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05 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14/T 780—2024
代替 DB14/T 780-2013
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
2024 - 11 - 15 发布
2025 - 02 - 15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780—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 ........................................................................... 1
5 播前准备 ........................................................................... 1
6 播种 ............................................................................... 2
7 施肥 ............................................................................... 2
8 田间管理 ........................................................................... 2
9 病虫害防控 ......................................................................... 3
10 收获和贮藏 ........................................................................ 3
11 生产档案 .......................................................................... 4
附录 A(资料性)生产档案 ............................................................... 5
I
DB14/T 78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4/T 780—2013《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与DB14/T 780—2013相比,除结构调
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范围(见1,2013版1);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2013版2);
——更改了产地环境(见4,2013版4);
——更改了土壤条件(见4.2,2013版4.2);
——更改了播期(见6.1,2013版6.1);
——更改了播量及方法(见6.2,2013版6.2);
——更改了基肥(见7.1,2013版7.1);
——更改了追肥(见7.2,2013版7.2);
——删除了蹲苗(见2013版8.1);
——更改了防治原则(见9.1,2013版9.1);
——增加了褐条病(见9.2.3);
——更改了粟灰螟(见9.3.3,2013版9.3.3);
——更改了收获和贮藏(见2013版10);
——更改了生产档案(见11,2013版11);
——增加了附录(见附录A)。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 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凌、李海、王海岗、乔治军、王君杰、曹晓宁、王纶、刘思辰、杨林栋。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DB14/T 780—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4/T 780—2024
旱地糜子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旱地糜子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
防控、收获和贮藏、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旱地糜子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迎茬
同一块地里隔一茬再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4 产地环境
4.1 气候条件
无霜期110 d以上,年有效积温≥2 100 ℃,年平均降雨量在400 mm以上。
4.2 土壤条件
选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上虚下实、保水保肥力强、通气性好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10 g/kg
以上。前茬以豆类、薯类、玉米、油菜等为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要求。
4.3 空气条件
产地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要求。
5 播前准备
1
DB14/T 780—2024
5.1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和肥力中等的地块,避免重茬、迎茬。
5.2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秋季)后及时深耕,耕翻深度20 cm~25 cm。春耕于播种前2 d~3 d进行,耕深10 cm
左右,耕后及时耙耱。
5.3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生育期适合当地种植并符合用途目标的品种,种子质量符合
GB 4404.1的要求。
5.4 晒种
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播种前10 d~15 d,晒种。
6 播种
6.1 播期
5 cm地温稳定10 ℃以上即可播种。
6.2 播量及方法
播种量0.5 kg/667 m2~0.75 kg/667 m2。播深3 cm~5 cm,土壤墒情好的适当浅播,墒情差的适当深
播,早播深,晚播浅。播种机选用4腿精量条播机,行距30 cm,留苗20 000株/667 m2~40 000株/667 m2。
播种后及时镇压,雨后及时镇压破除板结。
7 施肥
7.1 基肥
秋深耕前施优质有机肥2 000 kg/667 m2~2 500 kg/667 m2,播前春耕前施氮肥(N)5 kg/667 m2,磷
肥(P2O5)2.5 kg/667 m2,钾肥(K2O)2 kg/667 m2,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
7.2 追肥
拔节期追施氮肥(N)4.6 kg/667 m2。
8 田间管理
8.1 间苗、定苗
4~5叶期结合浅中耕间苗并去除杂草,留匀苗,留壮苗。缺苗率≥10 %时,可就近或邻行留双苗,
行距20 cm,株距6 cm~8 cm;行距30 cm,株距4 cm~6 cm。留苗20 000株/667 m2~40 000株/667 m2。
8.2 中耕除草
2
DB14/T 780—2024
3叶期后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分蘖到拔节期间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浅培土,孕穗中期进行第3次中耕
除草培土。
9 病虫害防控
9.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合理安全使用化学
农药。药剂防治,按照GB/T 8321(所有部分)有关要求执行,禁用高毒、剧毒农药。
9.2 病害
9.2.1 叶斑病
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洒植株叶片。
9.2.2 黑穗病
用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 %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 %拌种。
9.2.3 褐条病
可在初发期用20 %噻森铜悬浮剂500倍液或用85 %三氯异氰尿素酸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 d喷1次,连防2~3次。
9.3 虫害
9.3.1 粘虫
用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0 %氰戊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
9.3.2 蚜虫
用5 %吡虫啉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用3 %啶虫脒乳油1 000倍液喷雾。
9.3.3 粟灰螟
在成虫产卵盛期用50 %辛硫磷乳油1:100与细土充分拌匀成药土,药土用量3 kg/667 m2~4 kg/667
m2,顺垅撒施。及时拔除枯心苗。
9.3.4 粟跳甲
选用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雾或20 %氰戊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喷雾等药剂防治。
9.3.5 地下害虫
用50 %辛硫磷乳油0.2 kg/667 m2~0.3 kg/667 m2拌细土20 kg/667 m2,撒施地表后浅锄或浅耙使药剂
均匀分散于耕作层。
10 收获和贮藏
3
DB14/T 780—2024
全田95 %以上穗子和籽粒呈粉质状态,小穗花梗变黄,籽粒呈现固有色泽时收获,根据地块大小
选用合适的收获机,大面积种植区域选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小面积或者梯田种植区域选用割晒机进
行收获。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应达到总损失率≤5 %。脱粒后立即进行清选和晾晒,含水量达14 %以下
时入库贮藏。
11 生产档案
主要记录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档案保存2年
以上。见附录A。
4
DB14/T 780—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生产档案
记录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见表A.1。
表A.1 生产档案
产地环境 无霜期 茬口
降雨量 土壤养分含量
生产管理 品种名称 种子处理
播种时间 播种方式
播量 株距
行距 施肥时间
施肥次数 施肥种类
施肥量 中耕除草次数
病虫害防治 预防方法
主要病虫害种类 发生次数
防治方法
防治效果
采收和贮藏 收获时间 收获方式
种子含水量 贮藏方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