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3502/T 154-2024 交通源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导则

DB3502/T 154-2024 交通源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导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26.18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11:37:18



相关搜索: 监测 大气 导则 污染物 自动

内容简介

DB3502/T 154-2024 交通源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导则 ICS 13.020.40 3502
CCS Z 10

建 省 厦 门 市 地 方 标 准
DB3502/T 154—2024
交通源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Air Pollutants from Traffic
Sources
2024 - 12 - 13 发布
2024 - 12 - 13 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02/T 154—2024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缩略语.....................................................................................................................................................1
4 监测系统组成.....................................................................................................................................................2
5 监测点位的选择和建设.................................................................................................................................... 3
6 点位建设要求.....................................................................................................................................................5
7 监测项目.............................................................................................................................................................6
8 监测方法.............................................................................................................................................................6
9 质量控制与保证.................................................................................................................................................7
10 监测数据处理...................................................................................................................................................7
参考文献.................................................................................................................................................................9
I
DB3502/T 154—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提出。
本文件由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杰儒、庄马展、林文辉、黄厔、王灵剑、张燕茹、林国辉、吴艳聪、陈森阳、
刘盈智、朱信旭。
II
DB3502/T 154—2024
交通源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交通源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点位选择与建设、监测站点建设、
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等。
本文件适用于交通源大气污染物的自动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HJ 630-201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 653-2021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654-2013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664-201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HJ 817-2018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连续自动监测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HJ 818-2018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
HJ 1010-2018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QX/T 68-2007
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光学衰减法
3
术语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交通源 traffic sources
汽车、摩托车、三轮汽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和飞机等以燃料为动力的可移动
污染源,称为交通源。
3.1.2
大气污染物 atmospheric pollutants
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气态污染物和大气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污染物。
1
DB3502/T 154—2024
3.1.3
监测点位 monitoring sites
为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工作所设置的监测位置及其配套措施。
3.1.4
路边站 traffic stations
为监测城市主要干道或国家高速公路交通污染源对其道路两旁及附近区域的大气环境影响而设置
的监测站点。
3.1.5
港口站 port stations
为监测港口作业及其停靠船舶的污染排放对港区及其周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而设置的监测站点。
3.1.6
机场站 airport stations
为监测机场交通污染源对机场及其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而设置的监测站点。
3.1.7
铁路货场站 railway freight yard stations
为监测铁路货场内装载车辆作业产生的流动污染源及其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而设置的监测站点。
3.1.8
环境空气质量连续监测 ambient air quality continuous monitoring
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VOCs: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NMHC:非甲烷总烃(Non-methane Total Hydrocarbon)
BC:黑碳(Black Carbon)
4
监测系统组成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由采样装置、校准设备、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且
应符合HJ 653-2021中4.1、HJ 654-2013中4.1和4.2及HJ 1010-2018中4.2的规定。
2
DB3502/T 154—2024
图 1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组成示意图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由开放的测量光路、校准设备、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组成,如图
2所示,且应符合HJ 654-2013中4.1和4.2的规定。
图 2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组成示意图
5 监测点位的选择和建设
5.1 监测点位的选择原则
5.1.1 总则
交通源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点位分为公路点、港口点、机场点、铁路货场点四类,针对
各类站点监测对象的污染排放、地理环境和管理需求分别进行点位布设。点式连续监测系统采样口周
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障碍物,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
有阻碍光束通过的障碍物。
监测点位的选择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 664-2013)中“环境空气质
量监测点位布设原则”的要求,此外还应满足下列规定。
5.1.2
公路点
公路点重点布设在城市的主要干道和高速公路沿线。应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同时根据车流量的
大小、车道两侧的地形情况等确定路边站位置,采样口距道路边沿距离不得超过10 m;距离交叉口
应大于25 m,尽量减少机动车停车、启动影响。
5.1.3
港口点
3
DB3502/T 154—2024
吞吐量大于1000万吨/年的港口(集装箱港、散货码头等)须设立港口点,尽可能处于码头泊位区、
作业区的下风向,通常点位距离码头泊位区不应超过1000 m,可体现港口作业、物流运输综合污染影
响。
5.1.4
机场点
所有承担民用航班的机场均须设立机场点,机场点设置于机场管理区内,在不干扰航班正常起降的
前提下应该尽量靠近飞机跑道的下风向。
5.1.5
铁路货场点
铁路货场点监测的污染源为货场内装载车辆产生的流动污染源,点位设置在主要铁路货运中转枢纽、
公转铁货运枢纽、港口集疏港、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货场等。选择点位应选取在作业
量较大的货运区周围,点位距离作业区域不应超过100 m,且尽量靠近下风向。
5.2
监测点位建设数量要求
5.2.1
路边点
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点位数量可参考表 1 的要求。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
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面积确定的最少监测点位数不同时,取两
者中的较大值。对途经重要自然保护区或城市建成区的国家高速公路开展监测,需设置至少 1 个监测点。
表 1
路边站数量设置要求
测点位置 城区常住人口(万人) 建成区面积(km2) 监测点数
城市主干道 和高速公路 (建成区) <100 <100 1
100-200 100-200 2
200-500 200-500 3
500-1000 500-1000 4
>1000 >1000 每增加 500 km2 建成区面积,增 设 1 个监测点,并且不少于 5 个 点
国家高速公路 途经重要自然保护区或城市建成区的应设置 1 个测点
5.2.2
港口点
港口站应设立在总吞吐量大于1000万吨的港口(集装箱港、散货码头等)。城市内不同类型港
口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同一类型港口地理位置接近的,可选择1个代表监测点位。
5.2.3
机场点
根据《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飞行区指标 I 为4级(飞机基准飞行场地长度≥1800 m)的民
用机场,应至少设置1个监测站点,站点应设立于机场管理区内。
4
DB3502/T 154—2024
5.2.4
铁路货场点
年货运量大于200万吨的铁路货场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当满足条件货场有两个及以上时,首选
吞吐量最大或人群暴露影响较大的货场。
6 点位建设要求
6.1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点位建设要求
6.1.1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周围环境要求
6.1.1.1 各类型交通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电子设备工作不会受到干扰或
者破坏),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应保证通畅、便利的出入通道
及条件。
6.1.1.2 监测点附近1000 m内的土地使用状况、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地质条件需长期稳定和足够坚实。
应尽量选择在规划建设完成的区域,站点设立应以不影响行人、车辆正常通行为前提。
6.1.1.3 周边不能有阻碍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
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以上的自由空间。
6.1.2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采样口位置要求
6.1.2.1 采样口离所在平面的高度应在2~5 m范围内(公路点中若需要在高架道路旁设立,采样口
离地面高度可适当调整,但不得超过高架道路路面高度5 m)。
6.1.2.2 在建筑物上安装监测仪器时,监测仪器的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表面的距离应
大于1 m。
6.1.2.3 为防止其他采样口干扰颗粒物样品的采集,颗粒物采样口与其他采样口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大于
1 m。
6.2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点位建设要求
6.2.1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周围环境要求
6.2.1.1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周围环境要求应符合“6.1.1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周围环境要求”的规
定。
6.2.1.2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光束通过的高大建筑物、树
木或其他障碍物。从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
倍以上。
6.2.2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监测光束发射和接收端位置要求
6.2.2.1 在监测光束能完全通过的情况下,允许监测光束从日平均机动车流量少于10000辆的道路上空、
对监测结果影响不大的小污染源和少量未达到间隔距离要求的树木或建筑物上空穿过,穿过的合计距离,
不能超过监测光束总光程长度的10%。
6.2.2.2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光程长度的测绘误差应在±3 m内(当监测光程长度小于200 m时,
光程长度的测绘误差应小于实际光程的±1.5%)。
5
DB3502/T 154—2024
6.2.2.3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发射端到接收端之间的监测光束仰角不应超过15°。
7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非甲烷总烃、苯系物、黑碳、气象五参数和交通流量(公路点
增设汽车流量等其他交通污染相关因子)等,具体见表2。
表 2
各类交通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指标

类别 监测项目

公路点 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二氧化硫(SO2)、可吸入 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黑碳(BC)、非甲烷总烃(NMHC)、 挥发性有机物(VOCs,至少包含苯系物)、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压力、 风速、风向)、汽车流量等其他交通污染相关因子
港口点 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 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黑碳(BC)、非甲烷总烃(NMHC)、挥发性 有机物(VOCs,至少包含苯系物)、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压力、风速、风向)
机场点 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 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黑碳(BC)、非甲烷总烃(NMHC)、挥发性 有机物(VOCs,至少包含苯系物)、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压力、风速、风向)
铁路货场点 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 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黑碳(BC)、非甲烷总烃(NMHC)、挥发性 有机物(VOCs,至少包含苯系物)、气象五参数(温度、湿度、压力、风速、风向)
8 监测方法
8.1 PM10和 PM2.5的监测
PM10和PM2.5的监测按HJ 817-2018的要求进行。
8.1 SO2、NO2、O3、CO的监测
SO2、NO2、O3、CO的监测按HJ 818-2018的要求进行。
8.2 VOCs的监测
VOCs 的监测按HJ 1010-2018的要求进行。
8.3 NMHC的监测
NMHC的监测按《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试行)》(总站气字〔2021〕61
号)的要求进行。
8.4 BC的监测
BC的监测按QX/T 68-2007的要求进行。
8.5 监测系统的分析方法
6
DB3502/T 154—2024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和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的分析方法见表3,各项监测方法按各自技术规范内对
应的标准执行。
表 3
监测系统的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点式连续监测系统 开放光程连续监测系统
NO2 化学发光法 差分吸收光谱法
CO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体滤波相关 红外吸收法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法
SO2 紫外荧光法 差分吸收光谱法
O3 紫外吸收法 差分吸收光谱法
VOCs 火焰离子化检测法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NMHC 火焰离子化检测法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BC 光学衰减法
PM10 β 射线吸收法
PM2.5 β 射线吸收法
9 质量控制与保证
9.1 PM10和 PM2.5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PM10和PM2.5的质控按HJ 817-2018的要求进行。
9.2
SO2、NO2、O3、CO 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SO2、NO2、O3、CO的质控按HJ 818-2018的要求进行。
9.3
VOCs 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VOCs 的质控按HJ 1010-2018的要求进行。
9.4
NMHC 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NMHC的质控按《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试行)》(总站气字〔2021〕61
号)的要求进行。
9.5
BC 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BC的质控按QX/T 68-2007的要求进行。
10
监测数据处理
7
DB3502/T 154—2024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本文件内SO2、NO2、O3、CO等气态污染物
浓度为参比状态下的浓度。PM10、PM2.5等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监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HJ 630-2011中5.6的要求。
采用自动监测设备监测时,监测仪器应全年365天(闰年366天)连续运行。在监测仪器校准、停电
和设备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获得连续监测数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恢复。
任何情况下,有效的污染物浓度数据均应符合表4中的最低要求,否则应视为无效数据。
表 4
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最低要求
污染物项目 平均时间 数据有效性规定
SO2、NO2、PM10、PM2.5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324个日平均浓度值 每月至少有27个日平均浓度值(二月 至少有25个日平均浓度值)
SO2、NO2、CO、PM10、PM2.5 24小时平均 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 样时间
O3 8小时平均 每8小时至少有6小时平均浓度值
SO2、NO2、CO、O3 1小时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的采样时间
BC、NHMC、PAMs 24小时平均 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 样时间
8
DB3502/T 154—2024




[1]
《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总站气字〔2022〕169号
[2]
《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试行)》 总站气字〔2021〕61号
[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4]
《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 MH5001-2021
9
上一章:DB3502/T 157-2024 水质 硝基呋喃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和抗病毒类药物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一章:DB3502/T 155-2024 水质 19种藻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相关文章

国家道路交通源黑碳排放清单建立方法学 DB13/T 2545-2017 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DB13/T 2544-2017 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DB13/T 2546-2017 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安装验收与运行技术规范 DB41/T 2665-2024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走航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 945.1-2018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HJ 1228-2021 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 技术导则 MZ/T 107-2017 遗体火化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