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61/ 1904—2024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体要求 ........................................................................... 2
5 质量评估指标及获取方法 ............................................................. 2
6 调查方法 ........................................................................... 2
7 评估方法 ........................................................................... 4
8 评估结论及成果 ..................................................................... 5
附录 A (资料性) 地形地貌划分 .......................................................7
附录 B (资料性) 评估指标打分说明 ...................................................8
附录 C (资料性) 高标准农田图斑质量调查 ............................................12
附录 D (资料性) 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估指标权重 ........................................13
附录 E (资料性) 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14
I
DB61/T 190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农业
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地建土地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霁昌、夏龙飞、徐文华、罗林涛、李日升、张永锋、王昭、孙绪博、魏静、
赵宇通、杨飞翔、吕爽、吕佳进、蔡苗、王欢元、陈田庆、倪莉莉、宋佳龄。
本文件由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29-8831684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光泰路7号
邮编:710075
II
DB61/ 1904—2024
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估总体要求、质量评估指标及获取方法、调查方法、评估方法和评
估结论及成果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的质量评估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GB/T 33130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2148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NY/T 2949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TD/T 1057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
DB 61/T 991.1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部分:规划与建设
3
术语和定义
GB/T 30600、GB/T 3313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
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
[来源:GB/T 30600-2022,3.1]
3.2
高标准农田质量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quality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耕层厚度、土壤pH和土壤有机
质含量均保持在适宜范围,农田道路通达率、灌溉排水保障能力、基础电力设施配套程度、林网化率、
管护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要求。
1
DB61/T 1904—2024
[来源:GB/T 33130-2016,3.2,有修改]
4
总体要求
按照GB/T 33469-2016中4.1关于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规定,综合考虑评估内容,科学选择评估指标,
依据不同耕地立地条件,确定高标准农田质量等级评估标准。
5
质量评估指标及获取方法
5.1
耕层厚度
按照NY/T 2949-2016中6.1.3关于耕层厚度的规定,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应大于等于25 cm,水
田耕作层厚度宜为20 cm。基于历史数据,结合现场调查土壤性状确定耕作层,实地测量耕作层厚度。
5.2
土壤 pH
按照NY/T 1121.2规定的方法确定,通过现场采样检测获得。
5.3
土壤有机质
按照NY/T 1121.6规定的方法确定,通过现场采样检测获得。
5.4
农田道路通达率
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总田块数的比例,通过计算获得。
5.5
灌溉排水保障能力
按照NY/T 2148-2012第7章关于田间工程建设程序的规定,灌溉排水保障能力包括灌溉能力和排水
能力,灌溉能力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满足的能力;排水能力指为保证农作物正常生
长,及时排除农田地表积水,有效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的能力,通过评估获得。
5.6
基础电力设施配套程度
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中铺设的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通过评估获得。
5.7
林网化率
高标准农田中受四周林带保护的农田面积与农田总面积的比例,通过计算获得。
5.8
管护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对农田道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生态保护、基础电力保障等工程设施进行管
理、维护、养护和保持的能力,通过评估获得。
6 调查方法
6.1 准备工作与资料收集整理
6.1.1 实施方案编写
2
DB61/ 1904—2024
主要内容包括:目标任务、调查区域和范围、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及方法、技术保证、质量评估方
法、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等。
6.1.2 资料收集整理
6.1.2.1 调查区自然条件资料
水文及水资源、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气候资料、农业生产情况等资料。
a)
水文及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源类型、水量、水质等。
b)
农田基本建设: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等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农田道路条件等。
c)
农业气候资料:各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月平均降水量。
d)
农业生产情况:以村为单位的近三年农作物单产、总产、种植面积统计资料等。
6.1.2.2
调查区图件收集
根据高标准农田项目面积,收集调查范围内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土壤图、灌
溉分区图、地貌类型图等相关图件及矢量数据。
6.1.2.3
调查区成果资料
土壤肥力普查、水资源调查评估、耕地质量监测采样点基本情况及化验结果,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采
样点基本情况及检测结果,耕地质量调查评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区划、土壤普查
等资料。
6.1.2.4
地形地貌划分
按照DB 61/T 991.1的规定,将二级工程类型区分为风蚀沙化工程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工程类型区、
黄土梁塬沟壑工程类型区、渭北黄土台塬工程类型区、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工程类型区、秦巴山地工程类
型区、汉中盆地川道工程类型区,见附录A。
6.2
调查点位布设
6.2.1
系统随机
适用于平原地区。将调查区分成面积相等的网格,每网格内布设调查点,按调查的精度不同,选择
不同网距的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布点即为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估布设调查点,调查点不少于1 个/66.67
公顷。
6.2.2 划分随机
6.2.2.1 评估单元划分原则
适用于地形地貌复杂地区。根据收集的资料,按差异划分评估单元,评估单元按照GB/T 21010的规
定选择高标准农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图斑,每个评估单元内土质较均匀,单元间的差异较明显,
在评估单元内随机布设调查点,调查点不少于1 个/66.67 公顷。
6.2.2.2
评估单元划分要求
合理划分评估单元要求不得横跨以下区域。
a)
行政村界线。
b)
土地利用现状地类。
3
DB61/T 1904—2024
c) 土壤类型。
d) 地形部位。
e)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可根据调查区域实际情况,提高取样点密度。
6.3 现场调查采样与检测
6.3.1 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耕层厚度、农田道路通达率、灌溉排水保障能力、基础电力设施配套程度、林网化率、
管护能力等6 项指标。现场调查时需进行现场定位照片拍摄,拍摄的照片要基本能反映调查点土壤的土
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特征、地貌特征等基本特征,包括现场定位拍照时自动生成的时间、地点、
经度、纬度、海拔等基本信息,反映农田道路通达率、灌溉排水保障能力、基础电力设施配套程度、林
网化率、管护能力等情况。
6.3.2
样品采集
采集的土壤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一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耕作层土样,种植一般农作物
采集0 cm~20 cm。为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采取混合样的方法。每个评估单元设3 个~7 个采样点。混
合样的采集主要有四种方法:
a)
对角线法:适用于正方形田块,对角线分 5 等份,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如果同一地块差异
比较大,可再等分增加分样点数。
b)
梅花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组成相对比较均匀的地块,按东南西北中分点取
样,设分点 5 个及以上。
c)
棋盘式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将整个地块划分成小方格,分
点取样,设分点 10 个及以上。
d)
蛇形法:适用于长方形、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采用“S”型取样,
设分点 15 个及以上。
7
评估方法
7.1
数据处理与审核
按照附录B对数据的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填写附录C。
7.2
质量评估数据库建立
按照TD/T 1057的规定,运用质量评估形成的附录C生成质量评估点位图,将评估单元图与调查点
位信息、相关耕地质量性状专题图件叠加,采取空间插值、属性提取、数据关联等方法,为每一个评估
单元赋值,形成集图件、属性为一体的区域质量评估数据库。
7.2.1
数据导入
数据导入包括空间数据导入、坐标系统转换、拓扑错误检查与修改、数据表导入,数据导入前要求
字段名应按照TD/T 1057的规定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
7.2.2
管理单元图生成
质量评估管理单元图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和高标准农田调查范围图斑叠加形
成。具体流程为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将水田、水浇地、旱地等耕地选中并导出,通过将耕地地块图、土
4
DB61/ 1904—2024
壤图、行政区划图和高标准农田范围图斑叠加,运用多部件转单部件工具将叠加图斑打散。当不同来源
的图叠加时,图斑可能会被分割出小部分,产生面积过小图斑。根据不同比例尺的调查精度,合并小多
边形,消除面积过小的多边形。
7.2.3
点位图生成
对质量评估数据表进行字段规范,载入并添加XY坐标并定义坐标系,生成点位图。
7.2.4
管理单元图指标赋值
包括空间插值、以点带面、属性提取、数据关联、3D分析、数据查询与修改等。
7.2.5
数据库内容
建立质量评估数据库,包括质量评估点位、质量评估管理单元、土壤类型、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
状等空间数据。
8 评估结论及成果
8.1 综合评估
通过不同分区情况,按照附录E确定指标和权重,并通过质量评估数据库,对区域评估单元各因素
进行综合计算。
采用式(1)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估单元的综合得分。
CSSE = ∑(Fi ×Ci )..........................................................................(1)
式中:
CSSE
—— 质量评估综合得分(comprehensive score of survey evaluation);
Fi
—— 第i个评估影响指标得分;
Ci
—— 第i个评估指标的权重。
8.2
评估结果划分
依据质量评估综合得分划分评估结果,依次划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和需要提质改造3个档次,见表1。
表 1
高标准农田质量划分标准
高标准农田划分标准 综合得分
符合 综合得分≥90 分
基本符合 70 分≤综合得分<90 分
需要提质改造 综合得分<70 分
8.3
评估报告
8.3.1
报告书封面和扉页
报告书封面应整洁、美观,包含项目名称、委托单位、编制单位、报告日期。
8.3.2
正文
主要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评估路线、技术方法、质量评估结果划分情况、
提质改造的措施。报告大纲见附录E。
5
DB61/T 1904—2024
8.4
数据库
数据库提交mdb.格式。
8.5
图件
图件包括高标准农田调查结果综合得分图、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耕层厚度分布图、土壤pH值分
布图、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农田道路通达率分布图、灌溉排水保障能力分布图、基础电力设施配套
程度分布图、林网化率分布图、管护能力分布图、调查结果符合结果图斑分布图、调查结果基本符合结
果图斑分布图、调查结果需要提质改造结果图斑分布图等。
6
DB61/ 1904—2024
附 A A A
录
(资料性)
地形地貌划分
表 A.1 地形地貌划分表
地貌类型 依据 划分
风蚀沙化 工程 类型区 在水资源丰富的沙地或河湾滩地,通过引水拉沙、机械 平沙造田或沿河造田,适度开发风沙区土地资源;对滩 地现有农田,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充分利用地表水和 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新建或配套完善井渠、田相结合 的灌排系统和农田防风固沙林网。 位于榆林市北部,共6 个县级区划,包括定边县、 靖边县、横山区、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
黄土丘陵 沟壑 工程 类型区 在近村、低山缓坡处,适度修筑水平梯田及雨水集蓄工 程,对有灌溉条件的宽阔河谷川道台地,进行土地平整, 配套完善灌排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网;维 护加固大、中型淤地坝,增加有效坝地面积。 位于榆林市南部和延安市北部,共14 个县级区 划,包括佳县、吴堡县、米脂县、绥德县、子洲 县、清涧县、宝塔区、子长市、延长县、延川县、 安塞区、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
黄土梁塬 沟壑 工程 类型区 对位于塬面或河谷川道内已有的中、小型灌区农田,按 照高标准农田标准,平整土地,配套完善渠、林、路、 电等工程;对交通方便的缓坡地带适度修筑水平梯田。 位于延安市南部和铜川市北部,共6个县级区划, 包括洛川县、富县、黄陵县、黄龙县、宜川县、 宜君县。
渭北黄土 台塬 工程 类型区 适度修筑水平条田;对位于塬面或河谷川道内已有的 大、中、小型灌溉区农田,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平整 土地,完善配套田间工程设施、道路、防护林网等。 位于北山以南,关中盆地以北,共13 个县级区 划,包括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白水县、澄 城县、合阳县、韩城市、旬邑县、长武县、永寿 县、彬州市、淳化县、麟游县。
渭河河谷 冲积平原 工程 类型区 对少量坡耕地、旧宅基、废弃砖瓦窑等进行复垦和平整; 在大、中、小型灌区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完善配套田 间工程、道路、防护林网等;对渭河支流两岸滩涂及水 毁农田,修筑护堤护岸工程,配套水利设施。 位于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共35 个县级区划,包 括潼关县、华阴市、华州区、临渭区、临潼区、 蓝田县、大荔县、蒲城县、富平县、阎良区、泾 阳县、三原县、高陵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 区、长安区、周至县、鄠邑区、陈仓区、眉县、 礼泉县、秦都区、渭城区、武功县、乾县、兴平 市、扶风县、岐山县、凤翔区、陇县、千阳县、 渭滨区、金台区、杨陵区。
秦巴山地 工程 类型区 选择土层深厚的缓坡地带,适度修筑石坎梯田,布设截 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落水池等工程,形成完整的坡 面灌排体系;在河谷川道,新修或配套自流引水、溢流 坝、陂塘、泵站、机井、田间道路等,改造旧灌区或川 台水田;在小流域沟道,新修或恢复水毁农田。 位于我省秦岭与巴山之间,共25 个县级区划, 包括凤县、太白县、略阳县、宁强县、佛坪县、 留坝县、西乡县、镇巴县、汉滨区、岚皋县、汉 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旬阳市、平利 县、镇坪县、白河县、商州区、洛南县、山阳县、 丹凤县、商南县、镇安县、柞水县。
汉中盆地 川道 工程 类型区 在中、小型灌区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平整土地,配套 完善渠道、渠系建筑物、田间道路、泵站与机井;修筑 少量水平梯田,复垦旧宅基、废弃砖瓦窑;对小流域沟 道川台地进行平整并配套完善水利设施,修筑护堤、护 岸保护农田。 位于汉中盆地及川道,共5 个县级区划,包括汉 台区、勉县、南郑区、城固县、洋县。
7
DB61/T 1904—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评估指标打分说明
表 B.1 评估指标打分说明
评估 指标 数据 获取 方法 地貌 类型 打分标准
100 分 90 分 70 分 50 分
1 耕 层 厚 度 按照项 目验收 资料对 耕层厚 度进行 分析, 采用属 性提 取、空 间分 析、以 点代面 等进行 赋值。 渭北黄土台塬 工程类型区 水浇地、旱地耕作层厚 度≥25 cm,水田耕作层 厚度宜为 20 cm,便于机 械作业和田间管理。 水浇地、旱地耕作层 厚度≥25 cm,水田耕 作层厚度宜为 20 cm 左右,便于机械作业 和田间管理。 水浇地、旱地耕 作 层 厚 度 < 25 cm,水田耕作层 厚度<15 cm。 土地平整 度不高。
渭河河谷冲积 平原工程类型区
风蚀沙化 工程类型区 水浇地、旱地耕作层厚 度≥25 cm,水田耕作层 厚度宜为 20 cm 左右。 水浇地、旱地耕作层 厚度≥25 cm,水田耕 作层厚度宜为 20 cm 左右。 水浇地、旱地耕 作 层 厚 度 < 25 cm,水田耕作层 厚度<15 cm。 无 坡 改 梯。
黄土丘陵沟壑 工程类型区
黄土梁塬沟壑 工程类型区
秦巴山地 工程类型区
汉中盆地川道 工程类型区
2 土 壤 pH 采集的 土壤表 层样, 按照 《土壤 检测 第 2 部 分:土 壤 pH 的测 定》 (NY/T 1121.2- 2006)。 渭北黄土台塬 工程类型区 7.0<pH≤8.0 6.5<pH≤7.0 或 8.0<pH≤8.5 6.0 < pH≤6.5 或 8.5<pH≤9.0 pH≤6.0 或 pH>9.0
渭河河谷冲积 平原工程类型区
风蚀沙化 工程类型区 6.5<pH≤7.5 6.0<pH≤6.5 或 7.5<pH≤8.0 5.5<pH≤6.0 或 8 <pH≤8.5 pH≤5.5 或 pH>8.5
黄土丘陵沟壑 工程类型区
黄土梁塬沟壑 工程类型区
秦巴山地 工程类型区 6.0<pH≤7.0 5.5<pH≤6.0 或 7.0<pH≤7.5 5.0 < pH≤5.5 或 7.5<pH≤8.0 pH≤5.0 或 pH>8.0
汉中盆地川道 工程类型区
8
DB61/ 1904—2024
表 B.1(续)
评估 指标 数据 获取 方法 地貌 类型 打分标准
100 分 90 分 70 分 50 分
3 土 壤 有 机 质 采集的 土壤表 层样, 按照 《土壤 检测第 6 部分: 土壤有 机质的 测定》 (NY/ T 1121.6- 2006)。 渭北黄土台塬 工程类型区 土壤有机质≥25 g/kg 18 g/kg≤ 土壤有机质 <25 g/kg 10 g/kg≤ 土壤有机质 <18 g/kg 土壤 有机质 <10 g/kg
渭河河谷冲积 平原工程类型区
风蚀沙化 工程类型区 土壤有机质≥20 g/kg 15g/kg≤ 土壤有机质 <20 g/kg 10 g/kg≤ 土壤有机质 <15 g/kg 土壤 有机质 <10 g/kg
黄土丘陵沟壑 工程类型区
黄土梁塬沟壑 工程类型区
秦巴山地 工程类型区 土壤有机质≥35 g/kg 25 g/kg≤ 土壤有机质 <35 g/kg 15 g/kg≤ 土壤有机质 <25 g/kg 土壤 有机质 <15 g/kg
汉中盆地川道 工程类型区
4 农 田 道 路 通 达 率 集中连 片的田 块中, 田间道 路直接 通达的 田块数 占田块 总数的 比例。 渭北黄土台塬 工程类型区 道路通达率 100 %,道 路布局合理,骨干道路 路面硬化。 90 %≤ 道 路通 达 率 <100 %,道路布局 基本合理,骨干道路 局部路面硬化。 70 %≤道路通达 率<90 %,骨干 道路路面硬化。 道路通达率 <70 %,骨 干道路路面 为素土。
渭河河谷冲积 平原工程类型区
风蚀沙化 工程类型区 道路通达率≥90 %,道 路布局合理,骨干道路 路面硬化。 80 %≤ 道 路通 达 率 <90 %,道路布局 基本合理,骨干道路 局部路面硬化。 60 %≤道路通达 率<80 %,骨干 道路路面硬化。 道路通达率 <60 %,骨 干道路路面 为素土。
黄土丘陵沟壑 工程类型区
黄土梁塬沟壑 工程类型区
秦巴山地 工程类型区
汉中盆地川道 工程类型区
9
DB61/T 1904—2024
表 B.1(续)
评估 指标 数据 获取 方法 地貌 类型 打分标准
100 分 90 分 70 分 50 分
5 灌 溉 排 水 保 障 能 力 按照一段 时期内或 近几年 内,正常 保证作物 灌溉的总 次数/总 灌溉需求 数 ×100%。 渭 北 黄 土 台 塬 工程类型区 灌 溉 排 水 保 障 能 力 100 %,灌排渠系(管 道)布局合理,防渗防 漏,排水通畅,满足防 涝降渍,桥、涵、闸、 电配套。 90 %≤灌溉排水保障 能力<100 %,建设有 灌排沟渠(管道),渠 系建筑物(管道控制设 施)布局基本合理,基 本满足灌溉排涝要求。 70 %≤灌溉排 水保障能力< 90 %,设施陈 旧老化,无法 实 现 防 渗 防 漏、防涝降渍, 难 以 满 足 需 要。 灌 溉 排 水 保 障 能 力 <70 %。
渭 河 河 谷 冲 积 平 原 工 程 类 型 区
风 蚀 沙 化 工 程 类型区 灌 溉 排 水 保 障 能 力 ≥90 %,截、引、蓄、 排水系统布局合理,防 渗防漏,排水通畅,桥、 涵、闸、电配套齐全。 80 %≤灌溉排水保障 能力<90 %,建设有灌 排沟渠(管道)渠系建 筑物(管道控制设施) 布局基本合理,基本满 足灌溉排涝要求。 60 %≤灌溉排 水保障能力< 80 %,设施陈 旧老化,无法 实 现 防 渗 防 漏、防洪排涝, 难 以 满 足 需 要。 灌 溉 排 水 保 障 能 力 <60 %。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工程类型区
黄 土 梁 塬 沟 壑 工程类型区
秦 巴 山 地 工 程 类型区
汉 中 盆 地 川 道 工程类型区
6 基 础 电 力 设 施 配 套 程 度 按照项目验收资料对用电设 施、输配电设施进行分析, 采用属性提取、空间分析、 以点代面等进行赋值。 基础电力设施配套程度 100 %,有泵站或机井 等用电设施,配套齐全, 运行良好。 90 %≤基础电力设施 配套程度<100 %,有 泵站或机井等用电设 施,配套基本满足需 求,运行状况较好。 70 %≤基础电 力设施配套程 度<90 %,有 泵站或机井等 用电设施,设 备配套难以满 足需求,运行 状况较差。 基 础 电 力 设 施 配 套 程 度 <
70 %。
基础电力设施配套程度 ≥90 %,输电线路布局 合理,线路覆盖程度高, 变压器等配电设施容量 满足需求,运行状况良 好。 80 %≤基础电力设施 配套程度<90 %,输配 电线路布局基本合理, 线路能够覆盖局部地 块,变压器等配电设施 容量基本满足需求,运 行状况较好。 60 %≤基础电 力设施配套程 度<80 %,有 高低压线路, 且覆盖程度较 低,变压器等 配电设施容量 难 以 满 足 需 求,运行状况 较差。 基 础 电 力 设 施 配 套 程 度 <
60 %。
10
DB61/ 1904—2024
表B.1(续)
评估 指标 数据 获取 方法 地貌 类型 打分标准
100 分 90 分 70 分 50 分
7 林 网 化 率 农田四 周的林 带保护 面积与 农田总 面积的 比例。 渭北黄土台塬 工程类型区 林网化率 100 %,农田 林网与田块、沟渠、 道路相结合,林木成 活率高。 90 %≤ 林 网 化 率 < 100 %。 70 %≤林网化率 <90 %,农田林 网配套不足,林 木成活率较低。 林 网 化 率 < 70 %。
渭河河谷冲积 平原工程类型区
风蚀沙化 工程类型区 林网化率≥90 %,农田 林网、坡面沟道防护 体系配套完善,基本 无土壤侵蚀。 80 %≤ 林 网 化 率 < 90 %,农田林网和坡 面沟道防护不完善, 林木成活率不高,有 轻度土壤侵蚀。 60 %≤林网化率 <80 %,农田林 网配套不足,林 木成活率较低。 林 网 化 率 < 60 %,土壤侵 蚀严重。
黄土丘陵沟壑 工程类型区
黄土梁塬沟壑 工程类型区
秦巴山地 工程类型区
汉中盆地川道 工程类型区
8 管 护 能 力 按照项 目验收 资料对 管护措 施进行 分析, 采用属 性 提 取、空 间 分 析、以 点代面 等进行 赋值。 / 各项工程保持完好, 运行状况良好,运行 观测资料完整。管理 制度健全,配有管理 人员,工程管护资金 应足额到位。 各项工程保持较好, 运行状况基本完好, 运行观测资料不完 整。管理制度健全, 配有管理人员,工程 管护资金未落实。 建 成 设 施 局 部 坍塌损毁的,运 行 观 测 资 料 缺 失。管理制度健 全 , 无 管 理 人 员,工程管护资 金未落实。 无管护设施。
11
DB61/T 1904—2024
附 B B C
录
(资料性)
高标准农田图斑质量调查
表 C.1 高标准农田图斑质量调查表
调查单元序号 图斑编号 调查日期 区县名称 填表人 联系方式 地貌类型 耕作方式
□ 平原 □ 丘陵 □ 山地 □ 盆地
耕层厚度 耕层厚度 得分 土壤 pH 土壤 pH 得分 土壤 有机质 土壤 有机质 得分 农田道路 通达率 农田道路 通达率 得分
□ 耕层厚度≥25 cm □ 15 cm≤耕层厚度< 25 cm □ 耕层厚度<15 cm
灌溉排水 保障能力 灌溉排水 保障能力 得分 基础电力 设施配套 程度 基础电力 设施配套 程度得分 林网化率 林网化率 得分 管护能力 管护能力 得分
制度:□ 有 □ 无 人员:□ 有 □ 无 资金:□ 有 □ 无
12
DB61/ 1904—2024
附 录 D
(资料性)
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估指标权重
表 D.1 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估指标权重表
指标 风蚀沙化 工程类型区 黄土丘陵沟壑 工程类型区 黄土梁塬沟壑 工程类型区 渭北黄土台塬 工程类型区 渭河河谷冲积平原 工程类型区 秦巴山地 工程类型区 汉中盆地川道 工程类型区
耕层厚度 0.16 0.15 0.17 0.19 0.21 0.22 0.25
土壤 pH 0.08 0.08 0.08 0.06 0.05 0.08 0.08
土壤有机质 0.19 0.18 0.17 0.16 0.15 0.12 0.11
农田道路通达率 0.07 0.09 0.08 0.06 0.05 0.12 0.10
灌溉排水保障能力 0.25 0.25 0.24 0.24 0.24 0.24 0.25
基础电力设施配套程度 0.05 0.06 0.07 0.09 0.09 0.06 0.05
林网化率 0.11 0.10 0.10 0.09 0.08 0.06 0.05
管护能力 0.09 0.09 0.09 0.11 0.13 0.10 0.11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3
DB61/T 1904—2024
附 录 E
(资料性)
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一)封面
报告书封面应整洁、规范,具体写明《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估报告》
(二)扉页
扉页中应写明项目名称、委托单位、编制单位、报告日期。
(三)报告编制大纲
1 项目基本情况
2 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
3 评估路线
4 技术方法
5 质量评估结果划分情况
6 提质改造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