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3302/T 1168-2024 感潮河道监测规范

DB3302/T 1168-2024 感潮河道监测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4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11:11:41



相关搜索: 规范 监测 河道

内容简介

DB3302/T 1168-2024 感潮河道监测规范 ICS 07.120.01
CCS P 12 3302

江 省 宁 波 市 地 方 标 准
DB3302/T 1168—2024
感潮河道监测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idal river monitoring
2024 - 12 - 03 发布
2025 - 01 - 03 实施
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302/T 1168—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5 监测准备 ........................................................................... 2
6 监测实施 ........................................................................... 2
7 资料整编 ........................................................................... 3
8 成果质检 ........................................................................... 4
附录 A(资料性) 主要监测仪器设备及技术指标 ........................................... 5
附录 B(资料性) 感潮河道监测资料整编过程及成果表 ..................................... 6
参考文献 ............................................................................. 21
I
DB3302/T 1168—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宁波市水利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波市河道管理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宁波上航测绘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季树勋、徐浩、郑汲、单海涛、李奥典、张琦、张向东、李前钟、吕家树、李
最森、唐东跃、卫进进、姜勇、廖铭新、宁佳、钱奕宁、王正虎、于秉印。
II
DB3302/T 1168—2024
感潮河道监测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感潮河道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准备、监测实施、资料整编和成果质检。
本文件适用于感潮河道全潮水文测验、河道地形测量、河道断面监测和河道堤防冲刷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8316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42640 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规范
GB/T 50159 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
GB 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CH/T 2009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T 8023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CH/T 8024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
JTS 131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SL 42 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
SL/T 247 水文资料整编规范
SL 337 声学多普勒流量测验规范
SL 732 感潮水文测验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感潮河道 tidal riverway
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的河道。
[来源:SL 732—2015,3.1,有修改]
河道监测 riverway monitoring
以河道水体及边界为对象,进行监测获取河道空间地理信息、水文泥沙要素,并进行资料分析、图
件编制的工作。
[来源:SL 257—2017,3.3,有修改]
全潮 entire tidal period
1
DB3302/T 1168—2024
一个完整的潮汐周期。
4 基本要求
感潮河道监测项目应包括全潮水文测验、河道地形测量、河道断面监测、河道堤防冲刷监测。
感潮河道监测设备的布置和定位应符合监测要求,作业仪器设备均应检校合格,满足数据采集和
分析的需要,具体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应视实际需求和环境而定,建议选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及技术指标参
见附录 A。
感潮河道监测外业监测应采用 2 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里格投影 3°分带。资料成果采用
2 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或宁波 2 000 坐标系。高程基准应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监测过程中应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应遵循科学严谨的方
法,监测数据应准确、可靠、真实、完整、一致。
监测应由有相关专业资质的单位实施。
5 监测准备
监测工作前应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目的、对象、方法、指标、采样频次、监测范围、周期
等内容。
监测工作前应根据监测要求和计划,在河道上合理布置监测点位,覆盖监测范围。
监测工作前应根据监测目的和指标,选用适当的监测设备。
6 监测实施
全潮水文测验
6.1.1 监测要素宜包括监测断面的潮(水)位、流速、流向、流量、盐度、含沙量、悬沙粒径级配、
底质粒径级配、底质成分等开展监测。
6.1.2 潮(水)位、流速、流向、盐度应按 SL 732 的要求执行;流量应按 GB 50179、SL 337、SL 732
的要求执行;含沙量、悬沙粒径级配、底质粒径级配、底质成分应按 GB/T 50159、SL 42、SL 732 的要
求执行。
6.1.3 潮(水)位观测应收集监测断面覆盖全潮水文测验的连续半个月潮位资料,无法收集数据的应
布设临时潮位站进行潮位观测。
6.1.4 定点水文测验线布设位置应覆盖河道左、中、右岸,不具备布设测验垂线的可利用已建或新建
潮水文站监测。测验内容包括流速、流向、盐度、含沙量、悬沙粒径级配、底质粒径级配、底质成分等,
测验时间选取大、小潮进行观测,覆盖两个完整潮期,每潮观测时间应不小于 26 h。
6.1.5 断面流量观测应在定点水文测验时同步开展。
6.1.6 监测设备宜采用潮(水)位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温盐浊深仪等自动监测设备。
6.1.7 监测频率宜每年度春、夏、秋、冬季各开展 1 次,至少应在汛期前和汛期后各开展 1 次。
河道地形测量
6.2.1 应对河道地形的岸上和水下两个部分进行测量,岸上部分应从水陆边界线测至管理范围线,河
道岸上和水下地形宜同步测量,并能完整、如实反映地物、地貌及地形。
6.2.2 岸上部分应按 CH/T 2009、CH/T 8024、JTS 131 的要求执行,水下部分应按 GB/T 42640、CH/T
2
DB3302/T 1168—2024
2009 的要求执行。
6.2.3 岸上部分地形测量宜采用高精度遥感卫星、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机载、船载、手持三维激光雷
达等新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水下部分地形测量宜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
6.2.4 监测频率宜每三年至少 1 次,遇特殊水情应加密监测频次。
河道断面监测
6.3.1 应对河道断面的岸上和水下两个部分进行测量,岸上部分应从水陆边界线线测至管理范围线,
河道岸上和水下地形宜同步测量,并能完整反映断面上的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断面布设宜均匀布设,重
点关注河道汲代表性特征断面应加密布设。
6.3.2 测量应按 CH/T 2009、JTS 131 的要求执行。
6.3.3 断面岸上部分宜采用 RTK、全站仪等设备测量,断面水下部分宜采用单波束测深仪测量。
6.3.4 监测频率每年宜在汛期前、汛期中、汛期后进行监测,遇特殊水情应加密监测频次。
河道堤防冲刷监测
6.4.1 应进行堤脚高程、岸坡冲刷监测以及对冲刷情况的评估和分析,应对岸上和水下两个部分进行
监测。
6.4.2 岸上部分应按 CH/T 2009、CH/T 8023、CH/T 8024、JTS 131 的要求执行,水下部分应按 GB/T
42640、CH/T 2009 的要求执行。
6.4.3 岸上部分监测宜采用机载、船载、手持三维激光雷达采集堤岸、堤脚区域的三维点云数据,水
下部分宜监测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采集水下地形三维点云数据,岸上水下点云数据拼接后应制作三维
模型。点云数据经抽稀处理后,应按 1:500 比例尺要求绘制地形图。如有施工变化,应根据要求进行更
新。
6.4.4 岸上部分测量宜每年 1 次,有特殊情况应加密监测频次;水下部分测量每年宜在汛期前、汛期
后进行监测,宜与河道断面监测同步开展,遇特殊水情应加密监测频次。
7 资料整编
一般要求
7.1.1 全潮水文测验应按 SL 732、SL/T 247 的要求执行,河道地形测量、河道堤防冲刷监测应按 GB/T
42640、CH/T 8023、JTS 131 的要求执行,河道断面监测应按 JTS 131 的要求执行。
7.1.2 应采用分项责任制,遵循“随监测、随整编”的原则,整编数据应真实、准确。
7.1.3 宜实现在线整编。
7.1.4 采用新方法、新技术进行资料整编,应与现有整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精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要求方可投入使用。
7.1.5 资料整编过程及成果表参见附录 B。
成果图表
7.2.1 全潮水文测验成果图表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全潮水文测验断面和垂线布设表;
b) 逐时潮位观测报表;
c) 潮流观测报表;
d) 含沙量观测报表;
3
DB3302/T 1168—2024
e) 盐度观测报表;
f) 水文断面综合要素成果表;
g) 水文断面潮量成果表;
h) 水文断面输沙量成果表;
i) 悬沙粒径级配报表;
j) 底质粒度分析成果表;
k) 底质粒径级配报表。
7.2.2 河道地形测量成果图表应为比例尺不小于 1:2 000 地形图,采用任意分幅,水下地形按 1 m 的间
距表示出等高线和沿线岸墙墙脚处需测量相应高程。
7.2.3 河道断面监测成果图表应为比例尺不小于 1:200 断面图,断面图中以河道左岸为起点,以河道
右岸为终点,可叠加其他测次的断面线作对比分析。
7.2.4 河道堤防冲刷监测成果图表应为比例尺不小于 1:500 地形图,采用任意分幅,水下地形按 1 m 的
间距表示出水下等高线。
成果分析
7.3.1 全潮水文测验应对各水文要素成果进行概述性描述,概述性描述应包括下列内容:
a) 从断面形态、平均高程、变幅等方面进行断面地形分析;
b) 从各潮位站的最高潮位、最低潮位、最大潮差、平均潮差等方面进行潮汐分析;
c) 从各断面实测最大流速极值和垂线平均最大流速的平面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潮流分析;
d) 从上中下游、大小潮等方面对含沙量分布特征进行含沙量分析;
e) 从年度、季节、潮汛、各断面等角度进行水温、盐度、悬沙及底质颗分、断面潮量、输沙量分
析。
7.3.2 河道地形测量应与历史河道地形测量成果进行对比,可通过三维点云数据、数字高程模型、特
征断面等方法分析河道地形的冲淤变化。
7.3.3 河道断面监测应与历史河道地形测量成果进行对比,可通过断面过水面积、断面河宽、断面平
均水深、断面深泓高程以及断面深泓里程等特征参量分析河道断面的冲淤变化。
7.3.4 河道堤防冲刷监测应与历史河道的堤防冲刷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可通过数字高程模型、特征断
面等方法分析堤防堤脚以及堤前滩地的冲刷情况。
8 成果质检
成果质检应按 GB/T 18316、GB/T 24356、SL/T 247 的要求执行。
4
DB3302/T 1168—2024
附 A A A

(资料性)
主要监测仪器设备及技术指标
感潮河道监测用主要监测仪器设备及技术指标见表A.1。
表A.1 主要监测仪器设备及技术指标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技术指标
1 GNSS RTK 静态精度:水平±(5+1×10 -6×d)mm,垂直±(10+1×10 -6×d)mm;
动态精度:水平±(10+1×10 -6×d)mm,垂直±(20+1×10 -6×d)mm。
2 多波束测深系统 开角:≥140 °; 测深分辨率:<10 mm; 波束数:≥512; 工作频率:400 kHz; 波束角:0.9 °×1.9 °; 惯导系统定位精度:平面±(8+1×10 -6×d)mm; 高程±(15+1×10 -6×d)mm(RTK); 纵横摇精度:±0.02 °; 艏向精度:±0.03 °; 涌浪精度:±5 cm 或 5 %(2 cm RTK)。
3 单频测深仪 精度:±1cm + 0.1%水深
4 声速剖面仪 精度:±0.2 m/s
5 全站仪 测角精度:±2 ";测距精度:±(3+2×10 -6×d)mm
6 水准仪 往返测中误差:±0.3 mm/km
7 水准标尺 铟钢尺
8 潮(水)位仪 测量范围:0 m~50 m;精度:±0.05 % FS;采样频率:1 Hz、2 Hz、4 Hz
9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剖面深度:0 m~60 m; 流速范围:±5 m/s(标准);±20 m/s(最大); 流速精度:0.5 %FS/±5mm/s; 流向范围:0 °~360 °; 流向精度:±2.0 °; 需配备底跟踪用于流量监测。
10 温盐深浊度仪 水深(压力):测量范围:0 m~30 m,精度:±0.05 %FS; 温度:测量范围:-5 ℃~35 ℃,精度:±0.01 ℃; 电导率(盐度):测量范围:0 mS/cm~85 mS/cm,精度:±0.003 mS/cm; 浊度:测量范围:0~250/500/1000/2000/4000; 精度:0.5 NTU。
注:d 为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
5
DB3302/T 1168—2024
附 B B B

(资料性)
感潮河道监测资料整编过程及成果表
感潮河道监测资料整编及过程及成果表见表B.1~表B.15。
表B.1 全潮水文测验断面和垂线布设表
断面名称 项目 宁波2000 坐标 (中央经线121°30′E) CGCS2000 经纬度
CGCS2000 直角坐标 (中央经线121°30′E) 河底高程 m
X/(m) Y/(m) B/(°′″ N) L/(°′″ E) X/(m) Y/(m)
左岸
右岸
垂线号


左岸
右岸
垂线号


左岸
右岸
垂线号


左岸
右岸
垂线号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审:
6
表B.2 逐时潮位观测报表
年 月
站名: 潮高基面: 单位为厘米
日期 潮 位 合计 平均 高潮 高潮 低潮 低潮
日 农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潮时 潮位 潮时 潮位 潮时 潮位 潮时 潮 位
月 日











最高高潮 m 最低低潮 m 平均潮差 m 合计
潮时 日 时 分 潮时 日 时 分 最大潮差 m 平均
平均涨潮历 时 小时 分 平均落潮历 时 小时 分 最小潮差 m 平均高潮潮高 = m 平均低潮潮高 = m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核:
7 DB3302/T 1168—2024
表B.3 潮流观测报表
点位:
潮型: 北纬: 东经:
日 期 时 间 水深 m 面 0.2H 0.4H 0.6H 0.8H 底 垂线
流速 m/s 流向 ° 流速 m/s 流向 ° 流速 m/s 流向 ° 流速 m/s 流向 ° 流速 m/s 流向 ° 流速 m/s 流向 ° 流速 m/s 流向 °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核:
8 DB3302/T 1168—2024
表B.4 含沙量观测报表
点位:
潮型:
日期 时间 水深 m

















制表:
校核:
北纬: 东经:
含沙量/(kg/m
3)
面 0.2H 0.4H 0.6H 0.8H 底 垂线平均
初审: 复核:
9 DB3302/T 1168—2024
表B.5 盐度观测报表
点位:
潮型: 北纬: 东经:
日 期 时 间 水深 m

















制表:
校核:
盐度/(‰)
面 0.2H 0.4H 0.6H 0.8H 底
初审: 复核:
10 DB3302/T 1168—2024
表B.6 水文断面综合要素成果表
断面: 潮型: 北纬: 东经:
日期 时间 水位 m 平均流速 m/s 流量 m 3/s 过水面积 m 2 含沙量 kg/m 3 输沙率 kg/s













注: “-”表示涨水,“+”表示落水 。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核:
11 DB3302/T 1168—2024
表B.7 水文断面潮量成果表
潮型 测流断面 涨 潮 落潮 净进潮量 m 3 净泄潮量 m 3 涨落潮 量比值 (落/涨)
起讫时分 潮量 m 3 起讫时分 潮量 m 3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平均















制表:
12 DB3302/T 1168—2024
表B.8 水文断面输沙量成果表
测流 潮型 断面


涨 潮

落 潮





起讫时分





含沙量

输沙率













kg/m 3

t/s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大 平均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核:
13 DB3302/T 1168—2024
表B.9 悬沙粒径级配报表
垂线号 粒径 P<d /(%) 中值粒径 mm
1000 um 500 um 250 um 125 um 63 um 32 um 16 um 8 um 4 um 2 um 1 um 0.5 um



















DB3302/T 1168—2024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核:
14
表B.10 底质粒度分析成果表
垂线号 河底高程 m 粒级含量/(%) 备注
砾石 砂 粉砂 粘土 现场描述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核:
15 DB3302/T 1168—2024
表B.11 底质粒径级配报表
垂线号 粒径P 2000 um 1000 um 500 um 250 um 125 um 63 um 32 um 16 um 8 um 4 um 2 um 1 um 0.5 um
















制表:
校核: 初审: 复核:
上一章:DB3302/T 1170-2024 菜市场快速检测服务规范 下一章:DB32/T 4897-2024 磁混凝沉淀水处理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强感潮河口地区水工混凝土的氯离子侵蚀试验 DB3302/T 1172-2024 温室气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规范 DB3302/T 1173-2024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规范 DB3302/T 181-2018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DB15/T 1168-2024 地理标志产品 达茂马铃薯 DB3210/T 1168-2024 设施蔬菜土壤硼肥施用技术规程 DB3302/T 1158-2024 网吧等级评价规范 DB3302/T 1086-2017 病患陪护员培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