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J41/T 265-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265-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30.0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08:43:12



相关搜索: 标准 建筑设计 绿色 工程建设 河南省 河南省

内容简介

DBJ41/T 265-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绿色建筑创
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建科〔2020〕370号)的要求,编制
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省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实践经验,依
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结合我省实
际,广泛征求意见,制订本标准,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
关专家评审通过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现由河南省住房
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并发布实施。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5.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6.建筑与室内环境;
7.结构;8.给水排水;9.暖通空调;10.建筑电气。
本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河南省建
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
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
址: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103号,邮编:450014)。
主编单位
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郑州市建筑设计院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瑞城设计有限公司
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河北同力自控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河南省德嘉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
编制人员
杨 武 蔡黎明 赵 喆 原瑞增 徐公印
郑丹枫
邱晓芳 刘 晨 蔺宏源 王其庆
王亚乐
黄建设 张宪明 李明献 温永强


浩 王华强 范运泽 万 宁 李文辉
忠 申秀乾 邱慧萍 王露露 姜 辉
王真真
王得戌 孔维祎 赵冬花 段江生

斌 王 丽 李 蕊 马 宣 樊庆伟
韩白华 段 飞
审查人员
唐 丽 曾繁娜 陈先志 葛 伟 王纪军

毅 方 艳
2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4
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5
4.1 一般规定.....................................................................................5
4.2 策划内容.....................................................................................5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7
5.1 一般规定.....................................................................................7
5.2 场地.............................................................................................7
5.3 室外物理环境........................................................................... 10
6 建筑与室内环境.............................................................................. 12
6.1 一般规定................................................................................... 12
6.2 空间布局................................................................................... 12
6.3 围护结构................................................................................... 13
6.4 隔声降噪................................................................................... 14
6.5 天然采光................................................................................... 15
6.6 自然通风................................................................................... 16
6.7 室内空气品质........................................................................... 16
6.8 装饰装修................................................................................... 17
6.9 安全耐久................................................................................... 18
1
7 结构................................................................................................. 20
7.1 一般规定................................................................................... 20
7.2 主体结构................................................................................... 20
7.3 地基基础................................................................................... 21
7.4 工业化建筑结构........................................................................21
7.5 建筑结构材料........................................................................... 22
8 给水排水..........................................................................................24
8.1 一般规定................................................................................... 24
8.2 给水排水系统........................................................................... 24
8.3 非传统水源利用........................................................................25
8.4 节水设备及器具........................................................................26
9 暖通空调..........................................................................................27
9.1 一般规定................................................................................... 27
9.2 冷源与热源............................................................................... 28
9.3 输配系统................................................................................... 29
9.4 末端系统................................................................................... 30
9.5 监测、控制与计量....................................................................30
10 建筑电气........................................................................................31
10.1 一般规定................................................................................. 31
10.2 供配电系统............................................................................. 31
10.3 建筑照明................................................................................. 31
10.4 电气设备................................................................................. 32
10.5 计量与智能化......................................................................... 33
2
1


1.0.1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
观”的建筑方针,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指导和规范我省绿色
建筑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
1.0.3
在建筑全寿命期内,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满足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
居等要求,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0.4
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我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0.1 绿色建筑 2 术 语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
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 建筑碳排放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
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2.0.3 全装修 decorated
在交付前,居住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
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
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
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到位。
2.0.4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
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5 绿色建材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6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
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7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2
2.0.8 建筑全寿命期 building life cycle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
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
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3
3
基本规定
3.0.1
绿色建筑应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我省各
地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设计。
3.0.2
鼓励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绿色建
筑设计创新。
3.0.3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各专业协同设计的组织形
式。
3.0.4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并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
统。
3.0.5
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先选用绿色建材。
3.0.6
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
排放强度。
3.0.7
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4
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4.1
一般规定
4.1.1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绿色建筑等级,进行绿色建
筑设计策划。
4.1.2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应从方案阶段开始,并贯穿设计各阶
段。
4.1.3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宜兼顾施工和运营管理。
4.2
策划内容
4.2.1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实施策略;
3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4.2.2
前期调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周边道路交通及
市政基础设施等;
2
项目的各种能源、水资源、材料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人
文社会环境资源等;
3
项目所在地绿色建筑政策等。
4.2.3
实施策略包括下列内容:
1
选用被动式、一体化等绿色建筑技术;
2
选用高效能、低排放等绿色建筑材料;
3
协调、平衡各专业分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要求。
4.2.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5
2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分析;
3
风险评估分析。
6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1
一般规定
5.1.1
场地规划应符合我省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定,且应满足
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控制要求。
5.1.2
综合分析场地条件,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场地空间的
利用效率。
5.1.3
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观,充分保护或修复场地生态环境,提
高室外环境质量。
5.2
场地
Ⅰ 场地布局
5.2.1
结合我省各地气候环境、地域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场
地,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
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
2
优先选用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和含
氡土壤危害的场地;
3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
选用不存在安全隐患,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废弃场地。
5.2.2
场地内各种功能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应联系便捷,并符合
下列规定:
1
场地出入口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便捷,并符合下列规
定:
1)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宜
7
大于 300m,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 500m;
2)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 500m,到达轨
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 800m;
3)人行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
500m;
4)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场地距周边社会公共停车场(库)
的距离不宜大于 500m。
2
住宅建筑场地出入口距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便捷,并符合
下列规定:
1)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 300m;
2)到达小学、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
距离不宜大于 500m;
3)到达中学、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 1000m;
4)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 800m。
3
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的绿地、公共活动空间不宜封闭,步
行公共通道宜向社会开放。
5.2.3
场地内宜人车分流,停车场所的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合理设置地上多层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机械式停车设
施;
2
公共建筑的停车场所宜满足向社会开放的条件,且电动机
动车充电桩的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宜低于 10%;
3
电动机动车停车位应具备充电设施或安装充电设施的条
件;
4
优先选择在地面方便出入的位置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并
设遮阳避雨措施。
5.2.4
竖向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有利于场地雨水的收集或排
放,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1
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入渗系统;
8
2
屋面雨水和硬化地面雨水的收集再利用系统。
5.2.5
场地规划宜进行全龄化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与城市道路、室外场地、公共
绿地、建筑相互连接;
2
在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内设置无障碍厕所、无障碍停车位等
设施;
3
室外公共活动场地、道路、坡道、踏步等部位应选用防滑
材料或采取防滑构造。
5.2.6
室外健身场地不宜少于总用地面积的 0.5%,专用健身慢行
道的宽度不少于 1.25m,长度不宜少于用地红线周长的 1/4 且不
少于 100m。
5.2.7
在避风、隐蔽处设置与周围景观协调的垃圾容器和收集
点,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
5.2.8
除幼儿园、中小学校等不应设置吸烟区的场地外,其他建
筑室外吸烟区的布置,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吸烟区宜在建筑主出入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与儿
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建筑出入口、新风进气口和可开启窗扇的
距离不宜少于 8m;
2
室外吸烟区宜结合景观布置,合理配置座椅和带烟头收
集的垃圾筒。
Ⅱ 绿地景观
5.2.9
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并采取下列措施保护或
修复场地生态环境:
1
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
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2
回收利用净地表层土;
3
采用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等。
9
5.2.10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且无毒害易维护的植物,种
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5.2.11
绿地率宜达到规划指标的 105%,住宅绿化用地优先设
置集中绿地。
5.2.12
绿容率不宜低于 3.0,合理搭配复层绿化中的乔木、灌
木和草坪,乔木不少于 3 株/100m2。
5.2.13
场地及建筑应设置下列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
1
人车分流标识系统;
2
无障碍标识系统;
3
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4
建筑室内和建筑主出入口处的禁烟标识;
5
从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烟区的导向标识、定位标识,
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
6
垃圾分类收集标识等。
5.3
室外物理环境
5.3.1
对室外风环境、热岛强度、环境噪声、日照、室外幕墙光
污染等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场地规划布局,改善室外物理环境,
并应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5.3.2
采用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的自然通风设计,利用自
然气流,改善室外风环境,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
高 1.5m 处风速宜小于 5m/s,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宜
小于 2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
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宜大于 5Pa;
2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
不宜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宜有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
的风压差大于 0.5Pa;
10
3
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向,选用防风墙(板)、防风林带、微地
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
5.3.3
采取有利于降低热岛强度的设计,改善室外热环境,并符
合下列规定:
1
在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
场地,设置乔木、花架等措施提高遮阴面积比例,住宅建筑不宜
低于 30%,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不宜低于 10%;
2
在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
数不宜小于 0.4 或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段长度宜超过
70%;
3
屋顶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和不小于 0.4 太阳
辐射反射系数的屋面面积合计宜达到 75%。
5.3.4
采用合理选址和设置植物防护等方式,改善室外声环境,
使环境噪声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中 3
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
5.3.5
合理设计建筑外表面,避免眩光和光污染,利用自然光降
低人工照明能耗,改善室外光环境。
11
6
建筑与室内环境
6.1
一般规定
6.1.1
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和周围环境的融合与
协调、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6.1.2
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化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
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
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
6.1.3
建筑朝向根据当地地理与气候条件,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
南北向。
6.1.4
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
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且应符合国家和
我省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
6.1.5
绿色建筑设计宜采用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体系。
6.1.6
建筑造型设计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要素简约,构造合理。
6.1.7
绿色建筑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要求,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无障碍设计规
范》GB 50763 等标准的规定。
6.2
空间布局
6.2.1
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
方式的变化,提升建筑的适变性,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空间宜灵活可变,采用大开间或灵活隔墙(隔断)等
便于拆改和再利用的空间分隔方式,并考虑转换的便利性及转换
后的舒适性;
2
设置公共管井,集中布置设备主管线。给排水、强弱电、
供暖通风等竖井及分户计量控制箱的位置不宜影响建筑功能或空
12
间变化。
6.2.2
绿色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
间,避免设置不必要的高大空间,充分利用坡屋顶等不易使用的
空间。
6.2.3
公共建筑和宿舍建筑中宜设有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服务功
能和公共活动空间。
6.2.4
利用公共空间设置室内健身区,面积不宜小于 60m2 且不
宜小于地上建筑面积的 0.3%。
6.2.5
楼梯间靠近建筑主要出入口,且距离主入口不宜大于
15m;楼梯间宜靠外墙设置,便于获得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和
良好的视野。
6.2.6
设有电梯时,宜设置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
6.3
围护结构
6.3.1
应根据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合理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
性能指标。
6.3.2
外墙保温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
1
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或自保温系统;
2
减少混凝土、金属等挑出构件及附墙部件。
6.3.3
屋面宜采用质轻、高效的板状保温材料。
6.3.4
建筑外门窗、幕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木窗、塑料窗、铝木复合门窗、铝塑复合门窗、钢塑
复合门窗、断热铝合金门窗等保温性能好的门窗;
2
玻璃幕墙采用有断热构造的玻璃幕墙系统,非透光的玻璃
幕墙部分、金属幕墙、石材幕墙等幕墙面板背后采用高效保温材
料保温;
3
外门窗或幕墙与围护结构连接处采取保温、密封构造;
4
玻璃系统应为中空玻璃、Low-E 中空玻璃、充惰性气体
13
Low-E 中空玻璃等保温性能良好的玻璃。
6.3.5
夏热冬冷地区外墙宜采用浅色外饰面、墙面垂直绿化等隔
热措施,屋面宜采用浅色外饰面、通风隔热屋面、种植屋面等隔
热措施。
6.3.6
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
面应有防结露措施。
6.3.7
供暖建筑屋面、外墙保温构造设计应满足内部不产生冷凝
的要求。
6.3.8
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门窗朝向、建筑安全性
综合考虑,优先采用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度。
6.3.9
应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时,围护结构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计和气密性专项设
计。
6.4
上一章:DBJ41/T 266-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下一章:DBJ41/T 264-2022 城镇供热直埋保温球墨铸铁管道技术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相关文章

DBJ41/T 109-2020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266-2022 河南省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245-2021 预拌砂浆绿色生产与管理技术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075-2016 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239-2021 木结构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288-2024 河南省建筑适老化建设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256-2021 河南省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 DBJ41/T 163-2016 河南省成品住宅设计标准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住建厅版)