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5133/T 100-2024 牦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

DB5133/T 100-2024 牦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823.55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7 15:13:12



相关搜索: 技术规范 病防治 腹泻 牦牛

内容简介

DB5133/T 100-2024 牦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 ICS 65.020.30
CCS B 41 5133
四 川 省 ( 甘 孜 州 ) 地 方 标 准
DB 5133/T 100—2024
牦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Yak diarrhea disease
2024 - 11 - 08 发布
2024 - 12 - 08 实施
甘孜藏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5133/T 100—2024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1
5 生物安全措施 ....................................................................... 2
6 病因 ............................................................................... 2
7 诊断 ............................................................................... 2
8 防治 ............................................................................... 4
附录 A(资料性) 牦牛腹泻相关病原的 PCR 特异性引物 ..................................... 6
附录 B(资料性) 疫苗免疫程序 ......................................................... 7
附录 C(资料性) 中藏兽药方剂配制 ..................................................... 8
参考文献 .............................................................................. 9
I
DB 5133/T 100—2024
II
DB 5133/T 100—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蓝岚、潘瑶、吴建平、肖海月、郝力力、程川、高文武、杨丹娇、田维、贺安
祥、张月欢、尼强、樊峰、余青婷、李强、胡兴、朱佳文、洛绒邓珠。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I
DB 5133/T 100—2024
牦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牦牛腹泻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原检测、饲养管理与治疗。
本文件适用于甘孜州行政区域内从事牦牛养殖的企业、养殖场、合作社和养殖户、动物诊疗机构等
对牦牛腹泻疾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8635 动物防疫基本术语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T 27401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动物检疫
GB/T 36195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 T 541 兽医诊断样本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规范
SN/T 4624.9 入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检测方法 第9部分: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牦牛腹泻病 Yak diarrhea disease
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消化不良。其病因复杂,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
传染性因素包括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非传染性因素则涉及营养不足、环境不良
和管理不当等。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VD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R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Co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1
DB 5133/T 100—2024
C.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C型(Clostridium perfringens)
ET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S. Enteritidis: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
5 生物安全措施
样品采集的生物安全措施应符合 GB 19489 的规定。
样品处理的生物安全措施应符合 GB/T 27401 的规定。
6 病因
传染性腹泻
牦牛传染性腹泻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引起。引起牦牛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原有:病
毒性病原包括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轮状病毒(BRV)和牛冠状病毒(BCoV)等;细菌性病原
包括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炎沙门菌( S. Enteritidis)、
C 型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等;寄生虫性病原包括艾美耳球虫属(Eimeria spp.)、隐孢子
虫(Cryptosporidium)和贾第虫(Giardia)等寄生虫。
非传染性腹泻
非传染性腹泻通常与环境卫生差、营养不良、中毒、应激等有关。
7 诊断
临床诊断
7.1.1 临床症状
腹泻牦牛临床症状存在差异,表现为以下一种或多种,大多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
消瘦、反应迟钝、腹胀、腹痛、粪便恶臭,部分存在脱水、皮肤无弹性、喘气、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现
象。腹泻粪便多呈黄色或黄绿色,棕色或深棕色,白色或灰色,部分带血或粘膜;粪便不成形或水样。
7.1.2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牦牛均可发病,多见于犊牦牛。病牛和带菌(毒)牦牛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传染源。通过
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胎盘和交配等途径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气候多变、寒冷季节和
环境卫生较差时多发。
实验室诊断
2
DB 5133/T 100—2024
7.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7.2.1.1 粪便样品
将棉拭子伸入肛门1 cm~2 cm深度刮取新鲜粪便,放入装有3 ml PBS采样管中;也可无菌采集地上
刚排出的新鲜粪便。编号并记录相关信息。参照NY/T 541保存送检。
7.2.1.2 组织样品
取病死牦牛肠道及内容物、肠黏膜、肝、脾与淋巴结等,置于无菌采样袋或采样杯内。编号并记录
相关信息。应按照NY/T 541的规定保存送检。
7.2.2 病毒 RNA 检测
7.2.2.1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牛的血液、粪便、肠内容物等样本,通过细胞培养法尝试分离病毒。常用的细胞系包括牛睾
丸细胞、牛肾细胞等。分离出的病毒需进一步通过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7.2.2.2 分子生物学检测
如RT-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用于检测病毒核酸。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引物见附录A),
扩增病毒基因组中的特定片段,PCR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结果,
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7.2.3 细菌检测
7.2.3.1 细菌培养与鉴定
将粪便或肠内容物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如麦康凯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等,观察细菌生长
情况并进行鉴定细菌种类。通过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进一步确定细菌种类及特性。
7.2.3.2 抗原抗体检测
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样本中的细菌抗原或抗体,如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7.2.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引物见附录A),PCR扩增细菌基因组中的特定片段,PCR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
凝胶电泳后,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结果,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7.2.4 寄生虫检测
7.2.4.1 粪便检测
将粪便样本进行稀释并用显微镜观察,寻找寄生虫卵、幼虫或成虫。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
漂浮法和沉淀法。
3
DB 5133/T 100—2024
7.2.4.2 血清学检测
检测血清中的寄生虫抗体,以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
7.2.5 其他检测
7.2.5.1 病毒中和试验
用于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病毒与血清中的抗体反应来评估抗体水平。
7.2.5.2 免疫荧光技术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样本中的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以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病原体
感染。
7.2.5.3 血常规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指标,评估病牛的全身感染情况及贫血程度。
7.2.5.4 电解质分析
评估病牦牛体内的电解质平衡状态及脱水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7.2.5.5 大便常规检查
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及有无寄生虫等,初步判断腹泻的原因。
8 防治
预防
8.1.1 饲养管理
日常清洁消毒,保持牛舍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及时处理粪污,更换被污染的垫料。采取防寒保
暖、防暑降温措施。
8.1.2 产房卫生与保暖
产房应保持温暖、宽敞、通风、干燥,产犊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排出物并进行消毒。
8.1.3 初生犊牛
犊牛出生后应立即灌服初乳,控制奶温在适宜范围,并及时吃初乳,尤其是前3 d。
8.1.4 哺乳卫生
自然哺乳的母牛产后一周内做好卫生处理,防止病菌传播给犊牛;分娩时确保犊牛口部不接触脏污。
8.1.5 疫苗接种
4
DB 5133/T 100—2024
接种相关疫苗,提升免疫力(疫苗免疫程序见附录B)。在母牛妊娠晚期接种大肠杆菌、冠状病毒
等疫苗,提升新生犊牛的免疫力。
8.1.6 应激管理
饲喂优质饲料,避免突然更换;饮水洁净,营养均衡;空间宽敞,环境舒适,避免温度骤变;减少
运输、疾病、环境骤变等导致的应激。
8.1.7 病死牦牛处理
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按照GB/T 36195-2018的规定处理,并彻底消毒处理区域。
治疗
8.2.1 对症治疗
用收敛止泻剂止泻,内服保护剂和吸附剂,保护肠黏膜。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静脉补液或口服补液,
根据脱水状况,调节补液速度,纠正休克和机体酸中毒,同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能量。
8.2.2 微生态制剂治疗
可饲喂健康牛瘤胃内容物或其他微生态制剂,改善机体消化道内环境,调节微生态平衡,恢复和促
进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8.2.3 中藏兽药方剂治疗
清除肠道毒素,调节菌群,维持肠道菌平衡,改善肠道循环。方剂见附录C。
8.2.4 细菌性腹泻治疗
经药敏试验后,选择广谱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等药物。
8.2.5 病毒性腹泻治疗
注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并及时补充体液。
8.2.6 寄生虫腹泻治疗
隐孢子虫可用磺胺类药物或氨丙嘧啶;球虫可用氯氨灭球灵、氨丙啉或氯甲羟吡啶;贾第虫可用甲
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阿苯达唑或硫酸巴龙霉素片。
8.2.7 犊牛腹泻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输液,细菌性腹泻适当使用抗生素,或使用止泻药。提供易消化的饲料,
避免刺激性食物,确保犊牛获得足够的营养。
5
DB 5133/T 100—2024
附 A A A

(资料性)
牦牛腹泻相关病原的 PCR 特异性引物
A.1 牦牛腹泻相关病原的PCR特异性引物见表A.1。
表A.1 牦牛腹泻相关病原的 PCR 特异性引物
病原Agent 引物名称Primers name 序列Sequences(5′→3′) 参考文献Reference
BRV BRV-F BRV-R CAAGATTGTCGAAGGC GAATCCAGCGACCTGA [1]
BCoV BCoV-F BCoV-R GCCGATCAGTCCGACCAATC AGAATGTCAGCCGGGGTAT [2]
BVDV BVDV-F BVDV-R ACAGTGGTGAGTTCGTTGGATG ACCCTATCAGGCTGTATTCGTAAC [3]
C. perfringens. Cp-F Cp-R GGGCTGGGGCATCAACTAAAGTCTA CATGTCCTGCGCTATCAACGGC [4]
ETEC eltA-F eltA-R GCACACGCAGCTCTCAGTC TCCTTCATCCTT TCAATGGCTTT SN/T 4624.9-2016
EPEC bfpA-F bfpA-R GGTCTGTATATTGGGCAGACC GCCGCTTTATCCAACCTGGTA
S. Enteritidis Sal-F Sal-R GTGAAATTATCGCCACGTTCGGGCAA TCATCGCACCGTCAAAGGAACC [5]
6
DB 5133/T 100—2024
附 B B B

(资料性)
疫苗免疫程序
B.1 疫苗免疫程序见表B.1。
表B.1 疫苗免疫程序
年龄/阶段 疫苗名称 接种对象 接种时间 注意事项
6-8 周龄 Bovilis Rota 幼牛 第一次接种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
12 周龄 Bovilis Rota 幼牛 第二次接种 增强免疫,确保免疫力提升
6 周龄 Calf Guard 幼牛 第一次接种 预防冠状病毒感染
2-4 周前 E. coli K99 母牛 分娩前接种 提供母乳中抗体保护幼牛
6 月龄 Bovilis Sago 幼牛/母牛 定期接种 预防沙门菌感染
出生后 Bovilis BVD 母牛 可选接种 预防牛病毒性腹泻
2-4 周龄 Enterotoxemia Vaccine 幼牛 第一次接种 预防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腹泻
2-4 周前 a Enterotoxemia Vaccine 母牛 分娩前接种 确保幼牛获得母乳中的保护
a 定期健康检查:除了疫苗接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检测也是必要的,以确保牦牛群的健康状态。 b 疫苗选择:应根据地区流行病学和兽医的建议选择合适的疫苗。
7
DB 5133/T 100—2024
附 C C C

(资料性)
中藏兽药方剂配制
C.1 中藏兽药方剂翁格尔举松配制见表C.1。
表C.1 中藏兽药方剂翁格尔举松配制
药名 雪乌 波棱 瓜籽 麻花艽 湿生 扁蕾 三颗针 纤毛婆 婆纳 细果角 茴香 茜草 裸茎金 腰子 水湿柳 叶菜 牛黄 短管兔 耳草 川红花
用量 a 30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15 g
a 注:上述药物共碾细末备用。用法用量:牛 6g~9g ,犊牛 5 g,用水冲服,日用 2 次~3 次。
C.2 中藏兽药方剂黄岩酊配制
C.2.1 配制原料
岩青500 g、三颗针700 g、酒精
C.2.2 配制方法
岩青和三颗针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分别按1:8加入常温水浸泡12 h左右,煮2 h左右,多层纱布过
滤,收集滤液。药渣再加适量的水煎煮2 h左右,滤出药液,合井两次滤液。两种药液的浓度分别调整
到含生药50%,将两液混合。混合后即产生黄色沉淀,室温下静置2 h~4 h,再多层纱布过滤,滤液中按
10%的比例加入酒精,即成5%黄岩酊,装配备用。
C.2.3 用法用量
犊牛10 ml~15 ml,成年牛500 ml~1000 ml,每日灌服一次,连用3次~5次。
8
DB 5133/T 100—2024
参 考 文 献
[1]季彬,彭轶楠,叶泽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肠道病毒、牛轮状病毒、牛冠状病毒四重一步法
RT-PCR 鉴别检 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23,31 (5):120-127。
[2]THANTHRIGE-DON N, LUNG O, FURUKAWA-STOFFER T, BUCHANAN C, JOSEPH T, GODSON DL,
GILLEARD J, ALEXANDER T, AMBAGALA A. A novel multiplex PCR-electronic microarray assay for
rapid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bovine respiratory and enteric pathogens[J].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2018, 261: 51-62。
[3]高亚桃,刘智慧,李妍,刘胜丽,郭姚蕊,马亚宾,蒋桂娥,刘志勇,秦建华,赵月兰.河北省部分地区
致犊牛腹泻主要病原分布特征[J].中国兽医学报, 2022, 42(6): 1149-1155。
[4]刘晓丹,孟祥莉,徐凝,张文龙,王君伟.多重PCR方法快速检测3种消化道病原菌[J].中国预防兽
医学报, 2013, 35(4): 308-311。
[5]张开琴,李天娇,李登宇,班马泽郎,杨美琪,王刚,宋仁德,索朗斯珠.青海牦牛源沙门氏菌的分离
鉴定、耐药表型及毒力基因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3(21): 78-83, 133。
9
上一章:DB5133/T 102-2024 牦牛短期育肥技术规范 下一章:DB5133/T 101-2024 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DB5133/T 8-2024 牦牛主要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DB5133/T 62-2022 牦牛养殖场布鲁氏菌病净化评估技术规范 DB5133/T 47-2020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防治技术规范 DB3715/T 18-2022 犊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 DB62/T 2689-2022 犊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 DB64/T 2066-2024 犊牛腹泻病中兽医防治技术规程 DB62/T 4975-2024 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DB63/T 946-2010 牦牛皮蝇病防治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