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412/T 41-2024 潭布番薯栽培技术规范

DB4412/T 41-2024 潭布番薯栽培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28.6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0 16:07:33



相关搜索: 规范 栽培技术 番薯

内容简介

DB4412/T 41-2024 潭布番薯栽培技术规范 ICS 65.020.20
CCS B 05 4412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412/T 41—2024
潭布番薯栽培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anbu 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2024 - 12 - 05 发布
2025 - 01 - 01 实施
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412/T 41—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广宁县潭布镇农林水综合服务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
究所、广宁县潭布镇潭岭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广东省宁柏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肇庆市标准化计量协会、
肇庆市质量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美华、钟春燕、孟醒、黄立飞、罗忠霞、王章英、龙增群、郭海洋、郭朝阳、
张钊、陈子健、陈庆强、严健莹、陈雪英、欧阳端苹、吴凤英、陈建春、陈建炫、林振辉、熊奔、张庆
珍。
I
DB 4412/T 41—2024
潭布番薯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潭布番薯的种植要求、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
本文件适用于肇庆市潭布番薯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潭布番薯 Tanbu sweet potato
在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潭布镇行政区域内及周边具有同类土壤、气候、水质环境,经本文件规定栽
培技术种植,具有薯皮薄且光滑,糖分高、淀粉含量较低、纤维少、味香浓、软滑可口等特点的番薯。
4 种植要求
育苗
4.1.1 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管理方便的地块。
4.1.2 苗床规格
垄面宽为120 cm~130 cm,垄高20 cm~30 cm,垄沟宽30 cm~40 cm。
4.1.3 精选种薯
选择薯皮光滑、无伤无病虫害、重量为200 g~300 g的中等薯块做种薯。
4.1.4 消毒
1
DB 4412/T 41—2024
4.1.4.1 苗床
300倍液多菌灵或者70 %甲基托布浸600倍液进行全面喷洒。
4.1.4.2 种薯
种薯上苗床前要进行消毒。可用50 %代森铵兑水300倍~400倍液或50 %甲基硫菌灵兑水500倍,浸种
lO min的方法进行杀菌消毒。
4.1.5 排种
4.1.5.1 时间
旱坡地在4月中旬,农田、山坑田在5月左右。宜在薯苗定植前100 d左右排种。
4.1.5.2 方法
采用斜排或平放,排种时薯块头部朝上,尾部朝下。大薯放深些,小薯放浅些,做到上齐下不齐,
使盖土深浅一致和出苗整齐。一般每育50 kg种薯,可供苗0.9 万株~1.5 万株。
4.1.6 苗期管理
4.1.6.1 排种至齐苗阶段,要高温催芽,如遇低温可覆膜保温,床温保持在 32 ℃~35 ℃,湿度保持
80 %左右。
4.1.6.2 齐苗至剪苗前阶段,床温保持在 25 ℃~28 ℃,浇水量适当增加,床土相对湿度保持 70 %~
80 %左右。
4.1.6.3 当薯种长出的苗长度达 25 cm~30 cm 时即进行假植繁苗,并在假植苗节数达到 6 个~10 个节
位时进行摘心打顶促分枝。在计划采苗前 5 d~8 d 薄施速效氮肥培育嫩苗壮苗,并在薯苗长度达 25 cm~
30 cm 及时采苗种植。
选地
选择土壤结构透气性好,排灌方便,土层疏松,土质肥沃及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沙质壤土、红壤土
的农田、山坑田及旱坡地。土壤环境符合GB 15618的要求;灌溉水质符合GB 5084的要求;环境空气质
量符合GB 3095的要求。
备耕整地
4.3.1 种植前要深翻细作起垄。起垄方法为大垄单行,垄峰间距 100 cm~120 cm、沟宽 30 cm~40 cm、
垄高 30 cm~40 cm。垄高根据土质地势而定,地下水位高的稻农田及平地作垄应高而窄;砂质土、雨水
少而易旱的山坡地,垄应宽而低。
4.3.2 起垄后沟施或者第一次翻地后撒施腐熟有机肥 250 kg/667m
2~500 kg/667m
2 。肥料施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要求。
定植
4.4.1 选苗
选择茎较粗壮、老嫩适度、节间较短、叶片肥大厚绿、无病虫害的顶端薯苗。平插苗蔓长5节~8节,
斜插苗蔓长5节~7节。
4.4.2 定植时间
2
DB 4412/T 41—2024
旱坡地6月~7月,农田、山坑田7月~8月。
4.4.3 定植方法
采用单株平插或斜插。平插是将薯苗水平插入土中3个~5个节,斜插是将薯苗斜插入土中3个~4个
节。
4.4.4 栽插密度
合理密植,株距宜20 cm~30 cm,定植薯苗1850 株/667 m
2~3330株/667 m
2。
5 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
一般在薯苗栽插后7 d~9 d查苗、补缺,保全苗。
除草、中耕培土
番薯成活后至封垄前,要进行1次~2次人工除草。第二次除草可同时进行培土整沟。
追肥
5.3.1 前期追肥
在栽后10 d~15 d左右,追施高氮复合肥8 kg/667 m
2~14 kg/667 m
2。
5.3.2 中期促薯肥
在栽后50 d~60 d结合中耕除草,施高钾复合肥30 kg/667 m
2~40 kg/667 m
2。
5.3.3 后期肥
如地上部分生长还较旺盛,磷酸二氢钾200倍液喷2次~3次,每次间隔7 d~15 d;如地上部分枯黄,
用尿素200倍液和磷酸二氢钾500倍液喷2次~3次,每次间隔7 d~15 d。以上施肥在收获前40 d进行。
水分管理
5.4.1 薯苗栽插后,遇晴天应浇水护苗,连续浇水 3 d~4 d。
5.4.2 分枝结薯期,遇旱应灌浅水。遇多雨季节,应及时清沟排水。
5.4.3 生长后期薯块迅速膨大,遇旱灌跑马水,灌水深度以 1/3 垄高为宜。收获前 15 d 不得灌水。
6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
为辅的原则。
农业防治
水旱轮作,及时中耕除草,收获后清理田间病薯、带病秧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3
DB 4412/T 41—2024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甘薯麦蛾、蛴螬、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等害虫的成虫;性诱剂诱杀甜菜夜蛾、
斜纹夜蛾等成虫。
生物防治
可在番薯田释放赤眼蜂、丽蚜小蜂等,防治斜纹叶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
化学防治
农药的使用按 GB/T 8321 的规定执行。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黑斑病、软腐病、茎腐病、白绢病、镰刀菌腐烂病等,主要虫害为斜纹夜蛾、甘薯烦夜
蛾等夜蛾类害虫及甘薯小象甲等地下害虫。
化学防治方法
6.7.1 病害的防治
6.7.1.1 黑斑病等
排种前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或50 %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浸种10 min。大田栽插
时要淘汰病苗,并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薯苗基部(6 cm左右)2 min~3 min。
6.7.1.2 软腐病
适时收获,避免机械伤口,贮藏库硫磺熏蒸消毒,用量15 g/m
2,消毒时应密闭2 d,通风后使用。
6.7.2 虫害的防治
6.7.2.1 夜蛾类害虫
在幼虫 3 龄前喷药防治,可用 30 %茚虫威悬浮剂 1000~800 倍液、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500 倍
液或 2.5 %溴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等药剂轮换喷施。对 4 龄后幼虫,应在傍晚施药。
6.7.2.2 地下害虫
整地起垄时沟施1 %联苯·噻虫嗪颗粒剂7 kg/667 m
2~8 kg/667 m
2或5 %辛硫·氟氯氰颗粒剂1.5
kg/667 m
2~2.5 kg/667 m
2。
7 收获
时间
番薯收获最适期,以栽植后120 d~150 d为宜。
方式
人工或机械翻开垄面,按等级分装,避免擦破表皮。
贮藏
4
DB 4412/T 41—2024
番薯可常温贮藏,选留无病斑、无虫伤、无裂口和无破皮的薯块,应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
环境条件贮存,严禁与有毒、有害物质混放。
5
上一章:DB4415/T 47-2024 汕尾市包心芥菜栽培技术规程 下一章:DB4412/T 40-2024 花生机械化种植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DB4412/T 24-2023 麒麟李种植技术规范 DB4412/T 23-2023 高要广藿香种植技术规范 DB4412/T 40-2024 花生机械化种植技术规范 DB4412/T 22-2023 德庆鸳鸯桂味荔枝种植技术规范 DB44/T 867-2011 竹头红番薯栽培技术规程 DB4412/T 29-2024 餐饮节约行为规范 DB4412/T 37-2024 单位消防安全检查规范 DB4412/T 31-2024 地理标志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