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3.060
CCS A 11
JR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金 融 行 业 标 准
JR/T 0309.1—2024
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评级规范
第 1 部分:总体要求
RMB banknote and coin grading specification—
Part 1:General requirement
2024-12-11 发布
2024-12-11 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 发 布
JR/T 0309.1—2024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
3
术语和定义 ......................................................................... 4
4
鉴别 ............................................................................... 5
5
评级环境 ........................................................................... 5
6
综合评分计算方法 ................................................................... 5
7
评定级别 ........................................................................... 6
8
评级结果展示(封装标识) ........................................................... 6
9
不予评级条件 ....................................................................... 6
10
评级复议 .......................................................................... 6
11
封装与储存 ........................................................................ 6
附录 A(规范性)综合评分及对应评级结果 .................................................7
附录 B(资料性)修补和变造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 ...........................8
参考文献 .............................................................................. 9
I
JR/T 0309.1—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制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80/SC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钱币学会、中钞印制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
海印钞有限公司、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沈阳造币有限公司、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
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问田、马鹏、王艺娟、罗鹏、李妍、唐中渝、杨君、史力、周颖、金劼、谢
欣锐、张吉刚、龙淑杰、周艺兵、马平川、田红梅、李雪松、李宽、陈国金、刘贵辉、姚治菊、彭建、
任启兴、王江涛。
II
JR/T 0309.1—2024
引
言
本文件旨在建立我国客观、专业、科学、权威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评级标准,根据该评级标准,
对国内钱币市场中交易的人民币纸币(停止流通的人民币纸钞、纪念钞、连体钞)和硬币(停止流通的
人民币硬币、普通纪念币,不含贵金属纪念币)的完好程度、外观品相进行客观评分和科学评级。本文
件由3个部分组成。
a)第 1 部分:总体要求,目的在于明确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评级应共同遵循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
求,规定了人民币纸币和硬币鉴别、评级环境、综合评分计算方法、评定级别、评级结果展示
(封装标识)、不予评级条件、评级复议、封装与储存的相关要求。
b)第 2 部分:纸币评分方法,目的在于在第 1 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人民币纸币在评分时
的鉴别办法、评价工具和单个评价评级人员的评分方法。
c)第 3 部分:硬币评分方法,目的在于在第 1 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人民币硬币在评分时
的鉴别办法、评价工具和单个评价评级人员的评分方法。
III
JR/T 0309.1—2024
1
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评级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民币纸币和硬币鉴别、评级环境、综合评分计算方法、评定级别、评级结果展示(封
装标识)、不予评级条件、评级复议、封装与储存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钱币评级机构等主体对鉴别为真币的人民币纸币(人民币塑料钞的评级比照纸币实
施)和硬币的品相评级。
本文件不适用于贵金属纪念币的品相评级。
注:本文件评级的人民币纸币包括停止流通的人民币纸钞、纪念钞、连体钞;人民币硬币包括停止流通的人民币硬
币、普通纪念币,不含贵金属纪念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纸币
banknote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以特定承印物为基础印制的、流通的货币。
[来源:GB 40560—2021,3.1]
3.2
硬币
coin
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以金属或其他合成材料为基础制作的、流通的货币。
[来源:GB 40560—2021,3.2]
3.3
鉴别
authenticate
运用科学技术或专业知识及手段对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真伪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别意见的活
动。
3.4
评级
grading
按照科学、规范的钱币等级评估标准,利用专业、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对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外观
(品相)进行打分、等级评估,区分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实物保存完好程度的行为。
3.5
评级人员
grading estimator
钱币评级机构等评估主体中具体从事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评级的人员。
4
JR/T 0309.1—2024
3.6
评级结果
result of grading
表征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外观(品相)的评分和等级。
4 鉴别
4.1 通则
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评级机构对出具评级结果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真伪负责,如自身不具备人民
币纸币和硬币鉴别能力,可委托专业鉴别机构进行人民币纸币和硬币鉴别。
4.2
鉴别原则
人民币纸币和硬币鉴别应秉承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4.3
鉴别人员
人民币纸币和硬币鉴别人员应具备鉴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
4.4
鉴别方法
4.4.1
纸币鉴别方法
从事鉴别的机构鉴别纸币常用方法包括显微放大检验、紫外检验、红外检验、荧光检验、化学分析、
材质分析及采用专门的鉴别仪器检验等,对送检纸币的油墨特征、承印物的理化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鉴
别。对送检纸币的票面图文构成要素、印制材料(防伪安全线、防伪纸张、防伪油墨等)、印制方式(胶
印、凹印、凸印、丝网印等)、防伪特征(水印、胶印、凹印、微缩印刷、隐形印刷、高精度对印等)、
有无变造痕迹等进行检验分析和综合判断。
4.4.2
硬币鉴别方法
从事鉴别的机构鉴别硬币常用方法包括对硬币外观、造币材料、物理指标、化学成分、图文形貌、
工艺技术、防伪特征、有无变造痕迹等进行检验分析和综合判断。
4.5
鉴别场所
从事鉴别的机构应具备固定的鉴别场所,配备适合鉴别人员操作的鉴别设备。
4.6
鉴别结论
从事鉴别的机构应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送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作出相应真币、假币、无法判定
等鉴别意见。
5
评级环境
评级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环境温度应为 10 摄氏度至 28 摄氏度。
b)环境湿度应为 40%至 70%。
c)应具备对送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样品采取保护的设施设备,以确保样品保持送评时的初始状态。
d)评级场所洁净,无灰尘、无腐蚀气体,阳光不应直接照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
e)评级人员应着工作服,戴口罩、工作帽、手套或指套。
6
综合评分计算方法
由3名及以上评级人员使用相同的检验工具并按照JR/T 0309.2—2024中5.1、JR/T 0309.3—2024
中5.1规定的评分计算方法分别对送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进行评分,根据各评级人员评分的算术平均分
测算综合评分。
5
JR/T 0309.1—2024
7
评定级别
评级人员根据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评级所得综合评分(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四舍五入取整),将送
评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归入10个评价等级中的某一级,送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品相越好,综合评分越
高,获得评级越高。综合评分及对应评级结果见附录A。
8
评级结果展示(封装标识)
根据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送评机构或客户收藏、交易的需求,评级机构的评级人员对送评人民币纸
币和硬币出具等级划分结论,评级结果既标明评级等级也标注对应评分。
9
不予评级条件
送评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属于如下情况之一的,评级机构可不受理评级申请,其中修补和变造人
民币纸币和硬币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见附录B。
a)无法确定为真品的。
b)残缺(包括但不限于为消除纸币边缘毛刺和褶皱或破损而对纸币边缘进行裁切)、变形、污损,
严重超出品相判断范围的。
c)按照当前的技术条件,经判定为不当清洗或不当修补的。
10
评级复议
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送评机构或客户对钱币评级机构给出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评级结果存在异议
(即对同一待评钱币评级结果差异较大),可向具有复议资质的单位提请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评级复议
申请,由具有复议资质的单位给出最终评级复议结果。
11
封装与储存
封装与储存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应使用专用塑封膜或塑封盒,将人民币纸币封装在该膜或盒中,内置防伪标签、评级标签。
b)应使用专用塑封盒,将人民币硬币封装在该盒中,内置防伪标签、评级标签。
c)人民币纸币的防伪评级标签应包括评级机构名称、标志以及送评人民币纸币基本信息、送评人
民币纸币冠字号、评级结果。
d)人民币硬币的防伪评级标签应包括评级机构名称、标志以及送评人民币硬币基本信息、评级结
果。
e)封装材料应选用环保无害产品,且密封透视性好,封装后可以有效防护人民币纸币和硬币不受
到损坏。
f)封装完成的产品应具备信息追溯和查询功能。
g)对于钱币评级机构、钱币经销商,封装后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储存条件应有效控制环境温度
和湿度,环境温度建议20摄氏度至30摄氏度,环境湿度建议60%以下,避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长期保存。
h)对于钱币评级机构、钱币经销商,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评级原始封装应避免各种不当保存和损
坏,包括但不限于长时间液体浸泡、长时间阳光暴晒、紫外线照射、酸碱腐蚀、重力敲击、弯
曲折叠、用力掰撬等,以保证被封装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可保持原品相至少5年(非封装原因除
外)。
i)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评级原始封装一旦破损,无法有效保护人民币纸币和硬币,或存在已评级
封装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被掉包可能性时,应重新进行鉴别评级后再次进行封装。
6
JR/T 0309.1—2024
A
附 录 A
(规范性)
综合评分及对应评级结果
A.1
人民币纸币
人民币纸币综合评分及对应评级结果见表A.1。
表 A.1
人民币纸币综合评分及对应评级结果
综合评分 评级等级 品相
0 分至 40 分 等级一 极差
41 分至 50 分 等级二 非常差
51 分至 60 分 等级三 差
61 分至 70 分 等级四 中等偏下
71 分至 75 分 等级五 中等
76 分至 80 分 等级六 中等偏上
81 分至 85 分 等级七 较好
86 分至 90 分 等级八 良好
91 分至 95 分 等级九 接近完好
96 分至 100 分 等级十 完好
A.2
人民币硬币
人民币硬币综合评分及对应评级结果见表A.2。
表 A.2
人民币硬币综合评分及对应评级结果
综合评分 评级等级 品相
0 分至 40 分 等级一 极差
41 分至 50 分 等级二 非常差
51 分至 60 分 等级三 差
61 分至 70 分 等级四 中等偏下
71 分至 75 分 等级五 中等
76 分至 80 分 等级六 中等偏上
81 分至 85 分 等级七 较好
86 分至 90 分 等级八 良好
91 分至 95 分 等级九 接近完好
96 分至 100 分 等级十 完好
7
JR/T 0309.1—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修补和变造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
修补和变造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可能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人民币纸币:
——仿照完好真币的图案、形状、色彩等,对残破污损纸币进行人工处理,采用各种手段不当
修补纸币。
——在真币的基础上,利用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移位、重印等多种方法,改变真币原形
态。
b)人民币硬币:
——仿照完好真币的图案、形状、色彩等,对残破污损硬币进行人工处理,采用各种手段不当
修补硬币。
——在真币的基础上,利用酸碱腐蚀或清洗、物理敲击和打磨、补彩印、补彩喷等多种方法,
改变真币原形态。
8
JR/T 0309.1—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 40560—2021 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
[2] GB/T 22258—2008 防伪标识通用技术条件
[3] GB/T 23808—2009 全息防伪膜
[4] GB/T 23862—2009 文物运输包装规范
[5] GB/T 30238—2013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室规范化建设与仪器装备基本要求
[6] GB/T 36087—2018 数码信息防伪烫印箔
[7] GB/T 38563—2020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防伪溯源验证通用技术条件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