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05 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14/T 777—2024
代替 DB14/T 777—2013
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
2024 - 11 - 15 发布
2025 - 02 - 15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777—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 ........................................................................... 1
5 播前准备 ........................................................................... 1
6 播种 ............................................................................... 2
7 田间管理 ........................................................................... 2
8 病虫害防治 ......................................................................... 3
9 收获 ............................................................................... 3
10 生产档案 .......................................................................... 4
附录 A(资料性) 生产档案 .............................................................. 5
I
DB14/T 777—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4/T 777—2013《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与DB14/T 777—2013相比,除结构调
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与定义”(见第3章);
——更改了“气候条件”中的无霜期指标(见4.1,2013年版3.1);
——删除了“土壤条件”中的二级要求(见4.2,2013年版3.2);
——更改了“整地”中的内容(见5.1,2013版4.1);
——更改了“品种选择”中的内容(见5.2,2013版4.2);
——更改了“种子处理”中的内容(见5.3,2013版4.3);
——更改了“播期”中的内容(见6.1,2013版5.1);
——更改了“播种方法”中的内容(见6.2,2013版5.2);
——更改了“中耕除草”中的内容(见7.2,2013版6.2);
——删除了“底肥”中的内容(见7.3.1,2013版7.1);
——增加了“追肥”中的内容(见7.3.2,2013版7.2);
——增加了“抗旱剂”中的内容(见7.3.3);
——删除了“防治原则”中的内容(见8.1,2013版8.1);
——增加了“物理防治”中的内容(见8.3);
——更改了“枯萎病”中的内容(见8.4.1,2013版8.4.1);
——更改了“炭疽病”中的内容(见8.4.3,2013版8.4.3);
——更改了“细菌性疫病”中的内容(见8.4.4,2013版8.4.4);
——增加了“双斑萤叶甲”中的内容(见8.4.5);
——增加了“生物防治”中的内容(见8.5);
——更改了“收获时间”中的内容(见9.1,2013版9.1);
——更改了“脱粒”中的内容(见9.2,2013版9.2);
——更改了“贮藏”中的内容(见9.3,2013版10);
——更改了“生产档案”中的内容(见10,2013版11);
——更改了“附录A”中的内容(见附录A,2013版附录A);
——删除了“附录B”中的内容(见附录B,2013版附录B)。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郝晓鹏、王燕、董雪、赵建栋、穆志新、畅建武。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DB14/T 777—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4/T 777—2024
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旱地红芸豆栽培的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生产
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旱地红芸豆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地环境
气候条件
选择≥10 ℃的年积温在2300 ℃以上,无霜期≥110 d,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冷凉区域。
土壤条件
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非连茬的土壤。要求pH值7.5~8.5的土壤为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
合 GB 15618规定的要求。
空气条件
产地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规定的二级要求。
5 播前准备
整地
前茬收获后,在土壤封冻前进行灭茬、旋耕,耕深20 cm~25 cm,后耙耱镇压一次,以利于蓄墒;
次年春季播种前3 d~5 d施入底肥并旋耕镇压,耕深10 cm~15 cm,使地面平整疏松,以利于保墒。
1
DB14/T 777—2024
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抗旱、抗病、抗逆和商品性好,且适应当地旱作条件种植的红芸豆品种。种子质量应符
合 GB 4404.2 的要求。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2 d~3 d,用2.9%吡唑酯·精甲霜·甲维种衣剂进行包衣,用药量为1:100。
6 播种
播期
当10 cm地温稳定通过12 ℃时播种。播期应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确保秋季正常成熟的前提下应
适当推迟播期,以使红芸豆的花荚期与雨季相遇,有利于增产。
播种方法
采用覆膜播种覆土镇压一体机宽窄行穴播,以增温保墒。地膜幅宽70 cm~80 cm,膜上种植2 行,
行距35 cm,穴距28 cm~33 cm,每穴播种2粒~3粒,膜间行距60 cm~65 cm。播种时应当根据土壤墒
情,当墒情好时应浅播,播深4 cm~5 cm,干旱较为严重时,应深播,播深在6 cm~7 cm,以利于出苗。
在墒情较差时,应增加播深和播种量,以保证苗全。播种后应对播种地块进行检查,以防止漏种、跑墒。
7 田间管理
放苗、查苗补缺
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放苗,缺苗及时补种。
中耕除草
播种后将45%精异丙甲草胺100 mL/666.7 m
2~130 mL/666.7 m
2,兑水30 kg~40 kg,于土壤表面喷
施,进行化学锄草;第一次中耕在第一片复叶出现时,采用微耕机进行膜间锄草并覆土以保墒;植株3
片~4 片复叶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
施肥
7.3.1 底肥
均匀施入尿素16.7 kg/666.7 m 2~20 kg/666.7 m 2(按46%折算,N 7.7 kg/666.7 m 2~9.2 kg/666.7
m 2),过磷酸钙40 kg/666.7 m 2~53 kg/666.7 m 2(按12%折算,P2O5为4.8 kg/666.7 m 2~6.4 kg/666.7
m
2)。
7.3.2 追肥
鼓粒期用磷酸二氢钾0.1 kg/666.7 m
2~0.2 kg/666.7 m
2,兑水30 kg~40 kg,叶面喷施。
7.3.3 抗旱剂
苗期和花荚期采用1.4%复硝酚钠15 mL/666.7 m
2,兑水30 kg~40 kg,叶面喷施,增强抗旱和抗逆
性。
2
DB14/T 777—2024
8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和NY/T 1276有关规定。不得在疫区调种。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增强抗病能力。合理轮作,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及时清理带
病枝叶,集中销毁。
物理防治
双斑萤叶甲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于每日晚21点至次日早上7点诱杀,一般3 d~7 d清理一次残体。
化学防治
8.4.1 枯萎病
采用种衣剂防治,药剂使用方法同5.3。
8.4.2 根腐病
防治方法同8.4.1。
8.4.3 炭疽病
用80%的代森锰锌50 g/666.7 m
2~70 g/666.7 m
2,兑水30 kg~40 kg,在播种后40 d进行第一次
喷药,隔7 d后进行第二次喷药。
8.4.4 细菌性疫病
用20%噻锉锌60 mL/666.7 m
2~80 mL/666.7 m
2或3%中生菌素25 g/666.7 m
2~30 g/666.7 m
2,兑水
30 kg~40 kg,在播种后40 d进行第一次喷药,隔7 d后进行第二次喷药。
8.4.5 双斑蝇叶甲
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 g、50%辛硫磷乳油20 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666.7 m
2,分别
兑水30 kg~40 kg,叶面喷雾1 次~2 次。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七星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发挥天敌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9 收获
收获时间
当叶片凋落,豆荚变硬且成黄白色时即可收获。收割后在场上晾晒3 d~5 d。
脱粒
3
DB14/T 777—2024
选择晴天,采用红芸豆脱粒机进行脱粒、脱粒后晾晒,防止霉烂、变色。
贮藏
红芸豆籽粒含水量低于13.5%可入库储藏。
10 生产档案
应详细记录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建立红芸
豆生产档案,档案保存2年以上。记录内容见附录A。
4
DB14/T 777—2024
附 A A A
录
(资料性)
生产档案
记录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收获等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表A.1 生产档案
播前准备 灭茬时间 灭茬方式
秋耕时间 秋耕深度
品种名称 种子处理
播种 播种方式 播种密度
株距 行距
田间管理 施肥时间 施肥次数 施肥种类 施肥量
放苗时间 中耕除草次数
病虫害防治 预防方法
虫害发生种类 虫害发生次数
病害发生种类 病害发生次数
防治方法 防治效果
收获 收获时间 收获方法
种子含水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