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2.020.20 6111
CCS B 16
杨 凌 农 业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示 范 区 地 方 标 准
DB 6111/T 152—2024
代替 DB 6111/T 152-2020
大棚黄瓜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 of integrated control of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in plastic tunnel of cucumber
2024 - 12 - 10 发布
2025 - 01 - 10 实施
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6111/T 15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本代替DB6111/T 152-2020《大棚黄瓜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与DB6111/T 152-2020
相比,除了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生物防治”的方法(见 6.2);
——删除了“表 1”中禁用农药,增加了“表 1”中“10.5 %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及其用法,修
改了“表 1”中“0.5 %阿维菌素颗粒剂”的用法(见 6.3.1,2020 年版的 6.3.3);
——修改了“根结线虫的分级标准”,增加了“根结线虫的分级标准”(切根百分数法标准),
在句末加上了“综合测定”(见 B.1.1,2020 年版的 B.1.2)。
本文件由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杨凌霖科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凌红钰种植专
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书霞、张晓将、惠麦侠、宋小龙、王若宸、刘菁芳、鲁鹏飞、王
鑫、刘召
梅、刘盼盼、李忠宏、罗新龙。
本文件历次版本为:
——DB6111/T 152-2020。
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负责解释。
联系人:陈书霞
联系电话:18706820168
联系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李台街道邰城路3号
I
DB 6111/T 152—2024
大棚黄瓜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棚黄瓜根结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症状与发生规律、病情调查与诊断、
防治措施与档案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大棚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10-20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5-2021
有机肥料
DB61/T 1550-2022
大棚黄瓜槽式基质栽培技术规范
DB6111/T 150-2020
春季大棚黄瓜嫁接育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根结线虫病 meloidogyne incognita
由根结线虫引起的根部土传病害。主要症状是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瘤状物,
即根结。根结线虫侵染根系后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进而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3.2
发病率 morbidity
发病植株占所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
3.3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根据调查植株中不同的病情级别及相应级别的病株数,按照病情指数公式计算出的数值(见附录
B.1.2)。用以衡量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4
症状及发生规律
症状与发生规律参见附录A。
5
病情调查与诊断
1
DB 6111/T 152—2024
病情调查与诊断参见附录B。
6 防治措施
6.1 农业措施
6.1.1 棚室清理
及时清除棚内病株、残根并集中做无害化处理。彻底清除田间及地边的荠菜、苣荬菜、蒲公英、苍
耳等根结线虫的寄主杂草和野菜。
6.1.2
种子消毒
温汤浸种消毒。即用50 ℃~55 ℃温汤浸种15 min~20 min,室温浸种5 h~6 h,25 ℃~28 ℃下
催芽。
6.1.3
基质消毒
采用1.8 %阿维菌素乳油200倍液喷洒育苗基质,边喷边拌土。同苗床喷洒消毒。所用基质应符合
DB61/T 1550-2022的要求。
6.1.4
嫁接育苗
采用插接法育苗。方法详见DB6111/T 150-2020。
6.1.5 合理施肥
整平地面,均匀撒施符合NY/T 525-2021的商品有机肥1000 kg/667 m 2或腐熟的农家肥1000 kg/667
m 2~1500 kg/667 m 2,符合NY/T 496-2010的三元复合肥(N-P2O5-K2O:15-15-15) 40 kg/667 m 2~60 kg/667
m 2。
6.1.6 高温闷棚
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清理干净棚室内上茬作物后,均匀撒施50 kg/667 m 2~80 kg/667 m 2石
灰氮(氰氨化钙),旋耕30 cm后,均匀铺撒4 cm~6 cm长的碎麦秸600 kg/667 m 2~1300 kg/667 m 2,
灌透水,密闭棚膜,高温闷棚20 d以上。揭膜晾透后,施基肥深耕耙细耙平。
6.1.7
轮作
棚室黄瓜7月中旬拔秧后,可轮作一茬夏玉米或韭菜、大葱等。
6.1.8
基质栽培
危害特别重的棚室可按DB61/T 1550-2022的规定采用槽式基质栽培。
6.2
生物防治
定植时,用发酵好的牛羊粪将放线菌的高活性菌粉制剂稀释200倍,穴施50 g/穴~100 g/穴,或在
定植穴外10 cm外开沟浇灌菌粉稀释200 倍~300 倍液。或在定植时拌土穴施2 kg/667m
2淡紫拟青霉。
6.3
化学防治
6.3.1
土壤处理
2
DB 6111/T 152—2024
定植当天,在定植畦内开两条15 cm深的沟,间距20cm,将10 %噻唑磷颗粒剂与细土按1:5混合均
匀后,沟施2 kg/667 m
2覆土,两沟中间挖穴定植。根结线虫病害严重的,可参照表1搭配其它合适药剂
处理。药剂使用应符合GB/T 8321.10-2018的规定。
表 1
根结线虫病害常用的药剂用量及用法
药剂名称 用量及用法
10%噻唑膦颗粒剂 2 2 kg/667m 植株两侧 10 cm 处挖 15 cm 深的条 状沟,将药剂和细土按 1:5 混合均匀撒 施,覆土盖实。
0.5%阿维菌素颗粒剂 3 kg/667m 2~5 kg/667m 2
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 2 1.8 kg/667m
10%地虫克颗粒剂 1.6 kg/667m 2~3 kg/667m 2
35%威百亩水剂 3 kg /667m 2;兑水 300 kg 沟施
1.8%阿维菌素乳油 1500 倍灌根
1.5%菌线威可湿性粉剂 4000 倍~6000 倍液灌根
6.4
6.4
切断传播途径
6.4.1
施肥
避免施用外来含线虫的肥料(如未腐熟的鸡粪等)。
6.4.2
消毒防护
使用过农机具应及时消毒,在棚室门口铺洒生石灰。应避免人员随意串棚,外人入棚或在不同棚室
间操作时,要换鞋或套上鞋套。
7
档案记录
应建立田间根结线虫病防治记录。记录内容见附录C。
3
DB 6111/T 152—2024
附 A A A
录
(资料性)
黄瓜根结线虫病害的识别与发生规律
A.1
症状
黄瓜植株发病轻微时,地上部病株症状不明显,叶片微黄,中午天热时叶片萎蔫。重病株明显矮小,
长势弱,结瓜不良,如遇高温干旱,中午萎蔫,植株提早枯死。病株地下部症状明显,一般主根较弱,
而侧根和须根增多,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根瘤,大小形状不一,初时白色,质地柔软,后变淡褐色,
表面有时龟裂。较大根结上一般又可长出许多纤弱的新根,其上形成多个小根结,剥开较大根结,可见
到极小的鸭梨形白色线虫。
A:根结线虫侵染黄瓜根系 35 d 之后;B:根结线虫侵染黄瓜成株根系的情况;C:根结线虫侵染黄瓜根系变褐枯死的情况。
图 A.1 根结线虫危害黄瓜根系的症状
A.2
病原
黄瓜根结线虫病主要病原有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
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
A.3
生活史
根结线虫生产史经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成虫。通过雌成虫产卵,形成卵囊或卵块,生活周期
20 d~30 d,周期长短受温度影响。二龄幼虫进入土壤后,具有侵染性,可向寄主根部定向移动。
A.4
发病规律
大棚中线虫以二龄幼虫、卵囊中的卵和雌成虫形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年~3年。环境
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为幼虫。幼虫重新侵入黄瓜根系后,在瓜根内取食、生长发育,致根部产生根
结。大棚温度不低于10 ℃情况下可终年繁殖,发病重,防治困难。植物根结线虫在土壤中主要以卵的
形式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应时,在卵内发育成一龄幼虫,蜕皮一次孵化出具侵染性的二龄幼虫,二
龄幼虫通过口针穿刺和食道分泌水解酶类从植物根尖侵入根系。根结线虫从卵到下一代卵的发育约需要
30 d,一年内可多次侵染。
A.5
生存环境
1
DB 6111/T 152—2024
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地表下5 cm~10 cm土壤中,生存适温为25 ℃~30 ℃,高于40 ℃或低于5 ℃
很少活动,55 ℃条件下10 min可致死,土壤湿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线虫的活动,一般适宜蔬菜生长
的湿度和温度条件适宜线虫的孵化和侵染。
A.6
侵染途径
根结线虫卵开始孵化成为二龄幼虫时,可从根尖的伸长区侵入根系的任何部位。根结线虫卵随着病
土、病苗、灌水、农具等传播,重茬田块会导致根结线虫病害逐年加重。
A.7
传播途径
植物根结线虫在土壤中主要以卵的形式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应时,在卵内发育成一龄幼虫,蜕
皮一次孵化出的具侵染性的二龄幼虫,二龄幼虫蜕皮后发育成三龄幼虫,三龄幼虫蜕皮后发育成四龄幼
虫。三、四龄幼虫皆分雄、雌,雄成虫有发达的口针,但食道腺发育不完整,无法取食;雌成虫有完整
的消化系统,能取食,继续留在根内寄生并产卵,可连续产卵2个月至3个月,一天最多时可产卵30 粒~
80 粒。
2
DB 6111/T 152—2024
附 B B B
录
(资料性)
黄瓜根结线虫病害的病情分级与调查
B.1
病情分级与计算
B.1.1
根结分级
根结分级为:
——0级=无根结;
——1级=1~2个;
——2级=3~30个;
——3级=31~100个;
——4级≥100个。
切根百分数分级法标准为:
——0级,无可见根瘤或卵块;
——1级,根瘤总长度占总根长度的1%~24%;
——2级,根瘤总长度占总根长度的25%~49%;
——3级,根瘤总长度占总根长度的50%~74%;
——4级,根瘤总长度占总根长度的75%~100%。
根据两种方法综合测定。
B.1.2
病情指数计算
统计植株发病率,根据根结分级标准评估记载田间标样的发病程度,使用以下方法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DI)=∑(各病级植株数×该级数)/调查总株数
病情指数将抗性分为5个等级,其中:
——0=免疫;
——0~1.0=高抗;
——1.0~2.0=抗病;
——2.0~3.0=中抗;
——3.0~4.0=易感;
——> 4.0=高感。
B.2
发病率和防效计算
发病率(%)=发病株数/各处理总株数×100 ;
防治效果(%)=(对照发病率-处理发病率)/对照发病率×100。
3
DB 6111/T 152—2024
附 C C C
录
(资料性)
黄瓜根结线虫病害防治记录
C.1
黄瓜根结线虫病害防治记录
参见表C.1。
表 C.1 黄瓜根结线虫病害防治档案表
日期 前茬作物 根结线虫病害发 生情况 防治方法 病情指数 发病率 (%) 防治效果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