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编
号:DB11/T 1130-2024
代替:DB11/T 1130-2014、
DB11/T 1131-2014、
DB11/T 1223-2015、
DB11/T 1247-2015、
DB11/T 1248-2015
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public buildings
2024-12-26 发布
2025-04-01 实施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1
联合发布
UG
北京市地方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public buildings
编
号:DB11/T 1130-2024
(代替:DB11/T 1130-2014、DB11/T 1131-2014、DB11/T 1223-2015、
DB11/T 1247-2015、DB11/T 1248-2015)
主编单位: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施行日期:2025 年 04 月 01 日
2024 北京
2
前
言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
(京市监函〔2023〕5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给水排水系统;5 供热、
通风与空调系统;6 供配电系统与用电设备;7 节能监测系统。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对原《公共建筑空调制冷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B11/T 1130、《公共建
筑设备运行节能监控技术规程》DB11/T 1131、《公共建筑电气设备节能运行管理技术
规程》DB11/T 1247、《公共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B11/T 1248
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监测技术规程》DB11/T 1223 共 5 项标准的公建节能运行
管理、监测类地方标准技术内容进行合并,精简正文内容,统一附表体例格式,增加
了相关术语;
2.针对《公共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B11/T 1248、《公共建
筑设备运行节能监控技术规程》DB11/T 1131 中给排水系统节能相关内容进行优化,对
水质方面、节水方面、实际操作细节方面的内容进行精简;
3.丰富和完善了《公共建筑空调制冷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B11/T 1130、
《公共建筑设备运行节能监控技术规程》DB11/T 1131 中空调系统、供热与通风相关节
能措施。
本规程发布后,代替原《公共建筑空调制冷系统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B11/T
1130-2014、《公共建筑设备运行节能监控技术规程》DB11/T 1131-2014、《公共建筑
电气设备节能运行管理技术规程》DB11/T 1247-2015、《公共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节能运
行管理技术规程》DB11/T 1248-2015 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监测技术规程》
DB11/T 1223-2015 共 5 项标准。
本规程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管理,北京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归口、组织实施,并组织标准编制单位对具体技术内容进行
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地址:北京市西城
区广莲路 1 号建工大厦 9 层,邮编:100055;电话:010-63989087 电子邮箱:
3
cjhbzb@163.com)。
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事务中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数智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合一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万兴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兴坤建筑有限公司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仟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海兴达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长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五维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顺世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中工投建设有限公司
中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中昌泰(北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大成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北方集团有限公司
4
华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鲁丽萍 陈硕晖 李
浩 李俊民 匡 杰 蔡 波 吴凌宇
尹
强 侯 博 黄 亚 张晋童 裴元杰 王 志 张 军
刘 冉 张 晶 梁元元 冯绣伦 陈慧娜 李恕峰 刘春红
陈 星 杨 丹 谷学东 张金花 马晓进 宋利坡 刘汝超
王维鑫 甘明生 李延国 赵文娟 陈世会 任 鲲 谢建军
徐
赵
莹 王文博 郑永美 付慧丽 宋 浩 方 冬 张利娜
然 庞后明 庄振响 李丽琳 付 亮 齐 翰 冯亚非
刘
娇 胡 敏 张 宇 屈 靖 赵 华 许 涛 邱穆龙
迟文俊 王庆坤 肖浩繁 黄京豫 张双尧 郑新宇 李国江
卢志伟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张群力 王
锋 谢 锋 朱敦智 郭 伟 朱荣鑫 王晓涛
5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 3
4 给水排水系统...................................................................................................................................................................4
4.1 一般规定............................................................................................................................................................... 4
4.2 生活给水............................................................................................................................................................... 4
4.3 生活热水............................................................................................................................................................... 5
4.4 循环水系统...........................................................................................................................................................7
4.5 非传统水源及景观绿化用水..........................................................................................................................8
4.6 污废水排放及雨水控制利用..........................................................................................................................9
5 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10
5.1 一般规定.............................................................................................................................................................10
5.2 冷热源系统........................................................................................................................................................ 10
5.3 输配系统.............................................................................................................................................................13
5.4 末端系统.............................................................................................................................................................14
6 供配电系统与用电设备..............................................................................................................................................15
6.1 一般规定.............................................................................................................................................................15
6.2 供配电设备节能运行管理............................................................................................................................ 15
6.3 机电设备用电节能运行管理........................................................................................................................17
6.4 照明用电节能运行管理.................................................................................................................................18
6.5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用电节能运行管理..............................................................................19
7 节能监测系统.................................................................................................................................................................21
7.1 一般规定.............................................................................................................................................................21
7.2 数据采集与存储...............................................................................................................................................21
7.3 数据分析.............................................................................................................................................................23
7.4 节能运行评价....................................................................................................................................................24
附录 A 给排水设备运行记录表................................................................................................................................... 25
附录 B 水质检测记录表................................................................................................................................................. 33
附录 C 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运行记录表............................................................................................................35
附录 D 冷热源运行控制策略表................................................................................................................................... 46
附录 E 变电所运行记录表.............................................................................................................................................49
附录 F 主要机电设备日常管理情况记录.................................................................................................................54
附录 G 照明设备日常管理情况记录..........................................................................................................................58
附录 H 电梯设备电量消耗测算表...............................................................................................................................60
附录 J 建筑基本信息表................................................................................................................................................. 61
附录 K 建筑类型划分信息表........................................................................................................................................64
本规程用词说明.................................................................................................................................................................67
6
引用标准名录.....................................................................................................................................................................68
条文说明...............................................................................................................................................................................69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4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
4.2 Domestic water supply......................................................................................................................4
4.3 Domestic hot water............................................................................................................................5
4.4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7
4.5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s and landscape greening water use....................................................8
4.6 Sewage wastewater discharge and rainwater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9
5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s....................................................................................10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
5.2 Cold and heat source system...........................................................................................................10
5.3 Distribution system......................................................................................................................... 13
5.4 Terminal system.............................................................................................................................. 14
6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15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
6.2 Energy-sav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equipment............. 15
6.3 Energy-sav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17
6.4 Energy-sav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ighting use and electricity.....................................18
6.5 Energy-sav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sidewalks..........19
7 Energy saving monitoring system..............................................................................................................21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21
7.2 Data acquisition and storage........................................................................................................... 21
7.3 Data analysis................................................................................................................................... 23
7.4 Energy saving operation evaluation................................................................................................24
Appendix A Operation record sheet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quipment............................................25
Appendix B Water quality test record form.................................................................................................. 33
Appendix C Operation record table of th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35
Appendix D Table of cold and heat source operation control strategy.........................................................46
Appendix E Operation record table of the substation...................................................................................49
Appendix F Record of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the ma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54
Appendix G Record the daily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lighting equipment............................................... 58
Appendix H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able of elevator equipment.............................................................. 60
Appendix J Building basic information sheet...............................................................................................61
Appendix K Building type division information table................................................................................. 6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67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68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ns...............................................................................................................69
8
1 总则
1.0.1
为规范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监测工作,提高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与监测水平,
修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与监测。
1.0.3
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监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1
2 术语
2.0.1
配水点 point of distribution
给水系统中的用水点。
2.0.2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3
用电分项监测系统 subitem electric consumption monitoring system
在公共建筑内安装用电分项监测装置,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具有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
能的软件和硬件总称。
2.0.4
节能监测系统 energy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system
在公共建筑内安装节能运行管理监测装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采集到的数据至节能监
测系统软件,具有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节能监测系统软件和末端监测装置的总称。
2.0.5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和建筑设备能效管理系统等实施智能化
和数字化综合管理的系统。
2.0.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upervision system
将建筑设备采用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人机界面、数据库、通信网络、管线及辅助
设施等连接起来,并配有软件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综合系统。
2.0.7
光储直柔 photovoltaics energy storage,direct current and flexibility(PEDF)
配置建筑光伏和储能,采用直流配电系统,且用电设备具有功率主动响应的新型建筑能
源系统。
2.0.8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是指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
源资源。
2.0.9
照明功率密度 lighting power density(LPD)
单位面积上一般照明器件(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等附属用电器件)的安装功率,
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
2)。
2
3 基本规定
3.0.1
公共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制定节能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目标,并定期
检查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3.0.2
公共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对机电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运维、监测、检测、
改造等技术资料建立文件档案,并妥善保存。
3.0.3
公共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使用需求、建筑特性、机电系统特点及运行参数,经过
技术经济比较,制定全年节能运行方案。
3.0.4
公共建筑节能运行可按照围护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等子系统制
定节能管理方案,并针对重点用能区域、重点用能设备研究制定具体节能措施。
3.0.5
机电系统宜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设备管理和系统运行管理。
3.0.6
公共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通过节能监测或节能诊断等方式加强系统设备日常运行管
理。
3.0.7
公共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配备专业的运行管理人员,配备相应的检测仪表和维修设备,
应定期开展节能培训和节能考核工作。
3.0.8
公共建筑机电系统机房内,主要设备和管道应有名称和编号标识。
3.0.9
机电系统运行效率和能源消耗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能耗限额标准、公共建筑能效
分级管理等规定,不得使用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发布的淘汰产品目录中的设备和产品。
3.0.10
公共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持续关注新政策、新技术、新模式,通过制度更新、节能
改造、资源引入等方式不断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3
4 给水排水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给水排水设备机房应配备给水排水系统的流程图。
4.1.2
运行管理单位宜配备便携式超声波流量测量仪、便携式超声波热量表、便携式管道压
力测试仪、管道检漏仪表等设备。
4.1.3
给水排水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种管道应以颜色区分,并标有介质流向箭头,调节阀门应有开度显示;
2 设备应定期检查和保养,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发现设备运行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
排除故障,并做好记录,设备的定期保养应按设备的维护保养要求进行;
3 机房内各种转动设备的基础应稳固,隔振设施应保持有效,轴承密封冷却良好、无过
热现象;
4 应定期检查设备的温升,不应超过允许值。
4.1.4
给水排水系统附件的日常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设备及附件的连接处应密封良好,各处均无跑冒滴漏现象;
2 给水排水设备、压力容器及辅助设备的压力表、温度计、水位计等安全保护装置应齐
全,且应定期校验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 安全阀、自动排气阀、止回阀、浮球阀等,应定期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 手动或自动控制阀门等应定期检修,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5 各种计量仪表应定期校验和标定,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 过滤器、除污器、减压阀等设备及部件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洗;
7 卫生洁具、感应水嘴等应定期进行检查;
8 给水排水管道的防冻保温层、防结露保温层应保持结构完整,应定期检查管道电伴热
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温控器,确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1.5
机房内的换热储热设备、热力管道的外表面温度不应超过规定值,换热储热设备、生
活热水系统管道、各种部件的保温层应保持良好状态。保温层、防潮层、保护层等不得有破
损和脱落现象,发现后应进行修补。
4.1.6
控制系统应定期检查、维修,按照实际运行工况调整控制模式和设定参数。传感器布
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运行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增设。
4.2 生活给水
4.2.1
应对给水系统管网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记录市政给水管网和二次加压供水管网的水
压等用水数据,宜按照本规程附录A中表A.0.1填写。
4.2.2
给水系统的实际供水压力值与设计供水压力值应进行比对,发现偏离应及时调整水泵
或减压阀等设备。
4
4.2.3
给水系统配水点水压宜进行监控,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各配水点处的供水压力不宜
大于0.15MPa,且不得大于0.20MPa,超出规定值应及时调节减压设备。
4.2.4
应记录加压水泵各项运行参数,发现水泵长期处于非高效区工作时,应及时调整运行
工况,水泵运行记录宜按照本规程附录A中表A.0.2填写。
4.2.5
应检查生活水池(箱)进水控制阀或水位控制信号,发现水位控制阀损坏或有溢流报
警信号时,应及时修复、更换。
4.2.6
变频供水泵组宜配备设备监控系统或智能控制系统,监测并记录泵组运行时间、流量、
水压、转速、功率等运行参数,根据运行数据可人工或自动调整工况。
4.2.7
超出正常使用期的水泵等供水设备,应增加监测频率,发现故障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水泵的能效等级宜选用1级。
4.2.8
应定期检查便器自闭冲洗阀或感应冲洗阀的工作状态,根据水压调整冲洗时间为3s~
10s,满足大便冲洗用产品一次冲水量小于6L和小便冲洗用产品一次冲水量小于4L的节水要
求。
4.2.9
电开水器应定期除垢清洗水箱,检查安全防护装置是否有效。节假日或夜间无人使用
的情况下,可采用自动或人工方式控制关闭电开水器。定期记录电开水器的运行数据,掌握
运行状况,发现异常及时维修。运行记录宜按照本规程附录A中表A.0.3填写。
4.2.10
管道直饮水系统应设专人负责,应定期检查过滤膜、加压水泵等设备,机房、管网
的日常维护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
4.2.11
公共建筑给水计量水表宜分级设置,公共建筑的给水引入管上设置总水表,同时在
每个给水支路上设置分水表。符合水表分级设置的公共建筑应定期记录用水量数据。
4.3 生活热水
4.3.1
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的水加热设备,其出水温度不应高于70℃,配水点热水出水温度不
应低于46℃。
4.3.2
应保持生活热水系统与生活给水系统压力平衡,阀后压力应调整为接近设计值。当采
用减压阀分区时,应保证各分区热水系统有效循环,减压阀安装方式应正确,前后压力表应
正常显示,保持减压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3.3
应控制生活热水系统各支路管道的回水温度。管道设有限流调节阀、温控阀等调节性
阀门及导流三通时,应保持阀门、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3.4
应控制生活热水配水点的流量,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
0.45MPa,经减压后配水点的供水压力不应大于 0.2MPa;用水点冷、热水压力差不宜大于
0.02MPa,热水系统中用水点的“混合器”、“混合阀”、淋浴器脚踏、手动启闭开关、感
应式自动控制装置等节水器具应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有效控制用水点的热水流量。
5
4.3.5
生活热水配水点处的热水温度及冷、热水压力记录宜按照本规程附录A中表A.0.4填
写。
4.3.6
用汽设备处的凝结水应集中回收利用,不得就地排放,凝结水管道的疏水器应保持正
常工作状态,疏水器后的凝结水温度不应大于 50℃。
4.3.7
运行中应监测换热器热媒的供回水温度、压力、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凝结水温度、
供热量、生活热水的供回水温度、压力及用水量等,运行记录宜按照本规程附录A中表A.0.5、
表A.0.6填写。
4.3.8
生活热水的供回水温差宜为5℃~10℃。水水换热器热媒侧供水温度与生活热水供水
温度的温差不宜小于10℃。一次侧热水锅炉的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市政热水的供回水
温差根据热源确定,不宜小于20℃。汽水换热器热媒侧蒸汽压力,应由主要蒸汽负荷综合确
定。
4.3.9
运行中各换热器热媒侧的热水流量或蒸汽流量分配应与各换热器生活热水负荷侧匹
配,达到平衡。换热器生活热水负荷发生较大变化、影响热媒侧的流量分配时,应进行调节。
4.3.10
全日供生活热水的系统,循环泵应根据回水温度自动控制运行;定时供生活热水的
系统,循环泵应提前投入运行。应保持生活热水循环泵在高效区运行。
4.3.11
全日热水供应系统应保持干管、立管的有效循环,无循环的热水支管长度不宜大于
8m。
4.3.12
换热、储热设备的温控装置、安全装置应保持正常工作状态。生活热水系统的膨胀
罐、安全阀应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压力表应正常显示,安全阀的动作压力应与系统的工作压
力相匹配。安全阀的动作压力设定值不合理时应及时调整。运行记录宜按照本规程附录A中
表A.0.7填写。
4.3.13
生活热水循环管路最高点设置的自动放气阀应保持有效动作,能自动放气。管路最
低点设置的排污阀应定期打开,泄水、排污。
4.3.14
应定期清洗换热器,保持换热面清洁。容积或半容积式换热器生活热水侧的阻力不
宜大于0.01MPa。可根据换热器热媒、生活热水的温度、压力值的变化,判断换热面的污垢
程度。
4.3.15
定时供应热水的公共浴室、洗衣房、厨房、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等应有独立控制运行
的措施。
4.3.16
应根据热源情况、生活热水的使用规律及自控设备的完善程度合理确定储热水量。
4.3.17
生活热水储水箱应有保温盖,水箱应保温,水箱的溢流水位应进行监控,发现阀件
损坏应及时修复。
4.3.18
应根据生活热水用途、原水水质、水量、水温等条件采取缓蚀阻垢处理措施,集中
生活热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 521的规定。
6
4.3.19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定期清理集热系统循环泵入口处过滤器积聚的污物和集热器内的
水垢。集热器的放气阀、泄水阀、安全阀应保持有效动作。
4.3.20
储热水箱或补水应定期投加防腐阻垢药剂,补水总硬度(以CaCO3计)大于300mg/L
时,应进行水质软化或缓蚀阻垢处理,处理后的总硬度(以CaCO3计)宜为75mg/L~150mg/L。
4.3.21
储热水箱保温层的密封性应进行定期检查,破损时应修复。
4.3.22
运行时应监测储热水箱的水温,超过设定温度时,应根据运行工况核算生活热水负
荷的情况,调整储热水箱容积等。
4.3.23
集中供热水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采用控制温差的强制循环,根据集热器出口与储热
水箱底部温度的差值控制集热系统循环泵的运行。
4.3.24
应优先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提供的热量,当太阳能集热系统循环泵运行时,辅助热
源不宜投入运行。
4.3.25
应监测辅助热源的启、停情况,辅助热源运行时间较长时,应检查辅助热源运行的
控制模式和太阳能集热器的运行状态。
4.3.26
热水系统在冬季连续运行时,设在室外的管道应有防冻保温措施。采用电伴热带保
温时,其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控制器应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室外温度可自调控运行。
4.4 循环水系统
4.4.1
空调冷却水循环水水质处理宜采取过滤、除垢消毒、物理清洗等措施,并应每年进行
一次化学清洗、化学法阻垢杀生消毒等。
4.4.2
空调冷却水循环水水质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附录 B 中表 B.0.2 对空调冷却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空调冷却水水质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 29044 的规定;
2 当采用再生水作为空调冷却水补水时,水质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
2 部分:空调冷却》DB11/T 1767.2 的规定。
4.4.3
泳池循环水硅藻土过滤设备的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硅藻土涂膜厚度应均匀一致,单位过滤面积硅藻土用量不应小于 0.5kg/m
2,过滤器运
行时应注意其压差不得超过 0.08MPa;
2 硅藻土过滤器滤元堵塞时,应检测池水的氧化还原电位“ORP”值,低于 650mV 时,应
调整水处理用药。
4.4.4
泳池循环水石英砂过滤设备的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游泳池的石英砂过滤器的砂层厚度不得小于 700 ㎜;
7
2 石英砂过滤器在过滤时,应自动投加絮凝剂;
3 石英砂过滤器上或反冲管路上应装有透明视窗,并安装取样管;
4 石英砂应定期补充以保证其厚度,每 3 年~5 年应对石英砂进行更换,应根据压差或
时间确定石英砂过滤罐的反冲洗周期。
4.4.5
游泳池水质管理应按照本规程附录 B 中表 B.0.1 对游泳池水质进行检测记录,游泳池
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T 244 的规定。
4.4.6
泳池循环水泵宜配备变频器。
4.4.7
泳池循环水换热器被加热侧宜设置增压泵。被加热的水量宜为全部池水循环水量的
25%。
4.5 非传统水源及景观绿化用水
4.5.1
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使用前,应对建筑中水处理站及中水系统进行调试。
系统调试过程中应检验整个系统和工艺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形成系统调试记录。
4.5.2
应定期对建筑中水、城市再生水设施进行维护管理,设备、阀门、管道应定期维护或
保养,无损坏和跑冒滴漏堵现象,表面应保持洁净,无明显锈蚀,标识明确清晰。不得随意
搭接线路和水源接口。
4.5.3
建筑中水工艺设备应按工艺使用要求定期检查、清理、清洗或消毒,做好维护保养工
作,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巡视,并做好记录。每年对设备及运行情况进行巡检,并进行维护。
4.5.4
建筑中水、城市再生水处理及输送设备应对耗水量进行单独计量。系统内的计量检测
仪表应正常工作,并定期检验、检定和维护,仪表失效或缺失应及时更换或增设。应按时进
行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5.5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水景喷泉系统喷头及阀门,保持设计水形。
4.5.6
水景喷泉系统安全节能运行的工况宜为环境温度 5℃~40℃、风速不大于 3 级。
4.5.7
运行管理人员离岗或水景喷泉暂停使用时,应及时切断水源和电源。
4.5.8
水景喷泉日常运行维护及维修应有运行记录,对水景节能运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估。
4.5.9
灌溉系统设计日工作时间应根据植物需水及环境限制条件等因素确定,且不应大于
16h,运行管理人员可按喷灌系统既有控制系统优化灌溉方案及工作时段。
4.5.10
喷灌与微灌工程工作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风速大于 3 级时宜停止作业。
4.5.11
灌溉季节前,应对管道进行检查、试水,灌溉工程设备、地埋管道阀门、测量仪表
等应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8
4.5.12
灌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