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05 31
上
海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1/T 1519—2024
扁豆品种形态描述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Lablab purpureus (L.) Sweet
2024-11-29 发布
2025-03-01 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1/T 1519—2024
目
次
前言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信息 ............................................................................ 1
概述 ............................................................................ 1
统一编号 ........................................................................ 1
品种名称 ........................................................................ 1
品种类型 ........................................................................ 1
繁殖方式 ........................................................................ 2
系谱 ............................................................................ 2
图像 ............................................................................ 2
5 形态特征 ............................................................................ 2
幼苗 ............................................................................ 2
5.1.1 观测对象 .................................................................... 2
5.1.2 观测方法 .................................................................... 2
茎 .............................................................................. 2
5.2.1 观测对象 .................................................................... 2
5.2.2 观测方法 .................................................................... 2
叶 .............................................................................. 3
5.3.1 观测对象 .................................................................... 3
5.3.2 观测方法 .................................................................... 3
花序 ............................................................................ 4
5.4.1 观测对象 .................................................................... 4
5.4.2 观测方法 .................................................................... 4
荚果 ............................................................................ 5
5.5.1 观测对象 .................................................................... 5
5.5.2 观测方法 .................................................................... 5
种子 ............................................................................ 8
5.6.1 观测对象 .................................................................... 8
5.6.2 观测方法 .................................................................... 8
6 形态描述 ............................................................................ 9
附 录 A (资料性) 部分形态特征分级标准 ........................................... 10
附 录 B (资料性) 扁豆品种形态描述数据采集表 ..................................... 16
I
DB 31/T 1519—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市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丽、王彪、赵洪、章毅颖、陈海荣、张余、李寿国、黄静艳、张靖立、褚云
霞、邓姗。
II
DB 31/T 1519—2024
扁豆品种形态描述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扁豆[Lablab purpureus (L.) Sweet]品种形态描述的基本信息和形态特征。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地区科研机构、育种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对可栽培扁豆品种的资源收集、整理、
保存、形态数据库建立、育种和品种市场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缝线 suture
荚果两侧的开裂线。
4 基本信息
概述
扁豆品种的基本信息是扁豆品种形态描述规范的重要基础数据,包括统一编号、品种名称、品种类
型、繁殖方式、系谱、图像。宜参考附录B的表B.1填写扁豆品种形态描述的基本信息。
统一编号
扁豆统一编号由“BD”加年份再加上4位顺序号组成,编号具有唯一性。例如,2023年采集的第一
份扁豆品种,其统一编号为BD20230001。
品种名称
品种名称为该扁豆品种的中文名称或外文名称。如果有多个品种名称,可保留一个,并将其余品种
名称放在括号内,用逗号分隔。国外引进品种如果没有中文名称,可直接填写品种的外文名称。
品种类型
扁豆的品种类型主要分为:
——野生种和近缘野生种;
——地方品种;
——引进品种;
——选育品种;
——其他遗传材料。
1
DB 31/T 1519—2024
繁殖方式
扁豆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
——常规种;
——杂交种;
——其他。
系谱
品种类型为选育品种的扁豆品种应填写其亲缘关系,如亲本或选育过程等信息。
图像
扁豆品种的图像为 jpg 等格式。图像文件名由品种的统一编号加“-”加序号加“.jpg”组成。图
像要求 1024×768 dpi 以上。
5 形态特征
幼苗
5.1.1 观测对象
选取进入幼苗期的 10 株生长正常的幼苗为观测对象。
注:生长正常要求无病虫害、干旱、水涝等胁迫伤害影响其形态。
5.1.2 观测方法
5.1.2.1 下胚轴花青甙显色
子叶展开,第一片真叶出现时,目测观察下胚轴花青甙显色情况。分为 2 级:
a) 无;
b) 有。
5.1.2.2 第一片真叶叶脉花青甙显色强度
第一片真叶展开时,目测观察第一片真叶叶脉花青甙显色强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分为
4 级:
a) 无;
b) 弱;
c) 中;
d) 强。
茎
5.2.1 观测对象
选取进入盛花期的 10 株生长正常的植株主茎中部为观测对象。
注:盛花期为所有植株均有 1 朵以上花朵开放的时期。
5.2.2 观测方法
2
DB 31/T 1519—2024
5.2.2.1 主茎花青甙显色强度
目测观察主茎中部花青甙显色强度。分为 4 级:
a) 无;
b) 弱;
c) 中;
d) 强。
叶
5.3.1 观测对象
选取进入盛花期的 10 株生长正常的植株中部主茎着生的最大完整复叶为观测对象。
5.3.2 观测方法
5.3.2.1 叶绿色程度
目测观察叶绿色程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2,分为 5 级:
a) 极浅;
b) 浅;
c) 中;
d) 深;
e) 极深。
5.3.2.2 叶面凹凸程度
目测观察叶面凹凸程度。分为 3 级:
a) 弱;
b) 中;
c) 强。
5.3.2.3 顶生小叶长度
采用透明直尺测量顶生小叶长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3,分为 9 级:
a) 极短;
b) 极短到短;
c) 短;
d) 短到中;
e) 中;
f) 中到长;
g) 长;
h) 长到极长;
i) 极长。
5.3.2.4 顶生小叶宽度
采用透明直尺测量顶生小叶宽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4,分为 9 级:
a) 极窄;
3
DB 31/T 1519—2024
b) 极窄到窄;
c) 窄;
d) 窄到中;
e) 中;
f) 中到宽;
g) 宽;
h) 宽到极宽;
i) 极宽。
5.3.2.5 顶生小叶叶尖长度
目测观察顶生小叶叶尖长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5,分为 3 级:
a) 短;
b) 中;
c) 长。
花序
5.4.1 观测对象
选取进入盛花期的 10 株生长正常的植株上的花序为观测对象。
5.4.2 观测方法
5.4.2.1 始花期
记录从播种到 50%的植株至少有 1 朵花开放的时间。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6,分为 7 级:
a) 极早;
b) 早;
c) 早到中;
d) 中;
e) 中到晚;
f) 晚;
g) 极晚。
5.4.2.2 单花序花蕾数
在单株上随机选择 3 个~5 个即将开花的花序,计算单花序花蕾数的平均值。分为 5 级:
a) 极少;
b) 少;
c) 中;
d) 多;
e) 极多。
5.4.2.3 花颜色
目测观察花颜色。分为 3 级:
a) 白色;
b) 浅紫红色;
4
DB 31/T 1519—2024
c) 深紫红色。
荚果
5.5.1 观测对象
选取进入荚果采收期生长正常的 10 株植株中部主茎着生的典型新鲜荚果为观测对象。
注:荚果采收期为所有植株均有荚果充分伸长膨大,并达到最大长度和宽度的时期。
5.5.2 观测方法
5.5.2.1 荚果始收期
记录从播种到 50%的植株有荚果充分伸长膨大,达到符合该品种特征特性,且开始采收上市的时间。
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7,分为 7 级:
a) 极早;
b) 早;
c) 早到中;
d) 中;
e) 中到晚;
f) 晚;
g) 极晚。
5.5.2.2 荚果长度
采用透明直尺测量荚果长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8,分为 9 级:
a) 极短;
b) 极短到短;
c) 短;
d) 短到中;
e) 中;
f) 中到长;
g) 长;
h) 长到极长;
i) 极长。
5.5.2.3 荚果宽度
采用透明直尺测量荚果宽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9,分为 5 级:
a) 极窄;
b) 窄;
c) 中;
d) 宽;
e) 极宽。
5.5.2.4 荚果厚度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荚果厚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0,分为 5 级:
a) 极薄;
5
DB 31/T 1519—2024
b) 薄;
c) 中;
d) 厚;
e) 极厚。
5.5.2.5 荚果重量(鲜重)
采用电子天平称量荚果重量(鲜重)。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1,分为 7 级:
a) 极轻;
b) 轻;
c) 轻到中;
d) 中;
e) 中到重;
f) 重;
g) 极重。
5.5.2.6 荚果颜色
目测观察荚果颜色。分为 4 级:
a) 白色;
b) 黄色;
c) 绿色;
d) 浅褐色。
5.5.2.7 仅适用于荚果颜色为绿色的品种:荚果绿色程度
目测观察荚果颜色为绿色的品种的荚果绿色程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2,分为 5 级:
a) 极浅;
b) 浅;
c) 中;
d) 深;
e) 极深。
5.5.2.8 荚果花青甙分布范围
目测观察荚果花青甙分布范围。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3,分为 5 级:
a) 无;
b) 沿缝线分布;
c) 沿缝线及周围分布;
d) 分散分布;
e) 整荚分布。
5.5.2.9 仅适用于荚果有花青甙分布的品种:荚果花青甙显色强度
目测观察荚果有花青甙分布的品种的荚果花青甙显色强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4,分为 5
级:
a) 极弱;
b) 弱;
6
DB 31/T 1519—2024
c) 中;
d) 强;
e) 极强。
5.5.2.10 荚果形状
目测观察荚果形状。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5,分为 3 级:
a) 椭圆形;
b) 卵圆形;
c) 长条形。
5.5.2.11 荚果弯曲度
目测观察荚果弯曲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6,分为 3 级:
a) 无或弱;
b) 中;
c) 强。
5.5.2.12 荚果扭曲度
目测观察非同一平面上的荚果扭曲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7,分为 3 级:
a) 无或弱;
b) 中;
c) 强。
5.5.2.13 喙
目测观察荚果顶部小突起物的形状。分为 2 级:
a) 平直;
b) 弯曲。
5.5.2.14 荚果缝线颜色
目测观察荚果两侧开裂线的颜色。分为 4 级:
a) 绿色;
b) 浅紫色;
c) 紫红色;
d) 褐色。
5.5.2.15 荚壁软硬
手动弯折荚果观察荚果软硬。分为 2 级:
a) 软;
b) 硬。
5.5.2.16 荚果表面光滑度
目测观察荚果表面光滑度。分为 3 级:
a) 光滑;
b) 中等;
7
DB 31/T 1519—2024
c) 粗糙。
5.5.2.17 单荚种子数
计算单荚种子数量。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8,分为 3 级:
a) 少;
b) 中;
c) 多。
种子
5.6.1 观测对象
选取进入籽粒生理成熟期生长正常的 10 株植株中部主茎着生的典型荚果中的种子为观测对象。
注:籽粒生理成熟期为种子干燥收获时期。
5.6.2 观测方法
5.6.2.1 百粒重
用电子天平称量 100 粒种子的总重量。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19,分为 5 级:
a) 极轻;
b) 轻;
c) 中;
d) 重;
e) 极重。
5.6.2.2 种皮颜色
目测观察种皮颜色。分为 6 级:
a) 白色;
b) 绿色;
c) 红褐色;
d) 黑褐色;
e) 黑色;
f) 其他。
5.6.2.3 种皮次色
目测观察种皮次色。分为 2 级:
a) 无;
b) 有。
5.6.2.4 种子纵切面形状
目测观察种子纵切面形状。分为 5 级:
a) 圆形;
b) 卵圆形;
c) 方形;
d) 肾形;
8
DB 31/T 1519—2024
e) 截坠形。
5.6.2.5 种子长度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种子长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20,分为 3 级:
a) 短;
b) 中;
c) 长。
5.6.2.6 种子宽度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种子宽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21,分为 3 级:
a) 窄;
b) 中;
c) 宽。
5.6.2.7 种子厚度
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种子厚度。分级标准参考附录 A 的 A.22,分为 3 级:
a) 薄;
b) 中;
c) 厚。
5.6.2.8 种阜颜色
目测观察种子发芽孔附近小突起的颜色。分为 3 级:
a) 白;
b) 乳白;
c) 黄。
6 形态描述
按照第4章基本信息的表述要求、以及第5章形态特征的分级要求参考附录B表B.1的格式描述扁豆
品种形态特征。
9
DB 31/T 1519—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部分形态特征分级标准
A.1 第一片真叶叶脉花青甙显色强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图 A.1 所示。
无
弱 中 强
图 A.1 第一片真叶叶脉花青甙显色强度
A.2 叶绿色程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图 A.2 所示。
极浅
浅 中 深
图 A.2 叶绿色程度
A.3 顶生小叶长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短[0 cm, 9.5 cm);
b) 极短到短[9.5 cm, 11.0 cm);
c) 短[11.0 cm, 12.5 cm);
d) 短到中[12.5 cm, 14.0 cm);
e) 中[14.0 cm, 15.5 cm);
f) 中到长[15.5 cm, 17.0 cm);
g) 长[17.0 cm, 18.5 cm);
h) 长到极长[18.5 cm, 20.0 cm);
i) 极长[20.0 cm, 30.0 cm)。
10
DB 31/T 1519—2024
A.4 顶生小叶宽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窄[0 cm, 8.0 cm);
b) 极窄到窄[8.0 cm, 9.5 cm);
c) 窄[9.5 cm, 11.0 cm);
d) 窄到中[11.0 cm, 12.5 cm);
e) 中[12.3 cm, 14.0 cm);
f) 中到宽[14.0 cm, 15.5 cm);
g) 宽[15.5 cm, 17.0 cm);
h) 宽到极宽[17.0 cm, 18.5 cm);
i) 极宽[18.5 cm, 30.0 cm)。
A.5 顶生小叶叶尖长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图 A.3 所示。
短 中 长
图 A.3 顶生小叶叶尖长度
A.6 始花期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早[0 d, 40 d);
b) 早[40 d, 46 d);
c) 早到中[46 d, 52 d);
d) 中[52 d, 58 d);
e) 中到晚[58 d, 64 d);
f) 晚[64 d, 70 d);
g) 极晚[70 d, 120 d)。
A.7 荚果始收期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早[0 d, 70 d);
b) 早[70 d, 76 d);
c) 早到中[76 d, 82 d);
11
DB 31/T 1519—2024
d) 中[82 d, 88 d);
e) 中到晚[88 d, 94 d);
f) 晚[94 d, 100 d);
g) 极晚[100 d, 150 d)。
A.8 荚果长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短[0 cm, 6.0 cm);
b) 极短到短[6.0 cm, 7.5 cm);
c) 短[7.5 cm, 9.0 cm);
d) 短到中[9.0 cm, 10.5 cm);
e) 中[10.5 cm, 12.0 cm);
f) 中到长[12.0 cm, 13.5 cm);
g) 长[13.5 cm, 15.0 cm);
h) 长到极长[15.0 cm, 16.5 cm);
i) 极长[16.5 cm, 20 cm)。
A.9 荚果宽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窄[0 cm, 1.2 cm);
b) 窄[1.2 cm, 2.2 cm);
c) 中[2.2 cm, 3.2 cm);
d) 宽[3.2 cm, 4.2 cm);
e) 极宽[4.2 cm, 7.0 cm)。
A.10 荚果厚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薄[0 mm, 2.0 mm);
b) 薄[2.0 mm, 5.0 mm);
c) 中[5.0 mm, 8.0 mm);
d) 厚[8.0 mm, 11.0 mm);
e) 极厚[11.0 mm, 20.0 mm)。
A.11 荚果重量(鲜重)
参考分级标准如下:
a) 极轻[0 g, 2.0 g);
b) 轻[2.0 g, 3.5 g);
c) 轻到中[3.5 g, 5.0 g);
d) 中[5.0 g, 6.5 g);
e) 中到重[6.5 g, 8.0 g);
f) 重[8.0 g, 10.0 g);
g) 极重[10.0 g, 15.0 g)。
12
DB 31/T 1519—2024
A.12 仅适用于荚果颜色为绿色的品种:荚果绿色程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图 A.4 所示。
极浅
浅 中 深
图 A.4 仅适用于荚果颜色为绿色的品种:荚果绿色程度
A.13 荚果花青甙分布范围
参考分级标准如图 A.5 所示。
无
缝线 缝线及周围 分散分布 整荚分布
图 A.5 荚果花青甙分布范围
A.14 仅适用于荚果有花青甙分布的品种:荚果花青甙显色强度
参考分级标准如图 A.6 所示。
弱 中 强
图 A.6 仅适用于荚果有花青甙分布的品种:荚果花青甙显色强度
13
DB 31/T 1519—2024
A.15 荚果形状
参考分级标准如图 A.7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