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T / T 1531—2024
目 次
前言 ………………………………………………………………………………………………………… Ⅱ 1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1 1
4 结构与分类 ……………………………………………………………………………………………… 5 技术要求 ………………………………………………………………………………………………… 6 试验方法 ………………………………………………………………………………………………… 3 3 6
7 检验规则 …………………………………………………………………………………………………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 10 12
附录 A(资料性)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的安装设置方法 ………… 13
Ⅰ
JT / T 1531—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 /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 TC 22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行云数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交
通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中交(北京)交通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易路行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
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浦江三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剑、李俐锋、刘旭、李勇、郑婧婧、李友良、夏陆然、雷红锋、刘晓、陶海敏、李霖、
李井彪、高文宝、鲁程、石昌寿、戴列峰、刘洪模、李转强、林聪毅、缪路平、卫雨桐。
Ⅱ
JT / T 1531—2024
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的结构与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 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 T 2423. 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低温
GB / T 2423. 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B:高温
GB / T 2423. 3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Cab:恒定湿热试验
GB / T 2423. 10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Fc:振动(正弦)
GB / T 2423. 1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Ka:盐雾
GB / T 2423. 22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N:温度变化
GB 7000. 1—2015 灯具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
GB / T 7922—2023 照明光源颜色的测量方法
GB / T 17626. 2—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 / T 17626. 4—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 / T 17626. 5—201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 / T 37958—2019 视频监控系统主动照明部件光辐射安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 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fill light devices for automatic highway vehicle license
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
plate recognition 安装在摄像机上或与摄像机分开布置,用于配合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设备,在采集汽车号牌 时增强目标成像质量的装置。 3. 2 基准轴 reference axis
3. 3 垂直于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出光面,并通过出光面几何中心的一条直线。 平均光照度 average illuminance
在任一周期内光照度函数的积分值与周期的比值,见公式(1)。 1
JT / T 1531—2024
Ea = ∫ 0f(t)dt T T …………………………(1)
3. 4 式中: Ea———平均光照度,单位为勒克斯(lx); f ———光照度函数; t ———光照度函数的变量; T ———闪烁周期,单位为秒(s)。 点亮时间 light time
3. 5 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基准轴上的光照度大于 1 / 10 最大光照度的时间段。 平均亮度 average luminance
整个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于某一已知角度的光强,与其在垂直于该方向包络所有 发光源(图 1)的投影面积之比,见公式(2)和公式(3)。
标引序号说明: 1———所有发光源的范围。 图 1 整体发光面示意
Iθ Lθ = ds·cos(θ) Iθ = dΦθ dΩ …………………………(2) …………………………(3)
3. 6 式中: Lθ ———平均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 / m2); Iθ ———发光源在 θ 方向的光强,单位为坎德拉(cd); ds ———发光源表面的面积微元,单位为平方米(m2); dΦθ ———面积微元在法线夹角 θ 方向的立体角 dΩ 内发出的光通量,单位为流明(lm); dΩ ———面积微元表面法线夹角 θ 方向的立体角,单位为弧度(rad)。 局部亮度 local luminance
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局部于某一已知角度的光强,与其在垂直于该方向的局部 (图 2)投影面积的比值。 注:对于多发光二极管(LED)阵列组合的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局部亮度指单颗 LED 及其透镜发 光面在某一已知角度的光强与该 LED 及其透镜在垂直于该方向的投影面积之比。 2
JT / T 1531—2024
标引序号说明: 1———单颗发光源的范围。 图 2 局部发光面示意
4 结构与分类
4. 1 结构
公路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补光装置(以下简称“补光装置”)一般由光源、主体和安装连接件等部
分组成,示意如图 3 所示。
标引序号说明: 1———光源; 2———主体; 3———连接件。 图 3 补光装置组成示意
4. 2 分类
4. 2. 1 补光装置按照光源光谱范围分为可见光型和红外型,其中红外型光源波段在 680 nm ~ 2 500 nm
范围内。
4. 2. 2 补光装置按照光源发光方式分为 LED 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其他光源。
4. 2. 3 补光装置按补光方式分为频闪方式、 脉冲方式和持续点亮方式。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应采用频
闪方式或持续点亮方式;红外型补光装置应采用频闪方式、脉冲方式或持续点亮方式。
5 技术要求
5. 1 外观质量
5. 1. 1 补光装置应设置可调节照射角度的机构,便于安装施工。
5. 1. 2 补光装置活动零件应灵活、无卡滞现象,各紧固部位应稳定、牢固。
5. 1. 3 补光装置机壳及连接件表面应光滑、平整、美观,无明显变形及破损等缺陷;表面涂层应色泽均
3
JT / T 1531—2024
匀,无开裂、毛刺、划痕等缺陷。
5. 2 同步功能
补光装置应具备与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设备(以下简称“识别设备”)同步的功能。
5. 3 点亮时间
5. 3. 1 补光装置采用频闪方式发光的,每个频闪周期内的点亮时间应根据识别设备的要求进行调节,
点亮时间应不大于 2 ms。
5. 3. 2 红外型补光装置采用脉冲方式发光的,每次点亮时间应满足识别设备的要求,点亮时间应不大
于 2 ms。
5. 4 工效性能
5. 4. 1 照度
5. 4. 1. 1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安装位置垂直投影点水平距离(以下简称“水平距离”)20 m,基准轴上
平均光照度应不大于 40 lx;其中采用频闪方式发光的,在发光频率 100 Hz、占空比 20% 条件下,水平距
离 20 m,基准轴上平均光照度应不大于 40 lx。
5. 4. 1. 2 红外型补光装置,水平距离 20 m,车道中心线上水平方向辐照度应不大于 5 000 μW/ cm2;其
中采用脉冲方式发光的,应具有峰值光强抑制功能。
5. 4. 2 亮度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在水平距离 20 m、离地高度 1. 5 m 处,沿行车方向的亮度指标应符合表 1 的要
求。 新装和更换可见光型补光装置后,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亮度评价。
表 1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亮度指标
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厘米
性能指标 要求
局部亮度 ≤45
平均亮度 ≤30
5. 4. 3 补光区域
补光装置在补光区域内的光照度应均匀、无暗区,补光区域指标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表 2 补光区域指标
性能指标 要求
补光区域 宽度为 3. 5 m 的车道,主要补光距离 18 m ~ 28 m,辅助补光距离 28 m ~ 33 m
补光装置横向角度 全角,50% 中心光强角 9 × (1 ± 0. 15)°
横向补光范围 水平距离 20 m,车道边缘线上;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水平方向平均光照度不低于车道中心线上水平方向平均光照 度的 40% ,红外型补光装置辐照度不低于车道中心线上辐照度的 40%
补光装置纵深角度 全角,10% 中心光强角 13 × (1 ± 0. 15)°; 全角,30% 中心光强角 9. 5 × (1 ± 0. 15)°; 全角,50% 中心光强角 7. 5 × (1 ± 0. 15)°
4
JT / T 1531—2024
表 2 补光区域指标(续)
性能指标 要求
纵深补光范围 水平距离 28 m ~ 33 m,车道中心线上;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水平方向平均光照度不小于 0. 9 lx
水平距离不小于 40 m,离地高度 1. 5 m,车道中心线上;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水平方向平均光照度不大于 0. 5 lx
5. 4. 4 色度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色度指标应符合表 3 的要求。
表 3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色度指标
性能指标 要求
平均显色指数 ≥70
色温 (3 045 ± 175) K
5. 5 安全性能
5. 5. 1 电气安全
5. 5. 1. 1 电源适应性
补光装置应适应电网波动要求,在 220 × (1 ± 15% ) V 交流电压和 50 × (1 ± 4% ) Hz 频率下应可靠
工作,且基准轴上平均光照度变化幅度应不大于在 220 V 交流电压和 50 Hz 频率下平均光照度的 5% 。
5. 5. 1. 2 绝缘电阻
补光装置的电源接线端子与机壳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00 MΩ。
5. 5. 1. 3 电气强度
在补光装置的电源接线端子与机壳之间施加频率 50 Hz、有效值 1 500 V 的正弦交流电压,历时
1 min,应无火花、闪络或击穿现象。
5. 5. 1. 4 连接电阻
补光装置应设安全保护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与机壳(包括带电部件的金属外壳)连接可靠,接地端
子与机壳的连接电阻应小于 0. 1 Ω。
5. 5. 2 电磁抗扰度
5. 5. 2. 1 静电放电抗扰度
补光装置在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后,性能水平应不低于 GB / T 17626. 2—2018 中第 9 章 b)的要求。
5. 5. 2. 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补光装置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后,性能水平应符合 GB / T 17626. 4—2018 中第 9 章 b)
的要求。
5
JT / T 1531—2024
5. 5. 2. 3 浪涌(冲击)抗扰度
补光装置在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后,性能水平应符合 GB / T 17626. 5—2019 中第 9 章 b)的要求。
5. 5. 3 光辐射安全性能
补光装置光辐射安全性能应符合 GB / T 37958—2019 规定的 0 类或 1 类危险要求。
5. 6 环境适应性
5. 6. 1 耐低温
补光装置在通电状态进行耐低温性能试验,产品应能正常工作,外壳及光学部件应无变形。
5. 6. 2 耐高温
补光装置在通电状态进行耐高温性能试验,产品应能正常工作,外壳及光学部件应无变形。
5. 6. 3 耐湿热
补光装置在通电状态进行耐湿热性能试验,产品应能正常工作,外壳及光学部件应无变形。
5. 6. 4 耐温度交变
补光装置在通电状态进行温度交变试验,试验期间和试验结束后,产品应能正常工作,外壳及光学
部件应无变形。
5. 6. 5 耐机械振动
补光装置在通电状态进行扫频振动试验,产品应能正常工作,零部件无损坏,紧固部件无松脱现象,
接插件无脱落或接触不良现象,无永久性结构变形。
5. 6. 6 耐盐雾腐蚀
补光装置经盐雾试验后,机壳应无明显锈蚀,金属构件应无锈点,印刷电路板经过 24 h 自然晾干后
功能正常。
5. 7 外壳防护等级
补光装置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GB 7000. 1—2015 中规定的 IP65 等级要求。
6 试验方法
6. 1 试验条件
6. 1. 1 试验环境
除特别声明环境条件的试验外,试验应在下列环境条件下进行:
a) 相对湿度:不大于 85% ;
b) 大气压强:86 kPa ~ 106 kPa;
c) 环境照度:不大于 1 lx,地面无积水或积雪。
6. 1. 2 试验安装
6 对补光装置进行性能试验时,除另有要求外,补光区域应覆盖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系统的抓拍区
JT / T 1531—2024
域,光照度均匀、无暗区,且不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并符合下列要求:
a) 补光装置安装在车道中线正上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6. 5 m;
b) 补光装置每车道安装数量最多为 1 个。
补光装置安装及补光区域示意如图 4 所示。
标引序号说明: 1———补光装置; 5———主要补光区域; 2———补光装置基准轴; 6———辅助补光区域; 3———车道边缘线; 7———距离补光装置投影 40 m 以外区域。 4———车道中心线; 图 4 补光装置安装及补光区域示意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的安装设置方法见附录 A。
6. 2 外观质量
用目测和手感法进行,检查外观、结构等。
6. 3 同步功能
以额定电压为补光装置供电,采用模拟触发信号触发补光装置,将触发信号及光学探头接收的光信
号接入双信道示波器,检查每个触发信号与对应光信号间的时间间隔,确认是否同步。
6. 4 点亮时间
以额定电压为补光装置供电,采用模拟触发信号触发补光装置,用光学探头将补光装置的光信号转
化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记录点亮时间。
6. 5 工效性能
6. 5. 1 照度
6. 5. 1. 1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以额定电压为补光装置供电,正常工作 30 min 后,在水平距离 20 m 基准轴
上,使用照度计测量车道中心线上光照度。 对于有调光功能的补光装置,测量其最高亮度等级下的光照度。
6. 5. 1. 2 红外型补光装置,在实验室环境中,以额定电压为补光装置供电,正常工作 30 min 后,使用辐
照度计测量辐照度。 对于有调光功能的补光装置,测量其最高亮度等级下的辐照度。
6. 5. 2 亮度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以额定电压为补光装置供电,正常工作 30 min 后,水平距离 20 m、离地高度
1. 5 m 处,使用成像亮度计测量车道中心线上局部亮度和平均亮度。 若所测试补光装置为频闪模式,则
7
JT / T 1531—2024
成像亮度计采集周期为频闪周期的整数倍。
6. 5. 3 补光区域
6. 5. 3. 1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以额定电压为补光装置供电,正常工作 30 min 后测量:
a) 水平距离 20 m 处,受光面与道路中线垂直,使用照度计测量车道中心线、车道边缘线位置照
度,检查横向补光范围。
b) 水平距离 28 m ~ 33 m 处,受光面与道路中线垂直,使用照度计,按照 1 m 间隔,分别测量车道
中心线位置照度,检查纵深补光范围。
c) 水平距离 40 m,离地高度 1. 5 m 处,受光面与道路中线垂直,使用照度计,测量车道中心线位
置照度,检查纵深补光范围。
d) 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分布式光度计,采取远场方式测量,角度间隔设置为 0. 1°,测量光强值,
检查横向角度和纵深角度。
6. 5. 3. 2 红外型补光装置,在实验室环境中,以额定电压为补光装置供电,正常工作 30 min 后,使用辐
照度计测量辐照度,检查横向补光范围。
6. 5. 4 色度
按 GB / T 7922—2023 中第 4 章的规定进行,补光装置在额定电压下以正常工作状态工作 30 min
后,测量补光装置的显色指数和色温。
6. 6 安全性能
6. 6. 1 电气安全
6. 6. 1. 1 电源适应性
电源适应性试验按以下操作进行:
a) 电压波动适应性测试,用自耦变压器或可调交流电源对补光灯装置进行供电,频率恒定在
50 Hz,测试电压分别为 187 V→200 V→220 V→240 V→253 V→230 V→210 V→187 V。 每调
整到一挡电压并稳定后,分别开启和关闭补光灯装置电源开关,检查是否正常。
b) 频率波动测试,用变频交流电源对补光灯装置进行供电,电源恒定在 220 V,调整变频交流电
源的输出频率分别为 50 Hz→51 Hz→52 Hz→50 Hz→49 Hz→48 Hz。 每调整到一挡频率并稳
定后,分别开启和关闭补光灯装置电源开关,检查是否正常。
6. 6. 1. 2 绝缘电阻
补光装置在不通电条件下,用准确度等级 1. 0 级的绝缘电阻表在电源接线端子与机壳等易触及部
件之间施加 500 V 直流电压,稳定 1 min 后,读取测试结果。
6. 6. 1. 3 电气强度
补光装置在不通电条件下,用准确度等级 2. 0 级的耐电压测试仪在电源接线端子与机壳等易触及
部件之间测试。
6. 6. 1. 4 连接电阻
补光装置在不通电条件下,用准确度等级 0. 5 级、分辨力 0. 01 Ω 的电阻表在机壳全部裸露金属部
位与安全保护接地端子之间测试。
8
JT / T 1531—2024
6. 6. 2 电磁抗扰度
6. 6. 2. 1 静电放电抗扰度
补光装置通电正常工作,机壳按使用要求接地。 试验按 GB / T 17626. 2—2018 的规定进行,每个放
电点对正极性和负极性各放电 10 次,放电之间间隔 2 s,试验参数按表 4 确定。
表 4 电磁抗扰度试验参数
试验名称 试验参数 试验条件 试验状态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放电电压(kV) 空气放电(绝缘体外壳):8 接触放电(导体外壳和耦合板):6 工作状态
放电极性 正、负
放电间隔(s) 2
每点放电次数 10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抗扰度试验 瞬变脉冲电压(kV) 供电电源端口和保护接地:2 × (1 ± 0. 1) 输入输出信号和控制端口:1 × (1 ± 0. 1)
重复频率(kHz) 5 × (1 ± 0. 2)
极性 正、负
时间(min) 2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浪涌(冲击)电压(kV) 线 - 地:1 × (1 ± 0. 1)
极性 正、负
试验次数 5
试验间隔(s) 30
6. 6. 2. 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补光装置通电正常工作,机壳按使用要求接地。 试验按 GB / T 17626. 4—2018 的规定进行,将 2 kV
试验电压通过耦合/ 去耦网络施加到供电电源端口和保护接地上,将 1 kV 试验电压通过耦合/ 去耦网络
施加到输入输出信号和控制端口上,施加试验电压 5 次,每次持续时间不少于 2 min,试验参数按表 4
确定。
6. 6. 2. 3 浪涌(冲击)抗扰度
补光装置通电正常工作,机壳按使用要求接地。 试验按 GB / T 17626. 5—2019 的规定进行,试验时,
正极性和负极性各加 5 次干扰,每次浪涌的重复率为每 30 s 一次,试验参数按表 4 确定。
6. 6. 3 光辐射安全性能
按 GB / T 37958—2019 第 5 章的规定进行。
6. 7 环境适应性
6. 7. 1 耐低温
按 GB / T 2423. 1 的规定进行,温度 - 40 ℃,试验时间 16 h。 试验中,检查补光装置的工作状态;试
9
JT / T 1531—2024
验后,检查补光装置的外观。
6. 7. 2 耐高温
按 GB / T 2423. 2 的规定进行,温度 + 70 ℃,试验时间 16 h。 试验中,检查补光装置的工作状态;试
验后,检查补光装置的外观。
6. 7. 3 耐湿热
按 GB / T 2423. 3 的规定进行,温度(40 ± 2) ℃,相对湿度 (93 ± 3)% ,试验时间 48 h。 试验中,检查
补光装置的工作状态;试验后,检查补光装置的外观并检测其绝缘强度。
6. 7. 4 耐温度交变
按 GB / T 2423. 22 的规定进行,在低温 - 40 ℃保持 2 h,在 2 min 内转移到高温 + 70 ℃ 保持 2 h,在
2 min内再转移到低温 - 40 ℃开始第二个循环,如此共循环 5 次。 试验中,检查补光装置的工作状态;
试验后,检查补光装置的工作状态和外观。
6. 7. 5 耐机械振动
按 GB / T 2423. 10 的规定进行,振动频率 2 Hz ~ 150 Hz 的范围内进行扫频试验。 在 2 Hz ~ 9 Hz 时
按位移控制,位移幅值为 3. 5 mm;在 9 Hz ~ 150 Hz 时按加速度控制,加速度幅值为 10 m/ s2。 2 Hz→
9 Hz→150 Hz→9 Hz→2 Hz 为一个循环,共经历 20 个循环。 试验中,检查补光装置的工作状态;试验
后,检查补光装置的外观。
6. 7. 6 耐盐雾腐蚀
按 GB / T 2423. 17 的规定进行,试验时间 168 h。 试验后,检查补光装置的外观和印刷电路板的
功能。
6. 8 外壳防护等级
按 GB 7000. 1—2015 的规定进行。
7 检验规则
7. 1 检验分类
7. 1. 1 补光装置产品的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7. 1.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定型或者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有较大变更,可能影响产品性能;
c)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
d) 产品正常批量生产,每两年一次;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
f) 国家和行业管理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
7. 2 检验项目
1 补光装置产品的检验项目见表 5。 0
JT / T 1531—2024
表 5 检验项目
序号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1 外观质量 5. 1 6. 2 + +
2 同步功能 5. 2 6. 3 + +
3 点亮时间 5. 3 6. 4 + -
4 照度 5. 4. 1 6. 5. 1 + -
5 亮度 5. 4. 2 6. 5. 2 + -
6 补光区域 5. 4. 3 6. 5. 3 + -
7 色度 5. 4. 4 6. 5. 4 + -
8 电源适应性 5. 5. 1. 1 6. 6. 1. 1 + +
9 绝缘电阻 5. 5. 1. 2 6. 6. 1. 2 + +
10 电气强度 5. 5. 1. 3 6. 6. 1. 3 + +
11 连接电阻 5. 5. 1. 4 6. 6. 1. 4 + +
12 静电放电抗扰度 5. 5. 2. 1 6. 6. 2. 1 + -
1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5. 5. 2. 2 6. 6. 2. 2 + -
14 浪涌(冲击)抗扰度 5. 5. 2. 3 6. 6. 2. 3 + -
15 光辐射安全性能 5. 5. 3 6. 6. 3 + -
16 耐低温 5. 6. 1 6. 7. 1 + -
17 耐高温 5. 6. 2 6. 7. 2 + -
18 耐湿热 5. 6. 3 6. 7. 3 + -
19 耐温度交变 5. 6. 4 6. 7. 4 + -
20 耐机械振动 5. 6. 5 6. 7. 5 + -
21 耐盐雾腐蚀 5. 6. 6 6. 7. 6 + -
22 外壳防护等级 5. 7 6. 8 + -
注:“ + ”为需要检验的项目,“ - ”为不需要检验的项目。
7. 3 组批和抽样
7. 3. 1 产品以批为单位进行检验,相同材料、相同工艺、相同生产设备的产品为一批。
7. 3. 2 型式检验的样品应随机抽取一个完整的补光装置产品。
7. 3. 3 对于批量不大于 3 台的产品,出厂检验由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检验部门逐台进行检验;对于批量
大于 3 台的产品,出厂检验的样品应从生产线终端随机抽取不少于 30% 的样品,但不少于 3 台。
7. 4 判定规则
7. 4. 1 型式检验中,电气安全性能不合格时,判定该次型式检验为不合格;若其他项目不合格,应在同 一批产品中加倍抽取样品,对不合格项进行检验,若仍不合格,则判定该次型式检验不合格。 7. 4. 2 逐台进行出厂检验的样品,检验合格后签发合格证,方可出厂;抽取不少于 30% 的样品进行出 厂检验,若抽取样品全部合格则判定整个检验批合格,签发合格证,允许出厂;若有一台不合格,则应对 整批进行逐台检验,剔除不合格品。 7. 4. 3 出厂检验中,剔除的不合格品允许返修,返修后应重新对不合格项进行检验,但返修次数不应 超过两次。 1 1
JT / T 1531—2024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8. 1 标志
8. 1. 1 产品标志
采用铭牌或直接喷刷、印字等形式,标志应清晰,易于识别且不易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褪色、脱落。
产品标志上应注明以下内容:
a) 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及商标;
b)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及产地;
c) 输入额定电压、频率;
d) 功耗;
e) 质量;
f) 产品编号;
g) 制造日期;
h) 生产标准。
8. 1. 2 包装标志
产品包装标志应符合 GB / T 191 的有关规定,在外包装箱上应标有“注意防潮”“小心轻放”“易碎”
“防倾倒”等图案,在产品内包装箱上应印刷下列内容:
a) 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及商标;
b) 产品名称及型号规格;
c) 质量: × × × kg;
d) 外形尺寸:长 × 宽 × 高(mm);
e)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f) 本产品标准编号。
8. 2 包装
8. 2. 1 产品包装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包装箱宜采用硬质材料,内部应采用防潮瓦楞纸箱加聚氨酯泡
沫塑料或其他软性材料充填缓冲,包装应牢固可靠,能适应常用运输工具运送。
8. 2. 2 产品包装箱内应随带如下文件:
a) 产品合格证;
b) 产品使用说明书;
c) 装箱单;
d) 随机备用附件清单;
e) 接线图、安装图和安装连接图;
f) 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8. 3 运输
包装好的产品采用常规运输工具运输,运输过程应避免剧烈振动、雨雪淋袭、太阳曝晒、接触腐蚀性
气体及机械损伤。
8. 4 储存
1 产品应储存于通风、干燥、无酸碱及腐蚀性气体的仓库中,周围应无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强磁场作用。 2
JT / T 1531—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可见光型补光装置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的安装设置方法
A. 1 补光装置设置时,在路面上形成的补光区域覆盖车牌图像识别区域,光照度均匀,无明显暗区,且
不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设置方法如下:
———补光装置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 6 m。
———补光装置可安装在对应车道中线上方,使光斑横向覆盖整条车道;也可安装在相邻车道中线的
正上方,采用错车道补光的方式。
———补光装置设置时,根据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设备冗余情况,每条车道同一方向配置的补光装
置数量不超过 2 个,并且不应同时补光。
A. 2 可在补光区域前后设置过渡照明。
A. 3 补光区域设置在距离 ETC 门架水平方向 10 m ~ 40 m 范围内,补光区域处在水平直线路段时,可
根据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设备性能,将主要补光区域调整至距离 ETC 门架水平方向 18 m ~ 28 m 范
围内。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