年度草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据;
c) 草地资源清查数据;
d)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数据(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成果);
e) 自然保护地、草原自然公园、草原征占用等数据资料;
f)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相关资料。
7 室内判读
预判图斑制作
7.1.1 叠加分析
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图斑基础上,叠加上年度草原
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据库草斑小班,进行图斑分割。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图斑范围内细化基本草原
划定基本单元。
7.1.2 拟划入基本草原图斑筛选
在基本草原划定基本单元上,叠加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已征占用草原、已批复规划等与基
本草原划定相关资料, 将符合基本草原划定要求的草地划入基本草原,将不符合基本草原划定要求的
草地调出,形成基本草原预判图。选取符合基本草原划定类型的集中连片草原作为基本草原储备区。
属性信息完善
对预判图中图斑行政区划、类型、资源信息、面积、变更情况等基本草原属性进行更新完善,应符
合附录B的规定。基本草原的分类有交叉,以发挥主要功能的类型为主,具体属性因子如下:
a) 行政区域:主要包括市、县(区)、乡(镇)、村共 4 个属性信息,采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
据库属性值,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按照 GB/T 2260 规定执行,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按照
GB/T 10114 规定执行;
b) 图斑号:以村级单位统一编号,图斑按照从左向右、从上至下顺序编排,不能重号;
c) 地类编码和地类名称:按照 GB/T 21010 规定执行,采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属性值,应
符合附录 C 的规定;
d) 基本草原类型编码及名称: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e) 草原类、型、组:采用上年度草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据库属性值;
f) 草原起源: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分别用代码 1、2 表示;
g) 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两位小数;
3
DB 64/T 2104—2024
h) 草原等、级、等级评定:采用上年度草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据库属性值,应符合附录 D 的规
定,具体评价方法按照 NY/T 1579 的规定执行;
i) 草原所有权:采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属性值,应符合附录 E 的规定;
j) 草原使用权:应符合附录 F 的规定;
k) 草原承包经营权:应符合附录 G 的规定;
l) 补奖政策情况:应符合附录 H 的规定;
m) 划定调整意见:在县级调整阶段填写,调出、调入,分别用代码 1、2 表示;
n) 调整原因:在县级调整阶段填写,仅在划定调整意见为调出时填写,用代码 1、2、3 分别代表
用地现状为非草地,用地规划为非草地,用地已批准为建设用地、批而未建;
o) 备注:预判图斑为拟划入基本草原用代码 1 表示,为基本草原储备区用代码 2 表示。
8 县级调整
划定调整
县级对预判图内拟划入基本草原的图斑和储备图斑,套合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征占
用项目审批用地、违法用地、最新遥感影像等各类专题数据,进行确认和调出,分划入基本草原、划入
基本草原储备区、调出基本草原、调出基本草原储备区4类。
调整原因
仅在“调出基本草原”和“调出基本草原储备区”两种情况时填写,需给出充分的理由和原因。
9 外业核查
技术要求
组成外业核查小组,对本地“调出基本草原”和“调出基本草原储备区”的全部图斑进行现地核查,
填写内容应符合附录I的规定,拍摄现地核查照片,并将核查记录信息上报至基本草原数据库,整理形
成表格应符合附录J的规定,编写外业核查报告。
工作流程
确定外业核查区域;准备调整图斑分布图、外业核查相关表格等资料;利用GPS、数码相机等设备
辅助开展外业现地核查工作,填写外业核查记录、外业核查结果(参见附录I,J);编写外业核查报告。
10 检查验收
检查内容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对基本草原数据库中图斑的空间拓扑关系、属性数据的逻辑性,基本草原
调整图斑的合理性,面积求算,统计表、成果报告、验收报告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漏划、错划图斑数量
等内容进行检查。
抽查比例
4
DB 64/T 2104—2024
县(区)级自验,对本县(区)的全部调整图斑进行自验;市级初验,对本市每个县(区)成果进
行初验,随机抽取每个县(区)调整图斑总数的1%~3%;自治区级验收,每个市随机抽取30%县,抽中
县(区)中的调整图斑总数的1%~3%。
质量要求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合格:
a) 图斑的空间拓扑和属性数据逻辑性检查有一项不正确;
b) 调整图斑的原因不合理;
c) 统计表属性数据不准确、有漏项;
d) 成果报告内容不全面或与实际不符;
e) 验收报告不全面或与实际不符。
结果评定
检查验收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检查项全部符合要求为合格,有任意一项不合格的,则为不合格。
检查结果不合格的检查项,须修改后再次进行检查,直至检查合格为止。
a) 优秀:合格抽样图斑数均在 95%以上;
b) 良好:合格抽样图斑数均在 90%以上;
c) 合格:合格抽样图斑数均在 85%以上;
d) 不合格:合格抽样图斑数在 85%以下。
11 成果
文字报告
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外业核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a) 工作报告包括:工作基本情况、工作量及资金使用情况、主要经验和问题与建议等;
b) 技术报告包括:前言、自然概况、基本草原资源现状、基本草原储备资源现状、需要说明的相
关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c) 外业核查报告包括:基本草原划定和调整室内预判情况、外业核查工作开展情况、外业核查结
果分析、核查结论和建议等。
数据库和图件
基本草原划定数据库,基本草原储备区数据库,基本草原分布图,基本草原储备区分布图等。
数据汇总表
对数据库中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形成数据汇总表。
5
DB 64/T 2104—2024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基本草原划分类型
基本草原划分类型见表A.1。
表A.1 基本草原划分类型
序号 基本草原类 编码 备注
1 重要牧场 Ⅰ
2 人工草地 Ⅱ
3 退耕还草地 Ⅲ
4 改良草地 Ⅳ
5 草种基地 Ⅴ
6 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 Ⅵ
7 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存环 境的草原 Ⅶ
8 对调节气候、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 Ⅷ
9 自然保护地内草原 Ⅸ
10 生态保护红线内草原 Ⅹ
注1:重要牧场:指面积较大的天然放牧草场。 注2:人工草地:指在天然草地或其他土地(盐碱地、沙地和裸土地)上通过人工种植优良牧草而形成的草地植被 类型。 注3:退耕还草地:指将原来是草原开垦为耕地或原从事农作物种植的耕地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后变为人工草地或逐 渐恢复的天然草地。 注4:改良草地:指在天然草地基础上,通过加强培育和管理措施,如灌溉、施肥、改良土壤通气状况、地表整理、 防除杂草和草群的更新、复壮等,提高草地产量和品质的天然草地。 注5:草种基地:指专门用于牧草种籽生产的采种基地。 注6: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指专门用于科研、教学试验的草地。 注7: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禁止放牧及其它经营活动,且作为保 护野生动物、保护植物(发菜、甘草、斑子麻黄、沙冬青、半日花等)生存环境的草原。 注8:对调节气候、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指难以达到放牧条件,但对调节气候、涵养水土、 防风固沙等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 注9:自然保护地内草原: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批准 设立的草原自然公园内的草原。 注10:生态保护红线内草原: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6
DB 64/T 2104—2024
附 B B B
录
(规范性)
预判基本草原矢量属性结构
预判基本草原矢量属性结构见表B.1。
表B.1 预判基本草原矢量属性结构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编码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1 市级行政代码 SHIDM Char 6 0
2 市名称 SHIMC Char 10 0
3 县级行政代码 XIANDM Char 6 0
4 县名称 XIANMC Char 10 0
5 乡级行政代码 XIANGDM Char 3 0
6 乡名称 XIANGMC Char 10 0
7 村代码 CUNDM Char 3 0
8 村名称 CUNMC Char 10 0
9 图斑号 TBH Char 10 0
10 地类编码 DLBM Char 10
11 地类名称 DLMC Char 60
12 基本草原类型编码 CYLXBM Char 10 0
13 基本草原类型名称 CYLXMC Char 60
14 草原类 CLASS Char 4 0
15 草原型 TYPE Char 4 0
16 草原组 GROUP Char 4 0
17 草原起源 QI_YUAN Char 2
18 面积 MJ Float 16 4
19 草原等 QUALITY Char 2
20 草原级 PRODUCTION Char 2
21 草原等级评定 GRADE Char 4
22 草原所有权 QS Char 2 0
23 草原使用权 SYQ Char 2 0
24 草原承包经营权 JYQ Char 2 0
25 补奖政策情况 BJZC Char 2 0
26 划定调整意见 TZYJ Char 2 0
27 调整原因 TZYY Char 200 0
28 备注 1 BZ1 Char 2 0
29 备注 2 BZ2 200 0
7
DB 64/T 2104—2024
附 C C C
录
(规范性)
草地分类和编码
草地分类和编码见表C.1。
表C.1 草地分类和编码
编码 名称
一级类 04 草地
二级类 0401 天然牧草地
0403 人工牧草地
0404 其他草地
8
DB 64/T 2104—2024
附 D D D
录
(规范性)
草原等级分类和编码
草原等级分类和编码见表D.1。
表D.1 草原等级分类和编码
草原等分类和编码 草原级分类和编码 草原等级分类和编码
草原等 编码 草原级 编码 等级 编码
I 等草原 I 1 级草原 1 优质高产 1
II 等草原 II 2 级草原 2 优质中产 2
III 等草原 III 3 级草原 3 优质低产 3
IV 等草原 IV 4 级草原 4 中质高产 4
V 等草原 V 5 级草原 5 中质中产 5
6 级草原 6 中质低产 6
7 级草原 7 劣质高产 7
8 级草原 8 劣质中产 8
劣质低产 9
9
DB 64/T 2104—2024
附 E E E
录
(规范性)
草原所有权编码
草原所有权编码见表E.1。
表E.1 草原所有权编码
所有权 编码 备注
国有 1
集体 2
10
DB 64/T 2104—2024
附 F F F
录
(规范性)
草原使用权编码
草原使用权编码见表F.1。
表F.1 草原使用权编码
使用权 编码
国有 1
集体 2
个人 3
其他 4
11
DB 64/T 2104—2024
附 G G G
录
(规范性)
草原承包经营权编码
草原承包经营权编码见表G.1。
表G.1 草原承包经营权编码
所有权 编码 经营权 编码
国有 1 承包到户的国有草原 11
国有牧(草)场使用的国有草原 12
寺庙、公墓等使用的国有草原 13
国家公园等保护地使用的国有草原 14
国防和科研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国有草原 15
未承包的国有草原 16
集体 2 承包到户的集体草原(包括承包到联户) 21
承包到组的集体草原(包括承包到联组) 22
国家公园等保护地使用的集体草原 23
国防和科研等公益事业使用的集体草原 24
未承包的集体草原 25
12
DB 64/T 2104—2024
附 H H H
录
(规范性)
草原补奖政策编码
草原补奖政策编码见表H.1。
表H.1 草原补奖政策编码
补奖政策情况 编码
草畜平衡区 1
禁牧区 2
未纳入补奖范围 3
13
DB 64/T 2104—2024
附 I I I
录
(资料性)
外业核查记录
外业核查记录见表I.1。
表I.1 外业核查记录
行政区域: 市 县(区) 乡(镇) 村
图斑编号: 核查日期: 年 月 日
填表人:
经度: 纬度: 海拔: 米 照片编号:
数据库 地类 天然牧草地( ) 人工牧草地( )其他草地( )非草地( )
草原权属 国有草原( ) 集体草原( )
划入类型 基本草原( ) 基本草原储备区( )
基本草原类型 I( ) Ⅱ( ) Ⅲ( ) Ⅳ( ) V( ) Ⅵ( ) Ⅶ( )Ⅷ( ) Ⅸ( ) Ⅹ( )
调整意见 调出基本草原( ) 调出基本草原储备区( )
调整原因
外业核查 核查地类 天然牧草地( ) 人工牧草地( )其他草地( )非草地( )
基本草原调整类型 基本草原( ) 基本草原调整储备区( ) 非基本草原( )
核查类型 调整结果正确( ) 调整结果不符合技术要求,需划入基本草原( ) 调整结果不符合技术要求,需划入基本草原储备区( )
其他要说明事项
调整图斑 遥感影像
实地照片
备注
注1:行政区域:4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2:图斑号:数据库中的图斑编号,16位数。 注3:核查日期:应为现地核查的日期,且月份和日期为1位数的,前面补“0”统一到2位数。 注4:填表人:必须填写,谁负责填表就填写谁的名字。 注5:经纬度:录入实际核查图斑中心的经纬度(无法到达中心位置的,以到达图斑的实际位置为准),且单位统 一为度,保留6位小数,不足6位补“0”。 注6:海拔:精度为米,保留整数即可。 注7:照片编号:该照片在相机中的序号填入表格中,回到室内重新整理图斑编号(6位数)文件夹,并将照片编 号,每张照片编号在图斑编号的基础上加两位数编号,共8位数编码。 注8:数据库:在每项内容后,根据室内预判结果勾选或填写即可。 注9:外业核查:在每项核查内容后根据现地实际与室内判读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勾选即可。 注10:实地照片:拍摄景观照即可,与照片编号对应。
14
DB 64/T 2104—2024
附 J J J
录
(资料性)
外业核查结果
外业核查结果见表J.1。
表J.1 外业核查结果
序号 行政区 代码 行政区 名称 图斑 编号 划定 地类 划定基本 草原类型 调整 意见 调整 原因 外业核 实地类 外业核实基本 草原类型 核查 类型 核查 结论 复核 情况
1
2
3
4
5
6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