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401/T 305-2024 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职业防护技术规范

DB4401/T 305-2024 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职业防护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41.7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09:25:57



相关搜索: 野生动物 防护 职业 技术规范 陆生

内容简介

DB4401/T 305-2024 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职业防护技术规范 ICS 65.020.99
CCS B 41 DB4401
广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01/T 305—2024
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职业防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2024-12-20 发布
2025-01-20 实施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01/T 305—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动物园、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
东省动物学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左珂菁、曾繁文、于冬梅、陈绚姣、徐嘉宽、陈足金、陈谭子芃、黄康、王国
蒨、萨家褀、刘源志弘、胡慧建、张马龙、池炳威、植广林、吴其锐、孙世云、罗静钊、文研、杜强、
范保君。
I
DB4401/T 305—2024
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职业防护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管理职业的基本要求、作业防护、动物保育人员的防护、临床兽医人员
的防护、兽医化验室检验人员的防护、野外作业人员的防护、科普与其他人员的防护、健康监测、应急
处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陆生野生动物管理从业人员的防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7543
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
GB 10213
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
GB 14866
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18635
动物防疫 基本术语
GB 19082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GB 19083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781
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
GB/T 32610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
LY/T 2806—2017
野生动物饲养从业人员要求
SN/T 3592
实验室化学药品和样品废弃物处理的标准指南
YY 0469
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YY/T 0506
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YY/T 0969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T/CAZG 020
动物园动物物理保定操作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63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陆生野生动物
terrestrial wildlife
依靠陆地、水面进行生存、繁衍的野生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大部分两栖类和部分无
脊椎动物。本文件特指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野生动物。
3.2
陆生野生动物管理
the management of terrestrial wildlife
1
DB4401/T 305—2024
陆生野生动物保育、医疗、科研、科普、野外作业等岗位操作与管理工作的总称。
3.3
职业防护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从业者在作业全过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证从业者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
到最低程度。
3.4
从业人员
practitioner
直接接触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和其他有关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人员。
3.5
健康评估
health assement
通过健康监测、分析,得出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及岗位适配与否的活动。
3.6
物理屏障
physical barrier
从业人员进行操作时,用于防止来自环境、动物危险源的设施、防护用品和工具。
3.7
防护分级
protection grading
根据作业中生物污染风险程度,将作业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分成四个等级,即一级防护、二级防护、
三级防护和四级防护(见附录A)。
4
基本要求
4.1
从业人员应满足 LY/T 2806—2017 中 4.2 身体状况的要求,上岗前应接受健康评估。
4.2
从业人员应接受个人职业防护技术培训。
4.3
从业人员在酒后、患病(影响工作安全的疾病)或带严重不良情绪时,不应上岗。
4.4
免疫功能低下,怀孕及有心、肺疾病人员应避免与患病动物直接接触。
4.5
从业人员在接触陆生野生动物前应了解所接触动物的常见攻击方式、危险部位和圈养风险点(见
附录 B),防止动物物理伤害接触者。
4.6
怀疑感染人兽共患病的从业人员应进行隔离观察,解除隔离时间根据具体病种确定。感染人兽共
患病的从业人员应在康复后方可从事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5 作业防护
5.1 防护意识
5.1.1 从业人员应了解从业时面临的职业危害风险点,具体见附录 C。
5.1.2 从业人员应熟知作业防护的措施、手段、防护装备的使用。
5.2 作业前准备
5.2.1 应根据作业内容和防护等级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职业防护用品要求应符合附录 D。
5.2.2 涉及直接接触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作业前,应脱去饰物(如耳环、戒指、
手镯、项链、手链、脚链等),修剪指甲,扎起长发;准备好作业后用于更换的衣物。
5.2.3
应检查物理屏障,检查要求如下:
a)
检查工作服、长筒胶鞋,确保无蛇、虫、鼠蚁和其它有害生物及异物;
b)
检查动物笼舍设施、劳动工具,确保物理屏障无缺失、可安全使用;
2
DB4401/T 305—2024
c)
检查一次性防护用品生产日期、包装完整性、企业生产资质、合格证等,超过有效期或包装
破损等不得使用;
d) 检查一次性口罩外观和橡皮筋连接处,破损的口罩不得使用;
e) 检查一次性隔离帽,破损的不得使用;
f) 检查一次性防护服外观、拉链和缝线接口,破损的不得使用;
g) 检查鞋套外观和松紧口的橡皮筋,破损的不得使用;
h) 检查一次性手套的气密性,漏气的手套不得使用;
i) 检查护目镜外观,破损的不得使用;
j) 检查隔离面罩,破损的不得使用;
k) 检查放射诊疗防护装备,破损的不得使用。
5.3 作业中防护
5.3.1 应正确使用和穿戴作业防护装备,具体见附录 A 和附录 E。
5.3.2 应严格执行相应岗位的安全作业管理规定。
5.3.3 直接接触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和其他有关的有毒有害物质作业时,不应
进食、饮水、吸烟,不应使用未经消毒的手臂擦拭眼、鼻、嘴等易感部位。
5.4 作业后处理
5.4.1 作业人员完成作业,应及时在指定场所更换脏污工作服和防护用品,做好自身消毒。
5.4.2 反复使用的防护用具应及时消毒,晾干,归位。
5.4.3 被污染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妥善处理,具体方式见《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6 动物保育人员的防护
6.1 进行健康动物笼舍清扫、喂食和笼舍常规消毒时,宜采用一级防护。采集粪便、尿液样品时宜采
用二级防护。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的顺序:穿工作服、戴帽子、戴口罩、穿胶靴、戴手套。操作完毕宜淋
浴清洁。
6.2
进行患普通非传染性疾病动物笼舍操作时,宜采用二级防护。操作完毕宜淋浴清洁。
6.3
进行动物检疫隔离笼舍操作时,宜采用三级防护。操作完毕宜淋浴清洁。
6.4
进行患人兽共患病动物笼舍或动物烈性传染病笼舍操作时,宜采用四级防护。操作完毕应淋浴清
洁。
6.5
协助进行动物诊疗时,根据兽医要求进行防护。操作完毕应淋浴清洁。
6.6
进行动物物理保定时,预防动物物理攻击宜参照 T/CAZG 020 选择和使用防护工具,职业防护宜采
用三级防护。操作完毕宜淋浴清洁。
7 临床兽医人员的防护
7.1 近距离观察动物、药物投喂、远距离注射治疗时,宜采用二级防护。
7.2 进行直接接触动物的诊疗时,如有接触动物身体、血液、体液的诊疗、采样和护理操作时, 应由
熟悉动物的饲养员协助,宜采用三级防护。操作完毕宜淋浴清洁。
7.3
进行动物外科手术治疗,宜采用无菌的三级防护。骨科或牙科手术操作时可按实际需求佩戴医用
隔离面罩或护目镜。操作完毕宜淋浴清洁。
3
DB4401/T 305—2024
7.4
进行死亡动物剖检和动物尸体处理时,应在具备 P2 级生物安全场所进行,宜采用四级防护。作业
完成后应对场地和工具进行彻底消毒,作业结束应在特定消毒间淋浴清洁。
7.5
在进行动物侵袭性诊疗、护理、剖检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应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利器,应投入利器盒。
7.6
实施动物麻醉时,现场应配备至少两名兽医相互协作。对动物进行远距离吹注麻醉时,采用二级
防护。对动物进行吸入麻醉时,应采用三级防护。
7.7
开展动物放射诊疗工作时应做好防护和健康监测,具体见《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8
兽医化验室检验人员的防护
8.1
作业人员进行与动物相关的实验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 GB 19489 要求的不同职业防护级
别实验室进行。
8.2
处理动物组织、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样品时,应根据具体要求采用三级防护或四级防护,操
作按 GB 19781 安全行为要求进行。
8.3
使用化学试剂时,应熟悉所用试剂特性,做好防火、防毒、防爆及其它应急准备,并按相关要求
在指定设施和场所内进行操作,防止事故发生。危险化学品辨识按 GB 18218 的规定进行。
8.4
处理化学药品和样品废弃物时,应按 SN/T 3592 的规定处置,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9
野外作业人员的防护
9.1
野外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科考人员作业前,应对将面临的作业环境、气候条件及环境中具
有危险性的野生动物进行充分了解,并制定作业预案,明确平安报备和紧急情况联络人,罗列携带物品
清单,配备齐全安全防护装备,应有熟悉该地的人员或当地人员做向导。
9.2 采样人员在采样时宜采用三级防护。
9.3 对染病的陆生野生动物采取扑杀或隔离救护措施时宜采用四级防护。
9.4 异常动物尸体作无害化处理时,宜采用四级防护。
10 科普与其他人员的防护
10.1 因科普或其他原因需接触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和其他陆生野生有关的有毒
有害物质的,应由熟悉动物的保育员陪同。
10.2 个人安全防护应听从保育员及临床兽医建议。
11 健康监测
11.1 常规监测
11.1.1 从业人员每天上岗前宜进行体温测量。
11.1.2 从业人员每年应进行不少于一次的身体健康检查。
11.1.3 宜根据健康监测数据对从业人员身体状况进行健康评估,视情况进行岗位调整。
11.2 专项监测
11.2.1 暴露于感染或可能感染人兽共患病的从业人员应主动向单位主管机构报备,并接受卫生部门监
测。
4
DB4401/T 305—2024
11.2.2
出现发热、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从业人员及家属应尽快到卫生部门进行检查。
11.2.3
视情况对工作人员做相应人兽共患病检测。
11.2.4
开展动物放射诊疗工作的从业人员,应进行岗前、在岗、离岗体检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具体
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11.3 档案管理
11.3.1 从业人员的常规监测数据,可留存 1~2 个月。
11.3.2 从业人员专项监测报告应长期留存,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1.3.3 开展动物放射诊疗工作的从业人员的监测档案应永久保存,具体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
理办法》规定。
12 应急处理
12.1 从业人员在作业时遭受职业侵害,按应急处置流程(见图 1)处理。
图 1 应急处置流程图
12.2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遭受蛇、恙虫、蜱虫等其他可致害生物伤害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具体见附录 F,广州地区常见蛇及广州各区蛇咬伤指定救治医院名单见附录 G 和附录 H。
12.3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如手套发生撕裂、破损,应立即脱去手套后洗手,更换手套再进行操作。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
12.4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如受到动物的物理伤害,应采取如下措施:
a)
皮肤未出现破损,且肌肉、骨骼未受到明显伤害,立即清水冲洗伤处,并进行必要消毒;
b)
皮肤出现破损,根据伤口深度注射破伤风,伤口由啮齿目、灵长目、食肉目动物抓伤或咬伤
需要注射狂犬疫苗;
c)
软组织轻度挫伤,立即用冷水或冰块冷敷;
d)
开放性伤口严重、组织重度挫伤、骨折等情况,用担架等设备将伤者抬离,立即送往医院救
治,注意监测伤者的脉搏、呼吸等。
12.5
发生人兽共患病事件(见附录 I),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和上报。
12.6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生辐射射线装置失控、辐射防护屏障异常以至未能起到辐射防护作用等
放射事故,应立即停止操作,切断电源,疏散人员远离或到指定地区规避;应第一时间向单位辐射应急
负责人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进行健康检查或医疗救治,具体见《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
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5
DB4401/T 305—2024
附 A A A

(资料性)
职业防护级别及用品
职业防护级别及用品见表A.1。
表 A.1
职业防护级别及用品
防护用品 一级防护 二级防护 三级防护 四级防护
a 工作服 1 1 1 1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连身式) 0 0 0 1
一次性使用手术衣 0 0 1 0
a 工作帽 1 0 0 0
一次性使用医用防护帽 0 1 1 1
a 长筒胶鞋 1 1 b
1 b
1
医用隔离鞋套 0 0
医用隔离靴套 0 0 0 1
日常防护型口罩 1 b
0 0 0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1 0 0
医用外科口罩 0 0 1 b 1
N95 医用防护口罩 0 0 0
a 橡胶手套 1 0 0 0
医用乳胶检查手套 0 1 b
2 b
b 2
一次性耐用性丁腈手套 0
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 0 0
a 护目镜 0 0 1 b 1
医用隔离面罩 0 0 0
注: 表中数字代表在相应级别下防护装备选择和使用数量。
a 该防护用品在无破损的情况下经清洗消毒后可重复使用。 b 在防护时,可根据实际操作需求对防护用品的品种进行选择。
6
DB4401/T 305—2024
附 B B B

(资料性)
陆生野生动物攻击方式
陆生野生动物攻击方式见表B.1。
表 B.1
陆生野生动物攻击方式
动物 危险部位 攻击方式 圈养风险点
猫科(狮、虎、豹 等) 爪、牙齿、前 肢、躯体 对目标实行伏击,可跃起将目标扑倒;用 前肢尖锐的爪抱住目标,用牙齿撕咬目标 头部、颈部等要害部位。 前爪从笼舍铁栅栏伸出将目标拖近撕咬;用爪 将未锁闭的挂锁拨落打开闸门或笼门。
熊科、大熊猫科 爪、牙齿、前 肢、躯体 直立,用双爪抓撕;抱住目标,用牙齿撕 咬;用前掌击打目标。 前爪从笼舍铁栅栏伸出将目标拖近撕咬;用爪 将未锁闭的挂锁拨落打开闸门或笼门。
犬科(狼、野犬) 牙齿 用牙齿撕咬目标;群体攻击。 会打开没锁的的闸门或笼门。
浣熊科 牙齿、爪 迅速抓、咬捕捉者和威胁者;群体攻击。 前爪从笼舍铁栅栏伸出将目标抓伤或拖近撕 咬;用爪将未锁闭的挂锁拨落,会用爪拨开栓 打开笼门,土质地面会挖洞损坏设施。
灵猫科 牙齿、爪 迅速抓、咬捕捉者和威胁者 -
鼬科 牙齿、爪、毒 腺 迅速抓、咬捕捉者和威胁者;臭鼬类尾下 腺体射出有毒分泌物,可致目标失明 -
猩猩科 牙齿、肢体 对目标快速咬和抓;抱紧目标进行撕咬; 用手掌击打目标;抛掷石头等硬物袭击目 标;群体攻击。 会打开没锁的的闸门或笼门;可跳跃、攀爬突 破障碍;可蛮力撕扯、撞击毁坏设施;手从笼 舍铁栅栏或网眼伸出将目标抓伤;手从笼舍铁 栅栏或网眼伸出将目标身体拖近进行撕咬。
长臂猿科 牙齿、前肢 对目标快速咬和抓。 会打开没锁的的闸门或笼门;可跳跃、攀爬突 破障碍;可撕咬、撞击等毁坏设施;手从笼舍 铁栅栏或网眼伸出将目标抓伤。
猴科 牙齿、前肢 对目标快速咬和抓。 会打开没锁的的闸门或笼门;可跳跃、攀爬突 破障碍;可撕咬、撞击等毁坏设施;前肢和头 从笼舍铁栅栏或网眼伸出将目标抓伤。
卷尾猴科 牙齿、前肢 对目标快速咬和抓;群体攻击。 会打开没锁的的闸门或笼门;可跳跃、攀爬突 破障碍;可撕咬、撞击等毁坏设施;前肢和头 从笼舍铁栅栏或网眼伸出将目标抓伤。
狐猴科 牙齿 撕咬威胁者和捕捉者;群体攻击。 攀爬跳跃突破障碍;前爪和牙齿锋利,可伸出 笼舍铁栅栏把目标抓伤或咬伤。
象科 全身 象鼻可大范围多方式进行攻击,如抽打目 标,卷起目标甩在地上等;身体撞、压目 标;脚踢、践踏目标;撕咬目标等。 用巨大力量摧毁隔离设施。
马科 牙齿、四肢 撕咬目标;起后腿蹬踢目标;跃起前足踹 踢、践踏目标。 用头拨开未上栓的闸门。
7
DB4401/T 305—2024
表B.1
陆生野生动物攻击方式(续)
动物 危险部位 攻击方式 圈养风险点
犀科 全身 身体撞击目标;足践踏目标;角顶刺目标; 撕咬目标。 用巨大力量摧毁隔离设施。
貘科 牙齿、肢体、 头部 撕咬目标;撞击目标。 撕咬、撞击等摧毁设施。
骆驼科 牙齿、肢体 撕咬和踹踢目标;后肢起“弧圈腿”袭击 目标;唾吐白沫攻击目标,撞倒目标,用 足蹄践踏目标。 用头拨开未上栓的闸门。
牛科 角、四肢 角抵刺目标;角将目标猛然抛高摔下;四 肢踢、踏目标; 用头拨开未上栓的闸门;跳跃突破障碍;撞击 摧毁设施。
长颈鹿科 头、四肢 头颈敲击目标;前肢拍压或向前踢目标; 后肢侧踢或往内勾踢目标; 跳跃突破障碍;撞击摧毁设施。
鹿科 角、四肢 角顶撞目标;四肢踢踩目标;跃起前肢攻 击目标。 用头拨开未上栓的闸门;跳跃突破障碍;撞击 摧毁设施。
河马科 牙齿、肢体 牙齿撕咬目标;身体撞击目标;在水中对 水体周围目标进行突然袭击。 撞击摧毁设施。
猪科 牙、头、肢体 獠牙刺目标;尖牙咬目标;头和肢体撞击 目标。 咬、撞击等摧毁设施。
袋鼠科 牙、肢体 咬、抓、踢目标;以尾立起支撑身体,后 肢猛踢目标。 跳跃突破障碍。
袋熊科 牙齿 撕咬目标。
豪猪科 刺、牙 刺击目标;撕咬目标。 土质地面挖洞毁坏设施。
松鼠科 牙、爪 抓、咬目标。 -
食蚁兽科 爪 抱紧并用利爪猛刺捕捉者或威胁者。 -
鹰科 爪、喙 锋利的爪狠抓目标;喙啄击目标。 -
雉科 喙、爪 喙猛啄、爪狠抓目标的眼睛及脸部。 -
鹳科 喙、爪 喙猛啄面部、身体;用爪抓目标。 -
鹭科 喙、爪 喙猛啄面部、身体;用爪抓目标。 -
鸥科 喙、抓 喙有锯齿,啄伤目标;用爪抓目标。 -
鹤鸵科 脚、爪、喙 跳跃后,粗硬有力的脚向前猛踹目标;喙 猛啄目标;尖锐的爪抓击目标。 -
鸸鹋科 脚 跳跃后,粗硬有力的脚向前猛踹目标。 -
鸵鸟科 脚 跳跃后,粗硬有力的脚向前猛踹目标。 -
鹤科 喙、脚趾 喙长而坚硬,猛啄目标;脚趾抓伤目标 -
鹦鹉科 喙、爪 喙啄目标;爪抓击目标。 -
犀鸟科 喙、爪 喙咬或啄目标的面部和眼睛;爪抓击目标。 -
蟒科 嘴、躯体 咬住目标并紧紧缠绕住目标身体,直至目 标窒息死亡。 -
8
DB4401/T 305—2024
表B.1
陆生野生动物攻击方式(续)
动物 危险部位 攻击方式 圈养风险点
眼镜蛇科 毒牙(毒液) 迅速咬向目标,用毒牙注射毒液;向目标 喷射毒液(可将毒液准确射向2.5米范围内 的目标)。 -
蝰蛇科 毒牙(毒液) 迅速咬向目标,用毒牙注射毒液。 -
鼍科、鳄科、食鱼 鳄科 牙齿、尾巴、 爪 多为出其不意,突袭目标。从水中快速扑 向水体周围攻击撕咬目标;左右快速摆头 攻咬目标;尾巴横扫击打目标;爪抓伤目 标。 翻越和撞击设施,摧毁设施。
巨蜥科 嘴、毒腺(部 分种类)、尾 巴、爪 嘴咬目标,毒液剧毒(有毒种类),爪抓 目标,尾巴鞭打目标。 土质地面挖洞毁坏设施。
毒蜥科 牙、毒液 唾液剧毒,牙咬目标,可致目标死亡。 -
龟科、鳖科 嘴 上颚边缘锐利,嘴巴咬住目标不放。 -
箭毒蛙科 毒液 皮肤腺分泌白色剧毒液体伤害目标。 -
蟾蜍科 毒液 眼后耳腺放出白色毒液伤害目标。 -
长趾蛙科 嘴 上下颚粗壮发达,主动攻击咬伤目标。 -
9
DB4401/T 305—2024
附 C C C

(资料性)
职业危害风险点
职业危害风险点见表C.1。
表 C.1
职业危害风险点
岗位 可致害危险源
动物保育 粉尘、动物物理攻击、动物携带病原体、笼舍设施、环境致害生物等
临床兽医 动物物理攻击、动物携带病原体、笼舍设施、环境致害生物、药物、医疗 用具及设施等
兽医化验室检验 动物携带病原体、实验室设施、化学试剂等
野外作业 动物物理攻击、动物携带病原体、环境致害生物、地理环境及气候等
科普及其他人员 动物物理攻击、动物携带病原体等
10
DB4401/T 305—2024
附 D D D

(规范性)
职业防护用品和要求
职业防护用品和要求见表D.1。
表 D.1
职业防护用品和要求
防护用品 执行标准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GB 19082 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一次性使用手术衣 YY/T 0506 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医用隔离鞋套 YY/T 0506 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YY/T 0969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N95 医用防护口罩 GB 19083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医用外科口罩 YY 0469 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日常防护型口罩 GB/T 32610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
医用乳胶检查手套 GB 10213 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
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 GB 7543 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
护目镜 GB 14866 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
医用隔离面罩 GB 14866 个人用眼护具技术要求
11
DB4401/T 305—2024
附 E E E

(资料性)
职业防护用品穿脱程序
E.1 穿戴程序
E.1.1 穿长筒胶鞋
防护中使用长筒胶鞋时,将工作服裤腿收入胶鞋长筒内。
E.1.2
洗手
按七步洗手法:先用流动的水将手洗一遍,涂抹上肥皂或者洗手液,然后双手并拢,掌心相对,相
互揉搓;将一只手的手心对着另一只手的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并双手交叉进行;双手掌心相对,十
指相互交叉夹在一起,沿指缝相互揉搓;两手相互勾在一起, 互相揉搓;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
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立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中心,进行旋转揉搓;最后用一
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去揉搓另一只手的手腕,两只手交互进行。
E.1.3
戴口罩
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位置;另一只手将口罩系戴在合适的部位, 紧贴于鼻梁处;检
查口罩密合性;需无菌操作时,双手不可接触面部其他部位。
E.1.4
戴隔离帽
女士需要将长发挽成发髻,将帽子由前额或脑后罩于头部,头发不得外露; 需无菌操作时,双手
不可接触面部。
E.1.5
穿手术衣或防护服
三级防护无菌穿手术衣:用手提起手术衣的衣领抖开,然后将手术衣的内面朝向穿戴者;轻轻向上
一抛,同时顺势将双手和前臂伸入衣袖内,并且向前伸展;身体前倾,让系带离开手术衣,协助者帮忙
系好手术衣领带子和背部的带子。四级防护穿防护服:拉开拉链,将防护服连体帽、衣袖抓在手中,避
免与地面接触;先穿下衣,再穿上衣; 将连体帽戴好,拉上拉链。
E.1.6
戴护目镜或隔离面罩
一手持镜体,将护目镜置于眼部;将防护服帽子的边缘压在护目镜的边缘下。
E.1.7
戴手套
取出手套,对准五指带上手套;用手套将防护服的袖口扎住;四级防护中,戴双层手套程序为:戴
第一层手套后,将防护服的袖口覆盖在手套上,戴第二层手套时用手套将防护服袖口扎住。
E.1.8
穿一次性隔离靴套或鞋套
穿隔离鞋套,将隔离鞋套套于工作鞋表面。四级防护中,应将防护服裤脚罩在胶靴外面,再将防护
服裤脚扎入靴套内。
E.1.9
检查穿戴完整性
四级防护中,宜通过手臂活动和下蹲检查防护服的延展性。
12
DB4401/T 305—2024
E.2
脱离程序
E.2.1
摘护目镜或隔离面罩
手部先使用乙醇消毒剂或碘制剂搓洗消毒3 min~5 min;抓住护目镜一侧的外边缘或隔离面罩的带
子,将护目镜或隔离面罩轻柔摘下;护目镜暴露面或隔离面罩不得碰触面部;将摘下的护目镜放入消毒
袋及时消毒,隔离面罩放入医疗垃圾容器。
E.2.2
脱手术衣或防护服
脱手术衣:手部表面先使用乙醇消毒剂或碘制剂搓洗消毒3 min~5 min; 先由协助人员解开系带,
将手术衣自背部反折脱掉,若佩戴双层手套时,应将外层手套和袖子一同脱去;双手抓住手术衣内面将
其朝外卷好,放入医疗垃圾袋中。脱防护衣:手部消毒同前)后拉开拉链,先脱去防护帽部分;双手抓
住防护服后部,向外翻卷,卷到腰部时脱出袖子;若佩戴双层手套时,应将外层手套和袖子一同脱去;
双手抓住防护服内面,将防护服污染面向里,将衣领及衣边轻轻卷至脚踝部,直至脱下防护服;若佩戴
双层手套时,应将外层手套和袖子一同在脱防护服的最后脱去;将防护服内面始终朝外放入医疗垃圾容
器。
E.2.3
脱一次性隔离靴套或鞋套
脱靴套时,在防护服脱至脚踝时,将靴套卷入防护服中脱下,一起放入医疗垃圾容器。脱鞋套时,
扯住脚后跟位置,将其从脚下翻至脚尖,扯住脚尖位置将其剥离,放入医疗垃圾容器。
E.2.4
脱长筒胶鞋
脱下长筒胶鞋,换成工作鞋;将脱下的胶鞋放入消毒桶中及时消毒。
E.2.5
脱隔离帽
手部先使用乙醇消毒剂或碘制剂搓洗消毒3 min~5 min;双手沿两侧耳后插入帽子和头部的间隙;
向上将帽子取下,将内面朝外放入医疗垃圾容器,手不可碰触面部。
E.2.6
脱内层手套(或单层手套)
手部表面先用乙醇消毒剂或碘制剂搓洗消毒3 min~5 min;左手抓住右手腕部外面,顺势将右手手
套内面朝外脱下;右手进入左手手套内面,将左手手套内面朝外脱下,放入医疗垃圾容器。
E.2.7
脱口罩
手部表面先用乙醇消毒剂或碘制剂搓洗消毒3 min~5 min;弓腰身体向前曲,闭眼;N95口罩需要
先取下系带,再取上系带,将口罩取下,放入医疗垃圾容器。一次性医用口罩双手于耳朵前方提起系带
将口罩取下,放入医疗垃圾容器。
E.2.8
手部消毒
手部表面用乙醇消毒剂或碘制剂搓洗消毒3 min~5 min。
13
DB4401/T 305—2024
附 F F F

(资料性)
广州地区常见其他可致害生物
广州地区常见其他可致害生物见表F.1。
上一章:DB4401/T 304.8-2024 卫生健康数据采集规范 第8部分:医疗服务与运营管理 下一章:DB4401/T 304.7-2024 卫生健康数据采集规范 第7部分:公共卫生管理

相关文章

T/GDFS 21-2023 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场建设与管理规范 兽类 DB14/T 2687-2023 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范 DB41/T 1100-2015 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范 DB11/T 2234-2024 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范 DB42/T 978-201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 DB63/T 1968-2021 高寒地区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DB4403/T 444-202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规范 DB44/T 1786-2015 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