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150
CCS B 52 3301
浙
江 省 杭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3301/T 1056—2024
代替DB3301/T 1056—2019
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规范
2024-10-30 发布
2024-11-30 实施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301/T 1056—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301/T 1056—2019《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规范》,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
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土池养殖相关章节内容;
——增加了“7.2 病害防治”的章节内容;
——增加了“8 捕捞”的章节内容;
——增加了“9 养殖废水处理”的章节内容。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高立、潘明杰、吕维娜、朱萍飞、张志强。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5年首次发布为DB3301/T 1056—2015,2019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I
DB3301/T 1056—2024
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的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水处理系统、日常管理、捕捞、养
殖尾水处理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大口黑鲈、花鲈、乌鳢、杂交鳢等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环境条件
水质要求
4.1.1 水源水质
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要求。
4.1.2 养殖水质
pH值6.5~8.5,溶解氧5 mg/L以上,透明度30 cm左右。
产地要求
交通方便,电力、通讯等设施配套齐全,土壤无污染。
5 基础设施
养鱼池
包括繁殖池、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等。采用混凝土或砖石结构。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
单池面积10 m
2~500 m
2。池深1.0 m~2.0 m,池底坡度5°~15°之间。
1
DB3301/T 1056—2024
供水系统
5.2.1 供水方式
宜采用明暗管渠分设供水。
5.2.2 进水方式
由蓄水池进水到养鱼池,可采用溢流式、射流式、喷淋式或浸没式等形式。
排水(排污)口
设在池底最深处,定期开启排污阀排除污物,排到沉淀池。
防逃网
设在排水(排污)口上方,形状有片状、筒状或钟罩状等,由金属网片或带孔的硬质PVC板等材质
制成。
保温大棚
5.5.1 结构
采用屋面为透明玻璃钢瓦或环保塑料材质建设的拱形大棚,夏季加盖遮阳布。
5.5.2 温度调控
通过地源热泵、空气能或太阳能等方式调节水温,一般控制养殖水体水温在15 ℃~30 ℃。
6 水处理系统
水处理工艺
生态循环养殖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 生态循环养殖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图
水处理设施
6.2.1 沉淀池
采用平流式、竖直式、辐射式或旋转式等形式,设有排污装置。
2
DB3301/T 1056—2024
6.2.2 过滤设施
分为轴流式和径流式。筛网网目孔径80目~120目之间,反冲洗水压0.2 MPa~0.5 MPa,过滤能力
14 m
3/h~300 m
3/h。
6.2.3 生物接触氧化设施
由鼓风机供气,供气量为水体体积的1.0%~3.0%。生物载体与养殖水体之比≤1∶1.0~1.5,生物载
体的面积体积比≥300 m
2/m
3。
6.2.4 紫外线装置
紫外线照射水体深度≤20 mm,照射时间>10 s,照射量>10×10
4 mV·s/cm
2。
6.2.5 过滤池
由滤料填充而成。主要滤料有沸石、石英砂、活性炭或砾石等,滤层厚度20 cm~100 cm。
6.2.6 循环泵
抽取泵池中的回水,通过循环管渠分配到每个养鱼池中。根据养殖规模应选择流量大、扬程低的轴
流泵或混流泵。并能充分利用设计高程差,做到一次性提水就可以满足整个养鱼系统水体交换的需要。
水体交换率0.2 次/h~0.5 次/h。
6.2.7 供氧设施
采用风机曝气增氧,采用增设底部纳米管曝气增氧;采用制氧机或储氧罐形式提供纯氧。每1000 m 3
养殖水体制氧机产氧量宜为3 Nm
3/h~6 Nm
3/h。养殖水体溶解氧5 mg/L以上。
6.2.8 人工湿地
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进行养殖尾水处理,湿地面积占池塘养殖面积10%左右。
6.2.9 水生植物配套
1000 m
3养殖水体外配水耕栽培床面积3000 m
2~5000 m
2为宜,其单位小时流量为水耕栽培床水体体
积的5%~10%。采取智能化采光大棚,需配有CO2加施器。
7 日常管理
养殖管理
7.1.1 适宜养殖产量
大口黑鲈和花鲈养殖产量以20 kg/m3~40 kg/m3为宜,乌鳢和杂交鳢养殖产量以40 kg/m3~60
kg/m3为宜。
7.1.2 流量调控
养鱼池循环水交换率以0.2 次/h~0.5 次/h为宜。
7.1.3 曝气调控
3
DB3301/T 1056—2024
养鱼池曝气应设导流板,尤其在圆形流水池应控制水流和气流方向一致,池水形成涡流,旋转速度
以便于污物集中于池底为宜,注意调控曝气,保持养殖池水中溶氧5 mg/L以上。
7.1.4 水质监控
配套水质(温度、溶解氧、pH值和电导率(ORP)等)在线检测系统,监控水质变化,定期检测特
定病原微生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情况,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7.1.5 排污处理
沉淀池要及时排污,清理沉积污物。
7.1.6 建档
每个池建立养殖档案,做好生产、用药、销售等记录,相关记录保存2 年以上。
7.1.7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发现病症先兆,即准确诊断,对症治疗,用药执行农业部“水
产养殖明白纸”的要求。
8 捕捞
起捕前停食1天~2天,选择材质柔软的网具起捕。
9 养殖尾水处理
养殖尾水不直排,经处理后排放,尾水排放标准符合SC/T 9101的规定要求。
10 模式图
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标准化模式图见附录A。
4
附 录 A
(资料性)
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标准化模式图
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标准化模式参见图 A.1。
环境条件 ①水源水质和养殖水质:水源水量充足。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要求。养殖水质的pH值6.5~8.5, 溶解氧5 mg/L以上,透明度30 cm左右。②产地要求:交通方便,电力、通讯等设施配套齐全,土壤无 污染。
基础设施 ①养鱼池多采用混凝土结构、砖石结构或土池塘;②养鱼池长方形、圆形,单池面积一般不超过500 m 2,正常在10~500 m 2。池深1.0 m~2 m,水深 保持在0.6 m~1.3 m,池底坡度5°~15°之间③供水
方式方式一般为明暗管渠、或两者混用供水;④养鱼池进水口可采用有溢流式、射流式、喷淋式、浸 没式等形式;⑤排水(排污)口上设防逃网;⑥屋面采用透明玻璃钢瓦或塑料大棚,夏季采用遮阳大 棚;⑦通过地源热泵、空气能、太阳能等调节水温,一般控制养殖水体水温在15 ℃~30 ℃”。
水处理系统 ①排污设施主要是流水池、沉淀池和快速滤池;排渣设备主要是机械过滤;②沉淀池有平流式、竖直 式、辐射式和旋转式等多种形式;③过滤设施分为轴流式和径流式。筛网网目孔径80目~120目,反冲 洗水压0.2 MPa~0.5 MPa,过滤能力14 m 3/h~300 m 3/h,能耗≤1.0 kW/h。悬浮物的去除率≥90%;④
生物接触氧化设施由鼓风机供气,供气量为水体体积的1.0%~3.0%;⑤利用水耕栽培作物将封闭循环 水体中的NO3 -、PO4 3-作为其养分进行吸收,从而降低循环水中含盐量;⑥紫外线照射水体深度≤20 mm
,照射时间>10 s,照射量>10×104 mV·s/cm 2;⑦过滤池由滤料填充而成。主要滤料有沸石、石英
砂、活性炭或砾石等,滤层厚度20 cm~100 cm。;⑧抽取泵池中的回水,通过循环管渠分配到每个流 水池中;⑨采用制氧机、储氧罐等提供纯氧。
5 DB3301/T 1056—2024
日常管理 ①大口黑鲈和花鲈养殖产量以20 kg/m 3~40 kg/m 3为宜,乌鳢和杂交鳢养殖产量以40 kg/m 3~60 kg/m 3
为宜。;②养殖鱼类水中溶氧≥5 mg/L,土池塘池水交换率5 次/月~6 次/月,水泥养鱼池池水交换 率为0.2次/h~0.5次/h为宜。;③养鱼池曝气应设导流板,尤其在圆形流水池应控制水流和气流方向 一致,池水形成涡流,旋转速度以便于污物集中于池底为宜,注意调控曝气,避免鱼过度顶水或跳出 池外。④配套水质(温度、溶解氧、pH值和电导率(ORP)等)在线检测系统,监控水质变化,定期检 测特定病原微生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情况,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⑤沉淀池要及时排污,清理沉 积污物;⑥每个池建立养殖档案,做好生产、用药、销售等记录。投喂饲料符合GB 13078 饲料卫生标 准,用药执行农业部“水产养殖明白纸”的要求。
图2 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标准化模式图
DB3301/T 1056—2024
6
DB3301/T 1056—202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