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4/T 2568-2024 灌区信息化设计导则

DB44/T 2568-2024 灌区信息化设计导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0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16:57:51



相关搜索: 设计 信息化 灌区 导则

内容简介

DB44/T 2568-2024 灌区信息化设计导则 ICS 93.160
CCS P 57 44
广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2568—2024
灌区信息化设计导则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irrigation district informationization
2024 - 11 - 25 发布
2025 - 02 - 25 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68—2024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总则 ............................................................................... 2
5 前期调查 ........................................................................... 2
6 总体设计 ........................................................................... 3
7 立体感知系统 ....................................................................... 3
8 自动控制系统 ....................................................................... 5
9 支撑保障系统 ....................................................................... 6
10 灌区智慧应用系统 .................................................................. 6
11 网络安全 .......................................................................... 8
12 数字孪生灌区 ...................................................................... 8
13 运行管理 .......................................................................... 9
附录 A(资料性) 灌区信息化总体框架图 ................................................ 10
附录 B(资料性) 灌区信息化网络架构图 ................................................ 11
I
DB44/T 2568—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水利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水利水电技术中心、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
公司、北京润华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钟鸣辉、徐小飞、张新和、吴学武、杨楚骅、徐鹏、叶合欣、冯保清、王建军、
杨飞、张伟东、郭慧滨、张淑芳、欧阳乐颖、林波、程文辉、程宇、苏海涛、罗志唐、涂强、廖祥君、
李玮、夏康平、沈璐。
II
DB44/T 2568—2024


广东省地处南海之滨,农作物生长雨热条件好,全省现有灌溉面积2734.04万亩(2022年统计数据),
大中型灌区377宗,小型灌区有3万多宗,这些灌区为保障我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我省灌区管理相对粗放,信息化水平较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高,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势在必
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提升我省灌溉水
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实现灌区管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规范
灌区建设与改造信息化设计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文件。
III
DB44/T 2568—2024
灌区信息化设计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灌区信息化设计总则、立体感知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应用系统、支撑保障系统、
数字孪生灌区及运行维护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中型灌区新建和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设计工作,小型灌区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1832 翻斗式雨量计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5966 水文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GB/T 21303 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224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 28714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
GB/T 30948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SL 21 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
SL 75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
SL/T 213 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
SL 364 土壤墒情监测规范
SL/T 426 水量计量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SL 55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604 水利数据中心管理规程
SL/T 618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
SL/T 619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SL 651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
SL 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766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鉴定技术规范
SL 768 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T 783 水利数据交换规约
SL/T 801 水利一张图空间信息服务规范
1
DB44/T 2568—2024
SL/T 803 水利网络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SL/T 809 水利对象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灌区信息化 irrigation district informationization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灌区进行全面感知、智能监控、自动控制和科学管理。它涵盖了灌区规划、
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实现灌区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灌区管理一张图 single map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district
作为现代水利管理的重要创新工具,以二、三维电子地图为展示媒介,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
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旨在实现对灌区资源的全面可视化、智
能化管理。
数字孪生灌区 digital twin irrigation district
以物理灌区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灌区全要素和建
设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物理灌区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
是物理灌区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的新质基础设施。
数据底板 data base
由地理空间数据、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外部共享数据等构成的数字孪生灌区工程
算据基础。
4 总则
遵循技术先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
提高灌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充分调查灌区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实用可靠,便于维护,管理方便。
能与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它水利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接口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规定。
信息化设计除满足灌区现代管理实际需要外,应留有扩展和升级条件。
灌区信息化不同的设计阶段应参考相应的编制规定和编制规程要求。
5 前期调查
前期调查范围应包括:灌区管理范围内水源工程,干渠、支渠、斗渠及主要排渠,渠系建筑物及
其他工程等。
调查收集灌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基本资料,收集灌区所在流域及灌区
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质量,与灌区有关的其它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调查收集灌区所在区域的供电情况、水文资料、气象资料、雷电情况、自然灾害、险工险段、种
植结构等。
2
DB44/T 2568—2024
调查收集灌区总体规划、灌区主体工程设计、灌区工程现状、灌区信息化现状、观测记录、灌区
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用户需求等资料。
灌区信息化现状调查应包括:信息化现状总体布局、已建在建灌区信息采集与监测站网布置、现
有信息化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完好程度、现有信息系统通信方式、通信网覆盖情况、通信质量与收费标
准等。
6 总体设计
一般规定
6.1.1 应根据灌区工程和信息化现状情况、管理机构情况以及灌区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确保“统一
设计、分步实施、急用先建、安全可靠”。
6.1.2 数据存储应采用 “集中存储”的模式,优先选择符合要求的云存储。
6.1.3 信息编码应满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
6.1.4 应满足数据共享的要求,数据共享过程应遵循数据分类分级和数据安全防护要求。
需求分析
6.2.1 现状描述:从应用、技术、管理、环境等方面描述项目建设的条件和状况。
6.2.2 用户需求:从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归纳、整理需求,形成需求说明。
6.2.3 设计边界条件:从人才、技术、管理、投资、资源等方面说明限制条件。
总体架构
6.3.1 以政策、制度、标准、需求为基础,保障网络安全,搭建“立体感知”、“自动控制”、“支
撑保障”、“智慧应用”四大系统。总体架构图见附录 A。
6.3.2 根据实际,可包括以下内容:
a) 立体感知系统:采用空、天、地多样化的监测手段,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雷达波、超声波、
电磁波等技术,完成灌区水情、雨情、工情、墒情和视频等信息的监测;
b) 自动控制系统:结合立体感知系统,完成灌区闸门、阀门、泵站等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改造;
c) 支撑保障系统:对灌区管理中心、通信网络和支撑平台进行设计;
d) 智慧应用系统:宜包含灌区量水测水管理、工程管理、安全运行、防洪管理、水费水权、灌溉
管理等业务相关的系统软件。
7 立体感知系统
一般规定
7.1.1 立体感知系统设计宜涵盖水情监测、工情监测、气象监测、墒情监测和视频监控设计等。
7.1.2 灌区应基于现状条件、建设需求和管理要求,利用 3S、智能识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
汇集多种类型的感知设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系统。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无人机基地及系统。
7.1.3 立体感知系统尽量利用已有监测设施,不足部分进行改造或新增。
7.1.4 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 进行防雷接地设施设计,接地电阻不高于 10Ω。
水情监测设计
7.2.1 水情监测站点布置应根据灌区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所在地域和规模、渠道特点以及水量调配、
3
DB44/T 2568—2024
用水管理要求,宜在干、支渠主要取(引)水口、配水口、分水口、排(退)水口、用水管理分界点等
输配水计量断面设置监测站。
7.2.2 量水方法应符合 GB/T 21303 的有关规定。
a) 灌溉渠道系统宜采用流速仪量水、标准断面法量水、渠系建筑物量水、量水堰量水、量水槽量
水等方法;
b) 流速仪量水宜用于要求水头损失小、易受下游水位影响的大型渠道量水及其它量水方法的率
定;
c) 标准断面法量水宜用于渠道顺直、断面规则、水流均匀、测流断面不受建筑物泄流影响的渠道;
d) 渠系建筑物量水宜利用已有的涵闸、倒虹吸、跌水(陡坡)、渡槽等渠系建筑物;
e) 支斗渠及以下小型渠道,根据渠道纵坡、水流含沙量等情况宜选用量水堰槽;
f) 输水管道等宜采用管道流量计。
7.2.3 监测信息的基本要素为水位、流速和流量,监测站点布设、监测仪器设备选择及监测频次应符
合 GB/T 15966、GB/T 21303、GB/T 28714、SL/T 426 的规定。
7.2.4 供电系统宜采用交流或直流供电(太阳能+蓄电池),直流供电设计容量应支持供电不少于 15
天。
工情监测设计
7.3.1 宜覆盖水源工程,取(引)水工程、泵站工程、输配水渠(管)道、田间灌溉渠系、排(退)
水沟(渠)及其建筑物、机电设备、金属结构设备、管理设施等。
7.3.2 宜采用仪器设备监测、视频监视、无人机巡航、人工巡查等方式采集工情信息。具备条件的单
位,宜构建基于星载平台(北斗、卫星 InSAR 等)、航空平台(无人机摄影测量等)、地面平台(高精
度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的天空地一体化多源立体化监测系统,实现灌区全域的全方位监测和安全隐患识
别。
7.3.3 宜监测闸(阀)门开度、荷载、过闸流量、启闭时间,泵站运行工况,泵站流量、实时负荷、
启停时间等工程运行信息。
7.3.4 宜监测水源工程水库大坝、水闸、渡槽、渠道及渠系建筑物(重点监测高边坡、高填方段)、
堤防工程等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工程安全信息。监测点位、布置、频次等应符合 SL 75、SL 551、
SL 601、SL 725、SL 766、SL 768 等的规定。
雨量监测设计
7.4.1 根据管理需要优先共享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气象观测部门相关雨量站监
测数据。可根据实际需求加密布设雨量站,灌域集雨面积每 50 平方千米宜设置不少于 2 处雨量站,水
库灌区应最少设置 1 处雨量站。
7.4.2 雨量自动监测宜采用分辨力优于或等于 0.5 mm 的雨量计,同时应符合 GB/T 11832、SL 21 要
求。
墒情监测设计
7.5.1 墒情信息根据需要可通过设置固定墒情信息感知设备获取,也可以共享方式取得第三方数据。
7.5.2 墒情监测站配置应按 SL 364 的规定执行。
视频监控设计
7.6.1 视频监控站点布设应满足工程设施运行工况监视、运行环境监视等要求,重要水工建筑物、金
属结构、机电设备、险工险段等应按 GB 50395 的规定,设置视频监控站。
4
DB44/T 2568—2024
7.6.2 视频监控数据传输宜根据现场情况、运维条件和管理要求,可采用光纤、4G/5G、窄带物联或无
线网桥等方式。
7.6.3 应能根据报警系统及预置的程序进行拍照、录像,并可通过手动实现切换,能对图像进行完整
保存和再现,储存时间不宜少于 30 天。
8 自动控制系统
一般规定
8.1.1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包括闸门自动控制、阀门自动控制和泵站自动控制设计等。
8.1.2 可根据远程控制程序下达的指令,实现闸门、阀门、泵站等的实时自动控制。
闸门自动控制设计
8.2.1 闸门自动控制监测数据应满足 SL 75 的要求,监测设备主要包括闸门开度、闸前/后水位、闸门
上/下限位、过闸流量、动力电压/电流、视频等。
8.2.2 闸门自动控制站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基础建筑物条件:
a) 建筑物结构安全,已配套启闭机操作房的闸门满足设计要求;
b) 优先选择有动力电或市电驱动的闸门。
8.2.3 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通信技术和协议:可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选用自建通信网或运营商提供的公共通信网通
信;
b) 软件系统:渠首枢纽、干渠节制闸应优先设计现地控制软件,远程控制软件可按需配置;干渠、
支渠分水闸可优先设计远程控制软件,如能接入干渠、支渠现地控制软件,无需重复设计;
c) 安全防护等级:淹没组件≥IP68,非淹没组件≥IP54,应具有防雨、防尘功能。
阀门自动控制设计
8.3.1 阀门自动控制包括电动/电磁阀门、流量计、阀门控制器等,可采用有线/无线方式,支持远程
/现地控制阀门启闭。
8.3.2 系统设计时应与管网配置相适应:
a) 阀门控制设备选择:应视具体管网分布和现场作物定。一般地干管、分干管管径在 DN100 以上
宜采用电动阀控制;支管、毛管管径在 DN100 以下宜采用电磁阀控制;
b) 管网尺寸在 DN300 以下的电动阀可采用太阳能供电;
c) 选择无线近距离低功耗传输技术通信(ZigBee、RFID、低功耗蓝牙技术等)的阀门控制器时,
要考虑遮挡物分布。
8.3.3 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控制模式:阀门可通过现地或者远程控制模式运行;
b) 软件系统:可采用与已有信息化平台相匹配的远程控制软件;
c) 通信技术和协议:可根据需要应采用自建通信网或运营商提供的公共通信网通信;
d) 安全防护等级:淹没组件≥IP68,非淹没组件≥IP54,应具有防水、防尘功能。
泵站自动控制设计
8.4.1 泵站自动控制宜包括管道压力、流量,泵站进、出水池水位和电气设备运行参数等监测设备。
8.4.2 只需进行泵站流量数据采集时,宜采用以电折水模块来进行电量的换算计算流量。
5
DB44/T 2568—2024
8.4.3 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软件系统:按 GB/T 30948 中的要求,可采用与已有信息化平台相匹配的远程控制软件;
b) 通信技术和协议:可根据需要应采用自建通信网或运营商提供的公共通信网通信。
9 支撑保障系统
一般规定
9.1.1 支撑保障系统设计包括管理中心及分中心、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等。
9.1.2 应充分利用灌区现有的条件和基础设施设备。
管理中心及分中心
9.2.1 应根据灌区管理的组织结构,设置管理中心及分中心,满足分区管理的需求。
9.2.2 管理中心宜设置在灌区主管机构内,用于信息存储、软件部署和业务会商。
9.2.3 管理分中心宜设置在灌区分级管理机构内,可根据管理中心的授权,进行基层感知数据的查看
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操作等。
应用支撑平台
9.3.1 应用支撑平台宜采用微服务架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
一体化综合服务系统,实现智能应用系统的业务应用。
9.3.2 配置的基础软件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库、中间件等,应具备统一认证、运维监控、日志采集、
空间信息分析、信息交换、报告生成等能力。
9.3.3 应建设支持多网络多协议接入的物联网平台,包括设备管理、数据管理和业务支撑管理,提供
从设备接入到数据共享全流程能力。
数据中心
9.4.1 数据中心设计宜采用云服务。机房设计应满足 GB 50174、SL 604 的规定,设备及软件宜采用国
产化产品。
9.4.2 租用公有云或接入水行政部门政务云的灌区单位,已建数据中心可作为异地灾备中心。
9.4.3 灌区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应符合 SL/T 213、SL/T 809 的规定。
9.4.4 数据中心设计应满足数据资源共享服务要求。
通信网络
9.5.1 监测信息的网络接入,可采用无线或有线通信方式,优先选用公共通信网络,无公共网络通信
地区可采用北斗卫星通信或自建通信线路。总体网络架构图见附录 B。
9.5.2 立体感知系统监测数据传输应按 SL 651 的规定执行。
9.5.3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下行控制命令网络,优先采用有线方式传送,经技术确认
网络通信时延满足要求时,也可采用公网无线通信网络。
9.5.4 可应用新的 Net5.5G 通信技术进行通信网络方案设计。
9.5.5 灌区管理中心、分中心网络接入,宜使用管理单位的已有网络。
10 灌区智慧应用系统
6
DB44/T 2568—2024
一般规定
10.1.1 灌区智慧应用系统宜包括灌区管理一张图、灌区信息采集处理、灌区水旱灾害防御、灌区水量
调配管理、灌区水量计量与水费计收、灌区工程管理、灌区移动应用以及社会信息服务等内容。
10.1.2 系统建设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结构宜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应实现高内聚低耦合,具
备开放和可扩展性能。
10.1.3 应按照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灌区管理需求,设置分级管理权限。
10.1.4 应满足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灌区标准化管理要求。
灌区管理一张图
10.2.1 系统宜包括基础信息、业务信息、监测及工控信息三大类。
10.2.2 空间信息服务宜包括基础地理、灌区范围、主要渠道及其渠系建筑物、水源工程、监测站点等
相关信息,应遵循 SL/T 801 的相关规定。
灌区信息采集处理
10.3.1 系统宜包括设备状态监测管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信息应用管理等模块。
10.3.2 设备状态监测管理模块可包括运行态势、运行日志、统计分析、设备警告等功能。
10.3.3 信息分析模块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规则引擎、异常数据报警、
数据展示、数据查询等功能。
10.3.4 信息应用管理模块可包括接口管理、消息推送管理、数据订阅管理等功能。
灌区水旱灾害防御
10.4.1 系统宜包括旱灾防御、灌区防汛两个模块。
10.4.2 旱灾防御模块可包括旱情监测评估、旱灾预警、抗旱调度以及旱灾评估等功能。
10.4.3 灌区防汛模块可包括水雨情监测、洪水预报、洪水淹没分析、防汛预警、防汛预案、防汛调度、
洪灾评估等功能。
灌区水量调配管理
10.5.1 系统宜包括供需水预报、水资源调配两个模块。
10.5.2 供需水预报模块可包括不同预见期来水预报、需水预测、可供水量预测、需水计划填报、用水
申请、配水计划管理等功能。
10.5.3 水资源调配模块可包括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水资源配置方案生成、水量调度预案生成、调配
方案管理、供水调度评价、综合决策支持等功能。
灌区水量计量与水费计收
10.6.1 系统宜包括水量计量、水费计收、水权交易、水费统计等模块。
10.6.2 水量计量模块可包括基础信息管理、用水户信息管理、水量计算、水量汇总、水量统计等功能。
10.6.3 水费计收模块可包括基础信息维护、用水情况登记、水费结算收缴、统计报表等功能。
10.6.4 水权交易模块可包括水权登记、交易申请、水权交易、水权交易统计等功能。
10.6.5 水费统计模块可包括对灌区结算后的灌溉面积、水权量、收费水量、应收水费、实收水费、余
欠及收缴率进行统计。
灌区工程管理
7
DB44/T 2568—2024
10.7.1 系统宜包括工程规划计划管理、工程台账信息管理、工程监控管理、工程巡查维护管理、灌区
资料管理等模块。
10.7.2 工程规划计划管理模块可包括工程规划、计划、统计等功能。
10.7.3 工程台账信息管理模块可包括灌区工程建筑物基本属性、信息管理、附属资产管理等功能。
10.7.4 工程监控管理模块可包括工程运行信息管理、工程运行事件信息管理、工程安全智能分析与预
警等功能。
10.7.5 工程巡查维护管理模块可包括日常巡查管理、专项检查管理、工程维修养护、突发事件响应、
设备故障管理、设备报废管理、工程管理考核等功能。
10.7.6 灌区资料管理模块可包括灌区资料建档、资料存档、资料检索、资料利用等功能。
灌区移动应用
10.8.1 移动应用系统宜基于灌区智慧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业务功能进行开发。
10.8.2 宜包括灌区风采、水情观测、工程巡检、调度指令、电子地图等功能。
社会信息服务
10.9.1 宜包括灌区水情预报、新闻信息和灌区风采等功能,可以 APP、小程序、公众号等为载体。
10.9.2 可根据各单位的需要动态添加应用,满足不同用户不同需求的需要。
11 网络安全
应根据 GB/T 22240、SL/T 803 等标准规范,确定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组织
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营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
机房物理环境的安全防护设计应符合 GB/T 22239 的有关规定。
应充分利用国产软硬件、商用密码以及网络安全新技术。
应落实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责任。
应对各类安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从威胁预防、威胁防护、安全监测、响应处置等方面,
建立闭环的安全运营体系。
12 数字孪生灌区
一般规定
12.1.1 灌区信息化建设以灌区立体感知体系、自动控制系统、支撑保障系统和灌区智慧应用系统建设
为重点,在感知体系、自动控制、业务应用完善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建设。
12.1.2 新建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应按照 SL/T 618、SL/T 619 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同
步开展数字孪生灌区设计。
12.1.3 应充分利用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和数字孪生水网建设等相关成果。
12.1.4 系统宜包括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
12.1.5 系统宜在数据底板、模型库、知识库、孪生引擎等方面实现与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共
建共享。
数据底板
12.2.1 在共享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L2 级数据底板基础上,充分利用工程图纸、建筑信息模型(BIM)
8
DB44/T 2568—2024
等资料,建设灌区 L2 级和 L3 级数据底板。
12.2.2 数据管理、使用及更新应符合 SL 604 的规定。
12.2.3 数据共享应明确共享范围、内容、形式、载体、交换方式、权限(级别)规则。水利数据交换
格式标准应符合 GB/T 17798 和 SL/T 783 的规定。
模型平台
12.3.1 宜包含灌区专题模型、智能识别模型及可视化模型。
12.3.2 灌区专题模型宜包括灌区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水资源配置、输配水联合调度、水旱灾害防御
等模型。
12.3.3 智能识别模型宜包括遥感识别、视频识别、音频识别等模型。
12.3.4 可视化模型宜包括蓄水工程、取(引)水工程、灌区输配水、排水工程和地理背景等。
知识平台
12.4.1 宜包含灌区预报方案、业务规则、水利对象关联关系、历史场景和调度方案等知识类别。
12.4.2 灌区预报方案知识宜包括来水预报、需水预测、暴雨预报、洪水预报、干旱预报等模型优选及
参数集。
12.4.3 业务规则知识宜包括水资源调配、灌溉制度、水旱灾害防御、安全运行监控等业务的风险预警
研判和调度规则。
12.4.4 水利对象关联关系知识宜包括物理灌区中的水利工程和水利对象治理管理活动等实体、概念
及其关系的描述。
12.4.5 历史场景知识宜包括水资源配置与供水调度、水旱灾害防御、应急事件等历史场景的场景特征、
处置过程及效果、处置经验等内容。
12.4.6 调度方案知识宜包括灌区多业务联合调度处置预案方案等内容。
孪生引擎
12.5.1 宜包含数据引擎、模拟仿真引擎、知识引擎等。
12.5.2 数据引擎宜包括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数据服务等功能。
12.5.3 模拟仿真引擎宜包括模型管理、仿真计算、三维可视化等功能。
12.5.4 知识引擎宜包括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更新等算法模块和知识可视化、知识检索、知识问
答、知识推荐等工具。
13 运行管理
围绕灌区业务应用,提出灌区信息化管理方案,宜包括管理制度、人员和运行经费等。
9
DB44/T 2568—2024
附 A A A

(资料性)
灌区信息化总体框架图
灌区信息化总体框架设计如图A.1所示。
图A.1 灌区信息化总体框架图
10
DB44/T 2568—2024
附 B B B

(资料性)
灌区信息化网络架构图
灌区信息化网络架构设计如图B.1所示。
图B.1 灌区信息化网络架构图
11
DB44/T 2568—2024
12
DB44/T 2568—2024
广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灌区信息化设计导则 DB44/T 2568—2024 * 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印刷 广州市海珠区南田路 563 号 1304 室 邮政编码:510220 电话:020-84250337
上一章:DB44/T 2570-2024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应用管理规范 下一章:DB44/T 2569-2024 碧道工程规划设计导则

相关文章

DB44/T 2569-2024 碧道工程规划设计导则 DB44/T 2514.4-2024 节水载体评价规范 第4部分:灌区 DB44/T 2515-2024 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导则 DB44/T 2491-2024 公路工程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DB65/T 4502-2022 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 DB44/T 1868-2016 商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DB44/T 1867-2016 办公楼宇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DB44/T 2499-2024 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